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記者 熊奇俠/文 劉寧寧 高雷/圖
上周末,臺灣生態寫作第一人、著名作家劉克襄來深推廣其最新由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新書《四分之三的香港》,與深圳讀者分享其在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講述香港長期被人忽略的四分之三的美麗郊野。
16日下午,「在香港遇見嶺南山水——《四分之三的香港》新書首發式」在西西弗書店cocopark 店舉行。作者劉克襄,青年書評人魏小河,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社長胡洪俠出席。當晚深圳中心書城還舉行了「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四分之三的香港》新書分享會」,到場嘉賓除劉克襄、胡洪俠外,還有為《四分之三的香港》寫序的香港作家馬家輝助陣。17日下午在羅湖書城, 胡洪俠對話劉克襄,帶來「你所不知道的香港郊野——《四分之三的香港》新書分享會」。
《四分之三的香港》
關注城市與郊野
新書首發式由胡洪俠主持,他開宗明義:「如果你去過香港,你未必知道四分之三的香港;如果你沒去過香港,請從這本書開始。全世界最應該關注香港的就是深圳。」
胡洪俠表示:自己對香港的關注是二樓書店,銅鑼灣書店,而更多人對香港的關注是奶粉、購物。劉克襄三場分享都在講深港城市與郊野的關係,香港四分之一城市(旺角、中環、銅鑼灣)被知道是因為媒體報導引導,很多人去香港也是去那四分之一,而劉克襄所關注的香港四分之三所代表的,是過去眾所周知的香港四分之一城市從沒有告訴我們的。作者講到香港的步道去水泥化,在華人城市裡很少的香港大面積土徑、大量村徑古道,並闡述通過香港菜市場走進郊野,通過郊野走進香港的文化。香港保存土徑村道的同時,也重視歷史保護和留存,歷史人文加上自然是香港爬山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徵。
有聽眾問及在香港行山的枯燥和變化,劉克襄認為行山中的枯燥是非常難得的。胡洪俠表示:「步道的道並不枯燥,而是我們已經失去和自然對話的能力。」劉克襄建議深圳作家關注香港自然。
劉克襄還詳細分享了自己在香港行山穿村的樂趣,包括坐巴士、輪渡去爬山;和香港老太太一起賣菜;在香港郊野喝山水豆腐花、白花蛇舌草涼茶;在大嶼山等地爬山偶遇母子、阿婆;與水牛、黃牛、馬騮對峙。尤其講到香港一公尺的村徑之美和風水林之美,分享了香港山林的各自特點。
劉克襄被邀請
寫「二分之一的深圳」
劉克襄一再對香港的便利交通、登山設施、服務、救援系統表示讚許和認同,認為香港是最適合女孩子爬山、最安全的地方,香港人善待城市郊野已融入價值觀,值得其他城市學習。他還表示,臺灣正在推廣友善環境的石階土路值得香港學習,深圳和臺北山徑很多是水泥路,有欄杆,但其實現在要改變這種建設觀念,因為保持原樣也是一種建設。他建議香港學習臺灣的手作步道,希望深圳等城市也能多一些與自然融合的泥道、石道。劉克襄說香港本土人對屬於自己的自然環境是信心不足的。郊野會讓城市慢下來,他建議香港不僅要關注經濟,還要多保存古道原始之美。
分享會上,劉克襄希望《四分之三的香港》能成為連接深圳二分之一郊野和香港四分之三郊野的橋梁。胡洪俠則表示:「深圳儘管有二分之一的郊野,但很多地方需要向四分之三的香港學習,要向香港學習城市管理理念。」
在互動環節,胡洪俠表示:「香港很幸運,有劉克襄這樣一位臺灣人這麼了解它關懷它,這本書不僅是登山指南,更有一種濃濃的人文關懷。」他透露,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準備邀請劉克襄來書寫「二分之一的深圳」,還將出版《嶺南本草》等劉克襄行走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