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劉克襄講述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

2021-01-11 晶報

晶報記者 熊奇俠/文 劉寧寧 高雷/圖

上周末,臺灣生態寫作第一人、著名作家劉克襄來深推廣其最新由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新書《四分之三的香港》,與深圳讀者分享其在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講述香港長期被人忽略的四分之三的美麗郊野。

16日下午,「在香港遇見嶺南山水——《四分之三的香港》新書首發式」在西西弗書店cocopark 店舉行。作者劉克襄,青年書評人魏小河,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社長胡洪俠出席。當晚深圳中心書城還舉行了「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四分之三的香港》新書分享會」,到場嘉賓除劉克襄、胡洪俠外,還有為《四分之三的香港》寫序的香港作家馬家輝助陣。17日下午在羅湖書城, 胡洪俠對話劉克襄,帶來「你所不知道的香港郊野——《四分之三的香港》新書分享會」。

《四分之三的香港》

關注城市與郊野

新書首發式由胡洪俠主持,他開宗明義:「如果你去過香港,你未必知道四分之三的香港;如果你沒去過香港,請從這本書開始。全世界最應該關注香港的就是深圳。」

胡洪俠表示:自己對香港的關注是二樓書店,銅鑼灣書店,而更多人對香港的關注是奶粉、購物。劉克襄三場分享都在講深港城市與郊野的關係,香港四分之一城市(旺角、中環、銅鑼灣)被知道是因為媒體報導引導,很多人去香港也是去那四分之一,而劉克襄所關注的香港四分之三所代表的,是過去眾所周知的香港四分之一城市從沒有告訴我們的。作者講到香港的步道去水泥化,在華人城市裡很少的香港大面積土徑、大量村徑古道,並闡述通過香港菜市場走進郊野,通過郊野走進香港的文化。香港保存土徑村道的同時,也重視歷史保護和留存,歷史人文加上自然是香港爬山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徵。

有聽眾問及在香港行山的枯燥和變化,劉克襄認為行山中的枯燥是非常難得的。胡洪俠表示:「步道的道並不枯燥,而是我們已經失去和自然對話的能力。」劉克襄建議深圳作家關注香港自然。

劉克襄還詳細分享了自己在香港行山穿村的樂趣,包括坐巴士、輪渡去爬山;和香港老太太一起賣菜;在香港郊野喝山水豆腐花、白花蛇舌草涼茶;在大嶼山等地爬山偶遇母子、阿婆;與水牛、黃牛、馬騮對峙。尤其講到香港一公尺的村徑之美和風水林之美,分享了香港山林的各自特點。

劉克襄被邀請

寫「二分之一的深圳」

劉克襄一再對香港的便利交通、登山設施、服務、救援系統表示讚許和認同,認為香港是最適合女孩子爬山、最安全的地方,香港人善待城市郊野已融入價值觀,值得其他城市學習。他還表示,臺灣正在推廣友善環境的石階土路值得香港學習,深圳和臺北山徑很多是水泥路,有欄杆,但其實現在要改變這種建設觀念,因為保持原樣也是一種建設。他建議香港學習臺灣的手作步道,希望深圳等城市也能多一些與自然融合的泥道、石道。劉克襄說香港本土人對屬於自己的自然環境是信心不足的。郊野會讓城市慢下來,他建議香港不僅要關注經濟,還要多保存古道原始之美。

分享會上,劉克襄希望《四分之三的香港》能成為連接深圳二分之一郊野和香港四分之三郊野的橋梁。胡洪俠則表示:「深圳儘管有二分之一的郊野,但很多地方需要向四分之三的香港學習,要向香港學習城市管理理念。」

在互動環節,胡洪俠表示:「香港很幸運,有劉克襄這樣一位臺灣人這麼了解它關懷它,這本書不僅是登山指南,更有一種濃濃的人文關懷。」他透露,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準備邀請劉克襄來書寫「二分之一的深圳」,還將出版《嶺南本草》等劉克襄行走文學作品。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吳明益:一種小說寫給海洋
    臺灣作家對於自身的認知一直是很曖昧的,他們為這種不明確而痛苦,但這種痛苦又起源於政治層面的離合,而非自然界的抉擇。他們雖然站立於島嶼思考離散、想像的家園,但足下站立的依然是土地的方寸。尤其到了現在這個過度都會化的文學環境中,偏愛現代主義的臺灣當代文學家在筆下將城市人的病症發揮到極致,越來越承襲日本式小說的私人性。
  • 新片扎堆香港國際電影節電影類型豐富你看哪部?
    3月19日、20日,第四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香港如火如荼舉行,眾多新片扎堆宣傳,明星名導齊亮相。吳磊說,這部電影擁有龐大的視效,講述了真善美的故事,看這部電影可以感受到正能量。《作家的謊言》是一部驚悚片,講述了知名「治癒系」作家捲入一宗離奇殺人事件,為尋找真相,心理專家對這宗疑似案中有案、局中有局的事件窮追不捨,神秘謎團有待揭開。
  • 1949年,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敢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
    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解放戰爭爆發後,短短三年時間,蔣介石就不得不敗退到臺灣,在蔣介石前往臺灣時,不僅帶走了大量的儲備黃金,還帶走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甚至在1949年4月時,蔣介石親自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杜月笙和他一起前往臺灣,杜月笙寧可去了香港,也沒去臺灣,今天筆者就來講述講述原因。
  • 臺灣作家感嘆:臺灣窮的只剩小吃業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2月6日報導,全球景氣不好,臺灣受創特別嚴重,經濟增長主要只靠內需撐場,不少人紛紛轉戰這塊市場。對此,臺灣財經作家狄驤感嘆,他近來聽到見到太多朋友,包括工程師、醫生等轉戰餐飲小吃業,「難道臺灣真窮到只剩下小吃業?其他行業都要滅絕了嗎?」
  •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啟動 2020-12-05 09:33:52(中國臺灣網 張玲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4日廣州訊 (記者 陳佳慧 高旭)4日上午,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廣東省副省長張新,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張嘉極,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廣東省臺辦主任黃耿城出席總開營儀式,1000餘名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此次活動。
  • 美國作家"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貢獻受肯定
    美國作家"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貢獻受肯定 2012年09月07日 07: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黛博拉·布羅蒂加姆在著作《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中作了翔實講述。有評價說,這本書徹底顛覆了「中國在非洲是一個輕率的捐贈者」觀點。該書中文版本中國開售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黛博拉·布羅蒂加姆教授。
  • 齊柏林——讓我們看見臺灣的「飛天英雄」
    (楊漢聲翻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6月10日下午,齊柏林創立的臺灣阿布電影公司證實齊柏林空拍意外辭世的消息。阿布工作人員表示,齊柏林和助手是為《看見臺灣2》至花蓮勘景,失事消息讓公司震撼。
  • 作家陶然:文學行旅與人生流轉
    新華社香港7月15日電 題:作家陶然:文學行旅與人生流轉  新華社記者 閔捷  言語不多,聲音不高,不緊不慢,但感覺敏銳而細膩,思維縝密而深刻,對文學的長情與韌勁,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作家陶然。  堅持文學創作44年、執掌《香港文學》18年,他曾用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詩句表達自己對文學的深情:「你沒有那麼多的死灰能撲滅我的靈火,你沒有那麼深的遺忘能吞沒我的愛情。」  第十二屆香港文學節正在香港舉行。陶然作為文學研討會「文學行旅的流轉人生」的講評人,近日出現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廳的講臺上。
  • 專訪作家朱天心:大陸年輕人難免對臺灣文學懷有美好想像
    在記者的提問結束後,天心老師囑咐道:「我比較期待大陸的作家用比較輕鬆的心態看這本書。因為臺灣太小,裡面寫到的人和事居然讓那些不相干的人一副大動幹戈的樣子,結果整個臺灣社會好像假裝沒有看到這本書。」在訪談中,澎湃新聞記者和天心老師聊到了《三十三年夢》在臺灣惹來的麻煩、臺灣文脈未斷的現象、她對流浪動物的用情之深以及女兒謝海盟的近況。訪談內容整理如下。
  • 蔡英文不準馬英九去香港
    蔡英文的發言人作正式聲明,不準馬英九赴香港演講,提出四個理由:    一、馬經管接觸「臺灣機密」甚巨,卸任不到一個月,相關機密仍具高度保密之必要;二、馬經管的「臺灣機密」檔案數據尚待更多時間清查確認;三、 香港對我安全之維護是高度敏感地區,造訪香港風險難以管控;四、「國安局」與香港政府合作無前例可循,時間緊迫,難以與香港充分協商。
  • 書香潤童心 臺灣著名作家走進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
    為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營造濃鬱的讀書氛圍,5月9日,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開展「作家進校園」活動,邀請臺灣著名夫妻檔童話作家林秀穗、插畫作家廖健宏走進校園,與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繪本、故事書創作的故事,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 陳靜:講述科學史的獨特角度——《科學大師的失誤》編輯手記轉載
    陳靜:講述科學史的獨特角度(本文來自陳靜科學網博客)——《科學大師的失誤》編輯手記 文/ 陳靜(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編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7877《科學大師的失誤》的選材角度恰好驗證了麥克斯韋的話,講述數十位著名科學家或敗走麥城、或錯失良機、或留下汙點的故事。如果將書中的26講,看成一條特別的「線」,這條「線」恰恰串起了科學史上著名的「失敗」與「錯誤」。
  • 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讓繪本不只是繪本
    中國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閱讀推廣人方素珍近日在接力出版社的邀請下,來京帶來一堂「打開繪本學寫作」的主題講座。據介紹,方素珍研發了「繪本讀寫課堂」課程,在中國臺灣、香港地區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開展繪本讀寫教學,其「繪本讀寫課堂」也已落戶北京,並於3月1日起面向小學低年級學生提供專業輔導與培訓,希望將繪本閱讀與孩子的寫作能力聯繫起來,形成「化學反應」。
  • 香港澳門和臺灣,究竟哪個才是最值得旅遊的地方
    這三個地方就是香港澳門和臺灣,應該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想要去這三個地方去看一看。想知道香港究竟是有多發達,想去澳門玩兩把,更想能夠體驗臺灣的文化。在旅遊時間和金錢不是十分充足的情況下,如果只可以選擇一個地方去旅遊究竟該如何選擇呢?香港作為曾經的亞洲金融中心,經濟極度發達。香港的消費水平是要比大陸地區高出不少的,很多大陸遊客在香港的住宿都會有一定的問題。
  •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2010年07月02日 15:5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臺灣作家吳明益新作《複眼人》:從環保話題說起
    吳明益 1971年出生於臺北,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臺灣自然寫作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   從臺北到宜蘭的高速公路,汽車在連綿的山區穿行,要經過一段長長的「雪山隧道」。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中國作家網公號將陸續推送相關專題,敬請關注。「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面對歷史,「70後」成為了「歷史中間物」:「他們處在歷史夾縫當中,帶有揮之不去的歷史的沉重感,同時又帶著確實無歷史可書寫,又必須重新講述自己歷史的無奈和勉為其難。」第四,他提到了徐則臣小說中通過描述「個人生活」來敘述歷史的方法。無論是小說中的人物,還是創作小說的姿態,從個人生活角度考察都足以見得「70後」步入中年的焦慮與危機。
  • 去臺灣還是去香港讀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08級公共事業管理1班的王巖,今年1月份結束了在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為期5個月的研修學習。前不久,他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了在臺灣學習的收穫。    臺灣的大學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前兩周都是自由選課的時間,學生在兩周內可以自由增選和退選。
  • 食色性也:臺灣作家李昂9月7日倫敦開講
    臺灣作家李昂李昂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攻讀戲劇碩士學位,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授課,是臺灣當代重要女性主義者暨文學作家。李昂被視為臺灣「新世代」代表作家。17歲發表處女作《花季》,涉及性意識性心理的禁區,從此其作品多以兩性關係為題材,深入探討婦女命運、人性的解放及其與社會文化道德的關係等問題。1983年中篇小說《殺夫》是一部突破性的作品,打破了中國小說的很多禁忌,引起文壇的轟動。《殺夫》探討人性的不可捉摸,「著眼於人獸之間、剃刀邊緣的掙扎」。其後,《暗夜》再度引起反響。
  • 解讀:去臺灣讀大學其實比香港容易
    ■新快報記者 何寧 實習生 李思文  近日,香港各高校招生計劃陸續出爐,也預示著今年港校報名到了最後的階段。有意願去境外讀大學的考生們在三四月份就要開始留意港澳臺高校的招生信息了。今年是臺灣高校赴大陸招收本科生解禁的第三年,「大陸生赴臺讀大學」這一「新鮮事」也漸漸撥開迷霧,越來越多考生把去臺灣讀大學當作一個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