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火焰藍」在千年古巷綻放福州市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為民服務譜新篇
圖為福州市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指戰員在三坊七巷景區開展防火巡查。 陳逢洲 攝
□ 本報記者 侯建斌
2021年1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指戰員按時升起了位於福州市五一廣場的那面國旗。從30年前的1991年1月1日起,時至今日,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每天升降福州市五一廣場國旗任務已經承擔了整整30年。21000餘次升降旗「零失誤」,被福州市民盛讚為「國旗下的消防衛士」。
更值得稱讚的是,這支隊伍在承擔升降國旗任務的同時,還堅持戰鬥力標準,練就科學高效、專業精準的過硬本領,實現三坊七巷這一明清古建築群連續8年「零火災」。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3次,被評為「全國119消防獎」先進集體、「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30年赴湯蹈火,30年竭誠為民。一次次扶危濟困,一次次心與心、情與情的交流,他們與百年坊巷裡裡外外的群眾建立起深厚友誼與信任,譜寫出竭誠為民的動人篇章。
護衛國旗30年如一日
在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禮服室門口醒目位置懸掛著「護衛國旗、重於生命」八個大字,這是國旗護衛隊的隊訓。在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站長陳輝華看來,把以護衛國旗精神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輻射到全社會,是國旗護衛隊的一項崇高使命。
「今天我在抖音上刷到你們降旗的視頻,福州突然電閃雷鳴,下起了雨加冰雹,冰雹砸的疼不疼?」
「有點疼,全身都溼透了,不過這都是本職工作,身著『火焰藍』護衛『國旗紅』,我們驕傲,嘿嘿。」這是2020年5月16日,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指導員陳逢洲與妻子的一段微信對話。
30年來,升降國旗風雨無阻,成為這支隊伍雷打不動的一項使命任務。
當然,陳逢洲和他的戰友們所在的消防救援站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福州市五一廣場國旗護衛隊」,這是全國唯一一支承擔省會城市中心廣場每日升降國旗任務的消防救援隊伍。
2018年11月,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正式組建,這意味著消防部隊正式轉制。讓他們興奮不已的是,福州市委、市政府決定,福州市五一廣場日常升降國旗任務仍由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承擔。
從「橄欖綠」到「火焰藍」,變的是服裝顏色,不變的是對黨忠誠的初心,不改的是人民至上的信念,堅守的是「護衛國旗重於生命」的神聖使命。
如今,這支曾經只有3人參與升降國旗任務的國旗班,已經發展到平時14人、重大節慶日60人的升降國旗方陣。
走進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器材庫,一根10斤重旗杆、50副T字木架、大頭針等特殊裝備整齊擺放在一角。
「每年幾百名新入職消防員集訓期間,國旗護衛隊隊員的選拔就已經開始了,最後能挑選進入護衛隊的也只不過4、5個人。」國旗護衛隊隊員陳紹學說,入站後,需要四個月的強化訓練,考核過關後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國旗護衛隊隊員。
腰間插上木製的「十字架」,領口別上大頭針,一站就是大半天;頂著大風練站穩,迎著太陽練不眨眼,練耐力、練毅力。
從普通消防員成長為國旗護衛隊的合格升旗手、護旗手,要練好站功、走功、眼功、展旗、收旗「五功」,需要從生理到心理上經受緊張艱苦的磨練過程。陳紹學坦言,自己作為「新人」的訓練經歷,就像在地獄走過一趟,脫了幾層皮,掉了幾斤肉。
30年如一日的完美表現,背後是大頭針、十字架、沙袋和國旗護衛隊隊員們練到顫抖的手腿。
2019年11月,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承擔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隊列條令》示範片的拍攝工作,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隊列動作、隊列隊形、隊列指揮、隊列生活作出了示範、提供了模版。
交出8年零火災答卷
三坊七巷街區現存古民居約270座,大部分是磚木混合結構,多採用木結構建造,建築材料耐火等級差,建築密度大……這些特點決定其存在著先天性火災隱患。
連續8年「零火災」、30年無重大火情……這是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指戰員們忠誠守護這片明清歷史文化街區交出的答卷。與其他消防救援站一樣,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黨和人民當好「守夜人」,才是他們最主要的工作職責。
「要確保三坊七巷不起火,前期安全巡查和隱患排查至關重要。」陳輝華說,對轄區實行網格化管理,設置5個微型消防站,定期進行演練,建立每日巡查、隱患排查、信息反饋和重點執勤保衛等多項防火工作制度,並研究出古建築群火災滅火戰法,建立核心景區滅火救援「3、5、7、10」快速反應機制,創建「123」快速滅火操法,實現火災警情「秒級響應」,即就近微型站1分鐘初戰控火,轄區中隊2分鐘到場處置,3分鐘高效滅火。
「我們經常一起聯合檢查,消除了不少消防隱患。」三坊七巷開發保護有限公司安全生產部部長黃勇俤坦言。轉制後,「火焰藍」作風不改,工作標準不降,三坊七巷的商戶們對這支隊伍的消防服務也讚許有加。
疫情期間,為服務景區商戶復工復商,該站積極為轄區商戶及學校等40餘家單位提供消殺、清理景區街道、普及防疫常識等服務,開展火災隱患排查、防火宣傳、特殊人群消防培訓等,確保「防疫、防火」兩不誤。
據悉,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指戰員還先後參與汶川地震救援、抗擊超強颱風「尼伯特」「蘇迪羅」「莫蘭蒂」等重大救援行動。
扶危幫困竭誠為人民
一沓冊子,映射出無悔初心。
在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辦公室柜子裡擺著一沓小冊子,新舊不一、式樣各異,但都整整齊齊疊放在一起。這些被精心呵護的冊子,是消防救援站的扶危幫困記錄。
「自1990年建隊以來,消防救援站就組建了『雷鋒小分隊』,每月深入三坊七巷內的貧困家庭、孤寡老人、特別困難戶送溫暖獻愛心,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陳逢洲說,為使解難幫困精準到位、一個不漏,他們就用小冊子記上,統一規劃時間節點,有計劃地上門幫助。
這些冊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指戰員將這份責任傳承下去。建隊以來,消防救援站先後資助困難群眾69戶、失學兒童79人,照顧孤寡老人21人,捐款捐物達19.4萬元。
已經五六年沒有回三坊七巷老家的陳秀華老人頗有些詫異,多年的鄰居消防隊搬走了嗎?怎麼沒有聽到他們早操喊口號的聲音?
第二天清早起來散步,老人才發現消防站院內一片繁忙,有的在清洗車輛,有的在檢查裝備,忙碌而有序。
「於無聲處聽驚雷。大家都覺得,細微之處才能體現真心真情。」陳逢洲說。竭誠為民的莊嚴承諾,更應當體現在每一個細節。
為不影響周邊居民休息,小夥子們在早操時,輕聲喊口令,默默做動作。營門處安裝有電動伸縮門,隊裡值班人員每日定期巡檢軌道,最大限度減輕執勤車輛進出造成的噪音。
如今,這支消防救援隊伍與人民群眾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南街街道開設「行走中的黨課」,消防救援站是紅色教育基地;驛裡社區組織業餘講師團,指戰員是兼職講師;為福建師範專科學校、溫泉小學等學校開展國旗知識授課、升降國旗隊列指導;訓練之餘,把建好便民服務點、消防博物館作為服務群眾、展現形象的便民窗口,落實免費提供休息場所、茶水、常用應急藥品、景區嚮導、解說服務等愛民實踐「五項承諾」。
在平凡之中彰顯高尚,在光榮之中詮釋初心。任憑時代如何變換,從滅火救援到火災預防,從服務駐地到護衛國旗,從守護古厝到竭誠為民,三坊七巷救援站在烈火中鍛造的忠誠隊魂不會變,在國旗下鑄就的愛國為民宗旨不會變。(侯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