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新聞在講《金陵十三釵》的選角,不由想起我剛看到嚴歌苓這本書的情景。《金陵十三釵》本來早就要上馬的,因為《南京南京》延期了,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片子,只不過發生在同一年同一座城。妓女、教會學校的少女、戰敗士兵、神父,自成一個小天地,有愛有恨有糾纏,最終一致對外,角度就比一味地展示殺人比賽巧得多。
但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會先想到另一本更早的作品———《1937年的愛情》,葉兆言寫的,姜文一度也想把它搬上銀幕,不知為什麼沒有成功。在文學上,這是一部比十三釵更有意思的故事,大受西方人推崇。
亂世情緣是我最愛看的一類故事,大時代背景下的愛情不顯得瑣碎小氣,反而有蒼茫、壯懷激烈的感覺。尤其是抗戰、文革時期,這兩段時間或人如魚肉,或醜惡頻生,更顯得真情的珍貴。《金陵十三釵》裡也有情,淺嘗輒止,更多的筆觸表現兩個女人的心結,沒有「1937年」來得痛快。
前不久看了一本新書《朱雀》,這書中有一段也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少女在戰前愛上了一個日本人,屠殺那天被日軍輪姦,生下孩子後死去,這樣血腥的故事不是女人喜見的。女人是希望世界傾覆前兩個人也可以緊緊相擁著死去,而不是這樣悽慘的一個人離開。
所以,我還蠻懷疑《金陵十三釵》出來會是什麼樣子?張藝謀不是情感細膩的人,他以往的電影中涉及愛情的部分往往是情慾佔了上風,像傻大姐說的「妖精打架」,男女之間的關係是鬥毆式的,沒什麼柔情蜜意,當然不會有丁問漁這種憐香惜玉的小資產階級文人情調,男人收拾起女人來都是狠巴巴的,女人還起手來也是潑婦型的。至於女人間微妙的嫉妒兼理解的心態,他一個老爺們兒估計就更不了解了,搞不好又是一個宣傳鋪天蓋地,質量平庸的大路貨。
(責任編輯:王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