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唐寧) 每天清晨,聆聽自己的心聲,回憶著過往種種,在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內戒毒的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痛苦而又深刻的回憶。他們正在奮力反抗著自己的心魔,以期儘快回歸社會,做一個正常人。
11月21日上午,記者揭秘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而對於如何幫這些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身份的人治療戒毒,警方有著他們自己的一套方法。
講述 北漂吸毒女 不敢回家給父親過生日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女主角有著強烈的購物癮,不僅刷爆了信用卡,還欠了一屁股債,她每天都被眼鏡男追帳,為了戒掉心中的癮,她參加了戒購物癮的活動,和其他幾名購物狂互述自己經歷的過往……
「我們來到這裡,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尊嚴,我們的心靈沒有寄託,不敢面對現實,忍受著無人傾訴的巨大痛苦不停地墮落……這裡像一面鏡子,照亮了那個內心深處的自己,讓我清楚地看清自己,不再心懷恐懼……」
這一幕,並不是電影中的情節,這段話也並非是出自購物狂,它是位於順義的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女區內,數十名女性戒毒人員圍坐一圈,講述的她們不堪回首的過往……
31歲的遼寧籍女子小張最先起立發言。
記者了解到,小張6年前懷揣夢想來京,成為一名北漂,家裡人都以她在北京驕傲。「慢慢的心也飄了起來,無法掌控,將本該好好奮鬥的時間用在吸毒上無法自拔,因為毒癮犯了,父親79歲生日我都不敢回家。」小張說。
說出自己的經歷,小張表態,「到了這裡,每時每刻無不對家人有著無盡的思念和懺悔,未來的兩年,我希望早點把毒戒了,早日回歸社會,回家孝順父母。」
吸毒、墮胎 17歲叛逆女孩寫日記戒心魔
向日葵社區裡住著一名17歲的四川籍女孩小吳,父母離異,母親改嫁,是奶奶一手將她帶大的。
小吳說,小升初時雖然考上了重點中學,但叛逆的她愣是自己輟學了,天天泡網吧,結交了不好的朋友,14歲就從家出來打工,賣軟體、在北京討生活,什麼罪都受過。「我14歲開始吸毒,已經做過一次流產手術。」
戒毒所副所長範丹丹介紹,小吳是第二次吸毒被抓,來到向日葵社區後,管教送給了她一個日記本,讓她每天寫一篇自己想寫的東西。漸漸的,她已經寫了半本了,「原先那種叛逆,不可一世,這些日子,她不僅寫下了自己的經歷,也逐漸寫下了反思,如今的她,已經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說話也變得理性了很多,與之前判若兩人。」
揭秘 吸毒者吸食冰毒的較多 心理脫毒難
據範丹丹介紹,該所成立21年了,配備醫療、護理、心理等專業人員。十餘年來,連續被公安部評為一級強制隔離戒毒所,現為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基地、北京市星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公民警校教學基地。
這些強制戒毒人員通常需要強制隔離2年,他們需要先在公安局戒毒所中度過6個月,再送到司法局戒毒所繼續戒毒。
這裡的戒毒人員中吸食海洛因等傳統毒品的在減少,更多的都是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的人,新型毒品要實現軀體脫毒不難,難點在心理脫毒,復吸的比例很大。
針對不同人群 採取不同戒毒方法
範丹丹稱,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戒毒方式也越發多樣,目前戒毒所已經做到了針對不同人群採取不同的戒毒方法。
向日葵社區,以同伴教育為支撐、以重新社會化為目標的戒毒理念,對戒毒人員從認知、行為等方面進行幹預,提升戒毒人員的認知水平、情緒控制能力等,以此幫助戒毒人員提升抵禦毒品誘惑,重塑行為方式的能力,最終擺脫毒品。
橄欖葉心理治療工作室,充分發揮參與民警在從軍經歷中形成的軍人品質和行為方式,影響帶動戒毒人員從固有的思維、行為方式中解脫出來,重塑人生,完善人格,達到提升拒絕毒品的能力。
工作室經常利用集體教育、觀看警示錄像、參觀禁毒展覽等契機,讓戒員相互教育啟發,促使其他戒員的戒毒動力和信心不斷增強。
看電影分析角色 在探索自己中成長
新型的電影療法,主動引入社會專業康復資源,對戒員進行心理幹預,電影療法通過吸毒人員對劇中人物行為和動機的分析進行自我探索,使他們以一個更高的新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問題,使吸毒者對自我認同進行探索促進他們的成長。
範丹丹介紹,戒毒所還與999急救中心總部、順義區醫院建立了危重症救治綠色通道。對於戒毒過程中出現的軀體疾病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