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爆款不斷 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2021-01-14 央廣網

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大眾文化領域,成為其中的關鍵要素,是近年來大眾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一趨勢首先在電視文化中形成潮流,繼而影響帶動網絡等新媒體的相應表現,常常形成「熱點」和「焦點」,這既說明社會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需求日趨強烈,也體現出綜藝節目等大眾文化

形態新的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流行化」,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活化」,將成為今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的重要增長點。

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越來越受關注

這一趨勢出現在各個文化領域之中,在傳播面相對廣的電視綜藝領域尤其明顯。新世紀以來,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流行」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講說形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階段以2001年開播的《百家講壇》發端,該節目在2005年之後主要聚焦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傳播,以大眾化講學的形態帶動當時通過電視講壇通俗化解說優秀傳統文化的潮流。這是電視和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緣的第一個階段,啟發了電視綜藝節目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開心辭典·開心學國學》等節目,給後來不少以表現和承載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節目形態開了先河。這些嘗試和探索,帶動「傳統文化熱」,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但當時電視技巧的使用相對單一,多以主講人的個人口才和獨特講述風格作為表現基礎,傳播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二階段是「綜藝形態」傳統文化節目的大量湧現。2013年之後,以綜藝方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的節目開始蔚為大觀,真正成為電視文化的主流形態。中央電視臺和各地衛視推出一系列大型綜藝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地方電視臺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唐詩風雲會》《傳承者》等等。這種綜藝化探索在充分研究電視視聽規律基礎上,在文化內容上深耕細作,受到觀眾普遍歡迎,說明以電視綜藝的形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巨大潛力和生命力。

第三階段是「綜藝形態」傳統文化節目的成熟期。從2017年到現在,引起廣泛關注和歡迎、表現方式比較成熟的綜藝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陸續出現,成為熱點話題,影響廣泛,開始佔據各大電視臺黃金時段。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適合電視傳播規律的傳統文化綜藝模式日趨成熟,傳播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成為傳統文化走入年輕人心靈,激發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摯愛的有效路徑。

從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的「流行」可以看出,以綜藝形式打通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的隔膜,不僅可行,而且具有強大生命力。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大眾文化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需要大眾文化來有效傳播,藉由大眾文化這一關鍵路徑,讓傳統走出博物館和古籍著作,活在人們心中,讓人們受到滋養和浸潤。

目前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探索,進入既深入發掘本土文化資源,又自覺追求本土原創模式的新階段,尤其在節目模式原創性方面做出相當大努力。如《中國詩詞大會》在長期探索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基礎上,把中華文化集中體現漢語之美、體現傳統境界之美的詩詞作為中心,在春節這一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期間的電視黃金時段推出,用精彩詩詞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通過競技方式,讓民間詩詞愛好者展現知識儲備和鑑賞能力,推動傳統的詩心詩意走進人們心靈。而《國家寶藏》則讓深藏在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在電視上與普通老百姓見面,用情景再現的方式講述國寶來歷和背景故事,博物館館長、文物專家、大眾熟知的演員的多重闡釋和演繹讓國寶的人文價值得到充分展現,讓國寶知識得以深度傳播,真正讓文化傳承進入千家萬戶。

充分利用新興媒體深掘傳統文化意蘊

優秀傳統文化經過20世紀的「現代性」闡釋之後,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克服古今之間的差異,以當代的「流行化」方式闡釋優秀傳統文化,已經取得相當實績和進展,但問題和挑戰仍然不少。一是千人一面、重複單調,一窩蜂追逐同一題材主題,如不少傳統詩詞類節目形式相似,表現方式雷同,影響傳播效果和公眾接受。二是表現失當,對傳統的發掘流於表面化和膚淺化,有時還出現「戲說」、過度闡釋等情況,一些未必與當下時代契合的趣味時有出現。三是創新不足,缺乏更有效展示傳統知識和價值的新手段、新方式,簡單直接搬用傳統知識,節目本身缺乏吸引力。

充分利用新興媒體手段,讓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入地「流行化」,還需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保持高度尊重。在活化和通俗化的過程中避免「戲說」和過度發揮,避免對傳統價值的通俗化變為庸俗化,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更接近其本質,開掘凸顯其內在的真正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有許多有魅力、有活力的故事,真正把傳統的內涵發掘好、把傳統的精神把握好,本身就是吸引力所在。

二是在綜藝模式上推陳出新。充分研究電視和網絡等新興媒體規律和觀眾接受習慣,在汲取近年創新經驗基礎上大膽開拓。傳播力是真正影響力的保障,影響力是真正接受度的前提。讓傳統「流行」起來,一定要讓媒介特點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影像和聲音的豐富立體達到事半功倍的展現,通過讓人耳目一新的設置、讓人充滿美的享受的環節使觀眾得到陶冶。

三是在「融媒體」傳播上下功夫。利用多種媒體互動互滲,在傳統電視媒體之外,通過多樣傳播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更豐富的吸引力。比如最近流行的「短視頻」,是與電視綜藝節目有差異的新「節目」,對於電視傳播具有豐富支撐作用。利用好這些新的傳播方式,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流行化」有重要意義。

如何讓當代人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可以為當代中國人深入理解的表達,尤其讓當代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傳統,需要持續付出艱苦努力的工作。讓博大精深和生動活潑對接,讓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躍對話,非一朝一夕之功。這要求對傳統文化的「可釋性」進行深入探討,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從綜藝節目到「短視頻」,這些可貴探索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傳承提供有益經驗,為未來繼續前行提供堅實基礎。(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製圖:沈亦伶

圖片為電影《閃光少女》海報(局部),電影中大學女生將動漫文化與中國傳統音樂結合起來,受到年輕人追捧。

核心閱讀

傳播力是影響力的保障,影響力是接受度的前提,傳統文化要「流行」起來,需要讓媒介特點充分發揮,使博大精深和生動活潑對接,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躍對話

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大眾文化領域,成為其中的關鍵要素,是近年來大眾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一趨勢首先在電視文化中形成潮流,繼而影響帶動網絡等新媒體的相應表現,常常形成「熱點」和「焦點」,這既說明社會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需求日趨強烈,也體現出綜藝節目等大眾文化形態新的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流行化」,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活化」,將成為今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的重要增長點。

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越來越受關注

這一趨勢出現在各個文化領域之中,在傳播面相對廣的電視綜藝領域尤其明顯。新世紀以來,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流行」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講說形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階段以2001年開播的《百家講壇》發端,該節目在2005年之後主要聚焦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傳播,以大眾化講學的形態帶動當時通過電視講壇通俗化解說優秀傳統文化的潮流。這是電視和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緣的第一個階段,啟發了電視綜藝節目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開心辭典·開心學國學》等節目,給後來不少以表現和承載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節目形態開了先河。這些嘗試和探索,帶動「傳統文化熱」,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但當時電視技巧的使用相對單一,多以主講人的個人口才和獨特講述風格作為表現基礎,傳播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二階段是「綜藝形態」傳統文化節目的大量湧現。2013年之後,以綜藝方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的節目開始蔚為大觀,真正成為電視文化的主流形態。中央電視臺和各地衛視推出一系列大型綜藝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地方電視臺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唐詩風雲會》《傳承者》等等。這種綜藝化探索在充分研究電視視聽規律基礎上,在文化內容上深耕細作,受到觀眾普遍歡迎,說明以電視綜藝的形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巨大潛力和生命力。

第三階段是「綜藝形態」傳統文化節目的成熟期。從2017年到現在,引起廣泛關注和歡迎、表現方式比較成熟的綜藝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陸續出現,成為熱點話題,影響廣泛,開始佔據各大電視臺黃金時段。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適合電視傳播規律的傳統文化綜藝模式日趨成熟,傳播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成為傳統文化走入年輕人心靈,激發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摯愛的有效路徑。

從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的「流行」可以看出,以綜藝形式打通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的隔膜,不僅可行,而且具有強大生命力。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大眾文化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需要大眾文化來有效傳播,藉由大眾文化這一關鍵路徑,讓傳統走出博物館和古籍著作,活在人們心中,讓人們受到滋養和浸潤。

目前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探索,進入既深入發掘本土文化資源,又自覺追求本土原創模式的新階段,尤其在節目模式原創性方面做出相當大努力。如《中國詩詞大會》在長期探索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基礎上,把中華文化集中體現漢語之美、體現傳統境界之美的詩詞作為中心,在春節這一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期間的電視黃金時段推出,用精彩詩詞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通過競技方式,讓民間詩詞愛好者展現知識儲備和鑑賞能力,推動傳統的詩心詩意走進人們心靈。而《國家寶藏》則讓深藏在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在電視上與普通老百姓見面,用情景再現的方式講述國寶來歷和背景故事,博物館館長、文物專家、大眾熟知的演員的多重闡釋和演繹讓國寶的人文價值得到充分展現,讓國寶知識得以深度傳播,真正讓文化傳承進入千家萬戶。

充分利用新興媒體深掘傳統文化意蘊

優秀傳統文化經過20世紀的「現代性」闡釋之後,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克服古今之間的差異,以當代的「流行化」方式闡釋優秀傳統文化,已經取得相當實績和進展,但問題和挑戰仍然不少。一是千人一面、重複單調,一窩蜂追逐同一題材主題,如不少傳統詩詞類節目形式相似,表現方式雷同,影響傳播效果和公眾接受。二是表現失當,對傳統的發掘流於表面化和膚淺化,有時還出現「戲說」、過度闡釋等情況,一些未必與當下時代契合的趣味時有出現。三是創新不足,缺乏更有效展示傳統知識和價值的新手段、新方式,簡單直接搬用傳統知識,節目本身缺乏吸引力。

充分利用新興媒體手段,讓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入地「流行化」,還需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保持高度尊重。在活化和通俗化的過程中避免「戲說」和過度發揮,避免對傳統價值的通俗化變為庸俗化,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更接近其本質,開掘凸顯其內在的真正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有許多有魅力、有活力的故事,真正把傳統的內涵發掘好、把傳統的精神把握好,本身就是吸引力所在。

二是在綜藝模式上推陳出新。充分研究電視和網絡等新興媒體規律和觀眾接受習慣,在汲取近年創新經驗基礎上大膽開拓。傳播力是真正影響力的保障,影響力是真正接受度的前提。讓傳統「流行」起來,一定要讓媒介特點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影像和聲音的豐富立體達到事半功倍的展現,通過讓人耳目一新的設置、讓人充滿美的享受的環節使觀眾得到陶冶。

三是在「融媒體」傳播上下功夫。利用多種媒體互動互滲,在傳統電視媒體之外,通過多樣傳播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更豐富的吸引力。比如最近流行的「短視頻」,是與電視綜藝節目有差異的新「節目」,對於電視傳播具有豐富支撐作用。利用好這些新的傳播方式,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流行化」有重要意義。

如何讓當代人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可以為當代中國人深入理解的表達,尤其讓當代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傳統,需要持續付出艱苦努力的工作。讓博大精深和生動活潑對接,讓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躍對話,非一朝一夕之功。這要求對傳統文化的「可釋性」進行深入探討,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從綜藝節目到「短視頻」,這些可貴探索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傳承提供有益經驗,為未來繼續前行提供堅實基礎。(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製圖:沈亦伶

相關焦點

  • 多形態傳承文化魅力 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其中,愛奇藝榮獲「年度文化傳承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向用戶展現刺繡、劍文化、京劇等傳統文化的多種形態,傳承文化魅力。《鬢邊不是海棠紅》立足於傳統文化原點,用民國年代的外衣包裹京劇文化內核,在呈現戲曲行業興衰起伏的故事畫卷中,致力於描摹梨園眾生相、勾勒出時代背景下的國粹之美和傳統文化風貌。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到「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進行調研考察,他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保護歷史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總書記所牽掛、關注和思考。
  • 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而作為《國家寶藏》第三季的特約合作品牌,浦發銀行信用卡將與持卡人一同感悟傳統文化的傳承魅力,持續帶來創新的金融文化體驗。此次浦發信用卡與《國家寶藏》第三季攜手合作,深度打造「金融+文化」特色內容,後續隨著節目的播出,不僅會為大家帶來精彩紛呈的國寶故事,還將在每期帶來文化產品和文化周邊權益驚喜。《國家寶藏》作為備受市場和觀眾認可和喜愛的文化主題類系列節目,今年已經是第三季。節目前兩季總收視率39.6%,收看觀眾突破5億人次,累計15.6億人次多終端觀看支持。
  • 詩教IP「婷婷姐姐」,如何打造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形態?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在各個教育階段貫徹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幼兒、中小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並積極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今年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義務教育的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比例大幅增加。
  • 名家視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蔚成風尚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考察時也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 雙星名人集團組織開展首屆優秀傳統企業文化比武活動
    中工網訊 近日,雙星名人集團組織開展首屆優秀傳統企業文化比武活動,把雙星名人多年來始終堅持的文化治企、文化強企這一理念,用比武的形式進行展現,這是他們的一大創造。從把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三字經,結合自己的實際,創出每個崗位的行為三字經和工藝三字經,形成獨具特色的雙星新三字經,把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到創出中國人自己的ABW管理哲學、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再到用文化鑄造企業魂,是老汪海總在新時期,面對新挑戰,不斷創造性的總結和提煉的一系列管理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
  • 革新傳統文化 助力文創出圈
    國家在復甦之後的一切仿佛一鍵重啟,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文化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正是萬象更新之時,中國建設銀行與CCTV牛年春晚聯合開發「善建成長•CCTV春晚牛年壓歲金」,革新中華傳統文化,助力國產文創邁出嶄新的一步。
  • 擦亮文化名片 綻放「荔鄉文化」獨特魅力
    原標題:擦亮文化名片 綻放「荔鄉文化」獨特魅力   一座座文化站相繼建成,一個個農家書屋書香四溢,一臺臺貼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彩文藝節目送到農村社區,群眾在家門口就可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
  • 2020「國風好遊戲」遊戲文化評選大賽名單出爐,百款優秀文化遊戲入圍
    在這次提名的文化傳承類獎項中,許多獨具文化傳承的優秀作品紛紛入圍,展現出了中華文化裡最有魅力的一面。 而在這次提名的流行文化類獎項中,一些像《鴻圖之下》、《我的俠客》、《仙劍奇俠傳九野》等頗具流行文化特色的遊戲紛紛入圍,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文化魅力。
  • 讓文化陽光普照大地
    客家文化百米長卷VR將紙面上的畫卷活化了,觸控開關按鈕,相應景點或地方的客家文化圖文介紹便精準呈現,反映全球客家人同溯原鄉情的宏大主題。這裡不僅是江西省首個視覺創意基地,也是全國第4個立體視覺產業示範基地。通過技術和文化融合,讓科技和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變成可以消費體驗的文化產品。
  • 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於3月7日舉行記者會,5位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 、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舞龍舞獅「舞」動阿根廷 綻放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舞龍舞獅「舞」動阿根廷 綻放傳統文化魅力
  • 37秒|滕州市墨子魯班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為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縱深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12月2日,棗莊滕州市在北辛中學舉行了墨子魯班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啟動儀式上,相關負責人宣讀了開展墨子魯班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通知,之後,原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任守景,為師生們就墨子、魯班的生平事跡,和思想的現代意義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方法兩個方面,作了一場十分生動、精彩的講座。講座論述生動、觀點新穎,既有高深的理論,又有豐富的實踐,讓現場聽眾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非洲文化獨具魅力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每每為國人引以為榮;殊不知,非洲同樣有著個性鮮明的文明遺產和古韻久遠的傳統文化。我從事非洲問題研究已近25年,對非洲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都有程度不同的涉獵,但是真正吸引和打動我的則是非洲文化和非洲人的思想。
  • 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就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生命力
    這幾年各地實踐證明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與旅遊活動的互相聯動與互相融合,才能夠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文化創意的提升,特別是能夠提升旅遊品位、豐富旅遊業態和增強產品吸引力,拓展旅遊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文旅融合是發展的趨勢。各地通過一些公共文化機構、對外文化交流等平臺的使用,促進了旅遊推廣和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各地實踐表明,旅遊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這五年我國文化發展成就有哪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文化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等熱播,成為現象級節目;文化遺產走出博物館,通過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走入百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插上「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翅膀,開闢出產業發展新天地……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融入人民生產生活,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任何文化都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反映和服務於特定的物質生產方式,並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演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發展壯大和繁榮昌盛。
  • 董卿擔綱《朗讀者》獲贊 這些高評分文化類節目值得"追"
    ——張國立 播出時間:2017年1月15日起北京衛視每周日21:18 出演嘉賓:張國立、王剛、張鐵林、蔡少芬、巴圖等 節目介紹:《非凡匠心》是一檔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每期邀請一到兩位明星好友與他一起尋訪中國瑰寶級文化與技藝,找到同領域的神級大師和新興青年創作團體,策動兩代巨匠巧匠之間的傳承與交融創新,帶領觀眾重新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魅力。
  • 鹽田區傳承傳統文化蔚然成風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潘峰 鍾汝芳)2019年12月21日上午,由鹽田區委宣傳部、鹽田區教育局主辦,鹽田區林園小學、習學書院承辦的鹽田區千人經典誦讀暨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頒獎活動在區政府行政文化中心廣場拉開序幕
  • 用「光語」映照中國傳統文化 楊浩老師匠心打造第二季龍印《成語...
    為此記者找到了楊浩老師團隊,藉此想透過他們的實戰經驗來分享:如何通過現代舞檯燈光去撲捉中華傳統文化?  用燈光承載成語使命  龍印《成語天下》立足於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獨特的舞臺視角讓悠久深邃的成語文化變得更精彩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