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這四波愛國主義熱潮,造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自信的一代人

2020-11-25 復旦大學

十一國慶,共慶華誕。

年初一場疫情,也讓今年的國慶有點與眾不同:經歷了全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我們看到了一線人員的辛苦,見證了中國奇蹟的誕生,也更懂得了「國家」的含義。「家國情懷」的自豪感,激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在這個特殊的國慶日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接受了觀察者網的專訪,請張老師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也對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做出展望。

觀察者網:我想您一定還記得去年國慶70周年坐彩車在天安門廣場經過時的情景,今天回想起來是什麼感受?

張維為:一年前的國慶慶典十分難忘。那天我是作為思想理論界的代表,登上彩車參加了這場盛典,它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人們洶湧澎湃的愛國熱情。

那天上午9點,我們就抵達了北京建國門外彩車集合區,緊挨著我們「凝心鑄魂」彩車是「中華文藝」彩車。我們候場的時候,歌唱家廖昌永帶領大家一起唱《我和我的祖國》。我們後來又與等候在建國門內的十萬群眾遊行隊伍匯合,隨後就是一路踏歌聲,長安街上十萬人的齊唱《歌唱祖國》,這種感人的經歷是語言難於形容的。

我們這個方陣又叫「北大方陣」,由2000多名北京大學的師生組成,絕大部分是95後的青年學子。他們揮動「火炬」組成一個長方形的隊伍,把我們這輛彩車圍在中間,伴隨著我們彩車一起湧向天安門。

觀察者網:從國慶70周年激發的愛國熱情一直延續到了今年抗擊新冠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為什麼這些年愛國主義氛圍特別濃烈,是否和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張維為:我想是的,美國前年開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外交戰、科技戰、對華為公司的圍剿,對「臺獨」的縱容等,都激發了中國人的義憤和愛國之情,這是第一波。

接著又有去年「港獨」分子挑戰一個中國,他們的所作所為又給中國人上了一堂「史詩級的愛國主義大課」,這可以說是第二波。

隨後我們又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和盛大遊行,這可以說是第三波。

今天我們又在經歷第四波愛國主義熱潮,也就是這場偉大的抗疫,我們都是參與者,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中國自信的公開課。西方疫情防控荒腔走板,對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西方模式走下神壇,美國神話走向終結,很多人說今年是中國公知集體崩塌元年。

觀察者網:時隔一年,因為新冠疫情、中美關係的影響,整個世界發生了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有中西攻守易局的態勢。您怎麼評價年初一場新冠疫情對全球發展的影響?

張維為:人類歷史上的大疫情經常會改變歷史進程,比如歐洲的黑死病肆虐了十多年,造成歐洲人口近三分之一死亡。這場瘟疫對後來歐洲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它重創了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天主教會的統治,使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虛構出來的天堂,這為歐洲走出漫長的中世紀做了精神上的鋪墊。

和歷史上許多大疫情一樣,我想這次新冠疫情也將改變人類歷史。我們正在見證人類歷史大轉折。從大勢來看,雖然還會有溝溝坎坎,甚至驚濤駭浪,但我的預測是世界會以更快的速度向東方傾斜,向中國傾斜,向社會主義傾斜,這次「疫情世界大戰」可以說是這種傾斜的催化劑。

觀察者網: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您在《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反覆傳遞一個觀念:西方抗疫失敗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對中國的偏見和傲慢,以及自身制度的缺陷。從您的觀察來看,這次新冠疫情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暴露出的制度短板有哪些?

張維為:這場新冠疫情本是人類社會遭遇的共同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才是人間正道,但一些西方人士和媒體卻幸災樂禍,落井下石,認為這場疫情是中國的「車諾比時刻」,期待中國體制走向崩潰。然而,疫情不久就出現驚天逆轉,中國戰疫穩步走向勝利,西方國家卻一個接一個陷入災難,西方的偏執狂正面臨自己的「車諾比時刻」。

西方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很多,首先是理念危機,我們戰疫的理念是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西方是把經濟和商業利益放在第一位,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實踐證明西方是短視的,他們的重災區都是他們經濟最發達的板塊,如美國的紐約和加州,現在更是完全失控,東西南北中,全面爆發。

西方最推崇的價值是自由,而且使之絕對化了,但中國人一直認為自由和自律之間要有平衡,現在看來中國人的理念更能應對現代社會的許多挑戰,西方要反思自己的許多理念,否則西方社會將無法適應21世紀的挑戰。

至於西方制度層面的問題,這次暴露出來非常之多,我不久前在觀網和頭條都發了文章,談美國的制度問題,其中「十問美國」那篇在網上的點擊量很快就有數百萬,我是這樣寫的:

據說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更好地問責,但沒想到,中國湖北一個省就處理了三千多個幹部,美國死了這麼多人,到8月10日,美國疫情死亡人數已是中國的35倍,而美國人口才中國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半年時間過去了,美國哪有什麼問責制可言?

據說多黨競爭更能產生為民服務的領導人,但怎麼就是選出那麼一些不上心的領導人,處理疫情更像任性的熊孩子,跟著感覺走,而非跟著科學走,死多少人都不當一回事,這不是草菅人命嗎?

據說言論自由可以讓「吹哨人」提前發出警報,但美國的情況表明你有10個20個「吹哨人」也沒有用,只要你敢違背資本的力量,它叫你噤聲你就要噤聲,不管你是科學家,大夫還是航空母艦艦長。美國疫情防控的首席專家福奇驚呼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麥卡錫主義在美國再次襲來,多少美國學者現在噤若寒蟬,客觀介紹中國都成為禁忌。

總之,這場疫情一仗把美國打回原形。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皇帝新裝的美國,對多數國人來說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心勝」,它帶來的將是國人思想的「去美國化」,我想這場思想解放對中國崛起的深遠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觀察者網:國慶後的10月26日將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這次會議將研究對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您對下一個五年發展有哪些期待?

張維為:鑑於中美科技戰,我比較關注「十四五」規劃中對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部署。另外,從明年開始,我們要開啟一個新階段,從全面小康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進程的開局五年如何部署,會有很多看點。

在這方面,我比較關注中國「新基建」,關注它在十四五規劃中的體現。你知道,「新基建」的門檻很高,涉及5G、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世界上大概只有中美兩家達到這個門檻,而中國所處的起跑線並不落後,甚至還領先。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世界最大規模的數字經濟,而且中國具有不少獨特優勢,例如在世界範圍內,網際網路技術和製造業都發達的只有中國。

而且,中國還有「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制度優勢,有世界最強的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和改革能力,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還有受過良好教育的自信愛國的年輕一代,我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國。不是說我們中國模式完美無缺,我們的模式有自己的不足,還在完善之中,但其它模式確實競爭不過中國模式,讓我就以這個結論與大家共慶人民共和國71周年的生日吧。

相關焦點

  • 張維為:美國神話走向終結 國內公知集體崩塌
    10月1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媒體採訪稱,美國神話走向終結,中國公知集體崩塌。2019年1月22日,張維為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資料圖片/新華社)10月1日,《觀察者網》採訪張維為問到,從中國國慶70周年到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這些年愛國主義氛圍特別濃烈,是否和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 「戰「疫」說理」在愛國主義情感中深化和升華中華民族精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此之前,我國雖然成功應對過非典疫情,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恰逢春節期間爆發,春運期間人員流動頻繁、人群密集、疫情複雜,使其防控難度遠超非典,在新中國歷史上應對這樣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是第一次,國際上也沒有在十幾億人口大國應對傳染病疫情的現成經驗可供借鑑,這是一場大考。如何應對這場大考則考驗中華民族在面對危機時的創造力和行動力。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成就     (一)兩彈一星     1、1964.6.4,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1964年6月,中近程飛彈飛行試驗成功。     3、1966年10月,中近程核彈頭爆炸成功。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①。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黨關於立德樹人的歷史,總結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這本書一經上市,立刻成為熱銷書,繼而人人搶讀。  在採訪中,張維為說中國的GDP就是一個困境,和天氣預報以及房價的困境是一模一樣的。這個說法很特別,他恰當的比喻能把你從生澀的政治經濟名詞中拉到百姓生活裡。他一直在強調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在他眼中,那是中國震撼。  張維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直到臨終,他還念念不忘發展地球科學、國家建設和人民的安危,被譽為新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和楷模。
  • 「五度空間」掀起主題教育紅色熱潮
    、奮進新時代、同唱祖國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歌會機關一支部赴某部隊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振發社區黨總支參觀無錫市革命紀念館自今年9月以來,無錫市新吳區空港經開區(碩放街道)緊緊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牢牢抓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本任務,全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總要求,精心謀劃、統籌安排,深入學習貫徹落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行為動力,掀起了主題教育紅色熱潮。
  • 今晚《這就是中國》聽張維為教授解讀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這些年,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商品、遊客、投資和公司等都在證明著這一點。然而,從總體上看,中國文化傳播的影響力還遠遠跟不上中國崛起的步伐。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 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實現民航強國——西部航空員工觀影側記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這一偉大勝利,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人類和平的史冊上。這一天,是值得中華民族永遠銘記的日子。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 通俗「歌星」張維為辯才所向無敵的奧秘
    導讀:批評張維為,不代表否定中國的發展成就,而是擔心他信口開河的「自信」有可能誤國誤民之所以把張維為單獨挑出來寫,把金燦榮和陳平撇在一邊,是因為在這個「收割韭菜三人組」中,張維為長得相對比較帥,而且比起另外兩位,以及晚到了一步、最近試圖加入這支隊伍的旅美「學者」李毅,張維為「唱功」算是最好的
  • 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題: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3658米,國產鑽井平臺的最大作業水深,「可燃冰」噴薄而出;7018米,中國探鑽新紀錄,地球母親的「心跳」在此律動;10767米,洋底下潛的新標杆,萬米深海從此打開大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七期:中國表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西方簡陋...
    她今天所展現出來的這一切,絕對不是一些簡陋的西方話語所能描述的。」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持續熱播。每周一21:30,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都會在節目中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六期:縱論「文明型國家」(一)
    但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軍隊就可以成建制地消滅英國軍隊,所以不一樣了,背後是大背景的變化。 談到現代國家建構,我還想和大家簡單地分享一下黃仁宇的觀點,他從大歷史觀總結了中國近代史,把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過程分成幾個時間段。 他把從孫中山的中華民國時期一直到1949年之後的人民共和國時期看作一個國家建構的整體。
  • ——國家發改委離退休幹部局「輝煌七十年 共築中國夢」慶祝新中國...
    觀展者駐足欣賞金耀華創作的四幅綺練嵌塑盤彩作品——《居裡夫人》《齊白石》《愛因斯坦》《貝多芬》。「老同志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親歷者、見證者、推進者和踐行者,他們對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有著最真切的感受,總感到自己是推動新中國發展的一分子,為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有一種親切感、獲得感、榮譽感。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中國的崛起是『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新基建很可能要改變世界未來格局。」 「5G改變的不僅僅是通信,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管理模式。」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新華社記者周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崢嶸歲月的磨礪、偉大實踐的鍛造,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這次疫情是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關於制度自信的公開課」
    「這次疫情是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關於制度自信的公開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作者:  2020-09-14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展現出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
  •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宗海洛因毒品走私案(組圖)
    該系列案由四起特大案件構成,是新中國禁毒史上查獲走私海洛因數量最大的案件,海關抓獲犯罪嫌疑人20名。  這是工作人員在展示查獲的巨額數量海洛因。新華社發  這是被查獲的巨額數量的海洛因。新華社發  這是海關工作人員在展示查獲的海洛因。 新華社發 (責任編輯:黃珊)
  • 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新渠道的建立和傳播方式的創新在不斷探索中前行,這就需要及時總結經驗,發現規律,以利借鑑,服務發展。  在當代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最具影響的三波熱潮發生在最近40年,都是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的。第一波熱潮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由電臺廣播、電視授課、鑑賞辭書出版組成。
  • 70位作家70部兒童文學作品,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
    10月20日,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兒童文學經典作品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兒童文學經典作品集」是一套總結現當代中國兒童文學成果和經驗,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策劃的大型兒童文學叢書,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70位作家70部經典作品,於2019年10月前全部完成出版。叢書以作家個人作品精選集的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呈現當代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的多維風景,是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繁榮創作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