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2021-01-11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目光堅毅、衣著樸素、笑容慈祥,這是坐在面前的老人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這位看似平凡卻氣宇軒昂的88歲老人,正是我國環境科學界公認的常青樹,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王文興近照

兒時的貧窮、求學的艱辛、戰火的洗禮、工作的變動,這些曲折經歷在王文興身上沉澱出的是一種歲月磨礪後的堅韌。而對科學信仰的執著,更是讓他窮其一生都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用強烈的求知慾,鞭策自己不斷前行,攀過一座座科研高峰。

執著認真的學者

1952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為發展我國化學工業,在老科學家的指引下,剛剛大學畢業的王文興開始了工業催化研究。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他在我國化工系統從無到有地建立了儀器設備齊全的工業催化研究室,其中包括電子顯微鏡、電磁循環泵和放射性14C研究催化劑、有機催化反應機理和動力學新方法;翻譯出版了《烴類多相催化氧化》俄文專著,並撰寫了我國催化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工業催化》。這些工作對我國早期工業有機催化合成單體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那段時間是我早年科研道路上的『黃金時代』。」王文興憶起當年在催化領域的研究時,滿懷感慨。

1966年,一心撲在科研事業、滿懷激情向前探索的王文興,突然被調去「三線」地區負責籌建一個與他專業完全不同的研究所。懷著極大的遺憾,他離開了熱愛的專業奔赴大西北。以後又是幾經調動,十幾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然而,王文興始終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國家擬建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曾經參加過1973年中國赴英國環境考察團的王文興,被借調到北京,作為建院領導成員,參與籌備工作。機會終於來臨了。

當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建院方針是「邊建設,邊科研」,先行的大氣環境研究由王文興主要負責。王文興知道,大氣化學是環境科學的重要領域之一,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催化動力學研究基礎,在這裡都能派上用場。

幸運的是,王文興得到建院主要領導人、解放前夕由劍橋大學回國的有機化學家黃新民老先生的信任和幫助,很快購置了一大批國際先進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觀測和實驗必要的儀器和設備。王文興暗下決心,一定要在環境科研領域做出成績來。

20世紀70年代,蘭州西固地區居民每到夏秋兩季,就會經常發生眼睛刺激、流淚,甚至頭暈目眩、噁心等症狀,當地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通過觀測研究,在1980年基本證實了西固地區夏秋季節存在光化學煙霧汙染問題,初步認定主要汙染源是本地的石油化工及煉製業,科學治理迫在眉睫。

1981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了國家項目「蘭州西固地區光化學氧化劑汙染控制對策的研究」,王文興作為項目負責人與北京大學、甘肅省環保局及其所屬單位以及蘭州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工作者進行了3年的研究。這也是我國首次光化學煙霧大型綜合觀測。

3年多時間裡,王文興帶領課題組進行了多次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聯合觀測,取得了10多萬個大氣汙染測試數據和1萬多個氣象觀測數據,基本弄清了西固地區光化學煙霧汙染狀況、形成機制、大氣物理傳輸規律,初步建立了西固地區的大氣質量模擬模式,提出了大氣光化學汙染控制對策。

這項研究開啟了我國大氣光化學綜合觀測研究的先河,並獲得198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我國大氣光化學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級科技進步獎。

以後的十幾年裡,王文興又先後擔任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中酸雨項目的帶頭人,兢兢業業地進行項目設計,耐心細緻地組織實施,並親自參與現場觀測和實驗研究,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其中,《中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項目,王文興與高校、科研單位以及地方環保部門等上千名科技工作者一起,在「七五」國家科技攻關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5年的研究。

為獲得區域性酸雨研究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高質量的降水化學監測,項目組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備,於1992年7月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酸雨監測網。在全國271個站位上按照統一規範的監測方法,嚴格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要求,開始了全國降水化學的同步觀測。在監測網中約有一半的站位連續觀測兩年,1/3的站位連續觀測3年。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王文濤看望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本報2月2日訊 受省委委託,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今天下午專程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了我國著名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根據省委統一安排,王文濤負責聯繫王文興院士。今天下午,王文濤來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王文興院士,詳細詢問了王院士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送去了慰問品。在會談中,王文濤簡要介紹了濟南市治理霧霾工作採取的舉措和取得的成效。他說,作為環境科學方面的專家,王院士十分關心山東特別是濟南治霾工作,所帶領的團隊派出一線科研專家到濟南掛職,為大氣環境汙染治理作出了貢獻。專業的人一定要幹專業的事。
  • 王文興:「半路出家」的大氣環境研究先行者
    原標題:王文興:「半路出家」的大氣環境研究先行者   ■本報記者 陸琦   走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的實驗室,只見王文興正和幾個年輕人討論實驗,眼前這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鑠,講起科學問題來思路清晰。
  • 王文興院士:植根大地 守護藍天—新聞—科學網
    王文興 著名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院長。1976年起從事環境化學研究,在大氣光化學、降水化學、大氣PM2.5和區域霾化學方面,領導和參與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他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創建者之一、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主編、國際ASAAQ組織委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五項,其中國家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2014年獲第十屆光華工程科技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環境相關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名單(附簡歷)
    兼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與環境委員會委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0年至1982年任清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常務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至1992年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大學畢業的他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於凍土科學研究渴了嚼幾口冰牙的冰雪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6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在青島舉行
    本站訊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2012年學術年會於2012年11月7日-10日在青島黃海飯店舉行。首屆中芬大氣環境會議也同期召開。  大會邀請了王文興、唐孝炎、郝吉明、孟偉、江桂斌等5位院士作大會報告。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會見了有關專家,並進行了深入交流。副校長於宜法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歡迎辭。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以下介紹資料來源於中國工程院官網(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如有疏漏,敬請批評指正。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John Charles Crittenden)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教授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是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Brook Byers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純淨工業及處理技術中心主任、美國環保署顧問團、美國國家環境政策及科學技術顧問團、美國國家科研顧問委員會成員。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利中教授長期從事汙染物界面行為調控及其土壤-水有機汙染控制技術和工程應用等研究工作。    朱利中院士介紹:    朱利中,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2月參加工作,原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楊雅雯  「我的潰瘍已經70多年了,你們能幫我治好嗎?」浙江省金華市湯溪鎮89歲的傅大爺拖著大面積爛枯的左小腿,坐在付小兵團隊醫護人員的面前,眼中滿是期待。  「我們試試吧。」聞著撲鼻的惡臭氣味,付小兵鄭重地點了點頭。
  • 獲獎之後,他們繼續請戰——記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在中國工程院座談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題:獲獎之後,他們繼續請戰——記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在中國工程院座談新華社記者溫競華人民英雄「回家」了!8日下午,中國工程院的大院裡人聲鼎沸,青年科研人員們舉著「人民英雄」「逆行勇士」「女神」的手牌,用鮮花和歡呼聲迎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張伯禮,他們即將在現場聆聽和學習英雄們的科學家精神。就在幾個小時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張伯禮和陳薇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 論文寫在田裡 成果留在農家——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
    新華社濟南6月13日電 題:論文寫在田裡 成果留在農家——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    新華社記者葉婧    豐收6月,麥浪翻金。無論是齊魯大地還是北疆南國,廣袤的農田中常年都會見到一位古稀老人的身影,寒來暑往,風雨無阻。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7院士名單最終官方完整版 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結果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6月4-10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選舉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05位。
  • 化學擔當——記著名有機化學家戴立信院士—新聞—科學網
    ■熊家鈺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於北平,1947年國立浙江大學畢業。1953年進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他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帶動了手性研究在中國的發展,為此2014年手性中國學術會議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他聯合數位院士共同撰寫了兩份關於綠色能源和聚烯烴工業創新發展院士建議,表現出超前的科學思維和遠見。後一建議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實踐,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多項產品正在發展中。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他曾做了什麼?
    決定如下:根據2020年12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汙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2020年12月8日起撤銷李寧(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新華網2014年10月報導已指出,被依法批捕的消息在中紀委網站獲得證實後,李寧會不會被撤銷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引人關注。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建院20年以來,中國尚沒有撤銷院士稱號的先例。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公示我省科學家馮起榜上有名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公示我省科學家馮起榜上有名  中國甘肅網6月25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孫理文/圖)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馮起榜上有名。
  • 十大給排水專業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湯鴻霄湯鴻霄(1931.10.4-)環境工程學與環境水質學專家。出生於河北徐水。曾任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在水環境研究領域是我國學術帶頭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