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藍天白雲,綠草如茵,流水潺潺。
一群食草動物悠閒地在草地上覓食,偶而從碧藍的天空中傳來婉囀的鳥鳴。白雲下面,一頭嬌美的鏟齒象站在溪水中,用粗大的鼻筒向它高大漂亮的身軀噴撒著清涼的溪水。岸上還有一群鏟齒象用挖掘機一樣寬大的牙齒從淙淙溪流中撈起一團團水草,羞澀地甩打著。
就在離它們嬉戲不遠處,又是另一種景象。一隻兇猛的劍齒虎追逐一群三趾馬。三趾馬為了躲避襲擊,機靈地跑向遠處,消失在夕陽染紅的森林深處,身後留下一串串梅花似的腳印。劍齒虎沮喪地走到一邊,流著涎水羨慕地望著鬃狗撕扯著美味的羚羊肉,鬃狗的喉嚨發出了滿足的呼嚕聲。
就在這時,平地一陣狂風,接著雷鳴電閃,大雨傾盆。暴風雨持續多日,沒有停止的跡象,天空中散發出一種古怪的氣息。洪水開始暴漲,河流洶湧怒吼,瞬間,天地間漆黑一片,大地搖動。所有的動物都聽到地下發出的震耳欲聾的咆哮。它們驚恐萬分,它們狂奔亂叫。
山嶺轟然崩裂,火紅的巖漿從地殼內噴射而出,天空中飛沙走石,巨大的巖石和滾燙的火山灰將一個鮮活的世界掩埋在深處。
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鏟齒象、大唇犀、三趾馬、小羚羊、古長頸鹿,所有動物的家園都瞬間消失在厚厚的黃土層下。一個經歷了中新世以及更新世多次浩劫的史前伊甸園就這樣毀滅了,毀滅得那樣徹底、那樣乾淨。
悲劇沉積深層了億萬年後,人們聽到了地底下遠古的呼叫。
一座氣勢恢宏的博物館在和政縣城拔地而起。
博物館頂部像地球,體像一部碩大的書。走進化石館,左面是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對古生物的記載;右面是英國偉大的進化論先驅達爾文有關生物進化的論述。化石館球形頂部,似混沌初生的太極,八根巨柱卦象演出天理無窮變化。展廳中成排擺著鏟齒象頭骨,展櫃中擺放著劍齒虎、原臭鼬、虎鼬、後貓、三趾馬、鹿、鼠、鬣狗、庫斑豬、原河豬、左大羚、中羚、中華羚等草肉食動物。這裡藏有6000件哺乳動物化石,其數量之大,令世人震驚。
這裡館藏著我國甚至整個歐亞大陸最豐富的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有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真馬動物群。巨犀動物群是臨夏盆地最早的古動物,其成員有巨犀、三趾原犀、異犀、霍爾果斯準葛爾巨犀、牙溝副巨犀、阿爾泰幹鼠、河套裂爪獸等11個種。
這裡館藏著一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鏟齒象個體發育史系列頭骨標本。鏟齒象化石在整個舊大陸到處都有發現,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在我國的內蒙古、寧夏、新疆都有發現。和政地區所發現的比較完整的鏟齒象的頭骨和下頜約60件,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一批鏟齒象化石材料。與其共生的動物還有半熊、安琪馬、西班牙犀、庫班豬、土耳其羚、古麟等20多種動物。
這裡館藏著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時代的哺乳動物化石,三趾馬動物群的哺乳動物頭骨標本至少超過6000件。之所以稱為三趾馬,是因為每條腿有三個蹄子,這個動物群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成員一百多種,屬晚中新世。
這裡館藏著歐亞大陸已知最大的真馬,最大的一件頭骨長達0.75米。和政羊是在和政地區發現而命名的,其化石非常豐富,僅頭骨就有700多個,居各類動物之首。還有豐富的鬣狗類、陸龜類動物、短吻犬、近狼獾、劍齒虎、巨鬣狗等食肉動物,大象、犀牛、三趾馬、兩角長頸麂和四角長頸鹿等食草動物化石。其中50餘件為國家一級、180多件為二級、350多件可定為三級。作為一個縣級古生物館,其收藏如此之多屬種的古動物化石藏品,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這裡藏著一部記載地球的天書,地層是一頁頁紙,古生物化石是鑲嵌在書頁上的各種不同文字。讀懂它絕非易事,只有地質、生物學家才能讀懂它,經古生物學家整理、詳細的註解,就成了通俗讀物。只要我們花費數小時,一頁頁拜讀,我們可以對地球、地層、古生物這部大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經太古代至今。2.5億至0.7億年的中生代,大陸輪廓、高大的山系形成,青藏高原從海底隆起,爬行動物盛行,是恐龍時代。在0.7億年後的新生代,隨著恐龍的覆滅,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得到大發展。至晚新生代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斷陷盆地的和政地區森林茂密,裸子植物叢生,河流縱橫,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恰好這一時期是地球演化史上重要的階段。如興趣正濃,要想細讀此書,再翻閱精頁可知地球發展重要時期生物的發展與演化,探索到青藏高原由海中隆起的滄海桑田巨變的奧秘,感悟和政地區地質地貌,古生物演變進化的漫長歲月是很有裨益的。新開放的和政古動物化石館,將會成為古生物藏頁最豐富的「圖書館」,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此,讀寶識寶,向世人揭開更多的地球奧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可以說,現在這個博物館館藏化石,其種類和數量遠遠超過了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
它使人想起了葡萄牙古代詩人卡蒙斯寫的詩句:
過去在此結束
滄海由此開始
王維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茅盾獎入圍作家。出版長篇小說《黃蠟燭》、《雙城》、《打馬走過草地》、《花兒》;傳記《胡廷珍傳奇》、《馬殿選傳奇》;大型旅遊散文集《尋古探幽覽勝》;網絡小說《王維勝揭秘馬仲英》。曾獲《小說選刊》筆會獎、黃河文學獎、敦煌文藝獎等多種獎項。長篇小說《花兒》入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第六屆黃河文學獎,第八屆敦煌文藝獎。
●
●
●王維勝講河州(六)——蒼骨掛壁農遨嬉
●王維勝講河州(七)——喚醒億萬年記憶
原標題:《王維勝講河州(八)——滄海桑田由此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