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世功:要高度警惕香港問題的「臺灣化」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12月21日,在環球時報2020年年會議題一「香港之痛:根在政治還是民生環節」中,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表示,要高度警惕香港問題的「臺灣化」。

強世功表示,香港問題可能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衝突,而是要不要認同香港,要不要統一的問題。他認為,今天的香港問題中有經濟問題,但最衝突的一定是思想文化的問題。

強世功提到,我們要意識到,香港最近這些年跟本土相關聯發展出來後現代思想,即後物質時代思想,看年輕人的訴求裡面,從來沒有要解決經濟貧困問題,要解決的都是思想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因此,從未來的角度來講,我們要考慮怎麼治理資本主義,甚至是精神程度已經發展到了後物質主義的香港。

相關焦點

  • 北大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要高度警惕香港問題的「臺灣化」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12月21日,在環球時報2020年年會議題一「香港之痛:根在政治還是民生環節」中,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表示,要高度警惕香港問題的「臺灣化」。強世功表示,香港問題可能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衝突,而是要不要認同香港,要不要統一的問題。他認為,今天的香港問題中有經濟問題,但最衝突的一定是思想文化的問題。強世功提到,我們要意識到,香港最近這些年跟本土相關聯發展出來後現代思想,即後物質時代思想,看年輕人的訴求裡面,從來沒有要解決經濟貧困問題,要解決的都是思想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
  •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中國智慧的範例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國安法是在維護國家安全領域對基本法的制度完善和重要補充,有助於基本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實施,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香港國安法什麼含義 本地法律的銜接、兼容和互補關係
    強世功分析說,如果我們把「一國兩制」比喻為一座法律建構的大廈,那麼憲法和基本法為「一國兩制」奠定了大廈的地基和結構,而香港國安法可以看作是大廈的拱頂石,對這個大廈起到了支撐作用。「有了香港國安法,香港能夠更好地保障市民的權利和自由,更有利於營造自由公平的營商環境。」
  • 強世功:構築心靈生態,養成大學人格
    名師一覽 強世功中國著名民族問題專家、法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律社會學、憲法學。著有《法制與治理:國家轉型的法律》、《法律人的城邦》、《法律的現代性劇場:哈特富勒論戰研究》、《超越法學的視界》、《立法者的法理學》等,譯著有《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等。
  • 王建民:香港政治結構的「臺灣化」趨勢
    在整個立法會席次分布上,建制派佔了多數。目前香港立法會權力結構已類似臺灣的「立法院」藍綠結構。     香港與臺灣內部兩種政治力量有相似性。香港建成派與臺灣的泛藍類似,內部不團結,力量分散,凝聚力不夠,戰鬥力不強。
  • 近看香港回歸後的「政治光譜」
    3米外的對面,「愛港之聲」成員高喊「你們是香港的垃圾」。在香港「建制VS泛民」的政治光譜中,「人民力量」被視做激進民主派政團,其展臺背板上寫著「沒有公民投票,馬上佔領中環」。「愛港之聲」則是支持香港政府、支持中央的民間團體。兩派此起彼伏的喊聲讓人仿若置身臺灣特有的「藍綠罵戰」。難怪有內地學者撰文警告,香港存在「政治臺灣化」風險。
  • ...勢力恢復香港政治秩序——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談人大釋法
    釋法是人大維護國家統一的憲制責任強世功認為,此次釋法是全國人大維護國家統一的憲制責任。他說,在任何國家,分裂國家的組織都屬於必須取締的非法組織。香港個別候任議員在議員宣誓儀式上公然煽動「港獨」,並聲稱要利用立法會推動「港獨」活動,將「一國」之下的特區重要政權機構變成鼓吹分裂國家的平臺。
  • 強世功:中美「關鍵十年」
    【文/ 強世功】 2020年5月,美國國務院發布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報告,明確指出,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承諾很大程度上基於這樣一個期望,即不斷加深的對華接觸將會刺激其經濟和政治的根本性開放,從而引導中國社會越來越開放
  • 美國從4方面「介入」臺灣問題,當警惕
    這個時候的美國便已經為以後對於東亞地區的發展做出制約而開始行動,利用對臺灣地區的「戰略模糊」製造問題。在同中國的外交上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會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而在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從兩極爭霸的局勢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這個時候的美國對臺灣的政策便日益明朗,開始將臺灣作為制約中國大陸發展的「第一梯隊」。
  • 強世功:中央與香港反對派的真正分歧是什麼?
    從法律上看,香港回歸意味著中央對香港擁有的主權從「主權權力」變成「主權行使」,意味著要將「一國」從一個歷史文化的建構變成法律主權的建構,使其在contry與state之間儘可能多地增加state的要素,這恰恰是基本法的重要意義所在。基本法之所以作為中國憲法的有機組成部分,就是因為它是一部主權建構的法律。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這個問題,「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已經追問了五、六年。曾任職NOAA的他歸納,除了反映暖化的全球現象,臺灣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每單位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暖化對臺灣,到底會產生哪些衝擊?暖化與我又何有哉? 衝擊一: 降雨不均,北澇南旱 臺灣持續暖化所引發的氣候變遷,真正要擔憂的是暴雨暴旱交迭。
  • 臺灣新立委「雷人」提議,讓香港人赴臺當兵!張彬:智商有問題
    編輯:王韜審核:馮龍就在前段時間,在臺灣島內大肆煽動「臺獨」氛圍的臺灣新科立委陳柏惟,在質詢臺灣地區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時,語出驚人,竟向蘇貞昌提議應該邀請香港年輕人到臺灣服役當兵,此番言論一出,島內罵聲一片。
  • 專家視角 | 嚴語:美國是否會極限引爆臺灣問題?(2020年8月)
    但近段時間以來,川普政府在處理臺灣問題時,已非交易思維,也即打「臺灣牌」的目的並非為了要與中國大陸交易或是換取其他方面的利好,而是把臺灣納入更大的遏華戰略。長期來看,是要對中國大陸製造「臺灣陷阱」。也就是給中國大陸挖坑,利用臺灣問題刺激大陸敏感神經,無限地消耗大陸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資源,不斷升高臺海地區緊張局勢,惡化中國大陸周邊環境,遲滯甚至阻斷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期來看,是要對中國大陸全面圍堵。2018年後,川普對華遏制諸多選項中,有輕重緩急之分,優先序列分別是貿易、科技、金融等,此時的臺灣問題並不靠前。
  • 颱風「瑪莉亞」來啦,請高度警惕!
    超強颱風「瑪莉亞」來啦颱風「瑪莉亞」具有強度強、
  • 臺媒:解決臺灣問題或已有時間表
    就在解放軍建軍90周年前夕,港臺媒體紛紛關注起解決兩岸統一時間表問題。 7月28日,香港網媒《超訊》的專欄作者紀碩鳴發文關注兩岸問題。文章中稱,大陸已把解決臺灣問題擺上議事日程。還有學者建議在廈門設「臺灣特別行政區籌委會」,試行「臺灣特區護照」等。
  • 強冠產黑心油已13年 離職員工:長期從香港購油
    臭氣衝天 「跟餿水一樣」東南網9月9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一位強冠前員工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強冠從2001年就已從香港購買劣質油,混合郭烈成的油後再出售,保守估計強冠製作黑心油的時間至少十三年;他並形容
  • 香港VS臺灣:哪個才是港臺音樂的領先者?
    先說香港,香港的娛樂業一向都很發達。比如香港電影,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回憶。可要說到香港的音樂,雖然沒有電影發展的那麼繁榮,但也出現了一批很多優秀的音樂人。早期的比如張國榮,譚詠麟,許冠傑,張學友,王菲,劉德華等等,這些都是相對早一點的歌手,他們的歌曲很耐聽,也有龐大的歌迷基礎。
  • 警惕臺灣"離心力"增強
    陳水扁「臺獨」路線的嚴峻性和危險性表現在「臺灣國家化」、「政策臺獨化」和政策上的「去中國化」四個方面。在經歷民進黨執政四年以來,臺灣主張統一的市場呈現萎縮,社會民眾對統一的立場發生改變,臺灣對中國大陸大離心力正在加大。如果說民進黨的上臺使臺灣政治社會的演變加快向不利於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的話,那麼,近幾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則是有利於兩岸社會融合與政治整合的。
  • 臺灣作家劉克襄講述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
    晶報記者 熊奇俠/文 劉寧寧 高雷/圖 上周末,臺灣生態寫作第一人、著名作家劉克襄來深推廣其最新由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新書《四分之三的香港》,與深圳讀者分享其在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講述香港長期被人忽略的四分之三的美麗郊野。 16日下午,「在香港遇見嶺南山水——《四分之三的香港》新書首發式」在西西弗書店cocopark 店舉行。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和香港流行音樂哪個更強?
    反觀香港流行樂壇,儘管是大牌歌手雲集,經典歌曲層出不窮,但其整體的創作力相比臺灣流行樂壇要遜色一些。要證明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稍加留意那些香港歌曲的創作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有許多香港音樂人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如黃霑、林夕等), 但香港歌手的整體創作能力卻不敢讓人恭維,因為有創作才華的歌手實在寥寥可數,數來數去也不過許冠傑、張國榮、陳百強、黃家駒、劉德華等為數不多的幾位歌手。在香港歌壇,還有一個現象異常突出,那便是翻唱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