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湖南衛視的《歌手》已經播出了八期,整個節目已經播出了八季。
整檔節目已經有些疲憊,同時選手展現出大量的爭議,也標誌著華語樂壇的這些「當打之年」,還遠遠沒有做到接替前輩的薪火。
其中受到大家一致贊同的方面,大概就是覺得他們的音樂「不夠好聽」吧。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但整體的趨勢就是如此。
這裡就大概科學的分析一下,你們為何不喜歡現在的華語音樂?
音樂只是一件商品,與經濟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近現代科學世界是由歐美開闢的,日本「明治維新」後是亞洲的唯二的發達國家。二戰後重新崛起,它的流行文化一直亞洲第一。
老牌發達國家有最大的優勢,什麼人才精英、經驗積累、產業鏈成熟度等。
歐美流行音樂一直是世界第一。
日本繼歐美後的第二座高峰,長時間佔據亞洲流行音樂的第一。
「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6070年代,流行文化的發展有滯後性。
除了新加坡(因為人口和地域,人才被吸港臺吸收),港臺地區流行文化崛起是8090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因為人口,市場(普通話區)與積累。
2000年後,周杰倫等人革命成功,影晌一直延續至今。
韓國流行文化發展又晚於港臺,可以確定是2000年後,流行音樂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就是唱跳偶像團體。
流行音樂排行結果如下:
1:歐美(美國)排在絕對榜首
2:日本雖然衰落但仍是亞洲第一
3:韓國發展後來居上,現在處在要衰落的前夕
4:中國港臺地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於現在的華語音樂仍然影響巨大。
我們再回到華語音樂上。
更早不提。
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代的華語音樂是怎麼樣的?
音樂是跟社會現狀相通的,歐美國情和國內並不一樣。
如果照搬歐美音樂肯定沒戲,如同香港「四大天王」,臺灣的羅大佑,李宗盛等為例。他們的音樂跟8090年代港臺的社會現狀相通,屬於蓬勃向上高速發展的年代。
再加上當時港臺因為競技先發優勢,流行音樂的產業鏈也更加的成熟。
如同現在觀眾評價當初的華語音樂:
「當年的歌曲千錘百鍊,經過了歷史長河的磨礪,最終流傳下來的經典。」
所以——
2000年前後到2010間,中國內地特別追捧港臺的流行樂。
除了因為經濟發展早,港臺音樂產業更加成熟,內地樂壇需要學習之外。
更因為大家在文化精神上是共通的,畢竟所有中國人都處在黃金年代嘛!
兩岸三地經濟的逆轉,港臺音樂的衰落
2000年後,華語音樂尤其是港臺音樂的衰落興盛,很大程度是科技革命所帶來的。
原本港臺流行樂佔據天下的唱片市場,在盜版和網絡音樂崛起的時候,迅速的被搶佔市場,音樂人由原本的很賺錢變得不太賺錢。
當時大陸流行樂的兩大主流,搖滾和民謠首先進入地下發展的模式。
因為經濟發展不對等的關係,內地開始盛行90年代前後港臺的流行樂。同時,還有臺灣流行樂唯一的革命成功引領風潮。
那就是周杰倫代表的臺灣樂壇的成功升級。
其實周杰倫也就是兩招,r&b的華語化和中國風。
周杰倫崛起的年代,剛好跟電腦時代互通,人們對於文化創新的追求,同樣反映到音樂的創新上。
同時周杰倫又抓住人民情感上追求復古,追求傳統美感。
彼時香港樂壇已經衰落了,只剩下一個陳奕迅實在獨力難支。
當時的內地樂壇還處在前輩們開創的搖滾,再到民謠樂的風潮當中。音樂市場上的音樂人,基本又都向港臺樂壇看齊。
說到底,因為華語地區經濟的發展情況,華語音樂一直學習融合脈絡。
那就是先歐美再日本,韓國發展得比港臺要晚,最後才是韓國。
2010年後的內地樂壇的發展,學習方向也是這樣。
源頭都是歐美,再學的是日本,最後是逐漸衰落的港臺。
2003年,黃霑在採訪中《其實人間盡耳聾》裡說過一句話:「流行音樂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對於流行音樂影響最大的是觀眾的組成。」
2010年過後,華語流行音樂中心由原本的港臺,開始向著內地遷移。
背後是兩岸三地的科技和經濟等大領域的逆轉,導致音樂市場和觀眾的變化。
這個標誌性事件,便是《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過後獲得巨大的成功。原先的華語音樂和音樂人,需要港臺音樂產業包裝才能火遍大江南北,徹底變成需要登上中國綜藝節目,才能火遍全中國的狀態。
上面是華語音樂發展的大致情況。
現在,我們回到大家不喜歡現在的華語音樂。
大家喜歡聽曾經的華語音樂,經濟因素和中國聽眾的組成
原因基本就是前兩點的綜藝,兩岸三地經濟發展的逆轉,但因為中國是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城鄉發展的差距也不盡相同。
但是綜合在一起的話,整個中國市場對於音樂審美偏向傳統。
我們綜合一下,用來劃分當前中國流行樂的聽眾,結果大概如下。
50後,60後、70後:
這是歷史大環境的原因,他們青少年時期在70年代和80年代,限於經濟發展,接受教育普及度不高等原因。
這三代中國人聽得最多的流行樂,便是鄧麗君,8090時期的港臺流行樂,甚至京劇,戲曲等傳統音樂。
內地的崔健的搖滾樂,民謠樂與內地民族音樂也聽。
歐美和日本流行樂也有,但是所佔比人數不會太高。
鳳凰傳奇代表的大陸通俗流行,抖音和快手短視頻歌曲也聽
80後、90後:
這兩代中國聽眾聽得最多,也是8090時期的港臺流行樂,崔健代表內地搖滾樂和內地民謠,以及內地民族音樂等。
但是京劇,戲曲等傳統音樂有所減少;歐美日本流行樂有所增長,但是範圍也不會太廣。
鳳凰傳奇代表的通俗流行,抖音代表短視頻歌曲範圍也很廣。
新時代誕生的中國風,古風和動漫音樂也開始佔有,但範圍不及下兩代人。
其中,聽眾數量增加最多流行樂,必須是周杰倫等代表的2000年後的臺灣流行樂,畢竟周杰倫時代就是8090觀眾的青春時代。
95後、00後、10後:
他們是各個年齡的音樂風格,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音樂都會聽。
如果要衡量人群的話,大概如下。
年頭越老的的音樂人群數量越少,比如鄧麗君時期的港臺樂,崔健代表的內地搖滾樂,更不用提更早的民國,京劇和戲曲了。
年代越近的華語流行樂仍舊是主流。
比如8090年代港臺流行樂,與2000年後周杰倫代表的港臺流行樂。
內地崔健代表的90年代搖滾樂大量減少,2000年後「地下十年」後的內地搖滾。
比如痛仰樂隊,新褲子樂隊,各種各樣的獨立樂隊等。再到境遇相同的內地民謠音樂,比如李建,宋冬野、趙雷等等。
這些內地流行樂,不僅是95後和00後聽眾的主流,也是80後和90後中國聽眾的主流。
相比之下。
鳳凰傳奇代表的通俗流行樂,抖音等代表的短視頻歌曲。
前者聽眾數量有一定的減少,因為已經不是他們伴隨長大的時代。後者流傳範圍仍然極廣,因為這是他們參與的時代。
其中,聽眾數量最多的流行樂,則大致有兩個。
一是眾所周知的形成「飯圈」的愛豆偶像的音樂,屬於圈地自嗨的程度。
因為這個自學習日韓的娛樂產物,在中國本土就是2010年後才開始發展。主要受眾都是95後和00後等青少年受眾。
8090後有少部分從來不是主流,遑論年紀更大的聽眾。
二是全世界各種各樣的音樂,與華語樂壇各種各樣的獨立音樂。
這個便得益於了兩點現實原因,第一是科技網絡的發達讓文化傳播變得容易,網絡上很容易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獨立音樂人。
雖然水平有些良莠不齊,但在審美和圈子越來越細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小眾獨立音樂人,滿足了各種各樣的圈子受眾。
第二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在接觸全世界流行文化越來越容易,青少年的文化審美變得越來越多元、細化。
語言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不同——
這些統統沒有關係,通過網絡輕易可以接觸,通過教育覺得好玩好聽就行了——
比如國內的國風,新中國風,漢服圈——日本的ACG圈,美國超級英雄圈子,再到前段時間肖戰引出的「同人圈子」。
不管是不是音樂,當下的流行文化的圈子和受眾,變得越來越細化。
但是中國有14億人口的複雜組成,也就還能形成一條音樂和文化上的鄙視鏈。
這裡不詳細展開,但是因為當前主流社會的工作者仍然是60後,70後為主。已經中年的80後和90後逐漸走向中心,但都還不是主流。
最後我們回到華語流行樂上,最主流絕大多數觀眾都接受的流行音樂。
取其中間值,相信大家都有了答案。
這與《歌手》最新播出的一期的情況相同。
如果說華晨宇,徐佳瑩,再到耿斯漢的歌曲還有點傳統,還是偏大家能理解的華語歌曲,他們的排位也在第二第三。
耿斯漢奇逆也成功了。
日本天后米西亞,與蕭敬騰的歌曲便顯然更異域化了些。
吉克雋逸的歌曲是表達自我,自我能否感染別人很重要。觀眾會覺得是首不錯的歌曲,但未必有共情。
最後大爭議的地方,莫過於袁婭維的淘汰,和周深的第一。
《達拉崩吧》是首非常「二次元」的歌曲,大家未必會接受。但周深超高演唱能力,加上又唱又跳非常歡樂,不理解但排第一大家都接受。
相反,袁婭維的靈魂樂,爵士樂確實所謂的審美高級。
但是太多的轉音技巧,和有些糾結和觀眾共情的表演,最終呈現了一個壞的結果。
這也展現了當前華語樂壇年輕人,還有大眾對於音樂的一種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