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2020-11-23 央廣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哺育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繁榮始終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渠道穩固,建構完整,次第有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始終。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舊有的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已難以適應。近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大眾傳播方式方法更替加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新渠道的建立和傳播方式的創新在不斷探索中前行,這就需要及時總結經驗,發現規律,以利借鑑,服務發展。

  在當代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最具影響的三波熱潮發生在最近40年,都是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的。第一波熱潮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由電臺廣播、電視授課、鑑賞辭書出版組成。《閱讀與欣賞》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名牌欄目,1978年在停播10年後恢復播出,成為百廢待興時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早的報春花。其特點是「三名」,即由教育名家如葉聖陶、臧克家、蕭滌非、吳小如、傅經順等撰稿介紹中國古代經典名作,由號稱「國嗓」的著名播音員葛蘭、夏青等播誦。欄目被譽為「不見面的老師」,影響巨大,師範或者大中專教師都將欄目中名家對名篇的解讀作為提高授課水平的藍本,文藝青年也將其當作聆聽經典的文化沙龍。全國各省(市)電視臺在此示範下,紛紛效仿,先後開設類似欄目。伴隨著電大、夜大的興起,以「電視大學」面目出現、通過電視特定頻道的宣講,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另外一種新形式。因其開播是為了滿足學歷學習需要,所以文史知識的系統講授成為基本特徵。聽眾除電大、夜大學生外,文學愛好者也佔有相當比例,受眾多達數百萬人。隨後,上海辭書出版社率先推出的《唐詩鑑賞辭典》《宋詞鑑賞辭典》徹底顛覆了人們關於辭書的既有概念,帶動了全民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熱潮,購買收藏鑑賞辭典甚至成為城鎮家庭的新時尚。之後各出版機構的迅速跟進,楚辭、漢賦、唐宋八大家、元曲、明清小說、古今雜文等鑑賞類辭書獲得全面填補。與辭書熱時間相仿,還有臺灣地區「蔡志忠」經典文化漫畫系列圖書版權的引進。解讀經典,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徵。

  第二波熱潮發生在世紀之交,以「四大名著」改編為電視劇為先導,以央視《百家講壇》熱播為標誌。此番熱潮,湧現了一大批文史宣講明星,主要的受眾是有一定文史知識的城鎮電視觀眾。

  第三波熱潮以電視競賽的形式出現,最成功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書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

  三波熱潮在時間上相互疊加,並沒有清晰的分界。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與時代需求、科技進步、技術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閱讀習慣的改變相適應。由功利性掌握知識到文化素質提升的訴求,從知識階層到市民階層的普及,從成年人學習到青少年的學習引導,這是不斷進步的過程。與前兩波熱潮略有不同,第三波熱潮從迎合社會需求轉變為開發社會需求,體現了文化拯救的自覺。

  三波熱潮發生在巨變中的中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廣泛傳播貢獻巨大。總結規律以利發展。第一,轉變觀念,提高對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創新重要性的認識。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方法。第二,建立培育、激勵創新人才的機制,使更多文化領軍人物脫穎而出。第三,健全、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實行智慧財產權的有效保護。第四,喜新不厭舊,創新與傳統並舉,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的傳播,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滋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更加穩固。這是衡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否成功的金標準。

  (作者:傅秋爽,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中國兒藝新戲取材傳統文化用成語串聯 形式創新
    中國兒藝新戲取材傳統文化用成語串聯 形式創新 2015-01-26 19:25: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針對該戲的研討會26日下午在京舉行,藝術評論家認為將成語改編為舞臺劇的創意很好,這一形式還可以延續下去,做出更多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演出。  中國兒藝副院長馮俐介紹,此次創作《中國故事之成語魔方》富有創新意義,由《揠苗助長》《班門弄斧》《哭竹生筍》《濫竽充數》四個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組成。
  • 單波: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流行的傳播意義
    5月13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及其創新意義高端論壇」。《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報告在本次論壇發布,報告顯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作為蓬勃發展中的影像敘事方式和話語敘事形態,既傳承傳統文化,也在持續促進中華文化的再創作。
  • 貴州創新形式傳播疫情防控知識
    這個春節,馬堡農民藝術團藝術總監蔣文武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創作了這首360餘字的花燈說唱,介紹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發生、傳播及其防控等。他還找來二胡伴奏,錄製視頻,將其上傳至微信、廣播以及電臺。「當地的群眾,尤其是中老年人特別喜歡花燈戲,愛聽花燈說唱。
  • 多維探索 鋒尚文化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破次元融合
    近年來,隨著時代流行的轉換,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著一定的困境。作為文創界的領軍企業之一,鋒尚文化將傳統文化與數位技術深度融合,創新了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以一系列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詮釋了傳統文化的當代魅力。
  • 文化類節目爆款不斷 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優秀傳統文化的「流行化」,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活化」,將成為今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的重要增長點。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越來越受關注這一趨勢出現在各個文化領域之中,在傳播面相對廣的電視綜藝領域尤其明顯。新世紀以來,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流行」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講說形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網絡已經成為網民了解傳統文化的首要渠道。以靈機文化為例,據悉靈機文化在早些年探索傳統文化產品形態時做了很多工具類的產品,用戶覆蓋了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積累了1億多的華人用戶,是相當紮實的傳統文化知識數據體系,成為行業領先的佼佼者。
  • 晉中供電:「五統一」深入企業文化傳播
    樹企業形象之「碑」,豐富文化內涵  國家電網公司「五統一」企業文化,要求以「誠信、責任、創新、奉獻」核心價值觀為圓心、傳播活動為半徑,描繪具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同心圓,不斷豐富文化傳播內涵,實現由單維度向多維度、由灌輸式向體驗式、由自譽式向他譽式的三個轉變。  一是抓元素融合。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基於以上研究需要,我們在多樣化的資訊平臺上進行關鍵詞(中國、跨文化傳播、對外傳播、國際傳播、海外傳播、創新)搜索,對搜集到的逾14萬字的文本按照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平臺創新進行分類,並主要通過各海外網絡平臺的傳播效果數據(瀏覽、點讚、轉發、評論等)查證案例的跨文化傳播實際效果,最終選取了2018年18個典型的文化傳播案例。
  • 詩教IP「婷婷姐姐」,如何打造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形態?
    「婷婷姐姐」首創兒童詩教品牌背詩神器成就爆款產品這個中國唯一入選hundrED「全球創新教育100強」的項目就是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品牌「婷婷姐姐」旗下的「婷婷詩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下社會文化生態的主流,尤其詩詞領域風氣正濃。
  • 傳統文化新玩法,靈機文化直播算姻緣備受關注
    而靈機文化是少數將姻緣作為關鍵點,選擇為單身群體提供類心理諮詢服務的品牌。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又是全國最大的傳統文化整合傳播平臺,靈機文化在「傳統文化生活化」「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生活節奏」上做了很多嘗試,開拓積累了相當多的資源,也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傳統文化的新玩法,比如靈機文化此前七夕做過的直播算姻緣,在七夕秀恩愛的高發時刻,靈機文化更希望通過七夕話題關心單身人士的感情狀態。
  • 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
    本期全媒派帶來肖珺、李朝霞原發布於單波主編《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的一篇文章,作者對過去一年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實踐作出最新研究,從實際案例出發,探索了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新理念。已有研究開始探索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那麼,2018年的相關創新實踐是什麼?呈現哪些新的態勢和特點?本文通過對2018年度跨文化傳播系列案例的研究,希望梳理中國跨文化傳播實踐創新的路徑,探尋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新理念。
  • 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當下國內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您認為媒體如何運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文化,起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謝謝。海霞:謝謝這位媒體界的朋友。不過,感覺這個問題很系統,很大,我想我就從一個一線新聞工作者角度,談談我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關情況。
  • 貼近觀眾需求、傳播主流文化 網絡紀錄片令人耳目一新
    網絡紀錄片更符合網際網路用戶接受習慣,令人耳目一新—— 貼近觀眾需求 傳播主流文化(網絡文藝趨勢觀察④)  核心閱讀  網絡自製紀錄片通常節奏明快、信息密集、娛樂性強、重視視聽體驗,在互動性、整合性、易分享、可遷移性等方面和傳統紀錄片有明顯區分  工業化是紀錄片發展重要方向。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學者H.阿爾文曾經說過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
  • 甲骨文表情包走紅網絡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一方面是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一方面是古老文化和現代閱讀方式之間存在隔膜,如何打通這個文化隔膜,是傳統文化復興傳承的關鍵。   如何讓文化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善於將古老的文化精神、文化精髓,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緊密結合,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解讀古老文化,用現代化的手段詮釋傳統經典,激活人們對傳統價值的認同感、文化發展的使命感。
  • 開拓創新 創業不止:立足本土神話打造特色IP 傳播海南文化丨直通...
    在2020年海南自貿港創業大賽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業團隊帶來了各具特色和創新性的優秀項目,在「旅遊+」專項賽中,海南神話IP項目以本土神話故事為創作靈感,更好地對外宣傳海南形象。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2.中國情景劇的發展現狀2.1優點2.1.1一些中國特色與《生活大爆炸》相似的一部國產情景劇《愛情公寓》近些年在國內大受好評,其形式借鑑了《老友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