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北語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1月,同時承擔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託的「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相關職能。我們以推動全國高校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為己任,匯聚全國各方力量,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為國別和區域研究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本院編輯的《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每月為讀者提供國際新聞動態和觀點,並特邀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就當前熱點問題撰寫時評。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
嚴語:臺海問題時事評論員
臺灣問題向來是中美之間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近來,美國利用巨額對臺軍售、指派內閣級官員訪臺、軍機艦穿越臺灣海峽等,不斷逼近中美政治互信底線臨界點,直接推升臺海地區風高浪急。在美國大選背景下,美未來會如何出招?美國「以臺制華」與民進黨當局「倚美抗陸」會產生怎樣的疊加效應?臺海緊張局勢又是否會被美國極限引爆、一觸即發?面對美國咄咄逼人態勢,中國大陸又該如何攻防?
川普政府對臺奉行戰略而非交易思維
川普著有《交易的藝術》一書,外界常認為川普政府打「臺灣牌」是為與中國大陸交易,這在2017年和2018年也的確有所呈現,如2018年美國多次對華貿易談判前,都會指派軍艦穿越臺灣海峽,二者出現關聯狀態,絕非巧合。
但近段時間以來,川普政府在處理臺灣問題時,已非交易思維,也即打「臺灣牌」的目的並非為了要與中國大陸交易或是換取其他方面的利好,而是把臺灣納入更大的遏華戰略。
長期來看,是要對中國大陸製造「臺灣陷阱」。也就是給中國大陸挖坑,利用臺灣問題刺激大陸敏感神經,無限地消耗大陸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資源,不斷升高臺海地區緊張局勢,惡化中國大陸周邊環境,遲滯甚至阻斷中華民族復興進程。
中期來看,是要對中國大陸全面圍堵。2018年後,川普對華遏制諸多選項中,有輕重緩急之分,優先序列分別是貿易、科技、金融等,此時的臺灣問題並不靠前。但隨著川普本屆執政進入尾聲,再加上美國對華「貿易戰」、「科技戰」、香港問題、新疆問題等並未取得預期效果,川普政府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已經無暇區分優先序列,而是有牌就打,有牌必打。在這種情勢下,臺灣問題也開始由原先的相對沉寂,開始顯著升溫。
短期來看,是要為川普製造選舉利益。受新冠疫情衝擊、經濟增速接連下滑等因素影響,2020年以來川普民調一直與民主黨候選人拜登頗有差距。為了扭轉選情,川普將選戰焦點外移,試圖利用對華強硬也包括打「臺灣牌」來拉抬民意支持度。
美國選前,臺海局勢風高浪急,險象環生
川普視對華強硬為「政治續命大力丸」,凡事都往中國栽贓抹黑,在對臺問題上,也是放任蓬佩奧之流為所欲為。川普個人對臺灣問題意願不大,曾把中國大陸比作辦公桌,而臺灣只是上面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的「筆尖」。但川普身邊的國務卿蓬佩奧、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廷傑等「意識形態鷹派」,對臺灣問題卻極度上心,是美臺多項「重大突破」的直接推手。在蓬佩奧等人策動下,在美國大選前七十天左右的時間裡,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出招,或許只有外界想不到,沒有其做不到。
政治上,對臺進行「國家化」定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及《印太戰略報告》等重要官方文件已公開稱臺為「國家」,未來或有更高官員稱臺為「國家」甚至「獨立國家」。為將臺「國家化」落實,繼衛生部長阿扎之後,美或將以落實「與臺灣交往法」為由,指派內閣級官員或重量級議員參加臺所謂「雙十慶典」,或是邀請臺灣「國防部長」等高度敏感官員訪美。
經濟上,拉攏臺灣共同對中國大陸「脫鉤」。近兩年來,美國和臺灣對外貿易額都呈現下滑態勢,但美臺之間的貿易卻不降反升。2018至2019年,臺灣對美貿易出口分別增長7.4%和17.1%,同一時期,美國對臺投資也大幅上揚23.6%和36.2%。未來美將以重啟「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IFA)為誘餌,要求民進黨當局早日開放「美豬美牛」出口限制,進而逐步與臺灣達成雙邊投資協定(BIA)甚至是自由貿易協定(FTA),與臺灣共同構建所謂「非中產業鏈」,美臺聯手實現對中國大陸「脫鉤」。
軍事上,與臺灣構建「準同盟關係」。一是向臺灣出售進攻性先進武器。美國正醞釀對臺出售此前僅向英日澳等少數盟友出售的「海上衛士」無人偵察機,若是成案,證明美已將臺納入「核心軍事安全朋友圈」序列。「海上衛士」具有情報偵察功能,也可直接掛彈起飛,航程高達1.1萬公裡,無需加油即可從臺灣本島往返太平島。美若出售,顯然是為未來南海與臺海聯動預做文章。另外,美臺還正洽談對臺出售「海岸防衛巡航飛彈」系統及水下水雷,以威懾大陸對臺突襲或兩棲登陸。
二是在臺海強化部署「國家艦隊」計劃。2015年8月,美發布《國家艦隊——美國海軍和美國海岸警衛隊聯合政策聲明》,美海軍可以利用海岸警衛隊獨有的海上執法權等來進一步擴大權限和活動範圍。2019年美首次指派隸屬於國土安全部的海岸警衛隊巡邏艦與海軍驅逐艦共同穿越臺灣海峽。這顯示美國國防部與國土安全部聯合行動的「國家艦隊」戰略在臺海進入正式實施階段。未來美或將以更大的力度來落實在臺海地區的所謂「國家艦隊」戰略,並有可能拉攏臺灣海軍及海巡署協同入列,以「聯合執法」為掩護、以雙方海軍為實力支撐,在臺海地區製造事端。另外,美還將以「人道救援」、「合作醫療」等為幌子,指派美國軍艦泊臺。
三是以南海危機帶動臺海局勢升級。美國研判中國大陸在東南沿海陸基、海基軍事部署較強,中美若在臺海發生軍事摩擦,美不佔地緣優勢。為落實「太平洋威懾倡議」和「海上壓制戰略」,美更傾向通過否認中國對南海島嶼主權聲索、指派軍機艦闖入中國大陸實控島嶼12海裡領海、拉攏日澳盟友在南海軍演等,對衝中國大陸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策略,在南海對中國大陸極限施壓。美實際控制的太平島位於大陸實際控制的永署礁、美濟礁和渚碧礁三島中心位置,未來美將施壓民進黨當局開放太平島,對中國大陸永署礁、美濟礁和渚碧礁三島構成的互為犄角、相互協防的態勢,從內部進行牽制瓦解。
臺海局勢,美大選後要比大選前更為兇險
目前雖然川普民意支持度略居下風,但呈回溫上漲態勢,且有執政優勢,連任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若再重複2016年驚天逆轉、驚險獲勝戲碼,已無連任壓力的第二任川普政府,在對臺政策上將更加肆無忌憚,甚至有可能邀請蔡英文訪美或是口頭承諾「協防臺灣」。
若是川普敗選,特別是共和黨被「雙殺」即同時失去總統寶座和參眾兩院人數優勢,川普和整個共和黨的焦慮感將會被逼至極點。在美國大選至新總統和新國會走馬上任前的100天左右過渡期中,川普將緊抓最後執政期,在臺灣問題上以更加任性的方式恣意妄為。第116屆國會也將加速推進目前已經提案但尚未正式通過的激進「挺臺」法案,包括「臺灣防衛法」、「防止臺灣遭入侵法」、「臺灣主權象徵法」、「臺灣使節法」、「臺灣保證法」等等,確保將美國「挺臺」政策法律化和制度化,未來無論何種政黨在位,都只能蕭規曹隨,按照法律的規定落實「挺臺」而非「棄臺」的政策措施。
即使未來民主黨重返執政,美國對臺政策依然不容樂觀。相較於2016年民主黨綱領,最新的2020年綱領對華態度明顯趨於強硬,聲稱「對於經濟、安全、人權等北京所作所為令人擔憂的領域,民主黨人將堅決反制」,「美國將與盟友一道抵制中國削弱國際準則的行為」。川普時期,美國對華更多是「獨狼」戰術,一對一單挑,但若拜登上臺,美國將採用「群狼」戰術,拉攏盟友共同圍堵中國大陸。在對臺問題上,2020年民主黨綱領刪去「恪守『一中政策』」的相關表述,僅表示將「恪守『與臺灣關係法』」,預示著民主黨將逐漸調整長期奉行的對大陸和臺灣兩面平衡策略,轉而向「挺臺遏陸」方向邁進。
在中美戰略博弈持續加劇背景下,以臺遏華將是美國兩黨最大的共識之一。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打「臺灣牌」都將是其對華極限施壓的重要籌碼,且會愈演愈烈。
酒壯慫人膽。在美鼓動下,民進黨當局也開始調整兩岸政策,由守轉攻,由過去的自我約束轉向自我膨脹,由過去標榜的「四不」負向低姿態示弱論述,即「不挑釁、不對抗、不製造兩岸緊張,不挑起軍事衝突」,調整為「四個必須」正向高姿態示強論述,即「必須正視中華民國臺灣存在的事實,必須尊重2300萬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必須以和平對等的方式來處理兩岸之間的歧異,必須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權的公權力機構坐下來談」。民進黨當局在香港問題上持續插手,透露出在兩岸關係上的攻勢,未來是否會繼續加碼,進一步刺激大陸,值得警惕。
結語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面對美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爭邊緣遊戲以及民進黨當局的「狐假虎威」,中國大陸一方面要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不計一城一池之得失,避免陷入美國精心設計的「臺灣陷阱」。另一方面也要精心備妥工具箱,逆勢利用,選擇性回應,將以前想做而無機會去做的事情直接一步到位,落至實處,將臺灣牢牢地納入到祖國的懷抱中來。
來源: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
2020年8月 總第14期
排版 | 楊小琴
編輯 | 羅奧 周琛
執行主編 | 壽慧生
主編 | 黃靖 羅林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北京語言大學
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Acadam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dd: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15號
Tel:010-82303354
E-mail:blcueditor@163.com
原標題:《專家視角 | 嚴語:美國是否會極限引爆臺灣問題?(2020年8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