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無限情滿樓――記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

2020-12-05 央視網
春風無限情滿樓――記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0日 20: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 通訊:春風無限情滿樓――記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

  胥金章、石國本、丁殿春

  在北京西郊五棵松,芳草綠樹掩映著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殿堂――

  這裡有一流的技術。攻克疑難雜症,拯救垂危病人……每一個專家教授,都是一本值得大寫特寫的書。在他們看來,病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這裡有一流的成果。老年患者綜合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每一個醫生護士,都一直把科技創新當作與醫療工作並行不悖的重要任務。在他們看來,只有讓最先進的醫療成果服務於患者,才能讓病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這裡有一流的服務。每一項治療,每一次護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把病人的康復視為大事。在他們看來,只要病人需要、病情需要,就必須竭盡所能。

  春風無限情滿樓。組建44年來,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始終瞄準老年醫學發展的前沿,不懈追求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在其他部門科室的協助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蹟:門診與臨床診斷符合率達97.64%,搶救成功率達98.65%,特護、一級護理合格率達96%。近兩年成功開展各種手術1350多例,其中大、中手術佔84.11%,年齡最大的98歲。

   ●把真情獻給病人

  在今天這個手機更新換代神速的年代,BP機無疑是個過時的通信工具。

  然而,在南樓,從院領導、專家教授,到主治醫師、護士長,一年365天都隨時把BP機掛在腰間,睡覺時放在枕頭邊。

  「無論白天黑夜,無論雨雪風霜,一有重病號和搶救,BP機一響,15分鐘內必須趕到。」解放軍總醫院院長秦銀河說。

  一天夜裡1點多,一位氣管切開的患者,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急需會診搶救。正在家休息的呼吸科主任俞森洋,聽到BP機響後,立即下床,在睡衣外隨便披了一件大衣,一路小跑趕到病房。幾分鐘後,神經內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內科、普外科、麻醉科的幾位年過花甲的老專家,也氣喘籲籲地跑來參加搶救……

  南樓目前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齡高達84.7歲,病情複雜,普遍患有多種疾病;不少危重病人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這裡的醫護人員就需要更多的付出和犧牲。

  打針、送藥、輸液、查房、討論疑難重症病人的護理辦法……在臨床護理崗位上工作了近30年的南樓臨床部原總護士長趙玉香,幾乎每天都在重複著如此緊張而又忙碌的工作。

  趙玉香曾負責護理一位患腦出血的病人,在南樓臥床治療了9年。因為不能活動,腸蠕動少,大便乾燥秘結,用開塞露和灌腸的方法都不能奏效,老人非常痛苦,常常憋得呼吸困難、臉色發紫。

  每當這時,趙玉香就一邊安慰老人,一邊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給他摳大便,還不時用手輕緩地給老人揉著肚子。

  在南樓,幾乎所有的護士都有過與趙玉香相同的經歷。

  博士生導師、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李小鷹,口對口給病人人工呼吸的故事,在南樓廣為傳頌。

  1995年10月10日下午5點多鐘,一位急性心梗恢復期的病人,突然呼吸心跳驟停。接到醫護人員的報告後,李小鷹急忙跑過去,立即就地進行胸外按壓。她不顧病人口腔中湧出的分泌物,毫不猶豫地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同時組織其他同志進行搶救,贏得了時間,使病人終於清醒過來。

  目睹了全過程的病人家屬感動得緊緊拉住李小鷹的手,泣不成聲。這位74歲的老人痊癒後,又幸福地生活了5年。

  一個個感人事例,都印證著患者的巨大信任――在解放軍總醫院開展的醫德醫風問卷調查中,南樓連續5年位居榜首,病人的滿意率都在99%以上。

   ●用忠誠呵護生命

  護理人員對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文關懷簡直到了極致。

  「這裡的姑娘體貼入微。凡我需要的,她們都提前想到了。」在南十病區的一個病房,記者見到了95歲的季老。

  2003年2月,季老入住南樓,這一住就是3年。先後護理過他的幾十名護士,都親切地稱呼他「老爺子」。她們把季老的病房布置得像個「家」,屋裡擺著應時的鮮花,桌子上放著布制的小貓、小狗,為了讓老人寫作、看書、吃飯方便,護士們還特製了一個小桌子,擺放在沙發前面……感動之下,季老專門為南樓寫了一篇《白衣天使》的文章,還題寫了「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掛在病區辦公室的牆壁上。

  然而,在醫務人員感動病人的同時,她們背後的艱辛也深深地打動了記者。

  有人統計過,在南樓工作的護士一天走的路約為10公裡。而從護校畢業後,南樓十八病室的護士長盧麗華在護理崗位上一幹就近30年。

  近30年,她打針、發藥、鋪床、輸液……在勞累中感受著呵護生命的快樂;交班、接班、白班、夜班……用辛苦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的女人,盧麗華同時也擔當著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提起現在已上大學的女兒,她的臉上神採飛揚。然而,在驕傲的同時,她也覺得欠女兒的實在太多了。

  女兒12歲生日那天,本來答應要陪女兒過生日的,可是臨時接到了病房打來的搶救電話。盧麗華急匆匆地趕到樓下推車時,卻發現車胎扁了。而女兒手中緊握著那根氣門芯。

  盧麗華一下子全明白了,情急之下,她打了女兒。女兒捂著發紅的小臉兒,眼裡含著一汪淚水,聲音哽咽:「媽媽,打我記事以來,您就沒陪過我過一次完整的生日。這次都說好了的,可您又……」

  聽到這裡,淚流滿面的盧麗華一把將女兒摟在了懷裡。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她們都是合格的護士,卻不是令人滿意的妻子、女兒、母親。記者採訪時發現,由於夜班過多,不少護士年紀輕輕,卻需要安眠藥幫助催眠。

  醫生苦盡,病人甘來。「南樓的醫護人員就是這樣,沒有轟轟烈烈,都是在做最平常、最瑣碎的事。她們就像是天空中一顆顆閃爍的星星,雖然星光並不璀璨,但灑下的點點亮光,卻照亮了每一位病人的心田。」解放軍總醫院政委文德功說。

   ●以創新開拓事業

  王士雯院士的60歲生日,是在南樓病房前的一塊草坪上過的。

  那天,賦閒在家的老伴,知道王士雯忙,就提前訂了蛋糕,和孩子一起在家等她。左等右等,直到下午5點多,她還是沒有回來。於是,老伴和孩子帶著蛋糕來到病房前的草坪上,捎信讓她下樓。

  剛剛搶救完病人的王士雯,匆忙洗了手從樓上跑了下來。沒換衣服,沒吹蠟燭,沒有鮮花,沒有許願……一家人在草地上匆匆吃了點蛋糕,前後不到10分鐘,一個「壽星」就這樣過了個不同尋常的生日。

  捨棄小家歡樂,換來的是「大家」幸福。王士雯這位老年心血管病專家針對老年醫學存在的瓶頸和難題,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臨床症候群――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理論,實現了急救醫學史上的重要突破。以她為首席專家申請的「衰老機理及老年病防治基礎研究」的成功應用,使老年多器官衰竭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她成功地搶救了6個器官9次衰竭的病人,打破了國外4個以上器官衰竭患者100%死亡的醫學定論,填補了世界老年急救醫學研究空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技術創新,就要敢於承擔風險。南樓的專家教授,為了病人的安危,關鍵時刻敢於拍板。但他們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具備高超醫術、科學論證和充分把握的基礎之上的。

  在南樓採訪,記者聽到了我國老年醫學的開拓者之一――專家牟善初的一件往事――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一位年逾90歲的高齡老人,因肺部感染住到了南樓。牟善初是主診專家。

  治療肺炎,消除炎症,就要用抗生素。可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病人的腸胃受不了,腹瀉難止,以致出現昏迷狀態,生命垂危。牟善初苦苦思索,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停用抗生素。這一有悖於常理的建議一提出,立即遭到另外兩位專家的竭力反對:停用抗生素,肺炎就會迅速加重,還容易造成生命危險,到那時再搶救恐怕就……這風險誰來承擔?!

  但任由病人腹瀉下去,後果會更加嚴重。牟善初果斷拍板:停用抗生素。

  一天、兩天、三天,牟善初晝夜在病床前觀察。第四天後,病人腹瀉開始減輕。牟善初又為病人選擇搭配合理的飲食,慢慢地,病人的臉上有了些紅潤。

  腹瀉完全止住了!病人的身體也得到了營養,增強了抵抗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用藥後,病人轉危為安。

  如今,已近90歲的牟善初教授依然忙碌在臨床一線。像他這樣一心撲在事業上、一心為病人服務、在業務上不斷創新的人,在南樓還有很多。他們不斷追趕著世界醫學發展的腳步,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印……開展了包括國家「973」、軍隊「十五」課題等3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其中,老年患者綜合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老年呼吸衰竭搶救、長期機械通氣及綜合治療、高齡老年人腎功能衰竭的救治與護理、老年胃腸腫瘤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等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並已經輻射到全國醫療衛生領域,造福於千千萬萬的患者。

  ●讓清風吹拂淨土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足以反映南樓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一名在國外進修的中國留學生,準備攻讀英國皇家耳鼻咽喉醫院的博士學位。他的教授直言相告:「你應該回中國去,301醫院有個姜泗長,他才是世界一流的。」

  一代宗師姜泗長,是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奠基人,曾成功實施了我國第一例內耳開窗術和鐙骨摘除術,製成了國內第一套成人顳骨成片,編寫了國內第一部《臨床耳鼻咽喉科》專著,名貫中外。

  技藝精湛,醫德更高。姜泗長躬身醫壇55載,救治了無數疑難危重病人,不少人知恩圖報,給他送來禮金,可他從未在金錢物質面前「折腰」。

  一位美籍華人的兒子患了鼻癌,癌細胞已經轉移。他心急如焚,帶著兒子從美國到東南亞再到香港,輾轉幾萬裡,四處求醫,都沒能治好。最後,他抱著一線希望來到解放軍總醫院南樓。

  姜泗長精心治療,手到病除。這位美籍華人感激萬分,執意要送他一大筆錢。實在沒辦法,他只好說:「你要是實在想感謝我,就幫我訂兩份美國的耳鼻喉科雜誌吧!」

  在物慾橫流的商海大潮衝擊下,南樓的一代代醫護人員不慕金錢、甘於清貧、默默奉獻,始終保持著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的本色。正如著名藝術家白楊評價的那樣:「南樓人思想純潔得就像湛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

  在南樓,拒收禮品、「紅包」早已成為一種風氣。不管是領導、專家教授,還是普通的醫護人員,人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著南樓的聖潔。

  2004年8月,住在呼吸科的一位88歲老人,病情惡化,連續搶救3天3夜。護士劉萍就在病床前整整守了3天3夜。老人病故後,她又幫著家屬給老人洗頭、剪指甲、擦洗全身、整理遺容……直到把老人「送走」。事後,老人家屬專門送來錦旗和現金,劉萍看著滿臉真誠的老人家屬,只好說:「把錦旗留下吧,現金我不能收。」

  在南樓,這樣的事兒每年都有上百例。

  時下,「虛假廣告」盛行,一些藥商、廠商也盯上了南樓的專家、教授,企圖通過他們的名望來裝點門面,從中牟取暴利。2005年,一個藥品開發公司的業務員,利用關係找到內分泌科主任田惠,邀請她參與一個「能治多項疑難雜症」、帶有虛假廣告性質的新藥推介,聲言只要過個目、籤個名,就能得到一筆豐厚報酬。

  「我對這種藥一無所知,再說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你們所說的那種能醫治百病的藥,讓我當『藥託』,不幹!」田惠斷然拒絕。

  在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內外一些公司、醫院,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發展,經常到大醫院挖人才。南樓不少專家教授有著過硬的技術,在中外學術領域享有盛名,但他們個個不為所動。

  有這樣兩位令人敬重的老人。他們曾是總醫院的院長和政委,也都曾經多年負責南樓的醫療工作。在任期間,他們從未收過一份禮金,從未託前來就醫的患者辦過一件私事,從未吃過一次宴請。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業務專長,也為了讓年輕有為的同志更好地成長進步,他們甚至主動打報告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採訪中,他們堅決不同意宣傳自己。應他們要求,記者只好隱去了她和他的名字。

  ……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44載風雨滄桑,不管是醫學泰鬥,還是白衣新銳,南樓臨床部的每個人以「何須財富留後人,但求建功報國心」的胸懷,以無私、無欲、無己的高風亮節,勤奮工作,廉潔行醫,敬業奉獻,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正氣之歌!(完)

責編:劉彥妤

相關焦點

  • 再見了,福州總醫院!
    454醫院改為東部戰區空軍醫院;南京軍區總醫院改為東部戰區總醫院;105醫院改為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1醫院,同時接管解放軍安徽省軍區、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有門診部。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更名為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900醫院;蘭州軍區總醫院更名為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940醫院
  •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楊雅雯  「我的潰瘍已經70多年了,你們能幫我治好嗎?」浙江省金華市湯溪鎮89歲的傅大爺拖著大面積爛枯的左小腿,坐在付小兵團隊醫護人員的面前,眼中滿是期待。  「我們試試吧。」聞著撲鼻的惡臭氣味,付小兵鄭重地點了點頭。
  • 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八榮八恥」主題歌詠比賽
    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八榮八恥」主題歌詠比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9日 10:29 來源:解放軍報   丁殿春 王繼榮 劉
  • 馮唐的「春風十裡不如你」,有人對出了下聯!
    這兩年因為他的小說而改編成的電視劇《春風十裡,不如你》,讓馮唐走進了更多人的視線裡。他不僅是一位才子,並且能夠同時在多個領域裡造就一身成就,確實是有他獨特的過人之處。就拿這句「春風十裡不如你」來說吧,簡單的幾個字,就能夠讓人記在心裡。
  • 解放軍總醫院單基因遺傳疾病新生兒出生缺陷幹預取得新進步
    2016年2月16日9時17分和9時19分,解放軍總醫院手術室先後傳來雙胞胎新生兒的啼哭聲,北京的一對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楓糖尿病基因攜帶的正常夫婦,歷時5年之久,4次妊娠,終於迎來了他們家庭中一對正常的寶寶。
  • 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在解放軍總醫院成立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羅國金、張琳琳、陳兵)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成立大會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同期,角膜移植和人工角膜技術學習班也在這個院舉辦。他介紹,解放軍總醫院眼科在國內開展人工角膜移植工作時間最早、醫治病人例數最多、醫治效果最好,「此次大會能在這裡舉行,是名至實歸。」
  • 天上月明花滿,人在廣寒宮殿
    《蝶戀花》江上春風吹酒淺,月下花前,何處尋芳宴。一曲霓裳歌舞遍,玉簫聲斷銀河遠。金鴨香銷殘夢短,小閣重簾,斜倚闌幹畔。十二樓臺今夜半,水晶宮裡鴛鴦怨。《河滿子》天上月明初霽,水晶簾外輕盈。淺碧池塘深處,不知今夕何曾。又是一番風雨,十年舊夢難成。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院士獲頒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付小兵院士作為獲獎代表光榮出席此次大會,他以及其創新團隊憑藉「中國人體表難癒合創面發生新特徵與防治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
  • 肥水流了外人田 CBMG收購解放軍總醫院CAR-T免疫療法
    2月9日,美國生物製藥公司Cellular Biomedicine(CBMG)公布收購了中國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走在前面的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中國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根據以上新聞披露的信息,這次收購的應該是解放軍總醫院生科院免疫室韓為東教授實驗室的技術。雖然CAR-T細胞療法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但各自在CAR設計、培養技術、淋巴細胞去除方法等都有所不同。
  • 解放軍總醫院康復醫學中心Vasyli Medical足踝治療課程通知
    步態分析:Gait Assessment11:30~12:30前足評估13:30~14:30型塑足部矯形器蔡永裕14:30~15:30型塑足部矯形器15:30~16:30鞋帶治療法16:30~17:30問題與討論
  • 解放軍總醫院即將首次發布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臨床研究數據
    記者獲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韓為東教授已獲得上述兩個著名國際會議的正式邀請,將正式公布他們團隊在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方面的臨床研究數據,即「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CART細胞針對肺癌和其它實體腫瘤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
  • 解放軍總醫院成功開展我國大陸地區首例特發性震顫「磁波刀」治療...
    點擊查看 日前,解放軍總醫院成功開展大陸地區首例特發性震顫「磁波刀」治療手術。持續3小時的手術過程,讓困擾患者錢某10多年的震顫症狀,在他走出手術室那一刻完全消失。
  •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消化內科研究成果獲得一等獎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消化內科研究成果獲得「2018年度北京醫學科技獎」一等獎近日,2018年度「北京醫學科技獎」評比結果揭曉,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消化內科劉巖、閔敏團隊的研究成果---「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高效診斷系統及系列手術器械研發與應用」獲得一等獎。
  • 解放軍總醫院發布CAR-T療法 I期臨床數據
    該試驗由中國解放軍總醫院設計並執行,項目主要負責人是該院癌症免疫治療部門的主任韓衛東教授。2月9日,該公司收購了中國解放軍總醫院的CAR-T細胞療法,這項收購包括CD19、CD20、CD30、以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重組表達載體等免疫技術,已有的臨床I/II期結果、相關專利的所有權、以及生產技術。
  • 解放軍總醫院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試管嬰兒」誕生
    據新華網10月8日報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姚元慶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過三年的研究探索,開發出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的植入前胚胎遺傳學檢測技術,並順利完成臨床轉化。採用這項創新技術,一位「試管嬰兒」反覆胚胎移植失敗的婦女成功受孕,並於2014年9月30日誕下一名健康女嬰。相關研究成果已在《遺傳學與基因組學雜誌》上發表。
  • 空軍總醫院:1例輸入型危重腦型瘧疾患者獲救
    一位從非洲國家回國、患危重腦型瘧疾的男士,經空軍總醫院感染內科快速準確診斷,為其贏得科學施治機會,日前已康復。    患者溫XX,53歲,從非洲回國,因發燒而就診於當地醫院,治療一周後,病情未見好轉,反而逐漸加重,體溫達40℃以上,並逐漸進入譫妄狀態,家人憂心如焚。
  • 解放軍總醫院2002年眼科學(碩士)
    解放軍總醫院2002年眼科學(碩士)一、名詞解釋(共5題,每題4分,共20分)1. 弱視2. 飛蚊症3. Drusen4. Weiss環5. Hormer`s症候群二、填空題(10 題,每題2分,共20分)1. 腦垂體瘤的典型視野損害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