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2020-12-05 大洋網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陳建新,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新聞與傳播學院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術研究》《文化遺產》等高校和學術期刊的9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會議現場

在開幕式致辭中,陶韶菁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對本次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蒞臨大會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她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社科發展的最近情況——「社會科學總論」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這充分說明華南理工大學在文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學術國際化方面也已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她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傳統族群文化研究,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從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並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致辭

葉金寶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也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在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已將「共建人文灣區」、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等列入重要舉措;他認為此次會議是研討地域文化與族群文化傳承的學術盛會,對堅定中華民族自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促進嶺南文化創新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致辭

陳建新在致辭中對客家文化研究所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他認為,傳統文化要持續傳承,應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衷心祝願跨學科的族群文化研究能取得豐碩的成果。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回顧了研究所創建與發展的歷程,介紹了客家所2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並期望研究所的成員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共創客家文化研究新輝煌。

開幕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演講,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以《淺談客家學研究中的二元價值》為題,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董建輝以《高山族、南島民族與壯侗語族:多學科的視野》為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初升以《論閩、粵、客方言的保護傳承問題》為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嚴修鴻以《方言,族群認同的標誌》為題,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院教授鍾俊昆以《客家文化元素與旅遊紀念品的設計開發》為題,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予敏以《儀式傳播與文化認同》為題,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新以《客家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為題,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所長謝清果以《華夏傳播學研究的初心、求索及其方向》為題,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李小華以《促進海外華人族群中華文化認同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進路》為題,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

下午進行了七個分論壇報告,包括「地域文化與身份認同」「傳統文化與媒介傳播」「儀式傳播與影像記錄」「歷史文化與非遺傳承」「民族藝術與文化創新」等五個主題論壇,專家學者與主編對話會以及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

與會嘉賓合影

此次學術會議由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華夏傳播研究會協辦,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承辦。通過此次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從民族學、人類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交流了傳統族群文化的最新學術成果,這對促進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一、從社會分層角度看音樂文化層、文化流與認同網絡的關係  (一)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是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  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隸屬於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一方面,該認同之網上存在著按文化圈、文化層的歷史性規律而發展、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同階段和層次序列,其中的不同認同類型,是自族群和地域內部傳承向跨地域、族群、文化傳播的方向,前後依序,順著時針,由小漸大,由點到面,滾雪球般地自然增長,最後形成一張認同階序之網。比如,由族群認同、區域認同、信仰認同到國族認同,就是一個規模大小不一,文化同質程度有異,帶有歷史形成和層次區分特徵的認同階序。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
    10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主辦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
  •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族譜》捐贈儀式」在浙江舉行 2019年03月16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日前,由光明日報編輯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孝文化傳播工作委員會等單位主辦,湘潭大學發起並承辦的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國大學生孝文化節在湘潭大學啟動,來自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湖南省委宣傳部及有關高校的領導和專家,就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繼承、創新和弘揚傳統孝文化進行了深入研討。
  • 「『一帶一路』核心區語言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
    」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 林響/攝6月15日,福建省社會科學界2019年學術年會分論壇「『一帶一路』核心區語言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在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學術報告廳召開。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本次研討會是我校東方文化大講壇的第四次大型學術活動,也是我校在學術交流、硬體設施方面的一次裡程碑式的盛會。  5月7日下午,「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正成國際報告廳舉行。甄忠義校長在會上致歡迎辭,向齊聚河北美術學院的八十餘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陳靜)2020年11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京召開。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在現代性視域中,影片中的性別認同影射出當今少數民族地區女性族群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凸顯出性別文化的表達意味,導演將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村地區的青年缺位現象,以少數民族地區作為典型對象進行影視藝術再創作,更具有藝術衝擊力。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雖然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歷經,有的早已失去了原質原創,有的留下的也只是一些記憶殘片或舊夢組合。當我們站在時代的坐標軸上重新審視古老的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時,會驚奇地發現在它厚厚歷史的掩蓋下有著頑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之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生存與發展。「一種古老的文化長入一種現代文明之中時,開始,人們總是無法準確地認識前者之於後者的真實意義。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一)人口遷移與文化休克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人口流動規模極其龐大。這些作為外來者的遷移者,在面對新文化環境時,往往感受到文化疏離、異化與孤獨,需要應對文化衝突所帶來的大量困難(Suarez et al.,1997)。
  • 「世界溫州人」文化認同中的「案例溫州」
    作為範疇化主體的溫州人,在族群認同判斷的邊緣維度中,會在「世界溫州人」的概念刺激下,投入更多的私人情感去感知範疇資格;作為海外溫州人,在範疇化過程中會產生整體同質的刻板化感知,即使它是一種認知曲解,也會形成這種態度表達;而當範疇化對某些個體產生直接的、顯著的經濟、交往、聲譽效果時,增強文化認同的效應會更加明顯。  從溫州人的向度看,要有意識地培育「案例溫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這段文化史牽涉許多重要問題,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否同樣是人類社會的準則?文化的先進落後是否就是以武器、技術、生產力乃至軍事勝敗來判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在何處?孔子究竟偉大在哪裡?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資源是不容忽視和可資利用的重要寶庫。通過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尤其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使其與當下法治互相融通,有助於全社會形成法治認同和法治信仰,真正建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為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具有中國氣派的方案和實踐。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科學文化與智能時代的倫理」研討會暨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圍繞科學文化、醫學倫理與生命倫理、人工智慧倫理及科學技術哲學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跨學科、專業性的學術探討與交流。相應地,科學文化的四層結構分別是科技產品的器物層次,建制與評價體系的制度層次,精神氣質的規範層次和追求真理的價值層次。在當代中國文化中犬儒主義、頹廢主義、虛無主義的三種思潮推動下,會產生文化分裂的後果。為此提出兩條解決路徑:一種是推行科學文化,另一種則是文化復古主義。而文化復古主義是退化的,沒有出路的。
  • 「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鳳凰出版社共同承辦的「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的七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