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但如何準確認識、科學把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們見仁見智,並未達成共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甚至各執一端、彼此對立,亟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思考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今天人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爭論並未停息,而理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整體性角度出發,深刻把握傳統文化自身發展演進規律和邏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任何文化都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反映和服務於特定的物質生產方式,並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演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發展壯大和繁榮昌盛。從整個演化過程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歷經歲月滄桑,卻從未中斷,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系統,延續至今。在此意義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過去的、既有的,是我們無法迴避和逃避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和生命延續力,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它是鮮活的、不斷發展的和與時俱進的文化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和鮮活性特徵,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從文化整體性角度來看,它們是辯證統一的。作為一個完整、獨立和一脈相承的思想文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澱與演變,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的肌體和血液中,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將其置於人類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把握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規律與趨勢,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的類本質活動的對象化,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類特徵,「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孕育到繁榮壯大,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複雜曲折的發展演化歷程,從上古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端開始,經歷了殷商西周,從神本文化步向人本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學派林立;秦漢時期,統一帝國與文化一統,儒學獨尊與經學興起;魏晉南北朝時期,儒、玄、道、佛衝突融合,多元激蕩;隋唐時期,兼容並包,多元文化空前繁榮;兩宋時期,理學自覺內省,市井文化勃興,科技文化極盛;遼夏金元時期,內憂外擾,多元文化衝突融合;明清時期,文化專制空前,閉關鎖國。但是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以血與火的形式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遭遇最深層危機,被推入了一個蛻變與新生的新階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回音,又是現代化的號聲,是現代文化的最深厚的內蘊與根脈,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繼承創新、薪火相傳和代代守護。當然守護並不是原封不動,而是有揚棄的繼承,以古鑑今和古為今用。

  堅持交流互鑑、開放包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閉性與開放性思考

  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主要考察的是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屬於文化在時間上的特性,那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閉性與開放性,亦即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主要考察的則是文化在空間跨度上的碰撞與交流問題,屬於文化在空間上的特性。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對於特定的文化而言不僅是一種外在條件,而且是一種內在的具有前提性的因素和永恆的必要條件,任何離開具體環境來談論文化,都不是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

  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的自然地理環境來看,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在氣候方面,中國地跨寒、熱、溫三帶,大陸性氣候強,季風氣候明顯,類型變化多樣。總體來講,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相對穩定的社會人文環境,促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的特點,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讓它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在異彩紛呈的文化大舞臺熠熠生輝。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誕生之日起,雖然生存在一個相對穩定、保守的空間,但是文化遷徙、文化聚合、文化傳播、文化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

  在全球化新趨勢下,文化的相對封閉和開放性問題,集中表現為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當今世界,「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徹底打破,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更加普遍與迅捷,形成了一種多樣而又統一的新文化景象。

  歷史和現實表明,自我封閉的文化禁錮之路只能是死路一條,而主動出擊、海納百川的文化開放之路,才是應對挑戰的唯一出路。文化開放和全球化的結果,不是文化的同質化,也不是文化的「西方化」,而是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爭奇鬥豔。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明性與被明性思考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機整體,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存在,其本質不在於他的自然性,而在於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認識和理解文化,關鍵就是要認識與理解人。由於人是一種自我反思、自我理解的自為的存在,而文化又是這一存在的本質規定性,因此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事物,而必須要對其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明性分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明性與被明性

  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前提就是要對其進行深刻反思與科學評判,這是一個關係民族前途與國家命運的重大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有其自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演進規律,這是其在自然意義上的「自明」特性;另一方面「自明」並非是一個純粹自然的被動過程,它內含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是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的先輩們在相當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積累與傳承的智慧結晶,人創造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創造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是一個在文化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評判、創造與「被明」的過程,那種將傳統文化建立在主觀唯心和先驗觀念之上的思想是必須堅決反對的。

  中華傳統文化極其特殊與複雜,既是歷史的存在又是現實的存在,既是顯性存在又是隱性存在,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既包含精華也包含糟粕,只有站在中華民族主體的立場上,對其進行自明性分析、自我反省和理性審視,才能夠真正「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

  (二)以人民為中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植根於中國人內心,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和工作導向,增強人民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以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承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過去走到現在和邁向未來,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斷累積和承繼的結果。馬克思指出:「後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並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於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繫,就形成人類的歷史。」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汲取豐富營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問題。習近平明確強調,由於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等制約,中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只有「堅持有鑑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才能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禹瑞麗/摘)

相關焦點

  • 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博大和燦爛,凝聚著眾多觀眾的關注與期盼,《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八點半檔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共話國寶前世今生,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進一步探尋著華夏文明的無限可能
  •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圖書在滬發布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2日電 (周卓傲 葉穎)8月12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讀本「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在2020上海書展上舉辦新書發布會。
  • 視頻|邵陽: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中華文化精粹
    ,11月6日下午,邵陽市文明辦聯合市教育局在隆回縣雨山中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活動現場,極具文化特色的新疆舞、漢服展示和中華武術表演,拉開了本次活動的序幕。在隨後的傳統文化展演中,《寶慶烙畫》因精湛的竹刻技藝贏得了圍觀群眾連連稱讚;古琴彈奏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古琴,欣賞古琴絲絲音韻;太極拳、中國舞等也受到學生熱烈追捧,通過現場交流、學習,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文化自信根基,讓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1月27日,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在北京召開。
  • 北大研究生院與濟寧幹部政德教育學院共建「北京大學中華優秀傳統...
    她表示,濟寧歷史文化悠久,被譽為「孔孟之鄉」,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濟寧,在曲阜作出了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北京大學是中國的最高學術殿堂,在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方面學術實力雄厚。此次強強聯合,必將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堅持優秀性標準 確保文化傳承格調
    作者: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會長 王依群  近年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但是,一些低俗庸俗的文藝作品依然得到傳播,一些優秀歷史建築仍然遭到破壞……箇中原因在於,一些人在傳統文化的認知上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工作上盲目、指導上片面、效果上大打折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 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聖經文化的滲入
    這糧食主要是精神食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經為基礎、以聖經為內核的天道文化。 (二)結合中國古籍及聖經發現,中國古籍乃是由魂至身,稍為優秀者由魂至靈。 而聖經乃強調由靈至魂至身,由靈到魂,由空到無,由內而外。心中有主如主,而像主一般服務蒼生,拯救黎民百姓。
  • 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哺育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繁榮始終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渠道穩固,建構完整,次第有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始終。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舊有的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已難以適應。
  • 【秦皇島日報】山川人物仰輝光——《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第5...
    小島之上能夠誕生一份《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這樣的高端出版物確實很難得,這與董劭偉教授的首倡之功密不可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形成於一定的地域之中,因此,文化總是與特定的地域相聯繫,形成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歷史有多悠久,文化遺產就有多豐厚。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專家、企業家、文化學者共聚一堂(其中有四百餘名專家、學者、教授),縱論華夏5000年優秀文化,共商華夏文脈傳承與發展之道。在這種形勢下,加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們應對當前國際形勢變化不可替代的戰略選擇。第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振興中華大業的重要內容。重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振興中華大業的應有之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在繼承與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方面,投入的人力、財力和精力都遠遠跟不上形勢與任務的要求。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崢嶸歲月的磨礪、偉大實踐的鍛造,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她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社科發展的最近情況——「社會科學總論」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這充分說明華南理工大學在文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學術國際化方面也已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她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傳統族群文化研究,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從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並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 革新傳統文化 助力文創出圈
    正是萬象更新之時,中國建設銀行與CCTV牛年春晚聯合開發「善建成長•CCTV春晚牛年壓歲金」,革新中華傳統文化,助力國產文創邁出嶄新的一步。它聚焦國家發展大事、社會熱點事件以及百姓生活瑣事,弘揚主旋律精神、傳遞正面積極的主流價值觀。春晚有著永恆不變的意義,也不斷保持與時俱進的開放精神。作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承擔新的使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為提升國家軟實力而不斷努力。經歷了2020這一極不平凡的一年後,今年的春晚被賦予更深刻的社會責任與文化意義。
  • 名家視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蔚成風尚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答案是傳承!如今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難題。當今,如何有機融合「網際網路+傳統文化」打造文化傳承新道路,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不可逃避的責任。然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這種情況面臨著轉機,曾經被冷落一時的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獲得了復興的機遇。自國家「十三五」規劃開始,傳統文化得到力挺。習近平主席及李克強總理也曾在多個場合指示,要始終堅持保護、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現代生活。
  • 文化類節目爆款不斷 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大眾文化領域,成為其中的關鍵要素,是近年來大眾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一趨勢首先在電視文化中形成潮流,繼而影響帶動網絡等新媒體的相應表現,常常形成「熱點」和「焦點」,這既說明社會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需求日趨強烈,也體現出綜藝節目等大眾文化形態新的發展。
  • 白鶴小學:誦讀經典詩詞 傳承優秀文化
    紅網時刻株洲12月17日訊(通訊員 鄒曉桃 戴湘臨 鄧孟晶)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閱讀古典詩詞的興趣,豐富學生文化素養,12月15日下午,白鶴小學舉行《日積月累》詩詞背誦大賽。
  • 《京劇貓》:一部以貓為主角;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動畫
    《京劇貓》是一部以貓為主角的一部動畫作品,並且幽默有趣,搞笑勵志,但最重要的還是,其中融入了中國傳統的許多文化,建築,京劇服裝等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動畫作品,未來項目還將以「中國題材,國際表達」內容形式打入國際舞臺"本人極力推薦大家觀影這部優秀的作品,同時也希望大家會喜歡,也更加的希望在往後的影視作品與動漫動畫中許許多多的作品,可以結合中國自身傳統文化與經典特色加以創新,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傳統不止於傳統!並且這裡也告訴大家個新的消息,就是京劇貓新一季極大可能在九月份上映可能將會新式事的電影形式上映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了解一下!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2020-04-26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形態傳承文化魅力 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2020環球趨勢大會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和「ESG發展」兩大主題舉辦兩場高峰論壇,50餘位發言嘉賓圍繞中國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如何應對國際格局變化,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做好「十四五」開局,聚焦自身發展發表了精彩演講。作為趨勢大會的重要活動,「2020環球趨勢優秀案例推薦」活動同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