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患者,就是我的陣地!」——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楊雅雯

  「我的潰瘍已經70多年了,你們能幫我治好嗎?」浙江省金華市湯溪鎮89歲的傅大爺拖著大面積爛枯的左小腿,坐在付小兵團隊醫護人員的面前,眼中滿是期待。

  「我們試試吧。」聞著撲鼻的惡臭氣味,付小兵鄭重地點了點頭。

  23天后,奇蹟出現了——困擾傅大爺大半生的創面癒合了!

  摩挲著痊癒的小腿,老人咧著嘴笑,像個孩子。

  20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一直把類似這樣的難以癒合的創面治療作為研究的重點,給大量患者送去福音。

  國際創傷癒合聯盟執委、亞洲創傷癒合聯盟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973」重大項目和全軍戰創傷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今年58歲的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付小兵身上有諸多閃耀的頭銜,然而,他始終認為自已就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為患者服務、為部隊服務是他的天職。

  「向東方看,向付小兵團隊看」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以及各種創傷導致創面的增多,如何加速慢性難癒合創面(俗稱潰瘍)的修復與再生,成為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研究領域一個亟待攻克的難題。

  從西班牙留學回國後,付小兵便把研究視線投向了「生長因子與創傷修復」這一領域,並創立了針對人體表慢性難癒合創面的生長因子治療方法——「衝擊」療法。

  與此同時,作為課題組負責人之一,付小兵還組織實施了我國第一個用於創傷修復基因工程國家一類新藥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推動了我國基因工程生長因子國家一類新藥的研發與臨床應用。

  付小兵和他的團隊使我國急性創面的癒合時間較常規治療縮短2-4天。對創傷病人來說,這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2015年,「中國人體表難癒合創面發生新特徵與防治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付小兵是第一完成人。這項成果系統闡明了中國人體表創面難愈的發生機制,建立了系統的關鍵治療技術。

  在這一成果中,我國典型單位的創面治癒率從過去60%提高至94%左右。這一成果震驚了國際同行,國際著名創傷修復專家,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曼尼教授驚呼:「慢性難癒合創面治療要向東方看,向付小兵團隊看。」

  「科學研究的成果必須應用於實踐、造福於患者,我們的陣地就在患者身上。」付小兵經常這樣教育學生。

  近10餘年來,付小兵以第一完成人獲得的3項國家級成果,均已應用於臨床,越來越多像傅大爺這樣的患者享受到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福利。

  「裡程碑式的研究」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燒傷救治的成功率已高達98%以上。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病人的受損皮膚都不再具備排汗功能。因此,「汗腺再生」已成為創燒傷領域的另一座急需徵服的醫學高峰。

  付小兵率領科研團隊利用細胞去分化所取得的原創性成果,將人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誘導成為汗腺樣細胞。2007年,付小兵團隊開展的國際上首例人體幹細胞再生汗腺獲得成功。

  通過30餘例有嚴格對照的臨床試驗以及對部分病例10年左右的隨訪,付小兵團隊所建立的原創方法不僅能夠在人體切除瘢痕的創面再生出具有汗腺樣結構的組織,而且還具有類似正常人分泌汗液的功能。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突破了國際上汗腺再生的難題。《國際創傷修復與再生》雜誌主編海帕得教授2009年在撰寫專題評述時稱之為「裡程碑式的研究」。

  「雖然還是沒有汗珠,但比以前要舒服很多。」部分被燒傷的患者經過汗腺再生治療後,感覺皮膚明顯有潮溼感了。

  2008年,付小兵被國際創傷癒合聯盟授予「國際創傷癒合研究終身成就獎」。

  「創傷醫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戰場硝煙的洗禮,讓付小兵身上充滿了深深的使命感、責任感。

  1986年,在第三軍醫大學讀創傷急救專業研究生的付小兵先後4次奔赴雲南、廣西前線,進行戰傷調查、參與戰傷救治。

  從戰場回來後,付小兵系統研究了現代火器傷對局部組織損傷的特徵與規律,發現了不同活力組織對光反射存在的差異,並據此發明了能迅速判斷損傷組織程度和範圍的「濾色清創眼鏡」。

  上世紀90年代後,戰傷大量減少,創面疾病譜發生了顯著變化:慢性難癒合創面的防控成為近年來國內乃至國際創面治療的一個難點。相關統計資料表明:在我國45歲以下的青壯年人群中,創傷和意外傷害造成的損傷和死亡已躍居榜首。

  為此,付小兵領頭完成了兩份「工程院院士建議」:一份是建議將「創傷和意外傷害防控宣傳日」納入全國法定宣傳日,另一份是呼籲建立「創面治療專科」。這兩份建議都引起了重視。

  付小兵說,之所以建議設立宣傳日,是因為人們對創傷和意外傷害重要性和危害性的認識還不足,對相關的急救知識和手段了解較少、有關的宣傳教育尚未普及。

  近幾年,付小兵還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大力推進創面治療專科建設和創面治療專科聯盟的發展,先後倡導建立了200餘個創面治療中心,培訓創面治療專業人才1萬餘人。「讓更多的患者遠離疾病,這是創傷醫學工作者應盡的社會責任。」付小兵說。(參與採寫:郭晶、李訓)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從老山前線到醫學前沿
    面對旁人的稱讚,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總是這樣說。 2009年,49歲的付小兵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最年輕的院士。 他還是該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基礎醫學所所長、第一附屬醫院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創傷外科研究員,並同時擔任國際創傷癒合聯盟執委、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以及多本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委等學術職務。 也許這一切都不奇怪。現年52歲的付小兵,把自己人生的大半時間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
  • 付小兵院士工作站落戶北大醫療魯中醫院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2017年12月13日,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在淄博揭牌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淄博市政府、市科技局、人社局、衛計委、臨淄區政府相關領導,北大醫療產業集團(下稱北大醫療)副總裁孫建、北大醫療魯中醫院領導,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遼寧的專家教授共16人出席揭牌儀式。首屆「中國創面修復移動工作站建設專題研討會」同期舉行。活動現場,付小兵代表中國醫師協會授予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中國創面修復建設培育單位」。
  • 兩院院士四川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與自貢市四醫院籤約 共建...
    封面新聞記者 鄧丹9月22日上午,四川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在自貢金陵檀木林酒店舉行籤約儀式,將共建高水平的省級創面治療示範單位、臨床應用研究與創新平臺,帶動川南地區不同等級醫院的創面修復水平提升。
  • 兩院院士市州行丨中國工程院付小兵院士領銜資陽市創面修復醫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創傷外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付小兵出席座談會。會上,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特聘付小兵院士為該院首席科學家,付小兵院士團隊將與該醫院合作開展資陽市創面修復醫學整形美容中心項目建設。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院士獲頒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付小兵院士作為獲獎代表光榮出席此次大會,他以及其創新團隊憑藉「中國人體表難癒合創面發生新特徵與防治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
  • 恭喜,這11位中國學者當選2020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為表彰優秀學者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選舉產生了156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其中包括11位來自中國的學者。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是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評選過程極其嚴格。
  • 恭喜,這11位中國學者當選2020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為表彰優秀學者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選舉產生了156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其中包括11位來自中國的學者。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是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評選過程極其嚴格。
  • 付小兵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人生命運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報 ,作者付小兵 中國科學報關注科教重要事件,網羅學術新鮮趣聞。付小兵付小兵,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在《柳葉刀》等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 600餘篇,主編出版《中華創傷醫學》等專著26部;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等;因科研成績突出榮立一等功。1995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當選為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夢實踐者】軍醫院士付小兵:胸懷家國情 捧得濟世心
    央視網消息:成果惠及全國1300餘家醫院,培訓醫護人員5000餘人,治療患者14萬餘人,治療費用平均下降40%……這是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取得難愈性創面治療研究成果的一組數據。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醫學院教授董晨、生命學院教授謝道昕和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鄭泉水共4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建築學院教授莊惟敏共2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還有8位校友分別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吉大六名校友當選2015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官網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吉大校友、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安立佳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校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校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高銳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校友、北京飛機強度研究所研究員閆楚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
  • 鹿心社會見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24日訊(記者 陳貽澤)12月24日,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鹿心社在南寧會見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一行。廣西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希望中國中醫科學院和各位專家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指導和大力支持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加強中醫藥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合作,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助力廣西把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做實做大做強。黃璐琦表示,廣西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前景很好。
  • 中國工程院院士鬱銘芳不幸離世!痛心,近期多位大師離我們遠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於2020年4月12日在上海逝世。,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盧世璧,因病於2020年3月28日在北京去世。盧老曾任解放軍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他在醫學界開創了多個首次!首創形狀記憶合金棒治療脊柱側彎;第一個研製成功國產CPM機;首先採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在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等,為我國我軍的醫療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奮鬥目標,是國際通用的榮譽稱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院士這一群體。如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和工程院以及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院等。舉例來說,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成立後,一些企業老總利用手中的資源,侵佔企業工程師成果,用來參選院士。
  •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最小年齡42歲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今天剛剛公布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工作於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
  •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 最小年齡47歲(名單)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最小年齡47歲  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備受關注的院士增選名單上午出爐,新當選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
  • 春風無限情滿樓――記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
    春風無限情滿樓――記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0日 20: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 通訊:春風無限情滿樓――記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   胥金章、石國本、丁殿春
  • 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主任宋德雄履新江西省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主任宋德雄履新江西省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宋江雲 2020-10-19 21:29
  • 來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關門弟子!
    濟南大學和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共建  培養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人才  張院長介紹,學院全稱「濟南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在經十東路章丘有獨立校區。  學院是濟南大學和山東省醫學科學院教育合作的平臺,在濟南大學的統一管理下,由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具體承辦,相對獨立運行。2007年,山東省政府促成濟南大學和山東省醫學科學院教育合作,共同申辦博士單位,將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的醫學教育職能整體納入濟南大學,而成立了這個學院。學院主要承擔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的本科和研究生(包括碩士、博士)培養任務。
  •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的規定,現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