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歷史上有七池、八河、十三溪之說。這些池、河、溪,由於水量小,流程短,大多因年代久遠,泥沙淤積,或開路建房,已成平地,但卻留下許多有關的路名。
七池是指月眉池、雙蓮池、八卦池、演武池、河仔池、澳仔大池和放生池。月眉池以池形如弦月而得名,在今思明東路第七市場左近,現有條月眉池巷;雙蓮池系兩池相連而成得名,在今海岸街通故宮路之間,今仍有雙蓮池街;八卦池原址在今道平路九條巷間的八卦埕;演武池則因傳說鄭成功在演武亭側闢池訓練水師而得名,原址在今大學路近鄰的演武路;河仔池原址在今廈門港料船頭街附近的南溪仔乾街;澳仔大池原址在今思明南路漁民小學前;現七池中唯一僅存的放生池,在今南普陀寺前。
八河即龍船河、長寮河、黃盾河、關刀河、嶽前河、魁星河、鹽草河和竹仔河。龍船河在美仁宮背後的美頭山下;長寮河一名鯤池,俗稱澭萊河,原河址在今妙香路的中岸巷、霞溪路的後岸巷;黃厝河在今黃厝巷鄰近一帶;關刀河在廈門港福海宮邊,因河形似關刀而得名,今圍仔內關刀河巷,是原來河址;嶽前河又名東嶽河:在中山公園北門舊東嶽廟前,魁星河與嶽前河銜接,因鄰近有魁星石、魁星閣而得名),鹽草河則在嶽前河與魁星河之間,嶽前、魁星、鹽草三河在1927年興建中山公園時,被貫通連接,成為公園的水景。
十三溪即樵溪、水磨坑溪、帶溪、雙溪、龍舌溪、古樓溪、霞溪、港口溪、蓮溪、前後溪、蓼花溪、虎溪和雙涵溪。據1947年《廈門市志卷四山海志》載「廈門之河流,有七池、八河、十一溪」,唯缺虎溪和雙涵溪。
樵溪源出獅山,曲折西流,經天界寺前,與水磨坑溪匯集,再經百家村進中山公園然後岀海;水磨坑溪經萬石巖過百家村至東嶽河注入海;帶溪發源於陽臺山,經百鶴巖(今電臺山)至鬥門入海,今溪岸路即是原帶溪的溪岸;雙溪有兩條,一條發源於白鹿洞,經前圓宮至橋亭,匯於霞溪,另一條發源於石泉,經靖山頭至公園南門,由鬥涵(今鬥西路)入海;龍舌溪源岀洪濟山雲頂巖,北流經禾山潘宅入海;古樓溪也源出洪濟山,東流入海;港口溪源出東坪山,經上裡社、曾厝垵入海;蓮溪亦源出洪濟山,經蓮坂達篔簹港入海;前後溪有兩條,一條名後埭溪,發源御屏山、東坪山,另一條名文灶溪,發源御屏山、西姑北山,都匯集篔簹港入海;蓼花溪源出太平巖,經萬壽巖和今虎園路、深田路間的蓼花路,虎溪發源玉屏山,以上兩溪均匯入中山公園河道入海;雙涵溪源出東坪山、觀音山,由篔簹港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