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裡看中國   

    採訪手記:

  張維為曾經是鄧小平的翻譯。2008年,他寫過一本《中國觸動全球》,是張維為走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些感觸。那本書寫完之後,他總覺得還有些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又用兩年時間寫了《中國震撼》。這本書一經上市,立刻成為熱銷書,繼而人人搶讀。

  在採訪中,張維為說中國的GDP就是一個困境,和天氣預報以及房價的困境是一模一樣的。這個說法很特別,他恰當的比喻能把你從生澀的政治經濟名詞中拉到百姓生活裡。他一直在強調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在他眼中,那是中國震撼。

  張維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為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春秋綜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復旦大學兼職教授。

  著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英文)、《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重塑兩岸關係的思考》、《中國觸動全球》等著作。發表過許多關於中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模式、比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兩岸關係的文章。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

  鄧小平對他影響很大

  新報:您曾為鄧小平做過翻譯。這段經歷,對您今天的認識有什麼影響?

  張維為:我給鄧小平做了三年時間的翻譯。我是1985年開始做鄧小平的翻譯的,當時所有人都在談改革開放,對中國發展走什麼樣的道路非常關心。擔任鄧小平的翻譯,使我能夠真切了解到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思路與想法。不過,這種了解最初還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後來隨著閱歷的增加、思考的深入,有些東西日漸清晰,想法慢慢成形。

  新報:您對鄧小平的印象是怎樣的?

  張維為:鄧小平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遠大戰略眼光。我給他做翻譯的時候,他已經80多歲了,但他談的東西,都是今後幾十年內中國應該怎麼發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是他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的東西,但他談這些未來的目標,總顯得那麼自信、那麼執著,給人感覺好像他才三四十歲,生命未有窮期,這是我最敬佩的地方。今天世界上找不出眼光如此長遠的政治家。西方的政客一般談問題都是「一百天內,要怎樣怎樣」,鄧小平是「一百年內,要怎樣怎樣」。中國現在還是按照他當時定下的目標在走。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把長遠的方向和戰略定好了,近期的問題就會比較好解決。

  新報: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很重要。

  張維為:在做大決定的時候,鄧小平總是把事情推到最壞的地步,然後看能不能應對,能夠應對,他就做出決定了。這一點其實也適用於今天。美國高調地聲稱要「重返亞洲」,但它今天有能力再承擔一場戰爭嗎?如果它連小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擺不平的話。所以戰略上我們可以藐視對手,但戰術上要重視。

  很多人在談「中國崛起」

  新報:您這些年生活在西方,在您看來,這些年來西方對中國看法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張維為:十年前還只是少數人在談「中國崛起」,但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他們離不開中國,生意上打交道的人、競爭對手,全是中國人。其實不管中國還存在多少問題,把中國過去30年所取得的成績除以2,都比採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要出色。坦率地說,不是我們的模式好到天上去了,而是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國家的表現太差,所以我們的模式勝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問題是消除貧困,而過去20年,世界上70%的貧困是在中國消除的。

  新報:今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有關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講話,引起了國內外高度關注。您對反腐問題怎麼看?

  張維為: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其名著《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中提出過一個觀點:「不論是在哪一種文化中,腐化都是在現代化進行得最激烈的階段最為嚴重」。為什麼一個國家現代化上升時期也容易是腐敗上升的時期?其主要原因就是社會財富迅速增加的同時,國家的法治水平和監管水平一時還跟不上,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大國崛起的陣痛,過去英國、法國、美國、日本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

  如何讀懂中國

  新報:我們的發展有時候體現在GDP上,您覺得這個數字反映了什麼?

  張維為:我就想到要解決人均GDP這個概念。它誤導得很厲害,特別對於我們這樣大型的國家,超大型的國家。這就像天氣預報,你如果說新加坡今天是35度,誰都相信,因為新加坡很小,它的面積是北京的二十五分之一、上海的十分之一;但如果說中國今天的天氣是35度,就會找不到感覺了。我還想到另外一個比方,也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比如說大家現在都說房價很貴,但是房價怎麼貴,中國的平均房價就是4000多塊錢,也不能說明問題。GDP就是一個困境,和天氣預報以及房價的困境是一模一樣的。

  新報:我們一直在借鑑西方一些理念,甚至我們全民都在學英語。這是進步嗎?

  張維為:我們有4億人在學英文,麥當勞到很多國家被抗議,到我們國家沒有任何問題。我們的出版物每年15%至20%都是翻譯作品,我們不停地學別人的東西,但沒有放棄自我。我們的基因太強了,傳統一旦形成,不是想改就可以改的。如果傳統確實有問題,我們要做的是趨利避害。

  新報:房價的增長讓更多人成為房奴,您對這個事怎麼看?

  張維為:西方國家買房子都要貸款,大家都是房奴。從這個角度看就不得了啊,在發達國家絕大部分人一輩子最大財富就是一套產權房。中國城鎮住房自有率是89%,瑞士是36%。現在中國買房是要靠父母資助的。我們不要把這個作為一個壞事情,要作為一個正常事情。中國文化不是以個人為起點,而是以家庭為起點,不要用西方概念來套,父母出錢,孩子還會以某種渠道回饋父母。

  把自信留在中國

  新報:在《中國震撼》中您談到了中國精英的問題,您覺得中國的精英缺少什麼?

  張維為:我讀過一篇採訪傅作義將軍的文章,談他當時和平解放北京的過程。他說,1936年的時候,毛澤東長徵到陝北,當時中央紅軍剩下不到8000人,可1949年卻建立了新中國。我講這個例子,我們現在的環境可比毛澤東時期不知道強多少,但是中國的精英對中國發展越來越不自信。我寫這書,想實事求是,既帶觀察又帶分析,想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心,把自信留在中國,不自信送給美國。

  新報:您覺得「中國震撼」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

  張維為:中國是一個超大型國家,大約等於幾十個中等歐洲國家的規模,所以,談論中國要有板塊概念。今天中國的發達板塊,在很多方面可以「叫板」發達國家,比如上海跟紐約比,硬體上全面超過紐約,機場、港口、地鐵、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都比紐約好,在「軟體」方面進步也很大,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社會治安等等指標也都比紐約好,這一切都是了不起的進步。

  新報: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是否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問題?

  張維為:負面現象是存在的,比如貧富差距、貪腐問題。美國現代化150年了,還有4000萬人的醫保沒有解決。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再給中國十年二十年,中國肯定能做得更好。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強政府而言,一旦認識到問題,可以很有效率地解決。

  撰文/新報記者 王小柔

相關焦點

  • 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
    中新網8月21日電 8月15日,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維為教授在上海社聯大樓群言廳舉辦了主題為「鄧小平時代與中國大轉折——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講座。80年代中期,張維為教授曾擔任鄧小平等領導人的英文翻譯。
  • 張維為個人簡介
    張維為,男,中國政治學者、作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上海春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訪問教授,春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 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鄧小平高級翻譯。
  • 《鄧小平時代》譯者馮克利:翻譯過程中從未與作者見面
    關於這本書:從未與作者見面,兩人遠隔萬裡僅靠電子郵件交流  在談及自己是如何與《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結緣時,馮克利介紹說,自己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做過訪問學者,期間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有過聯繫,並幫助該出版社翻譯過一些英文文獻。
  • 《中國三部曲》——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我們,在超越!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是張維為的著作,被譽為《中國三部曲》,它是作者張維為走訪百國,思索中國崛起、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的心路歷程。
  • 施燕華:回憶法拉奇採訪鄧小平
    他通知我說:「明天上午鄧副總理禮節性會見義大利記者,你去做翻譯,這記者有時說話不太禮貌,必要時你把握一下。今天下午她要求先見你。」  我覺得很奇怪,外交部有很好的義大利文翻譯,為什麼找一個英文翻譯?回答是:「記者本人要求的。」  法拉奇是什麼人?我從未聽說過。要談什麼問題,領導也沒有交代,這倒是自然的,因為鄧見外賓,從不照本宣科,他自有主意。
  • 英文翻譯施燕華回憶鄧小平接受法拉奇採訪 (2)
    我很擔心鄧小平聽了會不高興,但是作為翻譯,必須忠實地表達對方的意思。鄧小平聽了後,不但沒有表示絲毫的怒意,相反卻報以爽朗的大笑,他以平靜的語氣,從容地回答說:「哦,在西方他們稱我什麼都可以,但是我對赫魯雪夫是了解的,我個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了解這個人的,把我比作赫魯雪夫是愚蠢的。」  鄧小平概括了赫魯雪夫對中國做的種種壞事,然後寬容地說:「看樣子,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達不成協議了。
  • 英文翻譯憶鄧小平:他的外交智慧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日報網8月21日電(劉夢陽) 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在即,英文《中國日報》21日刊登了曾於上世紀80年代擔任鄧小平英語翻譯的高志凱署名文章《向鄧小平的外交智慧學習》,本網摘編如下:今年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儘管鄧小平已逝世17年,中國依然貫徹推行著他於上世紀70年代末制定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
  • 鄧小平翻譯張維為:中國沿海等地已進入「準發達國家」板塊
    【本文節選自《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作者:張維為(政治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紀文景已授權在網易新聞平臺發布,歡迎關注,禁止隨意轉載。】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六期:縱論「文明型國家」(一)
    大家可能記得,2016年的時候,德國時任總統高克到上海到同濟大學做了一個演講。他原來是東德的一個持不同政見者,所以他在這個演講中就影射中國有點像東德。 實際上這種心態在很多西方人心裡都有,我接觸過太多了,他們把中國看作是「放大的東德」,等著一場顏色革命。那麼我經常跟他們講,中國和東德是很不一樣的,至少有幾個差別。
  • 張維為:即使在最窮的中國面前,英國人也摔了跤,美國人也碰了壁
    今年我們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談談我印象中的鄧小平以及我對他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想談談鄧小平的底線思維。 中國是個超大型的國家,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所以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需要有底線思維,否則什麼決定都做不成。
  •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瑪雅:很多學者認為,現在提「中國模式」為時過早。你是中國模式最堅定的支持者和論證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堅定的信心和樂觀立場?  張維為:過去30年間,我走訪了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一名理論研究者,我從親歷百國的觀察和全球視野的比較中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發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發展成就也是最大的。
  • 中國為何需要組織?畫條虛線看看中美差異就懂了
    在12月23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丁一凡教授共同就「中國:組織起來的力量」展開了演講。張教授過去曾給鄧小平同志做翻譯,小平同志談中國經常使用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無非是塊頭大」。
  • 陳香梅追憶鄧小平
    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1980年底作為美國當選總統裡根的特使訪問北京,拜會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已年近八旬的陳香梅女士對當時的會見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她說,鄧小平是她最尊敬的中國領導人之一,在她後來和鄧小平的幾次會面中,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和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令她由衷地敬佩,同時鄧小平的幽默風趣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張維為:中國過去數十年的迅速崛起震撼了整個世界。對親身經歷了這一切的普通中國人來說,感覺是這個國家不停地有興奮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令人興奮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呢,又迅速轉化為具體行動,就這樣國家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再上一個臺階;雖然我們也經歷過各種溝溝坎坎,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是每隔幾年就上一個臺階,國家面貌也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七期:中國表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西方簡陋...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持續熱播。每周一21:30,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都會在節目中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在上一期節目中,張教授系統論述了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建構歷程,並提出,有別於線性發展的西方政治邏輯與歷史經驗,獨特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現代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
  •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數次瘟疫 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
    在2月24日晚播出的《這就是中國》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中國抗疫的世界意義」展開了主題演講。近日張教授讀到一位名叫Michael Power的南非的戰略分析家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它的標題是《政府還能做得更好嗎?》。
  • 通俗「歌星」張維為辯才所向無敵的奧秘
    導讀:批評張維為,不代表否定中國的發展成就,而是擔心他信口開河的「自信」有可能誤國誤民之所以把張維為單獨挑出來寫,把金燦榮和陳平撇在一邊,是因為在這個「收割韭菜三人組」中,張維為長得相對比較帥,而且比起另外兩位,以及晚到了一步、最近試圖加入這支隊伍的旅美「學者」李毅,張維為「唱功」算是最好的
  • 高慶獅院士:我曾是「鄧小平伸到科學院的黑手」
    此後,他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地面計算控制中心早期設計負責人之一,成為「兩彈一星」任務中我國第一臺具有分時中斷系統的電晶體計算機——「功勳計算機」的體系結構設計負責人。在「文革」期間,他被指為「走資派的掌上明珠」、「鄧小平伸到科學院的黑手」,前者的指控因衛星任務不在研究所倖免陪鬥,後者因私人幫助「及時」再次躲過一劫。
  • 在鄧小平家打橋牌是有「紀律」的
    1983年任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他長期致力於推廣橋牌運動,曾任中國橋牌協會秘書長、中國女子橋牌隊教練。中國橋牌協會成立30周年紀念中獲得特殊貢獻獎和終身貢獻獎。1979年「五一」勞動節到鄧小平家裡去打橋牌1962年和鄧小平打過橋牌後,我慢慢恢復了打橋牌的愛好。1978年後,我擔任北京崇文區教育局長。
  • 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學英文 做慈禧翻譯
    歷史給了機會,她本人又很有才,尤其是在觀察方面和文字方面極具天賦,因此,想不在中國文化上留下精彩一筆都很難。  女士們待在一起,就喜歡談時裝。面試一過,幾乎所有話題都集中在巴黎時裝上,聊來聊去,慈禧對法國的路易十五式高跟女鞋讚不絕口,表示自己對這樣款式的鞋子最中意。有沒有委託帶幾款,就不得而知了。然後,慈禧吩咐:在宮裡頭要多穿西裝。  在這期間,有一男子在咫尺之外站立,他離這種時裝話題當然就不止一兩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