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作者:張維為(政治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紀文景已授權在網易新聞平臺發布,歡迎關注,禁止隨意轉載。】
2009 年,全國都在談論房價上漲,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型城市房價漲幅為 1.5%,結果引來無數媒體和網民的炮轟。
「1·5% 這個數字和大家實際感受的差距太大。」
連統計局前局長也承認這一點。後來又出來一個國土部的統計數字,2009 年中國房價上漲了 25.1%,這個增幅似乎比較靠譜,但這個統計稱中國城鎮住宅均價為每平方米 4 474 元。這個均價給人的感覺似乎也不太靠譜。問題出在哪裡?
統計方法自然有改進的餘地,但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統計的是全國城鎮的房價,而 2009 年房價高漲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等地,中小城市漲幅相對較小。
既然統計的是全國的平均數,那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等地的漲幅就被拉平了,使人不容易從全國均價中找到感覺。這也說明中國發達地區的問題已經更容易成為影響中國全局的問題,所以才有國務院出臺的一個接一個房價調控措施。
中國的面積大,人口多,情況複雜,用全國平均數統計往往就面臨這種尷尬。這很像天氣預報,如果你預報的是新加坡的天氣,你說新加坡今天平均氣溫是 32 攝氏度,誰都相信,因為新加坡從東到西最遠才 42 公裡,從南到北最遠才 23 公裡,全國面積為 692.7 平方公裡,大約為北京市面積的二十五分之一。
但如果你預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的平均氣溫為 32 攝氏度,那恐怕只有氣象統計學上的意義了,對於生活在中國不同地方的居民幾乎毫無意義,因為我們國家橫跨了從溫帶到熱帶的廣袤大地,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同一季節,北國還是冰雪嚴寒,南國早已是鳥語花香了。從南到北,中國不同地方的冬季的溫差可達 40 攝氏度以上。
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文明型國家」,人口規模超過美國、加拿大、歐洲(包括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之和,這是漫長歷史中「百國之和」的結果。正因如此,當我們用「中國人均 GDP」來研究中國國情時,就會遇到用「中國平均氣溫」研究中國氣候一樣的尷尬。
在中國做天氣預報,我們一定要有區域的概念,要對不同的區域進行預報,否則絕大多數國人很難找到感覺。就像討論房價時,一個人可以振振有詞地說:中國城市的房價還算貴?不就是每平方米 4000 多元麼。你說他對還是錯?對於中國國情的判斷也類似,中國國家太大,我們需要有「板塊概念」和「板塊關係概念」,才可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中國的真實國情,才能使中國人和外國人找到較為準確的感覺。
2009 年 4 月,新浪等網站上曾流傳一則熱帖「英國大學生在上海」。文章道出了普通英國大學生訪問中國發達版塊的觀感:來自英國 35 所大學的 200 多名大學生在上海逗留兩周,體驗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
他們一到浦東國際機場,就發現這裡比倫敦希思羅機場更大、更漂亮、更現代化。和倫敦希思羅機場相比,浦東機場簡直是豪華的。他們到了南京路步行街,才發現這裡步行街的規模是英國最繁華的倫敦牛津街的十多倍,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多彩的時尚讓他們震驚——在英國的教科書上,中國是個沒有電力、沒有樓房的破爛國家。一些寄宿中國家庭的英國學生對中國人家裡的電器設施感到羨慕,一些則驚訝於英超聯賽在中國的深入人心的免費電視轉播;他們看到一戶中國家庭的電視機竟然可以收看 120個頻道,因為在英國,大部分家庭能收到的電視頻道只有 6—7 個,晚上幾乎無事可做,「這大概是英國人特別喜歡泡酒吧的原因。」一個學生不無幽默地說。還有的學生對卡拉 OK 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還對中國人天天飲食都如此豐富表示了「由衷地仰慕」。
在浦東世紀公園、在虹橋樞紐工地、在新天地和城隍廟、在世博會的工地上,宏偉的公共建築、高聳繁華的商業大廈、寬廣壯闊的市政建設場面,都是這些英國孩子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在登臨環球金融貿易大廈和參觀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時候,隨行的中方陪同人員看見他們的腳在顫抖,同學之間相對無言。上海地鐵的乾淨、快捷,相比長期「trackwork」的倫敦地鐵幾乎是兩個時代的作品;上海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張江科學城的宏偉氣勢和林林總總的現代社區,更是在每次大巴集合時,讓一些大學生不願意挪腳,總想再看看,再拍幾張照片。很多時候,在晚飯的桌前,中國陪同人員都會聽到青年們脫口而出的共鳴——中國才是真正的發達國家。
我走訪過世界上除冰島以外的所有發達國家,英國也去過多次,可以理解英國學生受到的震動,一是中國發達地區發展非常之快,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確實在許多方面都走到了發達國家前面;二是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往往過於片面,造成了西方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諸多偏見和誤解。
記得有一次我乘飛機從柏林飛往北京,坐我邊上的是兩位自費到中國旅行的德國老婦人,她們一路不停地問我北京機場下來能不能換外匯,機場有沒有計程車,旅館是否容易找,但當飛機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新候機樓的一瞬間,她們臉上的表情只能用「震驚」兩字來形容。如此富麗堂皇的現代化機場,我想她們一輩子都沒見到過,絕大多數西方人一輩子也沒有見過。
其實,柏林現有的機場仍相當落後,甚至比不上中國多數省會的機場。柏林已斥資 34 億美元要建造一個新機場,從十四年前就開始建設了,至今尚未建成 , 各種常年不斷的官司和政府財政赤字影響了工程的進度。
持平地說,通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很多地方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迅速縮小。西方國家長久以來故步自封得厲害,總以為自己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歷史到了西方的水平就終結了。而事實上,崛起的中國不僅在追趕西方,而且在追趕的過程中,正在重新界定著現代化的涵義。
中國大中型城市幾乎都在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中國人擁抱現代化事業的熱情和勢頭,都是絕大多數西方人從未見過的,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摩天大樓、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超級商廈、城市地鐵、電動汽車等,過去都是西方的專利,而今天西方突然發現中國在所有這些領域中幾乎全面領先,而且中國人往往做得更快、更多、更好、更新、更時尚、更低碳。
難怪當新聞報導了武漢到廣州的高速列車 2009 年 12 月 26 日開通後,英國《每日郵報》很快就用了共有17 個英文單詞的超長標題和 5 張巨幅照片進行報導,對這趟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車僅用 4 年就建成表示驚嘆。文章刊登後,英國網民迅速跟帖表達了他們的「不可思議」之感。一位網民說:「請把中國工程師請到蘇格蘭愛丁堡來吧。一條 12 英裡的鐵路,最高時速僅 70 公裡,已經拖了 3 年了,要到 2011 年才能完工。」
另一位美國的網民說:「跟我們的紐約世貿中心遺址形成了鮮明對比,八年過去了,現在還是個大土坑。」另一個人說:「看看我們波士頓的工程項目,由於貪婪的工會吸血鬼,預算超支 350%,還得延期二十年以上才能完成。」還有一個網民寫道:「瞧瞧,一個國家專心辦事情,那會發生什麼?中國,幹得不錯。」
當然,光看鮮亮的城市是不夠的。我們的城鄉差距還是很大,城市內部也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我們的城鄉差距大於所有的發達國家。要在 960 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在一個 13 億人口的超大型國家內,解決城鄉差距,將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這何嘗不是中國的潛力和機遇所在呢?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過去三十年的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我估計今後三十年,世界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還是中國,不斷縮小中國的城鄉差距意味著今後三十年內,中國還將是世界上發展機遇最多的國家。
中國城鄉差別固然大,但從全球範圍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在過去三十年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只是規模不如城市。我們一些人由於不滿國內的城鄉差距,稱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這顯然誇張了,他們一定沒有去過非洲,可能歐洲也走得不多。
歐洲遠沒有中國發達板塊所展示出的那種活力,不少地方,如法國的馬賽,義大利的羅馬、那不勒斯、熱那亞等城市給人感覺暮氣沉沉,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已明顯落後於中國的一線城市,而非洲的絕大部分城市還達不到中國農村的平均水平:非洲人均壽命才 50 歲左右,中國農村人均壽命為 70 歲左右。
中國農村彩電都開始普及了,大多數人住的是磚房,甚至是樓房,而非洲城市中一半以上的人住的是貧民窟,沒有電力供應,而農村居民則大都住茅草房,往往連窗都沒有。按照聯合國的最新統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89% 的農村人口沒有電力,也就是說農村的 10 人中 9 個人用不上電。發展中國家平均 41%的農村人口沒有電,我們現在相對較落後的西藏自治區的電力覆蓋率也已超過 70%,超過了印度的整體水平。我從電視畫面上注意到甘肅舟曲被泥石流衝垮的公寓樓上均裝有空調,這顯然超過了印度孟買的水平。我們村村通公路的工程都快完成了,這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是不可思議的。
看中國農村,我們還要考慮到中國農村土地的潛在價值。例如,不久前開始的重慶農村土地流轉試驗中,重慶遠郊的宅基地掛牌拍賣,1 畝地拍得 10 萬元,而中國發達板塊的農村地價早已是這個價值的無數倍了。我想隨著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農村土地資產的適當盤活可以為廣大農民創造巨大的財富,為新農村建設帶來大量的資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土地制度為實現這種前景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採用西方土地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所不可能做到的。
當然,要把中國農村真正建設到今天發達國家農村的水平,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概需要等到中國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之後才能達到。
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這對讀懂中國是個巨大的挑戰。我個人以為,為了避免類似「中國平均氣溫」的尷尬,我們需要細讀中國,至少可以把中國分成兩大板塊來理解和把握(如必要的話還可以細分),我們除了要看到兩個板塊各自的特點,還要看到兩個板塊之間的關係,這樣我們就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今天的中國,並給國人和世界一個更為信服的解釋。
以我之見,中國的兩大板塊,一個是「準發達國家」板塊(或「發達板塊」),另一個是「新興經濟體」板塊(或「新興板塊」),這兩大板塊之間實現了高度互補的良性互動,這也是中國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並將繼續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當然我這裡只是提出概念,詳細論證還需更多的社會科學家共同參與才能完成。
我說的中國「準發達國家」板塊,包括整個沿海發達地區,特別是長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唐都市圈,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內地城市。估計這個板塊的人口至少 3 億。
這個板塊已經成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領頭羊。我之所以稱這個板塊為「準發達國家」板塊,是因為它已經具備了發達經濟體的主要特徵,如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 75—80 歲;北京和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高於紐約;基礎設施水平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商業繁華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也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人均 GDP,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已經達到 1.5 萬到 2.5 萬美元左右;人均教育水平也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整體科技實力強於一般發達國家;住房自有率超過了發達國家,居民的住房平均面積和質量均超過日本和中國香港的水平(這也是中國 GDP 超越日本的意義之一);
如果實地觀察,你可以感到這個板塊內城市的總體水平已不低於南歐發達國家,如希臘、葡萄牙、義大利的多數城鎮等。這個板塊內大城市的總體水平超過發達國家的許多都市,如羅馬、雅典、裡斯本、馬賽、熱那亞、那不勒斯等。
我之所以還保留了「準」字,是因為這個板塊的某些方面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比方說環境指標、公民文化素質等。所以我們還是要謙虛謹慎,認真努力,學習別人的一切長處,爭取後來居上。
根據安格斯 · 麥迪森 2009 年 3 月的計算,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已經從 1978 年的 4.4 倍縮小到了 2006 年的 1.17 倍。考慮到中國的城鄉差別大於美國,那麼中國發達地區的城市群與美國紐約的差距應該大大小於 1.17 倍。所以今天很多中國人從中國的一線城市抵達紐約時,確實會有弗裡德曼前面敘述的那種「究竟誰是第三世界」的感覺。我自己去紐約也有這種感覺。至於紐約的人均 GDP 高於北京、上海 5 倍的結論,我想除了統計方法有問題外,也與多數人實地訪問感受相差甚遠,我對這種結論是敬而遠之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0 年 2 月 28 日發布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 (2008—2009)》也可大致印證中國「準發達國家」板塊的實力: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的 GDP 已超過了 G20 部分國家。2008 年,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 G20 各國中可排到第 16 位。
上海、北京已處於後工業化階段,天津、廣東已處於工業化後期後半階段,浙江、江蘇、山東已處於工業化後期前半階段。從人均 GDP 來看,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也超過了 G20 的部分國家,其中上海可排在第 12 位。長三角的經濟規模也超過了韓國和印度,而這些評估採用的都是官方匯率,如果改為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這個排名還會提高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