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字體變換 如講述法治變遷

2020-12-02 鳳凰網

說起青羊區,成都市民的第一印象,都會想起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青羊轄區內有聞名中外的杜甫草堂、青羊宮、金沙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蹟。不僅如此,青羊區還是全省首個「省級法治文化試驗區」,建成了以「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為代表的多個法治文化基礎設施,其地區性法治文化建設水平令人稱道。

古典建築 傳遞現代法治精神

家住成都市青羊區的趙婆婆說起自己住宅周邊的休閒廣場,她最喜歡的是「東坡印象」法治文化陣地。「面積大,大家去休閒的時候不會覺得擁擠,而且建築非常古典,我們就是中意這種古色古香的風格。比如說那個捲軸的設計,像一個拉開的畫軸,這個就很有特點嘛,跟我們青羊區的風格很搭調。」趙婆婆笑眯眯地說道。

昨日,記者來到趙婆婆口中的「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地標,地標的建築主體上印有不同字體的 「法」字,錯落有致地疊加在一起,非常富有層次感。不同時代的「法」字字體的變換,就像是在告訴我們法治的變遷歷程。

記者在廣場偶遇了市民劉先生,他家住青羊區東坡路,正好帶著6歲的兒子在此散步。劉先生對記者說,自己是教法理學的老師,正在通過給孩子介紹不同時代「法」字的演變。劉先生笑著說:「兒子今天又學會了一個新的字,至於這個字的來歷,娃娃聽得有些似懂非懂,但是他印象很深刻,今天我們是生活在法治社會了。」劉先生自己最喜歡的建築,是這個法治文化廣場上的竹簡,竹簡上刻有古今中外的著名法典,「我是學法律出身的,看到這些法典,肯定是最親切的。」

創意景觀 內涵法治文明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地標和竹簡,「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還有硯臺、筆筒、文化石、小花牌等與法治宣傳用語結合的建築。而在200米長的東坡路沿線草坪上分布的人物剪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生動的人物剪影雕塑,將婚姻家庭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知識與群眾社區生活相結合。青羊區司法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種做法提高了法律宣傳的覆蓋面和滲透力,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普法教育, 人物剪影將法治文化內涵與城市景觀進行了充分融合,還形成了青羊獨特的城市法律文化景觀。

記者來到一個酷似官帽造型的人物小長廊,這個官帽的造型可謂是別出心裁。據了解,這個官帽古時候又稱為獬豸帽,為法官所佩戴的,是一種權威的象徵。走進人物長廊,記者發現長廊裡有兩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宋慈,我國最早的一位法醫,也是世界法醫界的鼻祖。他的《洗冤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著作。直到現在還是很多刑偵類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青羊區司法局的工作人員說:「宋慈這個人非常清正廉明,在為官二十幾年中,始終堅守著『民命為重』的為官準則。他的故事,在我們民間也流傳得很廣。」另外一名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因為時刻堅守著公平正義,無論權貴顯赫還是普通百姓,他都會一視同仁,依法辦事,所以被後人銘記。通過這兩位人物流芳百世的故事,也就是告訴人們,「唯有尚法在心」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法制教育 讓青少年入腦入心

記者了解到,「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也是青羊區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而這裡最具有代表性的兩處建築,一個是宣誓臺、一個是華表柱。宣誓臺由五星紅旗、團旗、和少先隊隊旗疊加而成,看上去莊嚴肅穆。

來自青羊區某小學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在組織活動的時候,會到這個宣誓臺前莊重宣誓。她說:「每年9月開學第一周,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宣傳周,學校也將組織師生來這裡宣誓。」青羊區司法的工作人員還介紹,「五四」青年節、「124」法制宣傳日等重要節日,這裡都將舉行一系列的法治教育活動。在這裡,還有刻著「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地標性建築。記者發現,其實最大的亮點在於鑲嵌於華表柱身上方的紅色部分,青羊區司法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一幅青羊區的地圖,像一個堅強有力的臂膀指引青少年奮鬥的方向,同時也使華表柱顯得姿態靈動。在最上方端坐的獨角神獸,也寓意著法律的至高無上,使青少年從小就樹立法律至上的信念。

青羊區司法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讓法律知識與群眾社區文化進行有效融合,修建像「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這樣的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法制宣傳陣地是讓法治文化成果惠及民生的舉措,擴大了普法宣傳的覆蓋面和滲透力,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群眾對法律的知曉率。「讓群眾在休閒中、娛樂中感受到法治精神,這樣的普法宣傳效果非常好,讓法制宣傳陣地也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他告訴記者。

實習記者 王虹 本報記者 姚曉熙

青羊區司法局提供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關鍵詞:傳統法文化;連續體;信仰力量;法治認同 作者簡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法治中國,表明中國法治將立足自身實踐
  • 強世功:告別國家法一元論——秋菊的困惑與大國法治道路
    鄭戈的博士論文是對韋伯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其中恰恰展現了不同社會群體基於其特定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對彼此行為的預期,而這種穩定的社會預期就構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法。可以說,法律多元主義本身就已經隱含在韋伯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中。(6) 由此,法律多元主義就展現出了多元的利益群體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物質利益的競爭,也包括對精神世界中生存意義的競爭。
  • 石化森林: 講述自然界地質變遷
    原標題:石化森林: 講述自然界地質變遷 從位於萊斯沃斯島東北角的米蒂利尼市,驅車到西北角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約需兩個多小時,幾乎橫穿整個島嶼。日前,記者在希臘專家陪同下參觀了這座見證了2000萬年前愛琴海盆地地質歷史的公園。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法治法治法治,法治究竟能做什麼?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攝  良法帶來善治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2020年6月10日下午,重慶市梁平區曲水鎮聚寶村譚家院子,西南政法大學「民法典百人宣講團」成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實例,向市民講解民法典,引導市民學法、
  • 嵐皋縣人民檢察院:「民法典」進校園 平安法治護成長
    為進一步加強《民法典》的學習宣傳教育,培養未成年人法治思維和自我保護意識,12月3日,嵐皋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法治副校長甘曉罡應邀到縣職業中學為該校600餘名師生講授了一堂題為《民法典:守護少年的你》法治課。
  • 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
    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  山東紮實推進法治建設,持續夯實發展穩定基石  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依法治省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  履責用權,「法」字當頭  依法而治,循法而行,為政者須率先奉法。  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加強法治建設,各級各部門和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法治思維,提高運用法治方式的能力,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 【市法援中心】法援惠民生,關愛青少年
    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的理念提出後,學校的法治工作更是日益受到當地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重視。7月6日,市法律援助中心聯合市教育體育局在市第十中學開展「法援惠民生,關愛青少年」志願服務活動,全市11所初中法治工作負責人和市十中200餘名學生參加活動。
  • [市域治理] 創新法治實踐 打造良法善治「油城樣本」
    6年來,法律顧問團參與促進科技創新、保就業穩增長、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等110餘件市政府規範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參與600餘件重大招商引資合同的審查及論證,有效提升政府決策質量;參與處置重大涉法涉訴事務30餘件。目前,克拉瑪依市、區兩級政府聘請律師擔任法律顧問覆蓋面達到100%,已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法律服務需求相適應的法律顧問制度體系。
  • 見字如面,選對字體戰略,打造金字招牌!
    我們看到,字體的沿革是個不斷變化的歷史。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從中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發展的規律和趨勢。首先,字體的襯線體現了媒介和技術的變遷。中文的,西文的,我們積累了成千上萬的字體,這麼多字體有沒有讓你感到眼花繚亂呢?
  • 字體設計六大技法
    無可否認,字體設計越來越受到平面設計師青睞,學會字體設計,可以增添版面的視覺美,讓整體畫面檔次升高,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分支,專門為需要字體設計的行業服務,例如網絡小說中的封面設計。想學好字體設計,前提條件是對矢量軟體精通,CDR\AI有一方面已足夠。
  • 程天權教授法治教育思想座談會暨浦江法治論壇雲讀書會之二十
    此次讀書會是浦江法治論壇雲讀書會系列的第二十講,由浦江法治論壇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公共治理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院黨委書記程天權以及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郭建主講,浦江法治論壇副主席兼秘書長、同濟大學法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城市與產業法研究中心主任朱國華主持。
  • 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原標題: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李保華說,科學家們根據這些化石進行地層劃分,甚至可以根據有孔蟲化石數量和大小的變化,判斷出地球氣候上的冷暖變化,推測地球的滄桑變遷。   他們在上海崇明島、江蘇揚州、南通等不同地區鑽孔,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常見的26個底棲有孔蟲種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 凝聚法治共識 弘揚法治精神——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也是「七五」普法的總結驗收年,一年來,眉縣縣委、縣政府堅定走好法治建設步伐,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現代意蘊
    如荀子堅持「禮刑合用」,「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董仲舒主張德本刑末,提出「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傳統儒家既推崇道德的教化作用,也沒有排除刑罰的抑惡功能,這種將道德教化與刑罰措施相結合的觀念和做法,奠定了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但傳統德治實施的社會基礎是人治社會,現代德治實施的社會基礎是法治社會,二者運行的社會基礎不同,權和法的地位不同。
  • 莫於川:法治政府建設的理念與品格——學習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
    在推動行政法制改革創新的新形勢下、新進程中,應當根據變遷了的法律價值觀,樹立與之相適應的行政法治觀念,否則難免在行動上發生重大偏差,這是擺在行政公務人員及其他社會人士面前的重大課題。與建設法治政府密切相關的觀念主要包括政府權力有邊界的觀念、行政民主和共同治理的觀念、服務民眾和公共服務的觀念、政府誠信和官民互信的觀念。
  • 王利明:釐清「法治」的基本內涵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有多重的解決機制,如協商、調解、談判、仲裁等,但從糾紛解決的權威性和終局性來看,由獨立的、中立的、享有公共權力的司法機構來解決無疑是最佳選擇,而這個機構就是法院。申言之,法治不僅意味著法律的至高無上和依靠良法治理,還應經由公正的司法活動來貫徹實施。
  •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2021-01-12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春暉:人治與法治的歷史碰撞與時代抉擇
    恰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表述中已經潛含了「自然法是永恆法」,「自然法是高級法」這樣的基本命題。不同的是,老子所指的「自然」不包含西方「自然法」所包容的「社會秩序規則」這種與人有關聯的因素,完全指一種物質性的客觀世界。遺憾的是,老子在「天、地、人」三者之間進一步細化,把「人」分為「王」與「民」予以區別對待,進行「王高於民」的層級化設計,為特權階層的解讀創造了理論空間。
  • 以良法促善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法治中國」理念和「法治建設」的目標,同時還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為什麼要以良法促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