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作家朱天心:大陸年輕人難免對臺灣文學懷有美好想像

2020-11-29 澎湃新聞

「我第一次來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朱天心寫在散文集《三十三年夢》開篇中的一句話,不禁讓人想起蘇曼殊「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的詩句。

《三十三年夢》於2015年在臺灣出版後,今年7月首次在大陸出版。朱天心在這部散文集中重現了三十三度遊京都的細節,用楊照寫在序言裡的話來講:「天心記憶力驚人,能將三十多年來的眾多細節全都存藏著。在書中,她甚至幫我記住了我自己都忘了的事。」

朱天心(陳佩芸 圖)

朱天心近日來到北京,因不適應乾燥的氣候而帶著沙啞的聲音接受採訪和演講,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時間也因此縮短。在記者的提問結束後,天心老師囑咐道:「我比較期待大陸的作家用比較輕鬆的心態看這本書。因為臺灣太小,裡面寫到的人和事居然讓那些不相干的人一副大動幹戈的樣子,結果整個臺灣社會好像假裝沒有看到這本書。」

在訪談中,澎湃新聞記者和天心老師聊到了《三十三年夢》在臺灣惹來的麻煩、臺灣文脈未斷的現象、她對流浪動物的用情之深以及女兒謝海盟的近況。訪談內容整理如下。

澎湃新聞:

您說在寫《三十三年夢》時惹了一些麻煩,究竟是什麼麻煩?

朱天心:

在書中被我批評到的人至今沒有任何回應,反而是很多不相干的人沒有看完整本書,就指責我。可是我看他們私底下講同樣的事情,用語比我還要狠,但在表面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我非常討厭這樣的斷裂,「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對於一些不再來往的朋友,我想交待清楚為何無法相處下去。

澎湃新聞:

我們所處的大概是個人情社會,您這種不吐不快的做法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嗎?

朱天心:

是個性。當然後來也會覺得這樣的個性對寫作很有幫助。我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個性。如果想著會傷害到誰,下個月和誰還有個對談,寫作時就所顧及,如此一再讓過,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一般人的話,這是方便做人處事的態度,我也沒有覺得人人都是很任意的。但是如果是寫作的話,我簡直無法想像就這樣把自己的看法輕易讓渡掉。被馴化、被社會化,這樣的人要怎麼寫東西呢?

我可能小的時候就是這樣,個性很強烈。到後來寫作時,我會覺得這對寫作來說是很重要的特質。絕對不能因為這是我妹妹或我孩子,我在他們身上就用另一套標準。寫作的那把刀必須時時磨得很鋒利。

《三十三年夢》

澎湃新聞:

您曾說害怕別人把這本書當作回憶錄,但此書還是和記憶有關。您說自己還在往前衝,怎麼會去寫回憶錄。

朱天心:

把它說成回憶錄太誇大了。我的人生還沒有走完,還有好多事情沒做。回憶錄應該是大致看到了人生的終點,了無心事。而我不管在哪個方面還在往前衝,並不在寫回憶錄的狀態。但這卻是一本記憶之書,把過往的東西再次召喚出來。

澎湃新聞:

您之前說過寫完《三十三年夢》像卸了一個包裹,然後接下來才能寫小說。

朱天心:

我想以臺灣為背景寫一部長篇小說,主題是我在臺灣的五十年,寫我從打開眼睛起看到和記得的事情。此前大概在十年中試過幾次,寫了三五萬字的首篇,但我自己覺得寫得很失敗,是些初學者才會犯的錯。人物剛登場,我就立即把自己想的話塞到他嘴裡。人物還沒活起來,我就把他們當成木偶,講自己的話,這註定很失敗。所以我先將記憶用散文的形式寫出來,把全身的東西放在大袋子先記著,輕裝簡裝上路。

澎湃新聞:

為什麼臺灣作家都那麼愛京都?

朱天心:

像舒國治、林文月都寫過京都,他們的理由不盡相同。林文月是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在京都做交換教師一年,動機大概只是記錄自己一整年人和事的變遷。舒國治愛走路,和我一樣非常喜歡遊蕩。他喜歡老的日本電影,他在京都還能看電影中的那些街道、牆壁、像木刻版畫一樣的小房子。我自己是因為正巧去了這麼多次,從不到二十歲到結婚、到推著嬰兒車、到看海盟去工作......我已經分不清我是愛京都還是愛回憶,愛那些當時很喜歡的人,以及和他們同行的回憶。

只有「女作家」,沒有「男作家」

澎湃新聞:

您寫作時會在心裡認定自己是女性作家嗎?

朱天心:

一點也意識不到。這可能和個人經歷有關,我家裡三個姐妹,男女非常不平等,女權高高在上。我父親永遠是:「好東西你們吃!」 他很勤勞,家務事全包。在我的原生家庭裡,媽媽也不是傳統的母親,她自己是日文翻譯,喜歡釣魚,打網球。到周末,常常是我爸在做飯,我媽已經去哪裡打球。結婚以後更不用說了,我沒有燒過一頓飯,都是唐諾在燒,他怕我們餓死。

我的行業是寫作,不像公司裡的性別差異那麼明顯。後者可能同工不同酬,加上職場中必須考慮到生小孩等許多因素,女性在方方面面會因為不平等而意識到自己的女性身份。但是對我來說,女性的角色和自覺不會是我關注的前幾項價值。當然也有人批評我缺乏女性意識,經常用男性的口吻寫小說,那我也認了。

《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澎湃新聞:

女性在寫作時會更關注內心,而男性寫作更關注外在的東西,類似歷史方面的內容。您自己能感到這種區分嗎?

朱天心:

我自己在《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中就用原始社會中的現象來描述男性和女性的關係。我很早就感到這種區分,而且始終好奇,後來自己用小說的形式找出道理來。女性在原始社會一起編織東西,養小雞小羊,身體健康彼此都看得到,也很習慣說自己的事情。

我和唐諾的朋友在一起,男生永遠不談自己的感情和近況,他們喜歡談體育、時事和政治局勢,不談切身的事。因為這些男生,我們這些做妻子的「被迫」成了朋友,反而建立了綿長恆久的友誼。大家每次見面,從少婦很在意愛情的時候談自己的心情,到養育小孩,到中年甚至丈夫有外遇,再到老了有病情怎麼照顧,一直與時俱進,貼著生活。

這可能和原始社會,男生在外打獵一去就是幾個月,在外圍著篝火,他們根本不知道生活的細節,女生在幹什麼和想什麼。彼此在討論明天那場獵事每個人的分工,打到以後如何分,就像最早的政治。我會這樣來理解兩性是有所不同的。

朱天心和唐諾

澎湃新聞:

在臺灣的文化圈,會不會感覺到男性的聲音比較強,女性的聲音比較弱?

朱天心:

會。我們到現在還在說「女作家」,從來沒人講「男作家」,仿佛作家就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然存在,而對於女生來說是後來的,我始終覺得很奇怪。當然,臺灣的出版社老闆、雜誌主編、報社總管,大概是男性在掌權。女性整體是很薄弱的。

澎湃新聞:

從讀者群來看,女性作家是不是更容易吸引女性讀者或者內心很柔軟的男性?

朱天心:

在臺灣的話,以前描述大致是這個樣子。現在基本上是不讀書的,無論是男女老少都不讀的。

澎湃新聞:

關於臺灣文脈未斷的事情,您自己有感覺嗎?臺灣的採訪稿寫得都像散文詩,和大陸不同,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朱天心:

正是你說的文脈沒有斷過。我自己的觀察是大陸的年輕人難免會對港臺文學具有蠻美好的想像,之前有記者問我那麼是真的這樣,還是言過其實?我會比較宏觀地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陸經濟繁榮的時間還不長,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很多價值是留不住的,因此價值觀很單一,多以金錢來衡量成功。

可是臺灣經濟繁榮的時間很長,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都還保留得下來,價值觀會顯得比較複雜,沒那麼單一,不只用金錢來衡量成功。從事文學藝術的話,會覺得可以留得下許多奇奇怪怪的價值和信念。可能某種信念站在那裡,人就能站在那裡,就能過得下去。所以這對大陸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能在臺灣的一些作品裡發現原來華人也可以以其他的面貌出現,一種比較複雜、豐富或者悠閒一點的感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後四十回」

澎湃新聞:

除了張愛玲,您有沒有其他自己喜歡的大陸作家?

朱天心:

我反覆會讀的還是阿城。他對我其實感覺亦父亦兄長亦師,我始終敬重他,希望和他看齊,與他交流不同的年齡狀況看到什麼,最近在做什麼。當然,像王安憶也是很不錯的作家。但對於年輕一代的作家,我始終很被動地在讀,如果他們寄給我,我也許就會看得到,但是為了了解這一代的創作而去閱讀的情況就比較少。

澎湃新聞:

那您主要是看阿城已出版的作品嗎?他會把自己的創作講給你們聽嗎?

朱天心:

我會反覆讀阿城以前的作品,尤其是《棋王》、《樹王》、《孩子王》。阿城對自己創作的作品打死不讓看、打死不說,就是藏在電腦裡。非常偶爾地,他會在深夜講一個故事,聽那個描述的程度已經是有文字了。估計這也是一個好習慣,創作是靜靜的一個人的事兒,而不是大聲嚷嚷。先講述出來,試試溫度,看看讀者的反應,這是我不大能想像的。我還是喜歡靜靜地寫,讓讀者靜靜地聽。

阿城

澎湃新聞:

您怎麼看作家對自己的作品出版或不出版的選擇?

朱天心:

阿城確實寫了一些存在電腦裡,他覺得人都還在,事情也在,出版後可能是有問題的。在臺灣必須考慮的東西還是不同的。我們要對抗的東西是在網絡上專制的、集體的、民粹的、反智的聲音,這目前是對作家的考驗。很多作家敢怒不敢言,唯恐得罪了人民群眾,害怕在網絡上被霸凌。在網絡時代,作家很難對抗眾人的「專制」,對抗網民是很困難的事情。我看到很多臺灣作家,尤其是有臉書的,不知不覺變得媚俗軟弱,我認為這是很有礙寫作的。

澎湃新聞:

那麼您認為小說是否應該考慮和讀者、編輯的存在呢?推理小說家在寫作時,心中肯定始終想著讀者閱讀的心理,除非如意識流的現代文學,可能完全不考慮讀者的存在。

朱天心:

這是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區別。我喜歡的作家都是專心寫作的。一旦自己在寫作,我也是這樣的。很難會去喜歡那樣的作家,心裡總是想著「這樣好嗎」。我有朋友是畫家,有個商人蓋了豪宅,去買他的畫時說:「我家裡的沙發是紫灰色,希望你畫一個什麼色調來搭配我的沙發。」這就是把畫家當油漆工用。很難想像一個創作者會瞻前顧後,考慮讀者是不是喜歡,讀者是不是看得懂,這大概不是我喜歡的作家。

作為讀者,我喜歡那些不理我們的作家,我作為作家也是這樣。這樣是有風險的,通常的下場就是讀者不管你,你去的地方他不想看了,你曾經帶他走過柳暗花明美妙的地方,走到無人之境,但他不想再跟下去。我也有過喜歡的作家,他走到無人之境,我會覺得可以了,到此為止。不是說作品的好壞,而是他在思索的問題,我已經接收不到,甚至是沒有興趣了,於是我們就此別過。確實有風險,但因有意思和有挑戰性,而非時時問你的買家。

澎湃新聞:

您之前所說的「文學的盛世已經消失」和此有關係嗎?現在大家似乎沒有耐心閱讀純文學了。

朱天心:

這樣的作家都不怕了,那我們擔心什麼呢。天地這麼大,總會容得下一兩個想法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古人也是不與時人同調,大家做不一樣的事兒,追尋同樣的東西,好單調噢。湯湯人潮逆向而行,和大家完全不一樣的方向,這個風景好迷人。文學藝術家在當代應該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在人群追尋一樣的東西,那不是創造的人。他都不怕餓死,我就不擔心。

我的閱讀似亂跑野馬

澎湃新聞:

《擊壤歌》這個名字取自於《古詩源》的第一首詩嗎?

朱天心:

對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澎湃新聞:

當時為什麼會寫出《擊壤歌》這樣的文字?

朱天心:

那是在高中畢業的暑假寫的,好朋友玩了三年,運氣好的進了好的學校,有的甚至沒上大學。很清楚再也不會有放學背著小書包,誰也不想回家,走到天涯海角那樣的生活了。有人用相機記錄,我則用筆把它記下來,純粹就是這樣的心情。

《擊壤歌》

澎湃新聞:

您在寫《擊壤歌》時,當時胡蘭成說這是《紅樓夢》的前八十回,不知你將來要怎麼寫後四十回。那現在這後四十回對您意味著什麼?

朱天心:

這後四十回在人生的真相裡勢必會發生。大觀園的人曾經熱鬧年輕、天真充滿夢想、無憂無慮、不知現世險惡,每個人都有他的前八十回。後四十回的意思是,到一定年齡後發現人生的真相不是這麼簡單的、不是這麼天真、不是粉紅色的,會被迫做一些以前一點不屑做的事情。反而是以前沒覺得幸福的事情,現在覺得好幸福。

每個人都有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我會把後四十回寫出來,因為通常前八十回是有趣的、好看的,後四十回幾乎要把自己的七寶玲瓏塔搗毀,曾經這麼可愛的人變得這麼平庸,庸庸碌碌,這麼好的夢想不再提。每個人都有後四十回,差別是有沒有勇氣和必要寫下來。

澎湃新聞:

《擊壤歌》的文字很特別。那時候您的閱讀狀況是怎樣的?

朱天心:

就是什麼都讀。父親是作家,母親是翻譯家。我們家雖然不大,但書房和書架完全敞開,沒有禁區,父母沒有說哪些書等我們大一點再看,而是讓我們探險摸索,培養自己獨特的鑑賞力。

我十二歲時津津有味地讀《洛麗塔》,那時就想寫一本屬於我的《洛麗塔》。父母也完全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我的閱讀是很雜的,書架上有什麼書就看什麼書,讀的時候也很任性,有時讀幾頁就作罷,並不像當作功課一般。

澎湃新聞:

那您現在的閱讀狀態是怎樣的?天文讀書似乎喜歡專注於某個領域。

朱天心:

我跟天文不同,天文讀書時喜歡按照領域來「攻克」,甚至讀一些和文學完全無關的書。像她最近在讀一些和腦部有關的書。我依然還是亂跑野馬似的,維持著不把閱讀當作工作的狀態,因為這樣才會興味盎然、興致勃勃地讀下去。比如我不會因為下個月要去北京和青年作家討論,就專門去讀他們的作品。

澎湃新聞:

您在書裡也會寫到星座的問題,這和星座有關係嗎?

朱天心:

好像有關係。處女座我認識的全是偏執狂,在各個領域都是很嚴厲的。不像我們亂跑。

對待街貓,我像個「老吸血鬼」

澎湃新聞:

您曾說是靠對流浪動物的保護,把破碎的心撿起來了。這裡「破碎的心」指什麼?

朱天心:

流浪貓狗的生命短過我們,可能被車撞,貓可能被狗咬,還可能受到人的虐待。它們盛年和變老時,我們還記得他們剛出生的樣子。我覺得這就像吸血鬼的情節和困境一樣,西方那麼喜歡去處理這樣的題材,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方永遠要送自己的心愛之物離開這個世界。吸血鬼長生不老,生命長過人類,不管他們多愛人類女子,最後都得送走她,人和動物的相處就像這樣。我就像個老吸血鬼,每次送走它們都會嚎啕大哭出來。我還學不會如何保護自己的感情和心臟,這個也由不得自己,看到就是看到了,我不可能不理它們,說是硬起心腸當做沒看見。破碎的心在照顧動物時會出現,而不是遇到大的人生困境時。

《獵人們》

澎湃新聞:

您說到對流浪貓狗的保護,把對臺北城市的信心找回來了。為什麼會這樣說?

朱天心:

我們這些外省第二代很容易被當作箭靶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排擠不接納,讓我曾經對臺北很失望。後來我做動物保護工作,臺北市政府對於街貓不再捕捉和撲殺,而是讓志工來照顧它們,並做絕育。

街貓可以三天不吃東西,但不能一天不喝水,現在路邊的雜草叢裡有水罐。不能藏得太好,否則貓找不到,也不能被人看到,否則不明就裡的人會當作垃圾倒掉。一個小水罐,背後就代表著好仁慈之心。反過來說,如果臺北連一個小水罐都容不下,大概就是我要離開的時候了。

澎湃新聞:

關於海盟的近況,想問一下您和唐諾老師的感受?

朱天心:

當然過往她對性格的描述有很多,但現在還是不能把她當小孩子看。因為我從小就想當男生,很多小女生也是這樣的。男生一夥,把女生排擠在外,所以女生想成為男生,我們一開始是這樣去理解海盟的,但我們其實也在摸索學習。

謝海盟(陳佩芸 圖)

她這幾次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最後一次她告訴我自己也看了很多資料,像她這樣做變性手術的人會比正常人短命二十年,因為長期服用男性荷爾蒙,對身體傷害很大。她說:「我寧肯以一個男性的身體死在手術臺上,也不願意作為女生長命百歲。」她這話說服我了。她現在在看精神醫生,等醫生鑑定過了就可以做手術,大概明年開始。她說,三十歲照著鏡子總算有點變化。

但以後手術萬一有感染髮燒,我就會擔驚受怕。我對她說:「我也不是盲目當你的拉拉隊,你想好了就去做,我會很誠實地面對你。我有任何恐懼或困惑,都會告訴你,這樣才是在一起走這條路。而不是大家報喜不報憂,強顏歡笑。」

唐諾鼓勵她把這些都寫下來,因為性別困惑和轉換身體的例子這麼少。一些人可能做完手術以後就等於和前半輩子告別,不會再去留戀她的社交甚至家人,應該把這段默默地不為人知的事兒都寫下來,包括其中的喜怒哀樂或困惑等等。

              謹謝宋一帆對本文的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金燦榮:臺灣年輕人要走出「信息繭房」,抓住大陸機會
    活動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金燦榮,就兩岸關係談談自己的觀察和看法。統一對臺灣才是最佳選擇澎湃新聞:有臺灣學者評論說,你此前看兩岸問題很溫和,近年來有所改變,你的態度為何有改變呢?
  •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2010年07月02日 15:5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臺媒稱臺灣語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應向大陸學習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導 臺媒稱,臺灣12年教育語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選文正在吵不休。但有專家認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確實不多,這一點應該向大陸學習,大陸教材的翻譯文學佔到1/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5日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比例確實不高,以她手邊某版本來說,高中6冊只有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及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 臺灣文學地圖上的人情之美
    臺灣文學地圖上的人情之美 2017-05-31 09:35:11和諸多被汙損的詞一樣,「人情」所形容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簡單與美好的交往,以及「人情」本質上應該散發的溫暖味道、柔軟氣息,漸漸地都感受不到了。  臺灣著名編輯丘彥明,以「人情」為主題,在大陸出版了一本名為《人情之美》的著作。丘彥明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總編輯。這本書記錄的是她在職期間與一些臺灣文化名人的交往。
  • 臺灣作家吳明益:一種小說寫給海洋
    從前年起,我就一直很想寫一些有關臺灣作家吳明益的小說評論。我非常喜歡他,這種喜歡,因為不是經人推介或是遵循文學史的譜系覓得,反而顯得珍貴。可時間一久,許多閱讀後的即時感悟都忘卻了,只留下一些思索,也是他當時給我最深的印象。譬如,我們大陸的寫作者,無論老少,其實下筆時潛意識都是背靠陸地寫作的,或者說,背靠著土地。就連城市,都建立在固態的土地之上。
  • 臺灣年輕人:炸掉臺灣核電站,毀掉大陸沿海城市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民進黨當局的臺獨行徑,不斷觸碰大陸底線,導致了解放軍空軍常態化繞臺,使得臺灣普通民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打個雷都以為是大陸打過來了!,有的年輕人甚至覺得臺軍戰力,在全球都是能排上名的,遠高於大陸軍力!
  • 【專訪】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我早已沒有故鄉 故鄉只在我的寫作裡
    正因如此,黃錦樹對於馬華文學懷有一種使命感,總是力圖在華語文學的場域內為之爭取更多話語權,讓更多人了解和看到馬華文學。4月底,借黃錦樹來北京領獎的契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對黃錦樹進行了專訪。作為1986年從馬來西亞赴臺求學,1996年至今在臺灣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文學老師,黃錦樹擁有小說家和評論家的雙重身份,這也讓他的小說充滿了可以自我解讀和自我剖析的空間。
  • 上海書展"全球文學12時區"引爆通宵狂歡"不眠夜"
    東方網8月18日消息:前天晚上9時至昨天上午9時,上海書展分會場之一的思南文學之家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通宵狂歡——「全球文學12時區」活動。來自全球12個時區的數十位作家通過現場、電話、視頻連線等方式,連續12個小時與讀者「接力」開聊文學那些事兒。  「山頭呢?房屋呢?人呢?
  • 臺灣大學生:大陸與我想像中不同,城市很現代
    「大陸和想像中的不同,這次交流活動有大陸同學陪同,透過彼此溝通與交流,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以及大陸經濟、科技、風俗民情等。」來自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的梁為翔2日在北京結束參訪行程時,對記者表示。
  • 臺北文學森林:沒有中斷現代文學書寫的城市
    而另一個從城南的巷子裡,文名遠播開去的作家,現在重提這個名字,卻讓老友們犯難蹙眉。這個外來者的故事,像是在海峽的渦流裡打旋的一片木葉,敲打人心。「餘秋雨是從我們這裡紅回大陸的。」餘秋雨在臺灣的出版人是爾雅書坊的始創者隱地。在臺北城南的文學巷弄裡,王文興住東頭,余光中住西頭,爾雅、洪範兩家詩人創立的出版社夾在當中,也是臺灣目前唯二的兩家純文學出版社。
  • 【專訪】馬華作家張貴興:故鄉過於迅速地成長,土地沒有靈魂,人也...
    今年6月,《猴杯》獲得了第七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文學評論家黃錦樹將張貴興與同為馬華作家的李永平比較稱,「他(張貴興)與同樣出身於婆羅洲的李永平對出生地之戒慎恐懼不同,卻和出身高密東北的莫言類似,持續地淬鍊一己的故鄉夢土,全心全意撲向婆羅洲熱帶雨林。」
  • 聰明的臺灣人應該了解
    資深媒體人楊艾俐撰文說,所謂天才,就是比任何人都能抵擋痛苦的經驗本領 英作家卡萊爾。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正在「立法院」轟轟烈烈審查。聰明的臺灣人應該了解臺灣與大陸的不可分,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是70%,未來增加的可能性更高。不管喜歡、畏懼、討厭大陸的人都應該有大陸經驗。
  • 快讀等於未讀臺灣作家王文興不慌不忙的50年
    王文興和白先勇是同學,當年在臺大外文系讀書的時候,一起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在另一位同學李歐梵看來,與白先勇的家喻戶曉相比,王文興在島外並不知名的原因是「王文興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文體家」,「曲高和寡」;而臺灣作家朱西寧則認為,「不能要求王文興去適應讀者,應該要讀者去適應王文興。」他寫作以慢著稱,每天限制自己手寫35個字,最多不超過50字。
  • 「科技時代,文學如何想像生活」三人談
    、世界圖景加速更迭的時代,文學應當如何想像生活、表現生活?作家的小說是否符合我們對於那種現實的「感覺」, 成為藝術的尺度。站在今天的立場回望過去,我們所感到的不僅是那種藝術尺度的不可置疑性,還有更加震撼的發現:在那種藝術尺度下的文學之藝術, 何嘗不是反過來建構了我們對於「現實」的感覺與理解?那樣的現實和那樣的文學,或是那樣的文學和那樣的現實,幾乎沒有絲毫縫隙,水乳交融。作家在其中所歷練的,正如一個四處漂泊的水手,將經驗加工成故事。
  • 臺灣作家吳明益新作《複眼人》:從環保話題說起
    吳明益 1971年出生於臺北,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臺灣自然寫作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   從臺北到宜蘭的高速公路,汽車在連綿的山區穿行,要經過一段長長的「雪山隧道」。
  • 專訪人氣作家祝羽捷:帶著濟南姑娘的靈性,探尋世界上隱藏的美好
    她的《時光不老,我們不散》《萬物皆有歡喜處》《世界從不寂靜》等作品,是當下許多年輕人所熱捧的書籍。12月22日,祝羽捷攜新書《人到了美術館會好看起來》來到了濟南。初次見到這位人氣作家,溫婉頗有書香氣。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濟南人,與泉水為伴,也讓她的身上充滿了靈氣。小時候在濟南上學,高中畢業後去了上海讀書,後又到英國留學。
  • 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對我們而言,文學到底有什麼用
    但是,有一位臺灣作家卻發現了鞋墊的「秘密」。他寫道:「我回家把鞋脫下,姐姐回家把鞋脫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脫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說這一天的見聞。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靜的港灣,享受家的溫暖。」作家用他的眼睛發現,門前的鞋其實就是一家人。所以,文學讓我們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了對生活的發現,你才能用心去感受。
  • 閻連科稱莫言名至實歸 阿來稱中國文學獲肯定
    閻連科接受騰訊文化的專訪時說:「莫言得到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是名至實歸的,這表明了中國文學乃至亞洲文學的提升,中國文學需要這樣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對中國文學30年大發展的一個肯定。這個獎項對莫言來說是公正的,他的作品多,並且優秀,還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