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立德向善」,這是金陵回族世家伍氏一門代代恪守的祖訓。明朝初年,伍氏家族的始祖伍儒從中亞撒馬爾罕奉詔來到南京,從此便在這裡定居下來。600多年來,伍氏家族在金陵城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留下了「博士官六代」、中國第一位回族探花等家族佳話。
【家訓解讀】
①君子慎獨
【解讀】「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意是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要心存戒懼,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欺暗室。伍氏以此要求子孫獨立自強,固守本性,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立德向善
【解讀】修身正己,樹立德業,精益求精,止於至善。家訓要求子孫崇尚讀書,知榮辱、明是非、辨善惡,養成良好品行,立志做大事,立大業。
——原文摘自《伍氏家譜》
【家風故事】
金陵老城南淨覺寺東,曾是中國第一位回族探花伍長華的府邸。當時府邸大堂內有一副楹聯:「三百年世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意指伍氏家族自明初傳到「長」字輩計三百年,積德向善繁衍昌盛,崇尚讀書之風代代相傳。伍氏是明清兩代金陵回族世家,世代沿襲「君子慎獨,立德向善」的家訓。
「六代博士官」家族走出的「探花郎」
據《伍氏家譜》記載,伍氏先祖伍儒,因精通曆算天文,洪武二年(1368年)從中亞撒馬爾罕,奉詔來南京任職回回欽天監,授漏刻科博士。自伍儒起,連續六世皆任職於欽天監,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譽。伍氏家族重視運用傳統道德文化涵養子孫後世,家訓叮囑始終伴隨下一代的精神成長。
伍長華(1779—1840年),字實生,號雲卿。清代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會試榜登一甲三名。伍長華的父親伍光瑜在家鄉專以興慈善、辦恤嫠為己職,曾在長江岸邊(南京下關)設立生生堂,置備拯溺船,救助失水、投水者,地方縣誌上說「每歲活人無算」。伍長華中試探花後任職翰林院編修,歷任廣西右江道、長蘆鹽運使、甘肅按察使和雲南布政使。每到任上,輒令僚屬將當地每日晴雨、糧價抄錄匯呈,細心研究。他常對左右言:「此民生休戚之本也」。在雲南布政使任上,伍長華著意革新鹽政和銅務兩大政務,著有《雲南銅法考》。
武昌禁菸,震動朝野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伍長華升任湖北巡撫,與時任湖廣總督林則徐同在武昌辦公。據《林則徐日記》記載,在短暫的三十多天的合作共事時間裡,兩人往返接觸達十六次之多,有時竟一日兩見,他們共同奏請朝廷緩免湖北各地受水旱致災地區田賦錢糧,又共同發布禁菸告示。伍長華崇尚「不幹人以私,亦不喜人幹己私」的獨立精神,在官場生涯中從不掩飾剛正不阿的凜然風骨,始終以黎民社稷為重,不為外在蠻橫勢力所屈服。1838年9月7日,伍長華在湖北武昌行轅校場當眾焚燒查禁的鴉片一萬餘兩,「槌碎」煙槍三千餘杆,此舉震動朝廷,兩湖兵民父老山呼稱謝。武昌禁菸比「虎門銷煙」整整早九個月,為「虎門銷煙」總結了經驗。道光二十年(1840年),伍長華歸老還鄉,翌年病逝於金陵家中。他的兒子伍承欽在《勵志》詩中為此感喟「功名出少壯,垂老徒傷悲;分明夷險判,焉可昧所之」。
伍長華的兄長伍長齡,曾授知縣,潔身自好,質樸敦厚。《上江兩縣誌》稱他「自以為無吏才不就,然敦品勵學,有長者風」。置身於近代化的滾滾潮流,伍氏長輩能夠敏銳把握時代脈搏,鼓勵家族子弟迎接「新學」。伍長華的曾孫伍仲文就是一個典型,他和魯迅先生既是江南陸師學堂及日本留學的同學,又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同事,一同經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禮。
【今人風採】
伍貽業:為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伍貽業,1936年生。1954年,伍貽業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研究所。「人生在世,有兩樣東西少不了,那就是好的人品和過硬的本領。無論什麼時候,家訓不能忘,要沿著伍家前輩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伍貽業始終牢記父親的臨終教誨,以家訓自勵,發憤圖強,刻苦學習儒家思想文化,並系統思考與伊斯蘭教學說之間的關係。
1978年,42歲的伍貽業被調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後任教於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講授《古代漢語》、《少數民族與宗教》等課程。教學之餘,伍貽業帶動鄉老編纂《南京回族?伊斯蘭史稿》。同時,挖掘整理伍家族史,先後完成《清末禁菸又一人——伍長華》、《回族教育家——伍仲文》及《從撒馬爾罕到中國南京——儒學伊斯蘭文化個案剖析》等論文。伍貽業曾陪同外國留學生參觀淨覺寺,翔實而又感人的講解令人動容。1998年,伍貽業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之後,擔任省、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 2003年,再次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面對社會的肯定和讚譽,伍貽業總是謙虛地說:「我取得的一點成就完全歸功於國家的培養,為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本就是我的職責所在啊。」
伍貽業的女兒伍辛夷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熱心公益事業,對從事教育工作情有獨鍾。如今,遠在美國楊伯翰大學的伍辛夷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致力於古代漢語的教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