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2020-12-03 人民網

原標題: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它是古老的原生動物,5億多年前就生活在海洋中;它小到肉眼難以發現,最大只有1釐米;但它身藏地球演化密碼,既能知曉千萬年前的海岸線在哪,也能從中感知當年的海洋溫度和環境……它就是汪洋大海中的小不點——有孔蟲。 

  在今年11月出版的國際期刊《古生物學雜誌》上,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保華研究員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柯學博士等人對長江古下切河谷冰後期沉積物高解析度有孔蟲與古環境的研究成果。

  他們通過對海洋底棲有孔蟲的研究,揭示出我國海岸線變化情況。研究顯示,距今約7000年前後,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曾是一片汪洋。而這一成果在當前不斷升高的地球氣溫和海平面的大背景下,具有極高的警示意義和研究價值。

  地球氣溫劇變,東海曾經「滄海變桑田」

  大約2萬年前,整個中國東部海平面發生了超過120米的大幅下降。臺灣海峽曾露出海面成為陸地,整個東部海岸大陸架大部分露出水面,從中國到今天的日本,完全可以「步行」過去。

  從寒風刺骨的茫茫冰原,到溫暖溼潤的汪洋一片,只不過用了一萬多年。那一次,地球像是在生病「打擺子」,「體溫」稍稍變化了一些,就讓我們最熟悉的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歷了一次「滄海桑田」的劇變。

  在7萬年前,地球開始了一段漫長的寒冷時期。由於它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科學家稱之為「末次冰期」。

  它以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的大片大冰原為中心,將凜冽的寒風吹遍了北半球。在冰期冰盛期(發生於約2.1萬年前),全球陸地約有24%被冰覆蓋,而現代僅有11%。我國的海洋溫度下降達6℃—8℃,而位於北極圈內的格林蘭可能比現在的溫度低20℃。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保華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由於大量海水在洋流、降水等因素的作用下進入極寒地區,就迅速地被凍住冰封起來,從而造成海平面大幅度地下降,整個中國東部海平面發生了超過120米的大幅下降。臺灣海峽曾露出海面成為陸地,整個東部海岸大陸架大部分露出水面,從中國到今天的日本、韓國,完全可以「步行」過去。

  末次冰期的到來,讓猛獁象等地球新霸主的逐一登場,同時也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它的「腳印」——硬黏土層。

  「由於冰期很冷,所以沉積的泥土也非常緻密,硬黏土層也就成為地質學上末次冰期的標誌。」李保華說道,在東部沿海地區,向下挖10米或更深一點就有可能探到硬黏土層。

  而當冰期逐漸退去,暖風再次吹過大陸,海水又湧了回來。渤海、黃海、東海等地從桑田再次變回滄海。與此同時,溫度的上升讓海洋中的生物也繁盛起來。這些生物隨著海岸線向大陸的擴張,在所到之處也留下了它們的痕跡。

  古海岸線在哪,科學家找出有孔蟲「來作證」

  距今約7000年前,我國東部海面上升到最高水位,比現在高2米左右。在如今的揚州、鎮江地區,就已是長江的出海口,而上海在那時只是「海上」。

  氣溫上升,海平面上漲,近海的大片陸地被淹沒……7000年前的那一幕與今日的地球所面臨的險境何其相似。

  2011年,中科院啟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及相關問題」專項研究,李保華等科研人員承擔了其中的「大暖期中國環境格局」子課題研究項目。大暖期,即指6000—7000年前地球那段溫暖的時期。

  當時的海岸線究竟在哪裡?海平面是升高還是降低了?同時,這段時期我國東部海平面變化幅度及其對應的具體時間,受此前材料和技術所限,一直存在較大爭論。這些問題,科學家們都急切地想要找到答案。

  為了準確回答,李保華想到了有孔蟲。早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他就對這個小不點感到著迷。

  「有孔蟲只生活在海洋中,死亡後沉到海底,在大洋底層的沉積物中往往有大量有孔蟲化石。」李保華說,科學家們根據這些化石進行地層劃分,甚至可以根據有孔蟲化石數量和大小的變化,判斷出地球氣候上的冷暖變化,推測地球的滄桑變遷。

  他們在上海崇明島、江蘇揚州、南通等不同地區鑽孔,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常見的26個底棲有孔蟲種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由於有孔蟲的不同類型和豐富程度可以指示不同水深,研究人員一方面利用有孔蟲化石還原海洋水深狀況,另一方面通過碳十四測定化石年齡,以此精確測出我國東部海平面高度變化所對應的時間。

  研究顯示,距今約7000年前,我國東部海面上升到最高水位。當時海平面比現在高2米左右。現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北至江蘇連雲港,南至浙江杭州等地,多被海水淹沒。在如今的揚州、鎮江地區,就已是長江的出海口,而上海在那時只是「海上」。

  到距今約6000年前後,海平面開始回落,形成現在的長江三角洲河口環境。有趣的是,李保華在江蘇崑山地區還發現一種7000年前的牡蠣,它緊密、豎直地埋藏在地下2—3米,體長超過半米,年齡達百歲以上。這說明,溫暖的氣候和海洋環境,對生物生長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冷暖自知」的有孔蟲,記錄地球環境演變

  地球氣候的變化是周期性的,而通過研究有孔蟲化石就可以揭示出古海洋環境變化的豐富信息,再現整個西太平洋地區50萬年前古環境變化過程。

  有孔蟲從幾億年前誕生到現在,共有2—3萬種,目前地球現存的有孔蟲仍有上千種。

  李保華告訴記者,有孔蟲猶如一粒沙子,多數的個頭只有幾百微米大小。它的最外面一層是碳酸鈣殼,殼上有孔,偽足可以從孔中伸出來捕捉食物。它們喜歡吃硅藻和其他微型藻。有孔蟲分為在海洋表層生活的浮遊型和深藏海底的底棲型。其中,以底棲有孔蟲為多,底棲者可以用偽足進行有限的運動,每小時能移動1—6釐米。

  或許很多人會小瞧它,與人類相比,有孔蟲是何等的原始、渺小。但是,讓科學家感興趣的是它的獨特身體構造:從殼中探測鎂離子的濃度就可以計算出當時的環境溫度;而通過加速器碳十四的方法,又可準確測得其生活的年代。

  人們相信,地球氣候的變化是周期性的,西太平洋低緯區被科學界認為是整個地球的水汽和能量的重要來源,而通過研究有孔蟲化石,就可以揭示出古海洋環境變化的豐富信息,再現整個西太平洋地區50萬年前古環境變化過程。這樣,科學家對古海洋氣候變化的全貌就有了清晰的認識。

  據推算,大暖期地球平均氣溫比現在高1℃—2℃。而上升2℃正是當今世界各國在氣候政策上已經達成的共識——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線。

  因為從地球歷史上來看,2℃的氣候變化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人類文明而言,這樣的變化可能造成很多毀滅性的後果。比如我國東部沿海是經濟最發達地區,海平面上升輕則造成海水倒灌入侵、土地鹽鹼化,重則導致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完全被海水吞沒。

  「近幾十年來,溫室氣體導致全球顯著變暖,研究地質史上不同時期的氣候對應的環境和生物變化,對現在的環境研究和政策制定也有重要參照意義。」李保華說,可利用有孔蟲化石,來了解地球地質演化過程,認識海洋變遷的規律,為人類更好地利用海洋、保護環境提供科學依據。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張歌、曹昆)

相關焦點

  •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海陸的變遷》。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海陸的變遷》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 石化森林: 講述自然界地質變遷
    原標題:石化森林: 講述自然界地質變遷 從位於萊斯沃斯島東北角的米蒂利尼市,驅車到西北角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約需兩個多小時,幾乎橫穿整個島嶼。日前,記者在希臘專家陪同下參觀了這座見證了2000萬年前愛琴海盆地地質歷史的公園。
  • 中華震旦角石:滄海桑田變遷的記錄者
    王寶鵬告訴記者,從開始發育到最終長成,角石外殼直徑逐漸變大,肉體生長時不斷前移並分泌鈣質形成新的殼。肉體生長在殼底端的住室內,住室後面向殼的尖端一方則形成一系列的氣室,氣室對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從外形看,中華震旦角石外形如同寶塔,呈圓錐形,一頭尖,一頭寬,表面發育有節、豎紋等,其石面有二三十節環狀圈紋突起,亦猶似竹筍。
  • 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海陸的變遷》。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海陸的變遷》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 「滄海桑田」需要多久,古人短暫的生命如何知道這種緩慢變化?
    「滄海桑田」——直譯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的過程。常用來比喻世事變遷的無常與劇烈,也被用來形容變化的久遠。眾所周知,除地震、火山爆發等劇烈的地質現象外,大多地質活動都是緩慢而久遠的。這個變化的過程,動輒以千萬年為單位。壽命短短不過幾十年的古人是如何知道這「滄海桑田」的變化的呢?
  • 難點解析(3)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初中地理寶典」關注我們~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一.難點解析海陸變遷就是指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成海洋,即「滄海桑田」的變化。海陸變遷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
  • 巴楚「化石溝」:見證滄海桑田,承載億萬年歷史
    在巴楚縣有一個「化石溝」,見證著滄海桑田,承載著億萬年歷史。它的存在非常恰當的解釋了巴楚縣這個地處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區,卻擁有種類繁多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的原因。
  • 從物質匱乏到極大豐富 六千市民動情講述餐桌上的變遷
    從物質匱乏到極大豐富 六千市民動情講述餐桌上的變遷 2018-12年12月14日 13:23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    從物質匱乏到極大豐富  六千市民動情講述餐桌上的變遷
  • Google Timelapse 重大更新 展現30年地球變遷
    人們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巨大的變遷。而這樣的變遷,是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中的。
  • 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為何與龍王搭上關係,一個詞「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的地質記憶關於五臺山文殊菩薩的神話傳說,「歇龍石傳說」就是流傳比較廣的一個,傳說版本也比較多。小齊就其中一個版本來簡述下。相傳在很久以前,五臺山本來十分乾燥,文殊菩薩見五臺山處的村民遭受大旱,又得知海底龍王有塊能使大地清涼的歇龍石。
  • 30年高考作文講述中國時代變遷 題目越來越開放
    高考恢復後,已走過30個春秋,曾經多少考生在這個戰場上通過作文「講述」了他們的故事,而每個故事折射的是時代的變遷。    1985年參加高考的馬林鄂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名中國軍人。他回憶說,當時的高考作文題目是「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關於環境汙染的信,呼籲儘快解決」。
  • 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當許許多多這樣的「截屏」被串聯起來的時候,地球歷史這本「無字的大書」,就呈現出越發清晰的樣貌。    舉例而言,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祿豐龍在分類體系中的位置,並不像楊老當年認為的那樣,與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時期的歐洲的板龍關係密切,而是更接近於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大椎龍。或者說,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來考量,這首詩的頷聯已經不太準確。
  • 這裡是電影《春天的馬拉松》取景地,觀東海日出,看滄海桑田
    影片講述了熱情為民的村長方春天,在籌備接待蒞臨本村的一場國際山地馬拉松分站賽過程中,面臨一系列涉及村級公務、村民管理及氏族關係、家庭關係等方面的棘手問題,他代表集體和個人所做的選擇與堅守。中共寧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秀高發言表示:「《春天的馬拉松》是一部基於重大現實題材的作品,能夠集中展示當下農村基層治理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人民當家作主的農村新貌。
  • 電影《睡石》:睡覺的石頭經過人類的加工,見證了地球的滄海桑田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電影《睡石》,一塊兒只想睡覺的石頭,經過人類的不斷打磨,見證了地球的滄海桑田,最後又重新變成了最初的自己。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還處於遠古時期,一座大山聳立在溼地盡頭,這裡寧靜安逸,各種原始生物在他腳下翻譯生息。
  • 白居易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正對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內涵
    對於「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我們都已經非常的熟悉,從字面的意思來看,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大海變成農田,而農田又變成大海。所蘊含的含義就是指的人世間的萬事變化很大,或者變化很快。正如很多人所說,這人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 「法」的字體變換 如講述法治變遷
    「面積大,大家去休閒的時候不會覺得擁擠,而且建築非常古典,我們就是中意這種古色古香的風格。比如說那個捲軸的設計,像一個拉開的畫軸,這個就很有特點嘛,跟我們青羊區的風格很搭調。」趙婆婆笑眯眯地說道。昨日,記者來到趙婆婆口中的「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地標,地標的建築主體上印有不同字體的 「法」字,錯落有致地疊加在一起,非常富有層次感。
  • 今日成語-滄海桑田
    【成語】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 氣候變遷
    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氣候的變遷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氣候變遷經歷的是大跨度的地質歷史時期,科學家通過研究歷史氣象記錄、古文獻記載、考古實物、地質地貌現象以及理論推測來再現歷史上發生的氣候變遷。
  • 王維勝講河州(八)——滄海桑田由此始
    王維勝講河州(八)——滄海桑田由此始 2020-03-16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