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流行音樂,許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港臺流行音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流行樂壇人才輩出,經典歌曲頻頻湧現,以至那個時代成了流行音樂再難逾越的一個高峰,也是無數歌迷永遠難忘、無限懷念的一個時代。
對流行音樂尤為熱愛的我,對臺灣的流行音樂情有獨鍾,因為在我看來,臺灣流行音樂更有開創性,更有個性,也更加多元。你會發現,臺灣的音樂人許多都是多面手,不僅善寫詞曲,還懂編曲和製作,當然歌唱實力也是不容小覷。這其中的佼佼者有羅大佑、李宗盛、王傑、鄭智化、張雨生、童安格、齊秦、伍佰、邰正宵、張宇、潘美辰等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拎出來,都可以寫出一個長長的故事,都有一些有口皆碑的作品在樂壇流傳。
反觀香港流行樂壇,儘管是大牌歌手雲集,經典歌曲層出不窮,但其整體的創作力相比臺灣流行樂壇要遜色一些。要證明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稍加留意那些香港歌曲的創作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有許多香港音樂人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如黃霑、林夕等), 但香港歌手的整體創作能力卻不敢讓人恭維,因為有創作才華的歌手實在寥寥可數,數來數去也不過許冠傑、張國榮、陳百強、黃家駒、劉德華等為數不多的幾位歌手。
在香港歌壇,還有一個現象異常突出,那便是翻唱成風。只要是細心的歌迷都會發現,許許多多的香港歌手大都翻唱過其他歌手的歌曲,其中尤以翻唱日本歌手的作品為盛。翻唱經典的日語歌,讓許多香港歌手一舉成名,所以這幾乎成了一條成名成腕的捷徑,畢竟那些經典的日語歌經過了市場和歌迷的檢驗,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傳唱,因此翻唱日語歌成了很多香港歌手的選擇。
當然,不只是香港歌手喜歡翻唱日語歌,一些臺灣歌手也翻唱過不少的日語歌,比如周華健(《花心》《讓我歡喜讓我憂》)、姜育恆(《跟往事乾杯》《我的心沒有回程》等)、小虎隊(《紅蜻蜓》《青蘋果樂園》《星星的約會》等)、任賢齊(《天涯》《傷心太平洋》等)、劉若英(《後來》《很愛很愛你》《原來你也在這裡》等)。
與臺灣歌手比起來,香港歌手的翻唱風更盛,許多大牌歌手甚至翻唱過許多首日語歌,比如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李克勤等。而翻唱日語歌的香港歌手,幾乎囊括了所有重量級的歌手,除了剛剛提到的這幾位,還有徐小鳳、珍妮、張德蘭、葉麗儀、林子祥、羅文、陳百強、蔡國權、劉德華、郭富城、黎明、鍾鎮濤、呂方、梅豔芳、葉倩文、王菲、林憶蓮、鄺美雲、湯寶如、周慧敏、陳慧嫻、許志安、莫文蔚、鄭伊健、草蜢樂隊、張智霖、杜德偉、古巨基等。
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經典的香港歌曲,比如《風繼續吹》《不羈的風》《有誰共鳴》《紅日》《月半小夜曲》《千千闕歌》《飄雪》《每天愛你多一些》《分手總要在雨天》《夕陽之歌》《夢伴》《對你愛不完》《容易受傷的女人》《盛夏的果實》等,都是翻唱歌曲。
港臺歌手翻唱日語歌無可厚非,這不但可以讓無數歌迷聽到許多好聽的歌曲,還可以給流行樂壇帶來不一樣的曲風。但是,作為一個歌迷,心裡不免還是有些遺憾,如果這些傳唱不息的經典都是我們的原創,那將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尤其是大牌歌手大量翻唱日語歌,給人一種本土音樂創作乏力的感覺,還讓人窺見了音樂界存在著若隱若現的急功近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一種借鑑和學習,如此說來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不可否認,不管是臺灣流行樂壇還是香港流行樂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創造了流行音樂的輝煌,留下了不計其數的流行經典。至於它們的比較,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有的人喜歡國語歌,那一定是偏愛臺灣流行音樂多一點,而酷愛粵語歌的歌迷則更喜歡香港歌曲。
在我的心中,我最喜歡、最欣賞的則是那些兼具創作才華的歌手,比如王傑、鄭智化、張雨生等。我總覺得,懂得創作的歌手才更能深入歌迷的靈魂,因為他們唱的不僅僅是一句句歌詞,還是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