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員正在參與文化創建活動。 (王建軍/攝)
山西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正在接受心理輔導。 (王建軍/攝)
編者按
在戒毒領域,這已是共識——
生理脫毒只是戒毒的一個環節,有時候,甚至只能起到治標的效果。
怎麼辦?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日前在山西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採訪時發現,根據這所專業戒毒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通過引入專業心理治療團隊,這裡的復吸率有了明顯下降。
從科學地幫助戒毒人員從戒除「心癮」入手,已成為一種有效途徑。相對於藥物治療,被稱為「讀心術」的心理治療,更能讓戒毒人員徹底與毒品絕緣,梳理對生活的信心,儘快回歸社會。
機構+專業人士+社區+家庭……當各方愛的力量聯合在一起時,驅散毒霾就已現曙光。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姜軍旗
陽光穿過雲層,灑在雨後的大地,烏雲漸漸遠去……王倩給自己的這幅繪畫作品取名為《信心》,畫中主人公沿著灑滿陽光的大道闊步前行,身後是雲層投射在地面的陰影。
再過幾個月,王倩就會離開山西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結束她兩年的戒毒生活。一本厚厚的《繪心日記——心靈成長繪本》,近百幅繪畫作品,記錄了她強制隔離戒毒一年多來的心路歷程。
改變:從「心」開始
《繪心日記——心靈成長繪本》,正是山西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針對女性戒毒人員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心理戒毒」的一大創新。
「情緒問題是影響戒毒人員吸毒和復吸的重要因素。女性情感細膩,在這方面尤其突出。」王鳳蘭是山西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心理矯治中心主任,「戒毒人員由於其特殊經歷,心理防禦較強。如何讓她們放下防禦,是心理康復工作的一個難點。」
2011年山西省戒毒系統的心理戒毒和防復吸工作中,山西醫科大學教授姜峰團隊的參與成為一個轉折點。
「我們注意到許多女性戒毒人員希望有人真誠信任她們,並真正願意傾聽她們的故事,走進她們的內心。」但由於戒毒所條件所限,無法實現心理治療的全程跟蹤輔導,姜峰將他的研究轉向了繪畫,並希望藉此建立針對女性戒毒人員的心理輔導方式。
2017年5月,經過4年多的前期實驗,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繪心日記——心靈成長繪本》正式在山西省女子戒毒所繪本心理輔導中全面推廣。
科學理論的支撐,使「繪心」和「讀心」成為可能。繪本輔導中,女性戒毒人員通過繪畫記錄、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和信念,心理諮詢師則根據戒毒人員的不同情況,對症進行「心理脫毒」。繪心日記成了讀懂戒毒人員心靈世界的窗口。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閨蜜的慫恿下,剛剛經歷感情波折的王倩,好奇地吸了她的「第一口」,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被強制隔離戒毒後,王倩無法接受現實。在她的第一幅畫中,失去自由的自己躲在一扇門後,孤獨而無助。在心理諮詢師的輔導下,她內心的堅冰開始融化,畫的主題也開始從迷茫、懊惱,最終到堅持和信心。
「繪本實現了我們最初讓『心理學無形變有形』的小小夢想。」王鳳蘭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基於對繪畫內容的思考,女性戒毒人員在自我認識、人際關係、戒毒等問題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識,內省能力得到提升。「戒治心態積極了,人際關係融洽了,對待習藝勞動變得樂觀了,自我接納程度和戒毒信心也大大增強了。」
幫教:「情」暖人心
師恩難忘,這是武濤在送給老師張俊和禮物上的題字。
張俊和是山西省強制隔離戒毒所教育科科長,武濤是他幫助過的戒毒人員。今年30歲的武濤十年前染上毒品,只是因為「覺得那樣挺酷」。第一次強制隔離戒毒後,武濤回歸了正常的生活,並交了女朋友。但婚後半年,武濤再次吸毒被抓。這一次妻子選擇了離開,並帶走了5歲的女兒。武濤的母親性格要強,兒子出事後,她因為在人前抬不起頭而不願出門。
武濤入所後,細心的張俊和發現他的家人長期不來探訪。在一次談心中,張俊和得知了武濤的情況。
2016年母親節,在戒毒所舉辦的親情幫教活動上,張俊和專程將武濤母親請來。武濤現場用吉他彈唱的《燭光裡的媽媽》,讓全場為之動容,母子相擁而泣的場面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落了淚,也融化了武濤母親心中多年的堅冰。在臺上,張俊和懇請武濤母親:「給我一年的時間,我還你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在所裡背誦《弟子規》,練習跪羊圖操,也經常借閱流動圖書館的書,讓我懂得了孝道和責任,也開始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武濤在張俊和的關心下重拾信心,也贏得了家人的原諒。一年後,張俊和兌現了他對武濤母親的承諾:在他的幫助下,武濤出所後遠赴山東打工,開始了新的生活。如今感覺很「踏實」的武濤告訴記者:「爸爸媽媽愛笑了,在人前也能抬起頭了!」
張俊和有一個名為「夢想起航」的微信群,群內有300多名出所戒毒人員和100多名戒毒人員家屬。「只要有人求助,我就會全力以赴,給那些迷路者指明方向,讓那些絕望者看到希望。」從事戒毒工作20多年的他在回訪日記裡寫道:「我就像是搭乘著一列『戒毒』號火車,儘管我只是一個小小的乘務員,但是我用心關懷著每一個上上下下的乘客,儘管他們下車了,但我依舊關心著他們下車後的幸福,在心裡由衷地為他們祝福『永不復吸,幸福安康』!」
「在山西省戒毒系統,有很多『張俊和』,他們憑著一腔熱血、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戒毒幫教工作延伸到所外、融入生活,拯救了一個個陷入絕境的吸毒人員、挽救了一個個即將破碎的家庭,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山西省戒毒管理局局長白震這樣評價。
回歸:用「愛」接納
「如果你願意讓我回家,就在村口的橡樹上掛一條黃絲帶,如果看不到黃絲帶,我將隨車而去,永遠不打擾你。」小說《回家》中,男主人公刑滿歸來,村口的橡樹上掛滿了黃絲帶,迎風飄揚……這個場景感動了無數讀者,也讓人們意識到,家人和社會的接納,正是照亮迷途者歸家的心靈明燈。
「如果要問我世界上有戒毒的靈丹妙藥嗎?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那就是親情!」多年的戒毒幫教和回訪,張俊和最大的感受是,戒毒人員出所後,往往面臨家屬不原諒、社會不接納、就業無著落、生活無所依等問題,極易走上復吸的道路。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法律意識的淡漠和對毒品危害的無知,是不少吸毒人員初次涉毒的主要原因。而家人和社會的不接納,加之沒有一技之長,是二次戒毒或多次戒毒人員比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加強對毒品危害的宣傳力度,做好社區康復對接,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創造條件。這也正是『四位一體、兩個延伸』中所說的『兩個延伸』。」張俊和表示,「以前是『關得住,跑不了』,現在是要把戒毒人員教育好,向社會輸出合格的公民。戒毒是個世界性難題,也是個綜合性工程,如果只靠一個單位肯定很難,所以所外幫扶至關重要。」
「四位一體、兩個延伸」,是山西司法行政戒毒系統制定的戒毒工作發展思路,即以強制隔離戒毒、戒毒康復、自願戒毒、藥物維持治療「四位一體」,面向社會開展禁毒警示教育,加強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指導工作為「兩個延伸」。堅持發揮戒毒資源優勢,大力拓展戒毒工作延伸,積極承擔社會職責,推動構建社會化大戒毒格局。
「我們建立了永濟董村康泰家園特殊社區,對所在社區不具備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條件的戒毒人員進行幫扶,進行社會職能延伸,加強回歸照管,形成戒毒工作向社會延伸的後續照管服務鏈;女子戒毒所建立了集戒毒、康復、培訓、勞動、就業、救助於一體的就業幫扶基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動員出所後無家可歸、無業可就、無親可投的『三無』人員到基地生活就業,實行過渡性幫扶安置;依託社區建立了戒毒康復指導站,按照『一警雙師』(一名管教民警、一名心理諮詢師、一名執業醫師)的標準派駐專業人員,開展警示教育,指導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開展康復訓練、拒毒訓練和防復吸訓練,幫助就業安置和修復家庭關係,為他們順利融入社會、保持操守創造條件。」山西省戒毒管理局副局長劉永星介紹山西戒毒工作時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