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世功:告別國家法一元論——秋菊的困惑與大國法治道路

2021-01-10 觀察者網

在1995年發表的《秋菊的困惑和三槓爺的悲劇》這篇法律社會學經典論文中,蘇力在法學界率先採用了法律多元主義的理論,展現了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移植的西方法和傳統習慣法的衝突。(1)

這個理論剛好契合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在與西方學術接軌過程中引入的「國家與社會」範式,一度成為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在法學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2)

如果按照蘇力一貫秉持的「新制度經濟學」的理性人假定,我們甚至可以把秋菊也理解為理性人,秋菊所秉持的觀念和價值,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利益最大化的計算。

事實上,在蘇力開闢的學術傳統上,趙曉力進一步對《秋菊打官司》進行了重構。他既不滿足於當時法學界建構的「為權利而鬥爭」 的秋菊形象,也不滿足於法律多元主義框架,而是深入秋菊的思想世界,試圖理解秋菊的訴求究竟意味著什麼,理解婚姻、生育對於鄉村社會的意義。(3)當然,趙曉力的分析非常節制,僅局限於生育本能。

也許正是從這兒開始,趙曉力的思考與過去研究的法律經濟學、法律實用主義乃至後現代思想分道揚鑣,從生育本能開始探索傳宗接代的生育秩序背後的人類生存價值和意義,從而在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上重新返回梁治平先生曾經倡導的「法律文化解釋」這個主題。(4)而趙曉力幾年前關於祥林嫂的經典研究實際上是從「秋菊的困惑」轉向了「祥林嫂的困惑」,回應文化保守主義內部的挑戰。(5)

電影《秋菊打官司》海外宣傳海報

蘇力提出的法律多元主義的分析框架實際上就已經展現了一個利益分化的社會,只不過這種利益分化往往掩蓋在傳統與現代、國家與社會、法律與習慣文化之類的概念之下。

換句話說,法律多元主義展現的不僅僅是思想、觀念和價值的多元主義,更重要的是展現了利益的多元主義。每一種觀念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特定的群體及其背後特殊的利益。

鄭戈的博士論文是對韋伯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其中恰恰展現了不同社會群體基於其特定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對彼此行為的預期,而這種穩定的社會預期就構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法。可以說,法律多元主義本身就已經隱含在韋伯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中。(6)

由此,法律多元主義就展現出了多元的利益群體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物質利益的競爭,也包括對精神世界中生存意義的競爭。韋伯的法律社會學生動地描述了歐洲法律史上神法、自然法、封建法、國家法、城市自治法、法律人創造的法、商人創造的法的法律多元主義圖景。(7)

當韋伯從歐洲法律史中看到法律多元主義逐漸被形式理性法取代的理性化力量時,馬克思看到的是市民階級奪取國家政權從而取得對封建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壓倒性勝利。這種勝利與其說是源於理性化這種唯心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不如說是階級以及階級背後的生產技術和經濟組織方式及生活方式之間的唯物主義的鬥爭。這場鬥爭包含了革命、暴力和徵服等一系列主題,它奠定了現代法的起源。

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近代以來中國的變遷,特別是現代法治的興起,實際上意味著多元主義的價值、觀念、利益、法律秩序、生活方式之間的鬥爭。無論稱之為「革命」,還是「改革」,還是「轉型」,這些不同的概念實際上都指向同一個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蘇力訴諸法律多元主義,開闢了民間法和本土資源的研究範式,其也可以被看作是對現代法治秩序的批判,甚至我們可以將蘇力開闢的法律社會學研究傳統看作是對現代法治展開的解構和批判的「批判法律運動」。(8)這種批判法律運動往往實際上構成了對西方法治理論的批判。蘇力也因此被看作是反對法治的「本土資源派」,在高唱法治讚歌的主流法學界始終被看作是異類。

說蘇力反對法治,無疑是對他的最大誤解。這種誤解很大程度上源於蘇力的成名作《法治及其「本土資源」》。(9)

蘇力使用這個書名本想提醒國人注意「本土資源」對於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但主流法學界卻簡單粗暴地把他看作是捍衛「本土資源」的代表,而忽略這本書的核心觀念乃是他們所讚美的「法治」。

這種有意無意的忽略恰恰表明,蘇力和主流法學界在法治問題上的根本差異並非蘇力所構想的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分歧,而是蘇力不大瞧得上的所謂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歧。在主流法學界看來,法治乃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西方中世紀的法律多元主義刺激了現代法治的誕生,但中國的法律多元主義不會刺激現代法治的誕生,相反現代法治只有在徹底摧毀中國「本土資源」、全面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才有可能。

可見,蘇力反對的不是主流法學界所期待的法治這個「物」,而是主流法學界腦子裡構想的法治這個「詞」。(10)蘇力始終堅持中國要建成現代法治,但他不是站在廉價的價值立場上去擁抱法治,而是在洞悉歷史發展必然性的基礎上支持法治。

藉助蘇力的一本書名,那就是《道路通向城市》。(11)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城市對鄉村的支配,而法治是現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法治意味著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它都會在那兒。

相關焦點

  • 強世功:構築心靈生態,養成大學人格
    名師一覽 強世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北京大學國家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中國智慧的範例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國安法是在維護國家安全領域對基本法的制度完善和重要補充,有助於基本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實施,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法治中國,表明中國法治將立足自身實踐,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模式的法治道路。 關鍵詞:傳統法文化;連續體;信仰力量;法治認同 作者簡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法治中國,表明中國法治將立足自身實踐
  • 《秋菊打官司》轉型期異質文化的構想式衝突
    ——以《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為例由於中國社會基層的鄉土屬性,關於鄉村與城市的二元建構命題源遠流長又歷久彌新。秋菊和魏敏芝都具有鄉村「古執」的性格特點,帶有近乎頑固的執著。這是創作者對原始民情的放大化描寫,也可擴展為鄉村本體對外界不自覺的抵抗態度。在秋菊和魏敏芝鍥而不捨的追尋中,鄉村與城市、人情與法理、曖昧與明晰以一種荒誕和離異的姿態一次次地對立衝突著。在《秋菊打官司》中,作為中心的矛盾即是鄉土社會「人情」建構與現代城市「法理」體系的對抗。
  • 習近平: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
    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 強世功:「天下一家」——「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和出路
    強世功教授在發言中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對全球局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未來出路在哪裡?對這個問題,目前不同理論範式給出了產生不同的判斷。大國博弈範式預測以中美競爭為核心的全球大國博弈及其未來前景,但究竟美國取勝還是中國建立新秩序也有不同看法。若從全球治理角度來,我認為這次疫情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治理秩序的發展方向,只不過加速這一歷史進程而已。因此,不能把這次疫情誇大為某個歷史時期的開端,它不過是後冷戰以來全球治理體系轉型中與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機相類似的重要歷史節點。
  • 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 築牢國家安全法治屏障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統領下,國家安全法治體系建設闊步推進,國家安全法體系從立法體系到實踐路徑上更加系統化、全面化。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此時,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築牢國家安全屏障,離不開法治保障。
  • 香港國安法什麼含義 本地法律的銜接、兼容和互補關係
    6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並決定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國安法是在維護國家安全領域對基本法的制度完善和重要補充,有助於基本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實施,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的理論演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命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命題的邏輯延伸和具體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經歷了問題醞釀、確立方向、內容突破、命題提出和理論成熟等歷史階段。
  • 強世功:要高度警惕香港問題的「臺灣化」
    強世功表示,香港問題可能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衝突,而是要不要認同香港,要不要統一的問題。他認為,今天的香港問題中有經濟問題,但最衝突的一定是思想文化的問題。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今日的中國,有三條主線或者稱為三個基本維度,就是法治、發展和人權。它們互相制約,相輔相成,同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個以人為本、全面、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架構。  一、法治  法治是現代社會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目的是把婦女從專制的父權、夫權中解放出來。
  • 法治法治法治,法治究竟能做什麼?
    在剛剛閉幕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那麼,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法治究竟能做什麼呢?
  •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李克強主持慄戰書汪洋趙樂際韓正出席王滬寧講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北大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要高度警惕香港問題的「臺灣化」
    強世功表示,香港問題可能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衝突,而是要不要認同香港,要不要統一的問題。他認為,今天的香港問題中有經濟問題,但最衝突的一定是思想文化的問題。強世功提到,我們要意識到,香港最近這些年跟本土相關聯發展出來後現代思想,即後物質時代思想,看年輕人的訴求裡面,從來沒有要解決經濟貧困問題,要解決的都是思想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出版20周年 強世功、房寧、甘陽...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國家能力報告》力主提升國家能力,誰也想不到中國在隨後的改革中會真的大大強化國家主導作用,並在20年後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中國國家能力報告》由此展現出驚人的洞見能力。主持舉辦這次會議的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則稱讚報告「對於中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 第7個國家憲法日|治國之要,奉法則強!
    六年前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鮮明提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論斷。在此次提出的「11個堅持」中,就包括「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上世紀60年代,浙江楓橋幹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
  •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法律保障。  慄戰書強調,全國人大、地方人大在立法工作中都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準確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自覺把立法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考慮、來謀劃、來推進。
  • 世界會客廳·跨年場|羅翔:法治如何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柏拉圖認為,只有讓哲學家當王,或者讓王成為哲學家,「哲學王」將被授予絕對的權力,能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理性地、無私地行使權力,這才能建立王道樂土的理想社會,國家會充滿智慧和勇氣。而柏拉圖最瞧不上的就是軍事獨裁的僭主政體。但是,公元前387年,柏拉圖接過了僭主狄奧尼修斯一世拋出的橄欖枝,去了敘拉古,那年柏拉圖年近不惑,四十歲左右。
  • 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
    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  山東紮實推進法治建設,持續夯實發展穩定基石  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依法治省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  履責用權,「法」字當頭  依法而治,循法而行,為政者須率先奉法。  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加強法治建設,各級各部門和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法治思維,提高運用法治方式的能力,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