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0日 20: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 通訊:春風無限情滿樓――記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
胥金章、石國本、丁殿春
在北京西郊五棵松,芳草綠樹掩映著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殿堂――
這裡有一流的技術。攻克疑難雜症,拯救垂危病人……每一個專家教授,都是一本值得大寫特寫的書。在他們看來,病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這裡有一流的成果。老年患者綜合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每一個醫生護士,都一直把科技創新當作與醫療工作並行不悖的重要任務。在他們看來,只有讓最先進的醫療成果服務於患者,才能讓病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這裡有一流的服務。每一項治療,每一次護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把病人的康復視為大事。在他們看來,只要病人需要、病情需要,就必須竭盡所能。
春風無限情滿樓。組建44年來,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始終瞄準老年醫學發展的前沿,不懈追求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在其他部門科室的協助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蹟:門診與臨床診斷符合率達97.64%,搶救成功率達98.65%,特護、一級護理合格率達96%。近兩年成功開展各種手術1350多例,其中大、中手術佔84.11%,年齡最大的98歲。
●把真情獻給病人
在今天這個手機更新換代神速的年代,BP機無疑是個過時的通信工具。
然而,在南樓,從院領導、專家教授,到主治醫師、護士長,一年365天都隨時把BP機掛在腰間,睡覺時放在枕頭邊。
「無論白天黑夜,無論雨雪風霜,一有重病號和搶救,BP機一響,15分鐘內必須趕到。」解放軍總醫院院長秦銀河說。
一天夜裡1點多,一位氣管切開的患者,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急需會診搶救。正在家休息的呼吸科主任俞森洋,聽到BP機響後,立即下床,在睡衣外隨便披了一件大衣,一路小跑趕到病房。幾分鐘後,神經內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內科、普外科、麻醉科的幾位年過花甲的老專家,也氣喘籲籲地跑來參加搶救……
南樓目前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齡高達84.7歲,病情複雜,普遍患有多種疾病;不少危重病人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這裡的醫護人員就需要更多的付出和犧牲。
打針、送藥、輸液、查房、討論疑難重症病人的護理辦法……在臨床護理崗位上工作了近30年的南樓臨床部原總護士長趙玉香,幾乎每天都在重複著如此緊張而又忙碌的工作。
趙玉香曾負責護理一位患腦出血的病人,在南樓臥床治療了9年。因為不能活動,腸蠕動少,大便乾燥秘結,用開塞露和灌腸的方法都不能奏效,老人非常痛苦,常常憋得呼吸困難、臉色發紫。
每當這時,趙玉香就一邊安慰老人,一邊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給他摳大便,還不時用手輕緩地給老人揉著肚子。
在南樓,幾乎所有的護士都有過與趙玉香相同的經歷。
博士生導師、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李小鷹,口對口給病人人工呼吸的故事,在南樓廣為傳頌。
1995年10月10日下午5點多鐘,一位急性心梗恢復期的病人,突然呼吸心跳驟停。接到醫護人員的報告後,李小鷹急忙跑過去,立即就地進行胸外按壓。她不顧病人口腔中湧出的分泌物,毫不猶豫地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同時組織其他同志進行搶救,贏得了時間,使病人終於清醒過來。
目睹了全過程的病人家屬感動得緊緊拉住李小鷹的手,泣不成聲。這位74歲的老人痊癒後,又幸福地生活了5年。
一個個感人事例,都印證著患者的巨大信任――在解放軍總醫院開展的醫德醫風問卷調查中,南樓連續5年位居榜首,病人的滿意率都在99%以上。
●用忠誠呵護生命
護理人員對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文關懷簡直到了極致。
「這裡的姑娘體貼入微。凡我需要的,她們都提前想到了。」在南十病區的一個病房,記者見到了95歲的季老。
2003年2月,季老入住南樓,這一住就是3年。先後護理過他的幾十名護士,都親切地稱呼他「老爺子」。她們把季老的病房布置得像個「家」,屋裡擺著應時的鮮花,桌子上放著布制的小貓、小狗,為了讓老人寫作、看書、吃飯方便,護士們還特製了一個小桌子,擺放在沙發前面……感動之下,季老專門為南樓寫了一篇《白衣天使》的文章,還題寫了「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掛在病區辦公室的牆壁上。
然而,在醫務人員感動病人的同時,她們背後的艱辛也深深地打動了記者。
有人統計過,在南樓工作的護士一天走的路約為10公裡。而從護校畢業後,南樓十八病室的護士長盧麗華在護理崗位上一幹就近30年。
近30年,她打針、發藥、鋪床、輸液……在勞累中感受著呵護生命的快樂;交班、接班、白班、夜班……用辛苦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的女人,盧麗華同時也擔當著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提起現在已上大學的女兒,她的臉上神採飛揚。然而,在驕傲的同時,她也覺得欠女兒的實在太多了。
女兒12歲生日那天,本來答應要陪女兒過生日的,可是臨時接到了病房打來的搶救電話。盧麗華急匆匆地趕到樓下推車時,卻發現車胎扁了。而女兒手中緊握著那根氣門芯。
盧麗華一下子全明白了,情急之下,她打了女兒。女兒捂著發紅的小臉兒,眼裡含著一汪淚水,聲音哽咽:「媽媽,打我記事以來,您就沒陪過我過一次完整的生日。這次都說好了的,可您又……」
聽到這裡,淚流滿面的盧麗華一把將女兒摟在了懷裡。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她們都是合格的護士,卻不是令人滿意的妻子、女兒、母親。記者採訪時發現,由於夜班過多,不少護士年紀輕輕,卻需要安眠藥幫助催眠。
醫生苦盡,病人甘來。「南樓的醫護人員就是這樣,沒有轟轟烈烈,都是在做最平常、最瑣碎的事。她們就像是天空中一顆顆閃爍的星星,雖然星光並不璀璨,但灑下的點點亮光,卻照亮了每一位病人的心田。」解放軍總醫院政委文德功說。
●以創新開拓事業
王士雯院士的60歲生日,是在南樓病房前的一塊草坪上過的。
那天,賦閒在家的老伴,知道王士雯忙,就提前訂了蛋糕,和孩子一起在家等她。左等右等,直到下午5點多,她還是沒有回來。於是,老伴和孩子帶著蛋糕來到病房前的草坪上,捎信讓她下樓。
剛剛搶救完病人的王士雯,匆忙洗了手從樓上跑了下來。沒換衣服,沒吹蠟燭,沒有鮮花,沒有許願……一家人在草地上匆匆吃了點蛋糕,前後不到10分鐘,一個「壽星」就這樣過了個不同尋常的生日。
捨棄小家歡樂,換來的是「大家」幸福。王士雯這位老年心血管病專家針對老年醫學存在的瓶頸和難題,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臨床症候群――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理論,實現了急救醫學史上的重要突破。以她為首席專家申請的「衰老機理及老年病防治基礎研究」的成功應用,使老年多器官衰竭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她成功地搶救了6個器官9次衰竭的病人,打破了國外4個以上器官衰竭患者100%死亡的醫學定論,填補了世界老年急救醫學研究空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技術創新,就要敢於承擔風險。南樓的專家教授,為了病人的安危,關鍵時刻敢於拍板。但他們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具備高超醫術、科學論證和充分把握的基礎之上的。
在南樓採訪,記者聽到了我國老年醫學的開拓者之一――專家牟善初的一件往事――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一位年逾90歲的高齡老人,因肺部感染住到了南樓。牟善初是主診專家。
治療肺炎,消除炎症,就要用抗生素。可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病人的腸胃受不了,腹瀉難止,以致出現昏迷狀態,生命垂危。牟善初苦苦思索,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停用抗生素。這一有悖於常理的建議一提出,立即遭到另外兩位專家的竭力反對:停用抗生素,肺炎就會迅速加重,還容易造成生命危險,到那時再搶救恐怕就……這風險誰來承擔?!
但任由病人腹瀉下去,後果會更加嚴重。牟善初果斷拍板:停用抗生素。
一天、兩天、三天,牟善初晝夜在病床前觀察。第四天後,病人腹瀉開始減輕。牟善初又為病人選擇搭配合理的飲食,慢慢地,病人的臉上有了些紅潤。
腹瀉完全止住了!病人的身體也得到了營養,增強了抵抗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用藥後,病人轉危為安。
如今,已近90歲的牟善初教授依然忙碌在臨床一線。像他這樣一心撲在事業上、一心為病人服務、在業務上不斷創新的人,在南樓還有很多。他們不斷追趕著世界醫學發展的腳步,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印……開展了包括國家「973」、軍隊「十五」課題等3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其中,老年患者綜合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老年呼吸衰竭搶救、長期機械通氣及綜合治療、高齡老年人腎功能衰竭的救治與護理、老年胃腸腫瘤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等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並已經輻射到全國醫療衛生領域,造福於千千萬萬的患者。
●讓清風吹拂淨土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足以反映南樓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一名在國外進修的中國留學生,準備攻讀英國皇家耳鼻咽喉醫院的博士學位。他的教授直言相告:「你應該回中國去,301醫院有個姜泗長,他才是世界一流的。」
一代宗師姜泗長,是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奠基人,曾成功實施了我國第一例內耳開窗術和鐙骨摘除術,製成了國內第一套成人顳骨成片,編寫了國內第一部《臨床耳鼻咽喉科》專著,名貫中外。
技藝精湛,醫德更高。姜泗長躬身醫壇55載,救治了無數疑難危重病人,不少人知恩圖報,給他送來禮金,可他從未在金錢物質面前「折腰」。
一位美籍華人的兒子患了鼻癌,癌細胞已經轉移。他心急如焚,帶著兒子從美國到東南亞再到香港,輾轉幾萬裡,四處求醫,都沒能治好。最後,他抱著一線希望來到解放軍總醫院南樓。
姜泗長精心治療,手到病除。這位美籍華人感激萬分,執意要送他一大筆錢。實在沒辦法,他只好說:「你要是實在想感謝我,就幫我訂兩份美國的耳鼻喉科雜誌吧!」
在物慾橫流的商海大潮衝擊下,南樓的一代代醫護人員不慕金錢、甘於清貧、默默奉獻,始終保持著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的本色。正如著名藝術家白楊評價的那樣:「南樓人思想純潔得就像湛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
在南樓,拒收禮品、「紅包」早已成為一種風氣。不管是領導、專家教授,還是普通的醫護人員,人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著南樓的聖潔。
2004年8月,住在呼吸科的一位88歲老人,病情惡化,連續搶救3天3夜。護士劉萍就在病床前整整守了3天3夜。老人病故後,她又幫著家屬給老人洗頭、剪指甲、擦洗全身、整理遺容……直到把老人「送走」。事後,老人家屬專門送來錦旗和現金,劉萍看著滿臉真誠的老人家屬,只好說:「把錦旗留下吧,現金我不能收。」
在南樓,這樣的事兒每年都有上百例。
時下,「虛假廣告」盛行,一些藥商、廠商也盯上了南樓的專家、教授,企圖通過他們的名望來裝點門面,從中牟取暴利。2005年,一個藥品開發公司的業務員,利用關係找到內分泌科主任田惠,邀請她參與一個「能治多項疑難雜症」、帶有虛假廣告性質的新藥推介,聲言只要過個目、籤個名,就能得到一筆豐厚報酬。
「我對這種藥一無所知,再說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你們所說的那種能醫治百病的藥,讓我當『藥託』,不幹!」田惠斷然拒絕。
在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內外一些公司、醫院,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發展,經常到大醫院挖人才。南樓不少專家教授有著過硬的技術,在中外學術領域享有盛名,但他們個個不為所動。
有這樣兩位令人敬重的老人。他們曾是總醫院的院長和政委,也都曾經多年負責南樓的醫療工作。在任期間,他們從未收過一份禮金,從未託前來就醫的患者辦過一件私事,從未吃過一次宴請。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業務專長,也為了讓年輕有為的同志更好地成長進步,他們甚至主動打報告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採訪中,他們堅決不同意宣傳自己。應他們要求,記者只好隱去了她和他的名字。
……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44載風雨滄桑,不管是醫學泰鬥,還是白衣新銳,南樓臨床部的每個人以「何須財富留後人,但求建功報國心」的胸懷,以無私、無欲、無己的高風亮節,勤奮工作,廉潔行醫,敬業奉獻,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正氣之歌!(完)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