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目光堅毅、衣著樸素、笑容慈祥,這是坐在面前的老人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這位看似平凡卻氣宇軒昂的88歲老人,正是我國環境科學界公認的常青樹,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王文興近照
兒時的貧窮、求學的艱辛、戰火的洗禮、工作的變動,這些曲折經歷在王文興身上沉澱出的是一種歲月磨礪後的堅韌。而對科學信仰的執著,更是讓他窮其一生都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用強烈的求知慾,鞭策自己不斷前行,攀過一座座科研高峰。
執著認真的學者
1952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為發展我國化學工業,在老科學家的指引下,剛剛大學畢業的王文興開始了工業催化研究。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他在我國化工系統從無到有地建立了儀器設備齊全的工業催化研究室,其中包括電子顯微鏡、電磁循環泵和放射性14C研究催化劑、有機催化反應機理和動力學新方法;翻譯出版了《烴類多相催化氧化》俄文專著,並撰寫了我國催化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工業催化》。這些工作對我國早期工業有機催化合成單體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那段時間是我早年科研道路上的『黃金時代』。」王文興憶起當年在催化領域的研究時,滿懷感慨。
1966年,一心撲在科研事業、滿懷激情向前探索的王文興,突然被調去「三線」地區負責籌建一個與他專業完全不同的研究所。懷著極大的遺憾,他離開了熱愛的專業奔赴大西北。以後又是幾經調動,十幾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然而,王文興始終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國家擬建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曾經參加過1973年中國赴英國環境考察團的王文興,被借調到北京,作為建院領導成員,參與籌備工作。機會終於來臨了。
當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建院方針是「邊建設,邊科研」,先行的大氣環境研究由王文興主要負責。王文興知道,大氣化學是環境科學的重要領域之一,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催化動力學研究基礎,在這裡都能派上用場。
幸運的是,王文興得到建院主要領導人、解放前夕由劍橋大學回國的有機化學家黃新民老先生的信任和幫助,很快購置了一大批國際先進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觀測和實驗必要的儀器和設備。王文興暗下決心,一定要在環境科研領域做出成績來。
20世紀70年代,蘭州西固地區居民每到夏秋兩季,就會經常發生眼睛刺激、流淚,甚至頭暈目眩、噁心等症狀,當地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通過觀測研究,在1980年基本證實了西固地區夏秋季節存在光化學煙霧汙染問題,初步認定主要汙染源是本地的石油化工及煉製業,科學治理迫在眉睫。
1981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了國家項目「蘭州西固地區光化學氧化劑汙染控制對策的研究」,王文興作為項目負責人與北京大學、甘肅省環保局及其所屬單位以及蘭州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工作者進行了3年的研究。這也是我國首次光化學煙霧大型綜合觀測。
3年多時間裡,王文興帶領課題組進行了多次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聯合觀測,取得了10多萬個大氣汙染測試數據和1萬多個氣象觀測數據,基本弄清了西固地區光化學煙霧汙染狀況、形成機制、大氣物理傳輸規律,初步建立了西固地區的大氣質量模擬模式,提出了大氣光化學汙染控制對策。
這項研究開啟了我國大氣光化學綜合觀測研究的先河,並獲得198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我國大氣光化學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級科技進步獎。
以後的十幾年裡,王文興又先後擔任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中酸雨項目的帶頭人,兢兢業業地進行項目設計,耐心細緻地組織實施,並親自參與現場觀測和實驗研究,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其中,《中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項目,王文興與高校、科研單位以及地方環保部門等上千名科技工作者一起,在「七五」國家科技攻關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5年的研究。
為獲得區域性酸雨研究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高質量的降水化學監測,項目組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備,於1992年7月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酸雨監測網。在全國271個站位上按照統一規範的監測方法,嚴格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要求,開始了全國降水化學的同步觀測。在監測網中約有一半的站位連續觀測兩年,1/3的站位連續觀測3年。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