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陳建新,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新聞與傳播學院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術研究》《文化遺產》等高校和學術期刊的9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會議現場
在開幕式致辭中,陶韶菁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對本次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蒞臨大會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她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社科發展的最近情況——「社會科學總論」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這充分說明華南理工大學在文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學術國際化方面也已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她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傳統族群文化研究,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從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並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致辭
葉金寶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也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在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已將「共建人文灣區」、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等列入重要舉措;他認為此次會議是研討地域文化與族群文化傳承的學術盛會,對堅定中華民族自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促進嶺南文化創新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致辭
陳建新在致辭中對客家文化研究所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他認為,傳統文化要持續傳承,應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衷心祝願跨學科的族群文化研究能取得豐碩的成果。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回顧了研究所創建與發展的歷程,介紹了客家所2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並期望研究所的成員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共創客家文化研究新輝煌。
開幕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演講,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以《淺談客家學研究中的二元價值》為題,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董建輝以《高山族、南島民族與壯侗語族:多學科的視野》為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初升以《論閩、粵、客方言的保護傳承問題》為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嚴修鴻以《方言,族群認同的標誌》為題,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院教授鍾俊昆以《客家文化元素與旅遊紀念品的設計開發》為題,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予敏以《儀式傳播與文化認同》為題,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新以《客家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為題,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所長謝清果以《華夏傳播學研究的初心、求索及其方向》為題,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李小華以《促進海外華人族群中華文化認同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進路》為題,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
下午進行了七個分論壇報告,包括「地域文化與身份認同」「傳統文化與媒介傳播」「儀式傳播與影像記錄」「歷史文化與非遺傳承」「民族藝術與文化創新」等五個主題論壇,專家學者與主編對話會以及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
與會嘉賓合影
此次學術會議由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華夏傳播研究會協辦,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承辦。通過此次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從民族學、人類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交流了傳統族群文化的最新學術成果,這對促進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