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無所依,家園空寂寥——讀王文興小說《家變》隨感

2021-01-11 騰訊網

範閩賢的出走,我相信是自絕於世了。

範閩賢兩度婚姻。前妻病故,與前妻生的兩個兒子,老大早早送了出去,老二亦與家決裂。再婚生下範曄,家雖貧困恓惶,夫妻亦對範曄給予無微不至的撫育。但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一舉一動在範曄眼中均成了貧窮、低俗、虛偽的代名詞,當父親退休失去收入後,更成了隨時被斥罵諷刺的對象。範閩賢的結局只有兩條,在家憋屈而死,離家清淨而亡,他選擇了後者,這不失為一條保留最後一點尊嚴的路子。

王文興刻意編織的特殊語言風格,時時影響了閱讀,我並不喜歡。但他以碎片化方式,截取家庭生活細節,一步步展示出家變的原因和走向,綿裡藏針的太極寫法,還是頗具功力的。

毛毛是範曄的小名,也是始終掛在父母嘴邊的稱呼。小名往往是愛稱和暱稱,當孩子成年後,除了最親近的家人,一般不為人所知,也成為親情外化的標誌之一。隨著父親退休,變得有些痴呆,兒時的暱稱已難以聽到,惟剩範曄對父親的指責,以及母親倒向兒子一邊的委曲求全。

書的開頭與結尾有呼應,開頭寫老範出走,純白描的素淨文字,留下了懸念。之後是二十多年生活細節的回顧,寫出了範曄對父母看法的形成過程,一個殘酷、冰冷的過程。可以想見,在中外家庭理念衝突的時代,在徹底顛覆舊觀念、全力擁抱新觀念的過程中,革命式的思想革新,也將新舊觀念硬生生用刀割開,流著鮮紅的血,帶著長長的痛。有兩處可以看出範曄思想的激進:一是認為父母養育孩子完全是一種「養兒防老」的自私行為;二是孔子提倡孝道,是因為從小沒有父親,「他才特別的懷念」。這明顯是一種抹殺人類天然親情的極端思想,但在新舊變革的時期,它卻統治了相當一部分人的頭腦,成為割斷家庭親情的屠刀。

讀到後來,我真怕範閩賢被找到,那將會面對怎樣可怕的羞辱和虐待!

好在,範閩賢走得很決絕,很乾淨,白茫茫一片,不留一點痕跡。而範曄和母親兩年後逐漸適應了沒有老範的生活,且過得越發安適,「還要更加愉快些」,這恰恰是人生無情的真實景象,任何感嘆都顯得沒有絲毫意義。

當家庭成員之間沒有了親情和尊重的基礎,家就會異化成互相指責、互相利用、互相傷害的修羅場。書中多次提到電視上一群侏儒進行壘球比賽的畫面,侏儒之間互相截殺的競技,似乎喻示著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芸芸眾生在親情倫理方面,也像侏儒一樣進行著無情的搏殺。這種搏殺是不見血的,但刀刀剜心,直至把人「凌遲處死」。範閩賢走了,無窮個範閩賢被範曄們逼走了。

更為可怕的是,對於範曄與範閩賢之間的虐與被虐,卻可以找出若干的合情成分,比如父母的一些毛病,孩子長大後家庭的束縛、父母社會地位的低下,這似乎讓範曄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種以偏蓋全的思維傾向,讓家變的悲劇沒有了真正的「兇手」,似乎只能讓社會的變革期來背鍋。

前些年,農村老人自殺的悲劇常可聽到,就是因為受不了子女的虐待。而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當老人有退休金和社會體系維護,完全能夠獨立生存,不成為子女的累贅,當代的範曄們也就沒有了鄙薄父母的機會,家變式的矛盾亦不再突顯。

但這更多是經濟因素的作用,家庭代際之間相互扶持的文化根脈已斷,傳統與現代結合,兼具情感與理性的代際關係,還有待確立。

親情無所依,家園空寂寥。範曄的家變,是變革時代的一曲哀歌。

《家變》,王文興著,臺灣洪範書局2000年版

相關焦點

  • 王文興 雕刻小說
    「凡是我寫過的,已經到了力量極限,已經盡其所能,不可能加一分上去。」幾年前,王文興翻到《家變》的某頁——這是他耗時7年寫成的長篇小說,也是臺灣文學史上極具爭議的小說,他讀到第三句,覺得不完美,想嘗試修改,立刻拿來紙筆,嘗試過五六次,每次都要花上三四個小時甚至半個晚上,最後他精疲力盡只能放棄,「原來那句話已經沒辦法修改了」。
  • 快讀等於未讀臺灣作家王文興不慌不忙的50年
    在另一位同學李歐梵看來,與白先勇的家喻戶曉相比,王文興在島外並不知名的原因是「王文興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文體家」,「曲高和寡」;而臺灣作家朱西寧則認為,「不能要求王文興去適應讀者,應該要讀者去適應王文興。」他寫作以慢著稱,每天限制自己手寫35個字,最多不超過50字。從28歲到35歲,王文興用了7年寫作的《家變》,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 王文興:沒有筆記的書等於白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王文興早在高中時代已經對文學產生興趣,並開始創作小說,他的代表作《家變》從1966年開始寫作,1973年出版,在臺灣造成軒然大波,被某些人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家變》於1999年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王文興的小說產量很低,代表作包括了短篇小說集《龍天樓》、《玩具手槍》,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等。
  • 王文興:每天搏鬥出35個字
    臺灣小說家王文興。  信息時報記者 潘小嫻 攝6月30日下午,「每天搏鬥出35個字」的臺灣小說家王文興與設計師又一山人作客廣州方所,舉辦了名為「時間的見證」的展覽等系列活動。展覽展出了有關王文興的創作世界,體現了他對文字、對創作的執著:創作的《家變》與《背海的人》的這兩部創作手稿、還有其「每天搏鬥出35個字」的逼仄的寫作空間模擬,以及與又一山人跨界合作的產物——以王文興寫作狀態為設計靈感的衣服等。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一個月。王文興在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起在臺灣大學外文系、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1月退休。
  • 王文興院士:植根大地 守護藍天—新聞—科學網
    王文興本是個性情隨和的人,但有時卻又顯得非常「固執」。 比如他的「節儉」。一套幾十年前結婚時的西服,直到現在王文興還坦然地穿著它接待各國學者、出席重要場合;學生食堂菜品豐富、價格便宜、省時省力,每天不止一頓,他與學生一起排隊打飯,而且選擇最便宜的菜。 王文興並非只對自己摳門,公家的錢照樣錙銖必較。
  • 讀《流浪地球》原著,感受中國式親情,有家一切都好
    以家的名義,我們流亡天涯。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並沒有如同最初預計的那樣發生氦閃。當第一顆水滴落入看似平靜的油鍋,整個社會如同多米諾骨牌迅速崩塌。什麼是家?為了保護地球,男主父親從小就不在身邊,缺乏父子感情,讓男主質疑面對生存,究竟有沒有人情的存在。
  • 王文興:「半路出家」的大氣環境研究先行者
    可王文興「轉行」環境科學時,已年過半百。   「要是我們50歲,肯定沒這種動力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感慨,「王院士那代人,都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從大學畢業到1966年,王文興一直進行催化研究。然而好景不長。正當王文興年富力強,科學事業有了良好開端的時候,由於「文革」和工作變動,王文興脫離專業十餘年。
  • 王文濤看望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本報2月2日訊 受省委委託,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今天下午專程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了我國著名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根據省委統一安排,王文濤負責聯繫王文興院士。今天下午,王文濤來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王文興院士,詳細詢問了王院士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送去了慰問品。在會談中,王文濤簡要介紹了濟南市治理霧霾工作採取的舉措和取得的成效。他說,作為環境科學方面的專家,王院士十分關心山東特別是濟南治霾工作,所帶領的團隊派出一線科研專家到濟南掛職,為大氣環境汙染治理作出了貢獻。專業的人一定要幹專業的事。
  • 滄州鹽山縣王文興鹽鹼地上種水稻闖出致富新路
    王文興在稻田裡查看水稻長勢。    這個人就是鹽山農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興。    今年36歲的王文興是韓集鎮蓮花魏村人, 2013年流轉了陳家村的1200多畝土地,開始試種水稻。之前王文興一直經營著一家鋼材公司,由於全國的鋼材市場近幾年呈現出蕭條之勢,王文興開始考慮未來事業的發展新方向。
  • 《無依之地》狂攬27項大獎,它一出,華人電影的最高紀錄要破了?
    《無依之地》Nomadland電影改編自傑西卡·布魯德2017年的非虛構作品《無依之地:21世紀美國求生記》。作者隨房車流浪行駛15000多公裡,寫下這本書,被稱為美國房車流浪者「田野調查」實錄。科恩嫂在讀了這部作品後,立馬買下版權,但導演人選遲遲未定。直到她看了趙婷執導的電影《騎士》。
  • 記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這位看似平凡卻氣宇軒昂的88歲老人,正是我國環境科學界公認的常青樹,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王文興近照兒時的貧窮、求學的艱辛、戰火的洗禮、工作的變動,這些曲折經歷在王文興身上沉澱出的是一種歲月磨礪後的堅韌。
  • 高手寫下千古奇詩,順著能讀,倒著也能讀,男女看的意思還不一樣
    至於迴文詩的釋義,《樂府古題要解》中有明確記載:「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順著能讀,倒著也能讀,都可以成詩。迴文詩的特色,便在於它的反覆詠嘆,可以更好的達到詩人「言志述事」的目的。自西晉初年蘇伯玉妻寫下最早的一首迴文詩《盤中詩》開始,歷代詩人便爭相仿效,各領風騷。小編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兩相思》,便是迴文詩中的一首千古奇詩,出自於宋代詩人李禺之手。
  • 晉中市公安局城區分局紀檢副書記王文興家庭_最美家庭_山西新聞網...
    王文興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家離單位不遠,他平素就騎個不用鎖的自行車,沒有支架,還得靠在牆上才能立住。他還常自豪地說;多安全啊,不怕賊惦記,扔在馬路上沒人撿呢。     他們生活簡樸,不追求奢華享樂,現在還住在70平方米的舊房子裡。裝修還是十幾年前的樣子。「只要乾淨舒適就好,不要圖那些虛的東西,互相攀比,是最愚蠢的做法。
  • 唐代詩人一首寫雪的古詩,只有20個字,卻描出最寂寥陰冷的境界
    柳宗元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散文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相比《永州八記》,《捕蛇者說》這樣精彩的作品,他的詩詞其實更有特點。比如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隻有20個字的寫雪的唐詩,每一個字都代表了一種寂寥的境界,帶給人絲絲寒意,和當期盛夏季節形成巨大反差。
  • (十九大精神進企業)王文興:推動中國馬產業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中蘊內蒙古馬產業園    「中蘊實業集團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對國際馬產業發展和中國馬產業現狀進行考察、研究、推演、論證,廣泛徵求了國際、國內專家學者以及草原牧民的意見,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確立了中蘊馬產業、馬文化、馬科學發展方向,並推動世界第一家馬產業
  •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老無所依」
    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年輕人的"老無所依""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猛一看,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 從生理到心理的脫毒—— 戒毒「讀心術」
    2017年5月,經過4年多的前期實驗,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繪心日記——心靈成長繪本》正式在山西省女子戒毒所繪本心理輔導中全面推廣。  科學理論的支撐,使「繪心」和「讀心」成為可能。
  • 親情,人類與生俱來的由家族血緣鑄成的感情古堡
    親情不因季節而改變,不因成長而改變,不因金錢而改變,就像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永遠都擁有自己那顆無比純潔的心一樣。在春天裡,親情溫暖著我們的心房。守在我們一旁默默幫助、支持我們的親人在一把把地為我們捧來陽光的溫暖,家的溫馨,這一刻親情很平凡、但很美。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通常來說,再經典的詩詞只能正著讀,平仄之韻味才可以體現,而且如果倒著讀的話根本不通順,更談不上所謂的意境。然而,古代卻有這麼一首非常詭異的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所表達的意思卻完全相反,它就是宋代詩人李禺的《兩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