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讀等於未讀臺灣作家王文興不慌不忙的50年

2021-01-11 南方周末

王文興每天寫作兩三個小時,最多寫四五十字,全部完成《背海的人》,用了25年。讀書也慢,一天只讀2000字;教書也慢,一個學期九節課,只講一篇5000來字的短篇小說。「讀不多就等於讀很多,因為你收穫很多。」王文興說。 (林靖傑/圖)

王文興13歲開始讀書,走馬觀花看了十本左右。18歲時發現,「真正好東西讀一兩頁,滿意度跟讀一大部書沒兩樣。」此後五十多年,他每周讀書四五天,每天讀2000字左右,至今閱讀量沒超過50本小說。選擇標準有二:文學史的名著;昨天看不懂,今天能看懂的書。

王文興和白先勇是同學,當年在臺大外文系讀書的時候,一起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在另一位同學李歐梵看來,與白先勇的家喻戶曉相比,王文興在島外並不知名的原因是「王文興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文體家」,「曲高和寡」;而臺灣作家朱西寧則認為,「不能要求王文興去適應讀者,應該要讀者去適應王文興。」

他寫作以慢著稱,每天限制自己手寫35個字,最多不超過50字。從28歲到35歲,王文興用了7年寫作的《家變》,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小說寫一個父親在某個黃昏穿著一雙拖鞋離家出走,兒子開始了尋父的過程,童年和成長的碎片蒙太奇般閃現,包括但漢章、唐書璇、侯孝賢在內好幾個導演都想把《家變》拍成電影,但終未拍成,小說中的環境在工業化的幾十年間消失殆盡。這部小說「愛之者奉為文學瑰寶,恨之者目為洪水猛獸」,他因為這部書的出版不得不離開臺大中文系,改到外文系教書。

《家變》之後,他動筆寫《背海的人》的上下卷,完成已是25年之後的1999年。馬不停蹄,又過了14年,2013年,他的新長篇,一部校園小說加宗教小說,即將完稿。

寫作慢源於讀書慢,18歲上大一時,他意識到「閱讀就是慢讀,快讀等於未讀」,此後堅持文學作品最理想的閱讀速度是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個小時。他教書當然也慢,在臺灣大學外文系用了整整一個學期,只講了英國女作家凱薩琳·曼斯菲爾德五千來字的短篇小說《玩具屋》。他說幸好自己「資深」,否則校方哪會允許一個老師這麼「偷懶」。

2011年臺灣拍攝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六部文學紀錄片,每一部記錄一個文學大師,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王文興、鄭愁予、楊牧這六人,是列入臺島現代文學「眾神殿」中的第一批大師級作家。

2013年入秋的一天,小雨,王文興在臺北紀州庵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紀州庵是《家變》中,小說人物活動場景的原型,王文興和余光中都是在紀州庵度過童年時光的,那裡最早是日本人開設的料理店,現在正在被改建為臺北文學博物館。

話劇《家變》劇照。《家變》剛剛發表的時候,臺灣左右兩邊都在圍攻王文興,理由是「違反中國傳統」:陌生的寫法是西方的,句法不是傳統的,連字形也要獨創。 (林靖傑/圖)

簡體字:只有「陰陽」二字始終分不清

南方周末:《家變》出來你受到了圍攻?

王文興:這個說來話長了,打擊是不小。當年的圍攻很有意思,臺灣也有極左派、極右派,本來兩派互不相容,結果他們合起來圍攻。左右是同一個

相關焦點

  • 王文興:沒有筆記的書等於白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王文興早在高中時代已經對文學產生興趣,並開始創作小說,他的代表作《家變》從1966年開始寫作,1973年出版,在臺灣造成軒然大波,被某些人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家變》於1999年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王文興的小說產量很低,代表作包括了短篇小說集《龍天樓》、《玩具手槍》,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等。
  • 王文興 雕刻小說
    王文興,生於1939年,當代華語文學最受爭議的小說家之一,早年與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曾任教於臺灣大學外文系,著有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2011年,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親情無所依,家園空寂寥——讀王文興小說《家變》隨感
    王文興刻意編織的特殊語言風格,時時影響了閱讀,我並不喜歡。但他以碎片化方式,截取家庭生活細節,一步步展示出家變的原因和走向,綿裡藏針的太極寫法,還是頗具功力的。 毛毛是範曄的小名,也是始終掛在父母嘴邊的稱呼。小名往往是愛稱和暱稱,當孩子成年後,除了最親近的家人,一般不為人所知,也成為親情外化的標誌之一。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在過去的2019年,作家們都讀了什麼書呢?這些書在他們的閱讀史和寫作史上有著哪些意義呢?帶著幾個問題,筆者採訪了幾位知名的作家。于堅、李建春、梁小曼、廖偉棠、胡桑、王煒、文珍、黎戈、錢佳楠、馬克吐舟、陳志煒、王陌書都給了屬於自己的回答。
  • 不讀中文系,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讀什麼專業?
    從臺灣領完獎,幾家出版社和雜誌找他約稿,這讓他「好像有點信心了」,但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在文學上走出一條路。第二年,他還是決定從這家省級銀行辭職,專心寫作。十年時間,從銀行職員到職業小說家,雙雪濤坦言,自己是「千千萬萬熱愛文學的人裡的幸運兒」。
  • 王文興:每天搏鬥出35個字
    臺灣小說家王文興。  信息時報記者 潘小嫻 攝6月30日下午,「每天搏鬥出35個字」的臺灣小說家王文興與設計師又一山人作客廣州方所,舉辦了名為「時間的見證」的展覽等系列活動。展覽展出了有關王文興的創作世界,體現了他對文字、對創作的執著:創作的《家變》與《背海的人》的這兩部創作手稿、還有其「每天搏鬥出35個字」的逼仄的寫作空間模擬,以及與又一山人跨界合作的產物——以王文興寫作狀態為設計靈感的衣服等。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一個月。王文興在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起在臺灣大學外文系、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1月退休。
  • 王文興:「半路出家」的大氣環境研究先行者
    可王文興「轉行」環境科學時,已年過半百。   「要是我們50歲,肯定沒這種動力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感慨,「王院士那代人,都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從大學畢業到1966年,王文興一直進行催化研究。然而好景不長。正當王文興年富力強,科學事業有了良好開端的時候,由於「文革」和工作變動,王文興脫離專業十餘年。
  • 作家李潔非讀小說《念頭》:存在與時間
    著名作家李潔非 存在與時間> —— 讀《念頭》 文 | 李潔非 小說是最獨特的藝術。
  • 微信怎麼把未讀消息全變成已讀
    微信怎麼把未讀消息全變成已讀:  打開微信的時候,如果是未讀的效果,都會在聊天列表上顯示一個紅點,表示:該條微信信息未讀,而微信這一欄也會顯示多個紅點,雖然,不影響使用,但是,看著非常的礙眼,那麼,微信怎麼把未讀消息全變成已讀?在今天的微信教程中,我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微信未讀消息變成已讀的方法,希望大家會喜歡!
  • 2019年50本計劃讀一讀的書單(下)
    掃碼文末二維碼即可加入羅輯醫療知識星球19年連結1500位醫健精英
  • 未讀科普派對:一場有關「數學之美」的閱讀分享
    6月27日,未讀科普新書《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和《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在言幾又書店舉行閱讀沙龍。這場題為「數學大爆炸•一次重新愛上數學的機會」 的活動邀請了科普作家同為理論物理學家的李淼以及數學科普作家顧森兩位嘉賓,與讀者探討那些不曾發覺的數學之美。 活動當天,不少讀者早早就來到書店等候。
  • 解讀:去臺灣讀大學其實比香港容易
    有意願去境外讀大學的考生們在三四月份就要開始留意港澳臺高校的招生信息了。今年是臺灣高校赴大陸招收本科生解禁的第三年,「大陸生赴臺讀大學」這一「新鮮事」也漸漸撥開迷霧,越來越多考生把去臺灣讀大學當作一個新的選擇。  去臺灣讀大學門檻不算高,只要達到本省二本線就行了  2011年4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布了招收大陸學生規定及簡章,自此,大陸學生去臺灣讀大學不再遙不可及。
  • 專訪作家朱天心:大陸年輕人難免對臺灣文學懷有美好想像
    朱天心寫在散文集《三十三年夢》開篇中的一句話,不禁讓人想起蘇曼殊「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的詩句。《三十三年夢》於2015年在臺灣出版後,今年7月首次在大陸出版。朱天心在這部散文集中重現了三十三度遊京都的細節,用楊照寫在序言裡的話來講:「天心記憶力驚人,能將三十多年來的眾多細節全都存藏著。在書中,她甚至幫我記住了我自己都忘了的事。」
  • 值得一讀的十四位作家寫作建議
    7.如果你一定要讀書,為了鼓舞自己,讀幾本最後發瘋的作家的傳記。8.周末,你可以看部伯格曼的老電影,最好是《面具》或者《秋天奏鳴曲》。9.別去倫敦。也別去任何其他地方。珍妮特溫特森 JeanetteWinterson1.出席工作。紀律給予人創造的自由。沒有紀律就等於沒有自由。2.當你陷入困境時永不停止。
  • 如何去港澳臺讀大學(寶島臺灣篇)
    前面兩篇文章分別講過如何去「動感之都」香港和「賭城」澳門讀大學,這篇就是說說如何到「寶島」臺灣讀大學了。香港和澳門已經回歸祖國,實行「一國兩制」了,當然還要辦港澳通行證,很多地區還不能自由行。臺灣回歸祖國呢,咳,還沒有日程表。不爭氣的國民黨下臺後,民進黨又使得兩岸關係日趨冷落。
  • 青羽讀書 ▏程載國:只讀一遍,等於沒讀 ——《別鬧了,費曼先生...
    編者按《別鬧了,費曼先生》是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費曼的自傳,也是一本非常生動的科普讀物。該書在我國臺灣地區一版再版,是臺灣第一暢銷的科普書;而在大陸地區直到1997年才由三聯書店正式出版該書,銷量平平,此後沒有再版。這也從某一側面間接回答了「錢學森之問」。
  • 六合「六」讀什麼?六合作家認為「liu」讀音更靠譜
    六合「六」讀什麼?六合作家認為「liu」讀音更靠譜 2014年11月06日 07:42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是「liu」還是「lu」,六合的「六」讀音最近在微博上引起了一場熱議。
  • 20年讀5所大學 臺灣43歲考生備考碩士班(圖)
    20年讀5所大學 臺灣43歲考生備考碩士班(圖) 2014-01-21 07:47  來源:中新網  說兩句  分享到:
  • 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讓繪本不只是繪本
    中國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閱讀推廣人方素珍近日在接力出版社的邀請下,來京帶來一堂「打開繪本學寫作」的主題講座。據介紹,方素珍研發了「繪本讀寫課堂」課程,在中國臺灣、香港地區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開展繪本讀寫教學,其「繪本讀寫課堂」也已落戶北京,並於3月1日起面向小學低年級學生提供專業輔導與培訓,希望將繪本閱讀與孩子的寫作能力聯繫起來,形成「化學反應」。
  • 王文興院士:植根大地 守護藍天—新聞—科學網
    有學生曾經在先生的書櫥中偶然發現很多高級別的獲獎證書,而王文興在自己履歷中從未提及,他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提它沒意義。我只想老老實實做點事情……」 為圓心中「教師夢」 王文興生於戰亂頻仍的年代,經歷過艱苦卓絕的求學生涯。走出校門後長期在科研院所工作,雖然碩果纍纍,但在他心中,始終有一個未圓的「教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