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2020-12-03 中國社會..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2019年10月23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成龍

字號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法治中國,表明中國法治將立足自身實踐,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模式的法治道路。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資源是不容忽視和可資利用的重要寶庫。通過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尤其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使其與當下法治互相融通,有助於全社會形成法治認同和法治信仰,真正建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為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具有中國氣派的方案和實踐。

關鍵詞:傳統法文化;連續體;信仰力量;法治認同

作者簡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法治中國,表明中國法治將立足自身實踐,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模式的法治道路。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資源是不容忽視和可資利用的重要寶庫。通過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尤其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使其與當下法治互相融通,有助於全社會形成法治認同和法治信仰,真正建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為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具有中國氣派的方案和實踐。

  傳統法文化與當下法治系承接的連續體

  法律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能憑空產生的,它實質上是特定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與生存智慧的規則形式,是一定現實社會生活演化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不管中國人學習西方法治文化如何全面、深入、到位,中國人觀念中的西方法律文化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法律文化。其他國家的法律被移植到中國後,必將經歷一個與中國法律傳統視域融合的過程,從而也必將被賦予新的意義。傳統意味著民族文化的特點,也是當下和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基礎。企圖通過一個詳盡無遺的立法制度,臨時創製出一個新秩序,只會進一步強化規則與事實間的乖張,最終使得法律失去其所應具備的規範人事與服務人世的功用與價值。職是之故,薩維尼認為,法律應該從民族精神中去尋找,必須與特定的文化傳統及社會現實保持一種連續性和適應性。因此,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或者承認與否,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尤其是中國人的法理念就沉澱於我們的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地對我國當下的法治建設產生著影響。儘管近代以來中國的法律傳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一系列效法西方法治的革新並未使中國的法律傳統完全偏離自己的軌道,甚至可以說,改革開放以後,直到當下的法制改革,我們依然穿行在中國自己的文化場景裡。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崩潰,但它所蘊含的法理念及以其為準則對社會現象、政治與法律問題的評價一直都存在,而且它也永遠不可能從我們的內心深處徹底消失。儘管政治意識形態層面的法律觀念已經成為歷史,但法治實踐中人們對很多法律制度的隔膜和法律價值的不同認識,警示我們在當代中國確立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法治理念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構建一個符合中國文化價值觀念的法律體系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的極端重要性。中國法律傳統中蘊含著幾千年滋潤民族繼續前進的無窮動力和源頭活水,我們也只有不斷地從自己的歷史中得到大智大慧的啟迪,才能使創造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中華法系和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法治社會這一偉業成為可能。

  傳統法文化可賦予法治以信仰的力量

  任何一種法律制度只有和某一社會的價值理念相融合,在該社會的歷史、文化及日常經驗中紮下根來,它才可能血肉豐滿地在其中存活下來,讓民眾在心理上接受和信仰。正如餘英時先生所說,當今世界上最為堅強的精神力量既不出於某一特殊的政治理想,也不來自某種共同的階級意識,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最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神力量。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要始終保有中國的文化主體身份,避免迷失自我,在堅持中國法理念及中國人對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前提下,兼採各方制度之長。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人的精神需求、價值理念和中國社會本身,進而回答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法治。唯其如此,所有的法制資源才能被置於一種內在的視角中加以理解和運用。近代以來,我國一系列西式法律變革的失敗,其原因就在於這些快速而大規模的簡單法律移植片面地追求形式而忽視了中國法理念的特殊性,這些立法不但無法融入我們的歷史與經驗,反倒常常和中國的文化價值相悖,無法使民眾產生神聖的意識,也不能激發民眾樂於為之獻身的激情與信仰。這導致實踐中長期處於有法制而無法治的困境。

  同時,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法文化也有助於反思西方法律文化霸權,解決西方法治自由主義價值的內在危機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不可否認,西方自由主義的法文化促進了個人的解放,刺激了人的欲望,使西方國家的經濟、社會得到迅速的發展,也極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在物質方面的需求。但如西方新自然法學派所批評的,這種理性精神和法律實證化趨勢消解了法的價值維度,導致人民以利害得失為行為準則,認為世間的一切主要是由動物性的物質力量決定的,甚至相關國家和政府也在其對外活動中奉行這種準則。長期以來,個別西方國家經常不惜破壞國際規則,以損害別國為手段來實現自身經濟發展和獲取各種利益,動輒對別國進行制裁,甚至武力侵犯,嚴重破壞了國際道德觀念,使國際社會有墮入叢林法則的危險。而中國傳統政治法律文化則飽含人文主義精神,強調對人的關懷和尊重,以及人際的友愛與和諧,使人對更高的價值葆有一種敬畏,從而有助於避免西方文化的極端化。中國文化對人的社會性和道德性的強調有利於糾正西方文化中極端個人主義的偏頗和構建更為合理的人際關係。中國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也可以為世界上不同民族價值系統的和諧共存與良性互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富有活力的啟示。

  美國著名學者伯爾曼曾指出,社會公眾對法的宗教情懷和信仰,是法治存在和有效運行的根本前提和保障,甚至是法本身之「合法性」的根據。任何法律秩序都必不可少的法律情感有賴於人們對它們自身所固有的終極正義性的信仰,無法從純粹的功利主義那裡得到充分的滋養。這種法律情感源於人們對它所屬文化的終極價值的信仰。而一個民族文化的終極價值是該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本,無法像作為技術規則的法律制度那樣能夠簡單移植和應用,它一定程度上是其他民族所無法完全理解的。

  在文化場域中構建當下的法治認同

  中國傳統法理念與介紹引進的西方法律思想可以被看作兩股相反相成的思想文化力,它們構成了整個中國法學界的一個大致的思想場域。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熱的出現揭示了這一場域中二者角力的激烈狀況。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與國內外的大量觀察者多少年來的預期相違背,中國傳統法理念的影響在我國當下的法律思想場域中仍是不可低估的,而且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會以某種新面貌和新的轉化形式逐漸復甦。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法律對中國式人文精神的尋求雖然暫時退離了中心,但並不是真正的消逝,它仍具有進一步發展的巨大潛能,將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在中國的法律思想場域中出現。中國的法治也必將體現出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和價值觀念。

  當然,堅持中國的文化主體地位和自己的法理念並不意味著必須按照傳統的制度模式來實現它,而且這在事實上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遷,建立了現代政治法律制度和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儘管傳統的文化價值心理並不會隨之消失,但它必須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尤其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我們在保持自身的文化主體地位的同時,必須放眼於全球而不能局限於本國,要借鑑和參考其他國家、民族的法律制度和實踐模式。總之,中國的現代法治建設必須以世界視野和文化價值還原二者的有機結合作為它的總體方法與原則,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使我們明古今之變,察中西之機,內可以堅持一種自主性的法文化創造,外可以很好地應對全球化的挑戰。這樣的法治建設才具有大國的氣象,只有如此也才能找到中國法治的生長之機和創造之魂,克服抱殘守缺或隨波逐流的弊端,實現一種有根的發展和有魂的創造。

  (作者系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涉外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傳統中國「法治」三重價值_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隨著清末西方列強強勢東來,西式觀念、學理、價值體系對中國形成了強烈衝擊。以西方文化為標準對傳統大加批判一時間近乎成為了時尚。後果之一是將古代中國判定為人治社會,並冠以落後等否定性評價。類似這種為了決裂舊傳統而為之的自我批判在那個「革故」的時代極其普遍,效果也頗顯著,可以說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
  • 革新傳統文化 助力文創出圈
    在這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裡,中國人民逆風破浪開新局,取得了平凡人的不平凡成就。國家在復甦之後的一切仿佛一鍵重啟,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文化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正是萬象更新之時,中國建設銀行與CCTV牛年春晚聯合開發「善建成長•CCTV春晚牛年壓歲金」,革新中華傳統文化,助力國產文創邁出嶄新的一步。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法治價值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範疇對中國法治的人民主體性效應上,即中華民族是落實人民主權原則的基本介質,「中華民族認同」是構建新時代法治秩序的前提,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是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基本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國法治的重要使命。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這段文化史牽涉許多重要問題,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否同樣是人類社會的準則?文化的先進落後是否就是以武器、技術、生產力乃至軍事勝敗來判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在何處?孔子究竟偉大在哪裡?
  • 強世功:告別國家法一元論——秋菊的困惑與大國法治道路
    一 在1995年發表的《秋菊的困惑和三槓爺的悲劇》這篇法律社會學經典論文中,蘇力在法學界率先採用了法律多元主義的理論,展現了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移植的西方法和傳統習慣法的衝突。 電影《秋菊打官司》海外宣傳海報 蘇力提出的法律多元主義的分析框架實際上就已經展現了一個利益分化的社會,只不過這種利益分化往往掩蓋在傳統與現代、國家與社會、法律與習慣文化之類的概念之下。
  •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與中西法律文化的整合
    中國民法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整合,不是要復歸傳統文化,而是要攝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元素以完善新中國的現代法治;不是要拒絕外來的西方先進文化,而是要擇其精華並將其融入到我們的法治建設中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西方民法文化的兼容和整合是實現中國民法現代化的關鍵。
  • 法律社會學下的中國法傳統
    在這些不同的法律社會學者之中,以社會史和政治史角度考察法律文化現象的著名學者,當數韋伯和昂格爾。他們研究了西歐法律現代化的歷史,認定唯有少數的幾個西方社會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治社會。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研究的視角轉向了東方世界,專門論述過中國法律的傳統。  西方法律社會學者論中國古代法治的缺失  從韋伯和昂格爾的法律社會學,我們可以歸納出西方近代法治現象的幾個構成元素。
  • 傳統文化元素助力中國遊戲出海
    原標題:國內開發團隊多部遊戲作品進入App Store和Google Play年度榜單 傳統文化元素助力中國遊戲出海昨天,蘋果公司宣布,上海米哈遊網絡科技公司打造的《原神》成為App Store年度精選遊戲,這是中國的開發者首次獲此殊榮。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陳建新,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新聞與傳播學院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術研究》《文化遺產》等高校和學術期刊的9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法治文化】2020 年的 80 種法律好書
    本書關注的仍是這一傳統的法治問題,由諸多律師、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撰寫的論文既推進了這個問題,又使答案更為複雜化。本書的第一部分是對法秩序的研究,法治在其中遭受嚴重詰難。讀者可以發現在法治的觀念研究中能得出何種結論。第二部分則涉及法治作為法哲學、政治哲學和法理內部的一個概念問題,其價值何在。第三部分的文章專注於作為法秩序之局限的法治問題。
  • 甘肅嘉峪關市司法局深入開展青年普法志願者法治文化基層行活動
    甘肅省嘉峪關市司法局針對基層群眾實際法律需求,聚焦法治建設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青年普法志願者作為法治理念的踐行者、法治文化的傳播者、法治精神的弘揚者、法治社會的建設者優勢,以不斷創新的方式方法,更加豐富的活動內容,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厚植法治土壤,建設法治環境,為全面推進法治雄關作出應有的貢獻。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中國華服日將在南京舉辦,國風IP助力傳承傳統文化
    琵琶的悠揚迴轉,笙的高雅柔和,古箏的雅致悠遠,二胡的悠長婉約,融入傳統韻律的《一花一劍》將迸發出國風的獨特典韻,不僅給觀眾帶來音樂上的享受,也助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也是國創動畫《天官賜福》一直在踐行的。《天官賜福》動畫自開播以來就熱度不斷,不僅以上線23天破億的成績成為B站國創區最快破億的動畫,更是頻頻登上海內外社交平臺熱搜榜。
  • 發揮法治在弘揚核心價值觀中的獨特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在需要,有利於充分發揮法治在弘揚核心價值觀中的獨特作用。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中華文化與中國各民族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它不是各民族文化的機械組合,而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機統一,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本質的反映和概括。中華文化來源於各民族優秀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本質反映,因而具有各民族共同認同的內在基礎。同時,中華文化又是寓於各民族文化之中,通過不同的民族文化體現出來的。既不能把中華文化看作是游離於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外在文化,也不能錯誤地把中華文化看作僅僅是漢族的文化。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12月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法」的字體變換 如講述法治變遷
    說起青羊區,成都市民的第一印象,都會想起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青羊轄區內有聞名中外的杜甫草堂、青羊宮、金沙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蹟。不僅如此,青羊區還是全省首個「省級法治文化試驗區」,建成了以「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為代表的多個法治文化基礎設施,其地區性法治文化建設水平令人稱道。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繼續倡導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以跟上我國其他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此,構建和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更顯得尤為重要。文化認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有56個民族,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走文化強國之路,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