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翻譯張維為:中國沿海等地已進入「準發達國家」板塊

2021-01-20 網易

  【本文節選自《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作者:張維為(政治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紀文景已授權在網易新聞平臺發布,歡迎關注,禁止隨意轉載。】

  

  2009 年,全國都在談論房價上漲,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型城市房價漲幅為 1.5%,結果引來無數媒體和網民的炮轟。

  「1·5% 這個數字和大家實際感受的差距太大。」

  連統計局前局長也承認這一點。後來又出來一個國土部的統計數字,2009 年中國房價上漲了 25.1%,這個增幅似乎比較靠譜,但這個統計稱中國城鎮住宅均價為每平方米 4 474 元。這個均價給人的感覺似乎也不太靠譜。問題出在哪裡?

  統計方法自然有改進的餘地,但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統計的是全國城鎮的房價,而 2009 年房價高漲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等地,中小城市漲幅相對較小。

  既然統計的是全國的平均數,那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等地的漲幅就被拉平了,使人不容易從全國均價中找到感覺。這也說明中國發達地區的問題已經更容易成為影響中國全局的問題,所以才有國務院出臺的一個接一個房價調控措施。

  中國的面積大,人口多,情況複雜,用全國平均數統計往往就面臨這種尷尬。這很像天氣預報,如果你預報的是新加坡的天氣,你說新加坡今天平均氣溫是 32 攝氏度,誰都相信,因為新加坡從東到西最遠才 42 公裡,從南到北最遠才 23 公裡,全國面積為 692.7 平方公裡,大約為北京市面積的二十五分之一。

  但如果你預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的平均氣溫為 32 攝氏度,那恐怕只有氣象統計學上的意義了,對於生活在中國不同地方的居民幾乎毫無意義,因為我們國家橫跨了從溫帶到熱帶的廣袤大地,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同一季節,北國還是冰雪嚴寒,南國早已是鳥語花香了。從南到北,中國不同地方的冬季的溫差可達 40 攝氏度以上。

  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文明型國家」,人口規模超過美國、加拿大、歐洲(包括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之和,這是漫長歷史中「百國之和」的結果。正因如此,當我們用「中國人均 GDP」來研究中國國情時,就會遇到用「中國平均氣溫」研究中國氣候一樣的尷尬。

  在中國做天氣預報,我們一定要有區域的概念,要對不同的區域進行預報,否則絕大多數國人很難找到感覺。就像討論房價時,一個人可以振振有詞地說:中國城市的房價還算貴?不就是每平方米 4000 多元麼。你說他對還是錯?對於中國國情的判斷也類似,中國國家太大,我們需要有「板塊概念」和「板塊關係概念」,才可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中國的真實國情,才能使中國人和外國人找到較為準確的感覺。

  2009 年 4 月,新浪等網站上曾流傳一則熱帖「英國大學生在上海」。文章道出了普通英國大學生訪問中國發達版塊的觀感:來自英國 35 所大學的 200 多名大學生在上海逗留兩周,體驗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

  他們一到浦東國際機場,就發現這裡比倫敦希思羅機場更大、更漂亮、更現代化。和倫敦希思羅機場相比,浦東機場簡直是豪華的。他們到了南京路步行街,才發現這裡步行街的規模是英國最繁華的倫敦牛津街的十多倍,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多彩的時尚讓他們震驚——在英國的教科書上,中國是個沒有電力、沒有樓房的破爛國家。一些寄宿中國家庭的英國學生對中國人家裡的電器設施感到羨慕,一些則驚訝於英超聯賽在中國的深入人心的免費電視轉播;他們看到一戶中國家庭的電視機竟然可以收看 120個頻道,因為在英國,大部分家庭能收到的電視頻道只有 6—7 個,晚上幾乎無事可做,「這大概是英國人特別喜歡泡酒吧的原因。」一個學生不無幽默地說。還有的學生對卡拉 OK 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還對中國人天天飲食都如此豐富表示了「由衷地仰慕」。

  在浦東世紀公園、在虹橋樞紐工地、在新天地和城隍廟、在世博會的工地上,宏偉的公共建築、高聳繁華的商業大廈、寬廣壯闊的市政建設場面,都是這些英國孩子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在登臨環球金融貿易大廈和參觀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時候,隨行的中方陪同人員看見他們的腳在顫抖,同學之間相對無言。上海地鐵的乾淨、快捷,相比長期「trackwork」的倫敦地鐵幾乎是兩個時代的作品;上海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張江科學城的宏偉氣勢和林林總總的現代社區,更是在每次大巴集合時,讓一些大學生不願意挪腳,總想再看看,再拍幾張照片。很多時候,在晚飯的桌前,中國陪同人員都會聽到青年們脫口而出的共鳴——中國才是真正的發達國家。

  我走訪過世界上除冰島以外的所有發達國家,英國也去過多次,可以理解英國學生受到的震動,一是中國發達地區發展非常之快,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確實在許多方面都走到了發達國家前面;二是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往往過於片面,造成了西方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諸多偏見和誤解。

  記得有一次我乘飛機從柏林飛往北京,坐我邊上的是兩位自費到中國旅行的德國老婦人,她們一路不停地問我北京機場下來能不能換外匯,機場有沒有計程車,旅館是否容易找,但當飛機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新候機樓的一瞬間,她們臉上的表情只能用「震驚」兩字來形容。如此富麗堂皇的現代化機場,我想她們一輩子都沒見到過,絕大多數西方人一輩子也沒有見過。

  其實,柏林現有的機場仍相當落後,甚至比不上中國多數省會的機場。柏林已斥資 34 億美元要建造一個新機場,從十四年前就開始建設了,至今尚未建成 , 各種常年不斷的官司和政府財政赤字影響了工程的進度。

  持平地說,通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很多地方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迅速縮小。西方國家長久以來故步自封得厲害,總以為自己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歷史到了西方的水平就終結了。而事實上,崛起的中國不僅在追趕西方,而且在追趕的過程中,正在重新界定著現代化的涵義。

  中國大中型城市幾乎都在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中國人擁抱現代化事業的熱情和勢頭,都是絕大多數西方人從未見過的,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摩天大樓、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超級商廈、城市地鐵、電動汽車等,過去都是西方的專利,而今天西方突然發現中國在所有這些領域中幾乎全面領先,而且中國人往往做得更快、更多、更好、更新、更時尚、更低碳。

  難怪當新聞報導了武漢到廣州的高速列車 2009 年 12 月 26 日開通後,英國《每日郵報》很快就用了共有17 個英文單詞的超長標題和 5 張巨幅照片進行報導,對這趟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車僅用 4 年就建成表示驚嘆。文章刊登後,英國網民迅速跟帖表達了他們的「不可思議」之感。一位網民說:「請把中國工程師請到蘇格蘭愛丁堡來吧。一條 12 英裡的鐵路,最高時速僅 70 公裡,已經拖了 3 年了,要到 2011 年才能完工。」

  另一位美國的網民說:「跟我們的紐約世貿中心遺址形成了鮮明對比,八年過去了,現在還是個大土坑。」另一個人說:「看看我們波士頓的工程項目,由於貪婪的工會吸血鬼,預算超支 350%,還得延期二十年以上才能完成。」還有一個網民寫道:「瞧瞧,一個國家專心辦事情,那會發生什麼?中國,幹得不錯。」

  當然,光看鮮亮的城市是不夠的。我們的城鄉差距還是很大,城市內部也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我們的城鄉差距大於所有的發達國家。要在 960 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在一個 13 億人口的超大型國家內,解決城鄉差距,將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這何嘗不是中國的潛力和機遇所在呢?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過去三十年的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我估計今後三十年,世界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還是中國,不斷縮小中國的城鄉差距意味著今後三十年內,中國還將是世界上發展機遇最多的國家。

  中國城鄉差別固然大,但從全球範圍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在過去三十年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只是規模不如城市。我們一些人由於不滿國內的城鄉差距,稱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這顯然誇張了,他們一定沒有去過非洲,可能歐洲也走得不多。

  歐洲遠沒有中國發達板塊所展示出的那種活力,不少地方,如法國的馬賽,義大利的羅馬、那不勒斯、熱那亞等城市給人感覺暮氣沉沉,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已明顯落後於中國的一線城市,而非洲的絕大部分城市還達不到中國農村的平均水平:非洲人均壽命才 50 歲左右,中國農村人均壽命為 70 歲左右。

  中國農村彩電都開始普及了,大多數人住的是磚房,甚至是樓房,而非洲城市中一半以上的人住的是貧民窟,沒有電力供應,而農村居民則大都住茅草房,往往連窗都沒有。按照聯合國的最新統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89% 的農村人口沒有電力,也就是說農村的 10 人中 9 個人用不上電。發展中國家平均 41%的農村人口沒有電,我們現在相對較落後的西藏自治區的電力覆蓋率也已超過 70%,超過了印度的整體水平。我從電視畫面上注意到甘肅舟曲被泥石流衝垮的公寓樓上均裝有空調,這顯然超過了印度孟買的水平。我們村村通公路的工程都快完成了,這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是不可思議的。

  看中國農村,我們還要考慮到中國農村土地的潛在價值。例如,不久前開始的重慶農村土地流轉試驗中,重慶遠郊的宅基地掛牌拍賣,1 畝地拍得 10 萬元,而中國發達板塊的農村地價早已是這個價值的無數倍了。我想隨著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農村土地資產的適當盤活可以為廣大農民創造巨大的財富,為新農村建設帶來大量的資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土地制度為實現這種前景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採用西方土地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所不可能做到的。

  當然,要把中國農村真正建設到今天發達國家農村的水平,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概需要等到中國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之後才能達到。

  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這對讀懂中國是個巨大的挑戰。我個人以為,為了避免類似「中國平均氣溫」的尷尬,我們需要細讀中國,至少可以把中國分成兩大板塊來理解和把握(如必要的話還可以細分),我們除了要看到兩個板塊各自的特點,還要看到兩個板塊之間的關係,這樣我們就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今天的中國,並給國人和世界一個更為信服的解釋。

  以我之見,中國的兩大板塊,一個是「準發達國家」板塊(或「發達板塊」),另一個是「新興經濟體」板塊(或「新興板塊」),這兩大板塊之間實現了高度互補的良性互動,這也是中國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並將繼續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當然我這裡只是提出概念,詳細論證還需更多的社會科學家共同參與才能完成。

  我說的中國「準發達國家」板塊,包括整個沿海發達地區,特別是長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唐都市圈,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內地城市。估計這個板塊的人口至少 3 億。

  這個板塊已經成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領頭羊。我之所以稱這個板塊為「準發達國家」板塊,是因為它已經具備了發達經濟體的主要特徵,如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 75—80 歲;北京和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高於紐約;基礎設施水平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商業繁華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也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人均 GDP,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已經達到 1.5 萬到 2.5 萬美元左右;人均教育水平也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整體科技實力強於一般發達國家;住房自有率超過了發達國家,居民的住房平均面積和質量均超過日本和中國香港的水平(這也是中國 GDP 超越日本的意義之一);

  如果實地觀察,你可以感到這個板塊內城市的總體水平已不低於南歐發達國家,如希臘、葡萄牙、義大利的多數城鎮等。這個板塊內大城市的總體水平超過發達國家的許多都市,如羅馬、雅典、裡斯本、馬賽、熱那亞、那不勒斯等。

  我之所以還保留了「準」字,是因為這個板塊的某些方面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比方說環境指標、公民文化素質等。所以我們還是要謙虛謹慎,認真努力,學習別人的一切長處,爭取後來居上。

  根據安格斯 · 麥迪森 2009 年 3 月的計算,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已經從 1978 年的 4.4 倍縮小到了 2006 年的 1.17 倍。考慮到中國的城鄉差別大於美國,那麼中國發達地區的城市群與美國紐約的差距應該大大小於 1.17 倍。所以今天很多中國人從中國的一線城市抵達紐約時,確實會有弗裡德曼前面敘述的那種「究竟誰是第三世界」的感覺。我自己去紐約也有這種感覺。至於紐約的人均 GDP 高於北京、上海 5 倍的結論,我想除了統計方法有問題外,也與多數人實地訪問感受相差甚遠,我對這種結論是敬而遠之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0 年 2 月 28 日發布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 (2008—2009)》也可大致印證中國「準發達國家」板塊的實力: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的 GDP 已超過了 G20 部分國家。2008 年,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 G20 各國中可排到第 16 位。

  上海、北京已處於後工業化階段,天津、廣東已處於工業化後期後半階段,浙江、江蘇、山東已處於工業化後期前半階段。從人均 GDP 來看,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也超過了 G20 的部分國家,其中上海可排在第 12 位。長三角的經濟規模也超過了韓國和印度,而這些評估採用的都是官方匯率,如果改為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這個排名還會提高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裡看中國       採訪手記:  張維為曾經是鄧小平的翻譯。2008年,他寫過一本《中國觸動全球》,是張維為走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些感觸。那本書寫完之後,他總覺得還有些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又用兩年時間寫了《中國震撼》。
  • 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
    中新網8月21日電 8月15日,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維為教授在上海社聯大樓群言廳舉辦了主題為「鄧小平時代與中國大轉折——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講座。80年代中期,張維為教授曾擔任鄧小平等領導人的英文翻譯。
  • 張維為個人簡介
    張維為,男,中國政治學者、作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上海春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訪問教授,春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 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鄧小平高級翻譯。
  • 英文翻譯憶鄧小平:他的外交智慧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日報網8月21日電(劉夢陽) 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在即,英文《中國日報》21日刊登了曾於上世紀80年代擔任鄧小平英語翻譯的高志凱署名文章《向鄧小平的外交智慧學習》,本網摘編如下:今年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儘管鄧小平已逝世17年,中國依然貫徹推行著他於上世紀70年代末制定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
  • 《鄧小平時代》譯者馮克利:翻譯過程中從未與作者見面
    記者 張帆 攝  大眾網濟南4月16日訊(記者 赫洋)今天,暢銷書《鄧小平時代》的譯者——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克利先生做客大眾網,與廣大網友分享了自己在翻譯《鄧小平時代》時的心得。因為有過幾次愉快的合作,所以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拿到《鄧小平時代》在香港的出版資格後,馮克利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譯者的第一人選。  喜歡的讀書的網友都知道,在翻譯外文書籍時,譯者為了更加了解原作者的寫作思路,需要經常與原作者進行交流。而馮克利和《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先生,一個在美國,一個在香港,相隔何止萬裡。
  • 陳香梅追憶鄧小平
    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1980年底作為美國當選總統裡根的特使訪問北京,拜會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已年近八旬的陳香梅女士對當時的會見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她說,鄧小平是她最尊敬的中國領導人之一,在她後來和鄧小平的幾次會面中,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和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令她由衷地敬佩,同時鄧小平的幽默風趣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施燕華:回憶法拉奇採訪鄧小平
    我坐下後她鄭重其事地談了這次採訪的重要性,她說要讓世界得到關於中國的第一手信息。現在全世界都對中國感興趣,許多人揣測中國要走當年赫魯雪夫的路了,中國正處於大變革時期,而開始這一變革的是鄧小平。世界不大知道鄧小平,究竟鄧小平要幹什麼?她覺得要了解中國的走向,鄧小平是關鍵人物。  法拉奇還自我介紹了一番,她是義大利《晚郵報》的記者,也是世界各國重要報紙的自由撰稿者。
  • 1984年鄧小平深圳特區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
    原標題: 1984年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重要講話  1984年1月24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親臨深圳特區視察,這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
  •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瑪雅:很多學者認為,現在提「中國模式」為時過早。你是中國模式最堅定的支持者和論證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堅定的信心和樂觀立場?  張維為:過去30年間,我走訪了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一名理論研究者,我從親歷百國的觀察和全球視野的比較中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發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發展成就也是最大的。
  • 論學習和掌握鄧小平經濟理論
    鄧小平經濟理論反映了我國億萬人民擺脫貧窮落後狀態,實現經濟振興和國家現代化的迫切願望和要求,也指明了像我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雖然已取得了偉大成就,但要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既充滿無限希望,也面臨嚴峻挑戰。現在,改革進入攻關階段,發展處於關鍵時期。
  • 世界公民鄧小平
    2004年8月,鄧小平百年誕辰到來之際,人們不禁又想起他的一句名言:「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的確,這位偉人的影響遠遠超越了中國國界,達及五大洲。世界各地的政治要人、知名人士以及華僑華人紛紛發表談話,撫今追昔,緬懷這位曾在國際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中國人。
  • 張維為教授回應網友犀利吐槽:不是臉皮厚是學養厚
    進入過年的節奏啦啦啦~虎牙妹在此提前給讀者朋友拜年,同時向各位呈上預謀已久拍腦子孵出來的新春視頻彩蛋一枚! 說起來還是前段時間觀察者網開年會那陣,虎牙妹邀請我觀重量級專欄作者張維為教授出席年會,無奈張教授日程已被預訂滿了…… 領導交代說,那請張老師錄段拜年視頻吧!
  • 通俗「歌星」張維為辯才所向無敵的奧秘
    導讀:批評張維為,不代表否定中國的發展成就,而是擔心他信口開河的「自信」有可能誤國誤民之所以把張維為單獨挑出來寫,把金燦榮和陳平撇在一邊,是因為在這個「收割韭菜三人組」中,張維為長得相對比較帥,而且比起另外兩位,以及晚到了一步、最近試圖加入這支隊伍的旅美「學者」李毅,張維為「唱功」算是最好的
  • 學者:2049年,中國可理直氣壯地說是發達國家
    ,真正成為發達國家?10月10日,在「講好中國故事 看好中國未來」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提出衡量中國是否為發達國家的一個具體的指標,即70%的城市化率。專家還給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時間節點:2049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教授表示,按照經濟學家們的觀點,中國成為發達國家應該在2030年左右,因為到那個時候中國經濟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英文翻譯施燕華回憶鄧小平接受法拉奇採訪 (2)
    我很擔心鄧小平聽了會不高興,但是作為翻譯,必須忠實地表達對方的意思。鄧小平聽了後,不但沒有表示絲毫的怒意,相反卻報以爽朗的大笑,他以平靜的語氣,從容地回答說:「哦,在西方他們稱我什麼都可以,但是我對赫魯雪夫是了解的,我個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了解這個人的,把我比作赫魯雪夫是愚蠢的。」  鄧小平概括了赫魯雪夫對中國做的種種壞事,然後寬容地說:「看樣子,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達不成協議了。
  • AlphaGo再戰中國圍棋,準兒翻譯PK外語翻譯
    就在AlphaGo與柯潔人機大賽的同日,備受關注的北京分音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分音塔科技」)研發的準兒翻譯機也同時上線京東眾籌,這款與AlphaGo同屬人工智慧領域的黑科技產品,將正式向外語口語翻譯發起挑戰。
  • 《中國三部曲》——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我們,在超越!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是張維為的著作,被譽為《中國三部曲》,它是作者張維為走訪百國,思索中國崛起、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的心路歷程。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中國的崛起是『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新基建很可能要改變世界未來格局。」 「5G改變的不僅僅是通信,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管理模式。」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四波愛國主義熱潮,造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自信的一代人
    年初一場疫情,也讓今年的國慶有點與眾不同:經歷了全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我們看到了一線人員的辛苦,見證了中國奇蹟的誕生,也更懂得了「國家」的含義。「家國情懷」的自豪感,激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在這個特殊的國慶日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接受了觀察者網的專訪,請張老師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也對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做出展望。
  • 今晚《這就是中國》聽張維為教授解讀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如今,隨著中國的全方位崛起,中國文化的海內外傳播也將會成為一個蔚為壯觀的事業。這些年,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商品、遊客、投資和公司等都在證明著這一點。然而,從總體上看,中國文化傳播的影響力還遠遠跟不上中國崛起的步伐。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