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
離開了臨洮縣上了前往夏河的高速,草叢讓大家看看有沒有可看的景點,在高速的宣傳牌上看到臨夏的八坊十三巷,忽然想到了成都的寬窄巷子,大家就動手搜索此景點,八坊十三巷,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首府臨夏市。此臨夏而非寧夏,臨夏古稱河州,知道河州的人,還會知道臨夏市內的回民又稱「八坊人」,「八坊」和「河州」同時成為了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便是河州民族風情古街區。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看過介紹後,大家一致認為下高速去看一看,這又是我們此行程計劃外的收穫。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補給區。
臨夏市交通很便利,下高速很快就到了,滿大街都是穿著回族服裝的人,少數民族氣息很濃厚。
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藏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頗具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其歷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以蒙古人為主,形成了今天的東鄉族。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漢文,絕大部分人懂漢語,構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
關於東鄉族的族源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人們認可的說法是:公元13世紀初,東鄉人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僱傭兵,追隨他來到甘肅,在甘肅成吉思汗打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次戰役,於公元1227年去世,地點就在蘭州以東。三年後蒙古再次集結大軍,向中原發動大規模戰役。與此同時,蒙古軍中的東鄉部族看中了臨夏這個地方,他們信奉伊斯蘭教,穆罕默德死後不久,穆斯林的傳教士曾到過臨夏,東鄉人到了這裡,就感覺回到了故鄉。於是,他們就定居臨夏。因絲綢之路之故,他們逐漸與撒拉族、保安族、回族等穆斯林族融合,在這裡繁衍生息。美國著名作家、漢學家比爾.波特90年代時為了詢訪黃河之源到過臨夏,對東鄉族的來源在《黃河之旅》書中有過記載。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難怪滿街都能看到身穿回族服裝的人呢。來到八坊十三巷,這裡四通八達,遊人不多,漫步在青磚灰瓦的街道上,雲淡風輕,悠閒自在,街道幽深寧靜,不時有磚雕、銅雕、蛋雕等各具特色呈現回族生活的民俗特色雕塑,同行的幾位女士不時停留下來拍照留影。
各式清真寺融合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於一體,莊嚴肅穆,秀麗壯觀,成為這裡的特色風景線。
八坊民居多以四面合圍、對稱封閉式的小型四合院為特徵。這種四合院有大有小,依據主人家的經濟實力而定,而且大都講究中國傳統的建房方位——坐北朝南,在房屋建築中講究對稱。一般百姓居民多居住小獨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小街居民一邊自己居住,一邊當門面做生意。磚牆黛瓦的房屋,古香古色的門廊院落,使我忍不住要進去探訪,經主人同意,我們進到了庭院之中,院內草木蔥綠,鮮花盛開,有的擺放著茶具,有的放著秋圈,清雅別致,真是別有洞天呀!來到一處大庭院,這裡是寬敞的四合院,院中亭臺樓閣,綠樹花草的園林式格局,仿佛置身於江南園林之中,細細品賞,別有一番韻味,看來這可能是過去的大戶人家的院落了。
行走在道路平整、乾淨清爽、各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打造的街道上,已經很難見到人們所說的過去房子老舊、年久失修、低矮潮溼、路面高低不平的影子了。
從2015年起,臨夏市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則,以保護優化傳統民居風貌為基礎,分區將八坊十三巷規劃為文化博覽區、民俗風情區、創意工坊區等8個功能區,保護了八坊十三巷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風貌。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已成為臨夏市旅遊的新靚點,城市名片,河州歷史文化名城,與過去「鎖在塵世人不識」形成鮮明的對比。
2016年10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60大慶之際,以大旮巷為代表的八坊十三巷正式對外開放。我們到的時候,它才對外開放兩年,難怪我們感到它雖是老街,因重新改造而處處透著「新」字,也難怪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未在他《黃河之旅》中記載呢!
行走在既古又新的巷子裡,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它雖不是江南古鎮,但自有其特有的民族風情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