日前,臺灣當代藝術家郭思敏雕塑展《形,和他的遊戲》在方所展出。臺灣知名翻譯家、學者和散文家林文月為給女兒捧場,特意從美國來到廣州做演講。林文月承認翻譯是件苦差事,翻譯《源氏物語》花去她五年半時間,「總感覺紫式部就站在我身後,像和作者談了一次很長的戀愛」。
林文月認為,好的譯者首先得是好的讀者,應當完全理解作者的原意,能讀懂原作的表情和聲音,就像演奏家首先要理解作曲家的心情一樣,然後再用本國語言儘量不作改動地翻譯出來。她拿自己的《源氏物語》譯本與豐子愷的譯本作對比,「我的翻譯是站在作者一邊的,而豐子愷先生是站在讀者一邊的,我自己更偏向於認為,翻譯要避免譯者的主觀色彩」。
作為臺灣最早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拓者,林文月在中日文學交流上做了許多努力。迄今為止,她投入巨大心力翻譯的《源氏物語》、《枕草子》等著作,被各界認為是最忠於原著的作品,也已經成為華人世界研究日本文學不可或缺的典籍。
有趣的是,林文月翻譯《源氏物語》實屬偶然。上世紀70年代,留在母校臺灣大學任教的她以副教授身份來到日本京都大學,負責漢學研究項目。在參加京都國際筆會時,她特意為撰寫的論文附了《源氏物語》首篇翻譯稿。讓人意外的是,這篇兼具中國趣味與日本風格的翻譯稿讓大家讀得興致盎然。不只是學者,出版社也在第一時間向她發出邀請,希望她能將這部作品完整翻譯出來。當時,就連她的老師臺靜農也鼓勵她說:「那你就繼續翻吧。」隨後,她開始在《中外文學》上連載翻譯,前後堅持了66期,耗時五年半。
除了翻譯,林文月也寫散文。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她的寫作速度也越來越慢,現年79歲的她說:「觀察非常重要,總覺得要放一段時間再繼續寫。」對她的散文作品,余光中先生如此評價:「筆意清暢,風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憫欣喜於平淡之中,字裡行間輻射溫暖與智慧的光芒」。 (連小何)
連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