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讀書 ▏程載國:只讀一遍,等於沒讀 ——《別鬧了,費曼先生...

2020-12-08 騰訊網

編者按

《別鬧了,費曼先生》是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費曼的自傳,也是一本非常生動的科普讀物。該書在我國臺灣地區一版再版,是臺灣第一暢銷的科普書;而在大陸地區直到1997年才由三聯書店正式出版該書,銷量平平,此後沒有再版。這也從某一側面間接回答了「錢學森之問」。

作者簡介:程載國,主業教書匠,兼職當導遊,致力於閱讀推廣,樂於做個有情懷的語文人。

第一次閱讀《別鬧了,費曼先生》大概是在十七八年以前。當時我每讀幾個片斷就放下書狂笑,把在客廳裡看電視的內人給嚇得不輕。之後,我屢屢向學生推薦這部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自傳,那本三聯版「科學人文」叢書不知順手送給了哪位愛徒。

這次為了準備「讀人物傳記,學古聖今賢」微課程,我一次性從當當網買了十五本自己熟悉的傳記類作品,《別鬧了,費曼先生》是其中之一。

在給學生介紹這本書時,我能講出其中許多笑料,諸如拆門、破密碼、鬧賭城之類。我總對學生說,這是一本能給你們帶來快樂的書,這是一本能帶你們窺探科研奧秘的書。

可當我重新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仿佛從來沒有看過它。我指的不只是我忘掉了書中許多細節,隨著年齡漸長,這類感觸已不新鮮。譬如,我根本不記得這本書是費曼先生和他的鼓手朋友雷頓合寫的,我甚至完全忘了費曼先生教授鼓手這一身份。

我說的是讀書那一剎那的感受。在印象中,讀這本書是和讀《堂吉訶德》一樣開心的。在那個年歲,我讀了很多讓我開心的書。工作已經足夠辛勞,我可不想業餘時間再去找罪受,讀什麼大部頭。我讀書是為了尋覓快樂。於是我讀王小波,讀李敖,讀米蘭·昆德拉,讀村上春樹,讀卡爾維諾。讀那些能給我帶來快樂的作家。

萬萬沒想到,這樣一本被我視作開心果的書把我給讀哭了,而且是當眾落淚。我現在記錄的就是那一剎那的讀書感受。

楊振寧(右)評價費曼(左):「他是一個幾乎任何事情都與眾不同的人。」

當時費曼先生作為物理學家被軍方徵召,到羅沙拉摩斯參與製造原子彈。他得到了患肺病多年妻子病危的消息,就問同事借了一輛車從羅沙拉摩斯開往聖塔費。一路上,車子爆了兩次胎,戰爭時期,修車換胎頗費周折。第三次爆胎時,費曼先生棄車而去,搭了別人的車趕到妻子住院的地方。費曼先生坐下不久,妻子阿琳就撒手離世。寫到這裡,物理天才展現了他非凡的文學天賦。費曼仿佛不經心地寫到病房裡的那隻鬧鐘,自己七年前送給妻子的一隻構造精緻卻很容易壞的鬧鐘。靠著自己巧手和妻子愛惜,鬧鐘一直正常運轉。此刻,護士過來登記患者死亡時間,而鬧鐘恰巧就在阿琳離世的九點二十二分停了下來。

愛與死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我讀過太多把愛與死合在一起寫的偉大小說了。可這次的震撼超過以往。文學家需要一個長篇反覆鋪墊、渲染才能觸動讀者的心靈,而費曼自傳中《面對阿琳的離去》只用了不到兩千字就寫盡了人類與時間搏鬥的絕望。

我記得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寫昆廷之死也曾大量描寫鬧鐘,還留下了「鐘錶殺死時間」的名言。費曼並未模仿福克納,可他寫得一點也不比福克納差。

就敘述技巧而言,費曼的自傳寫法上善於輾轉騰挪,而在情感上又長於隱忍。妻子去世後,費曼將全部精力發洩到工作上,他不想讓別人看著自己愁眉苦臉的樣子。可好幾個月後,費曼還是大哭了一場:「那時我在橡樹嶺,剛巧路過一家百貨公司,看到櫥窗內的洋裝,心想阿琳一定會喜歡其中一件,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讀到爆胎時,我鼻子有些酸;讀到鬧鐘那個片斷,我忍住了淚水;讀到洋裝這個細節時,眼淚不顧尊嚴地奪眶而出。書裡前前後後有關阿琳的描寫此刻全部復活,而自己生活中的諸多細節也一下子浮現眼前。高手筆下,一個句子就能引發情感核聚變。

第一遍讀《別鬧了,費曼先生》時,我不可能跳過這節文字。可那時,不管是情感上還是學養上我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此這段文字並示給我帶來強烈的衝擊。閱讀,是人生的縮影,會有美麗的邂逅,也會有擦肩而過的遺憾。

卡爾維諾在《千年文學備忘錄》中說過這樣的話:經典不是用來閱讀的,它是用來重讀的。一本書,不管名氣大小,如果每次打開都會有新的發現,都會有新的感受,那它對你而言,就是經典。

還有一位詩人說過這樣絕妙的話,我不希望我的詩歌擁有一千名讀者,我只願意能有某位讀者願意反覆誦讀我的詩作。是啊,只見一次面的朋友能算朋友嗎?

圖片 / 程載國提供

圖文編輯 / 任斕

點擊播放 GIF 0.8M

關注我們

青羽讀書

致敬熱愛閱讀的你

點擊播放 GIF 0.1M

相關焦點

  • 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讀《 別鬧了,費曼先生》
    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別鬧了,費曼先生》,三聯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定價22元。這本書的命運讓我想起了一個臺灣藝人---庾澄慶(註:本文寫於2006年,還沒中國好聲音)。難得還有那麼多人願意讀他的書,豆瓣網裡有94人想讀,48人力薦,37人推薦,15人覺得還行。沒有更低的評價。相形之下,我的書只有7人想讀,5人力薦,其中還有一票是我自己投的。  到了2005年的時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又出了一個套裝,包括《別鬧了,費曼先生》、《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費曼講物理相對論》、《費曼講物理入門》和《發現的樂趣》。
  • 「別鬧了,費曼先生!」
    當孩子長大一點時,麥爾維爾就帶他去博物館,並且給他讀《不列顛百科全書》,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耐心地解釋。後來費曼愉快地回憶道:「沒有壓力,只有可愛的、有趣的討論。」麥爾維爾教會了理蒂怎樣思考。他讓理蒂設想他遇見了火星人,火星人肯定要問很多關於地球的問題。比如說,為什麼人在夜裡睡覺呢?理蒂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或是裡面提到一些作者寫文章時,參考過的或提到別的作品,給標註一下(電子書就加批註,紙質書的就畫條線);第二遍:(是的,建議讀完第一遍後,可以嘗試再讀第二遍,你會發現,大部分時候,就和沒讀過一樣)這次讀,建議你準備個本子和筆,一章一章或一段一段讀,讀完了,嘗試寫點什麼出來,比如:評語?
  • 好書推薦:《別鬧了,費曼先生!》
    費曼小的時候,父親引導他認識形狀和簡單的算術原理,帶他去博物館,並且給他讀《不列顛百科全書》,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耐心地解釋。後來費曼愉快地回憶道:"沒有壓力,只有可愛的、有趣的討論。"費曼與妻子關於費曼的傳記:《別鬧了,費曼先生!》
  • 名篇︱《別鬧了,費曼先生》——保持孩童般的好奇之心
    【作者簡介】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 1918~1988),美國著名物理學家,1918年出生於美國的一個猶太家庭,年少時就熱衷於觀察、思考和做實驗
  • 中學生書房 | 《別鬧了,費曼先生》:一本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
    閱讀費曼的這本自傳是輕鬆愉悅的。這本書翻譯成中文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別鬧了,費曼先生》,一個是《別逗了,費曼先生》。一個「鬧」字,一個「逗」字,恰好顯示出這本書內容風趣幽默,語言活潑輕鬆的風格。它屬於那種讓人拿起來就不願意放下的書,美國的《洛杉磯時報》在介紹這本書時說:「任何讀這本書而不大笑出聲的人,心理一定有毛病。」
  • 《別鬧了,費曼先生》 理察·費曼 著
    小頑童的成長、誤闖普林斯頓、從軍記、堂堂大教授、笑鬧中的真智慧01、費曼從小好奇心就特別旺盛,喜歡鼓搗很多小玩意兒,對於不知道的事情,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麼費曼喜歡研究物理?因為他覺得那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玩。有些在我們看來很常見的現象,他都會思考出很多原理。03、把複雜的事情具象化。費曼擅長用簡單的話語或案例把一個抽象的原理給解釋清楚。費曼除了物理學專家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物理教師。在教學中,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他認為如何應用原理,比記住這個原理更重要。
  • 【悅讀】別鬧了,費曼先生
    費曼先生得過諾貝爾獎,是近代最偉大的理論科學家之一。他是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任教約四十年。
  • 別鬧了費曼先生,諾獎量子力學還不夠,桑巴鼓呼麥你也不放過-2月15日-聊個今天
    他以《別鬧了費曼先生》聞名,他創立量子電動力學,獲諾貝爾獎,研製第一顆原子彈;他被譽為老師的老師;他當過巴西狂歡節領鼓,還是將呼麥介紹到國際的第一人。本期扮演中,丁主播出演費曼先生。今天的節目時長大概20分鐘,適合上學路上或臨睡前家長和小朋友一起收聽。
  • 他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都懶得去拿,神奇的費曼先生!
    昨天看完了《神奇的費曼先生》這部紀錄片,趕緊存起來,準備等放假了和上小學的侄女一起看。真的由衷感慨:如果我讀書的時候,有人給我看了這個有多好!我的整個讀書生涯可能都會快樂多了。關心孩子教育的大人有時會陷入對教育形式的討論,上公立還是國際學校?要不要補課?要不要上培訓班?
  • 一個簡單有效的讀書方法:費曼讀書法
    毫不吝嗇地將他讀書的秘訣告訴了我——費曼讀書法。費曼?這不是個物理學家嗎?怎麼還和讀書扯上關係了?說完我所知道的費曼,再來說說我那位同學給我的講解:費曼的妹妹在他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名天文學家。只因為費曼教會了他妹妹費曼讀書法。
  • 青年書吧《別鬧了,費曼先生》
    費曼一生幽默機智、幾近頑童的行止,與其在理論物理方面的成就齊名。本書沒有難懂的科學知識,在一件件新鮮事背後,隱然透露著人性最接近自然的本質。費曼先生得過諾貝爾獎,是近代最偉大的理論科學家之一。他是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任教約四十年。三十年代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隨即被徵召加入製造原子彈的曼哈坦計劃。
  • 別喝了,費曼先生!
    別喝了,費曼先生!費曼物理學家的全套講義或教程出版成書的並不多,其中讀者面最廣、可讀性最強的當屬《費曼物理學講義》。我最早讀《講義》是念高中那會兒,當時在自學電磁學,找到的資料以《講義》的第二卷最為精彩,迥異於乾巴巴的「國產」教材。我對《講義》的最深刻記憶也是那時留下的。之後在念大學時又接觸了講義的第三卷,遲遲未讀的反倒是第一卷。
  • 一年讀300本書,為什麼還是不會寫?是因為你不會「費曼技巧」!
    昨天,一位一年前和我一起學寫作的學姐跟我說,今年年初定的計劃:每天讀一本書,每天2000字,年底要寫出爆文。計劃的前半部分完成了,但後半部分擱淺了。不是沒寫,而是寫完沒推薦,也就沒有閱讀量。我問她,你是怎麼完成你這個計劃的?她說,我基本每天都看一本書,然後寫個20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但不知為什麼,等到我自己寫文章的時候,書中的知識點一個都記不住。
  • 【方法】讀書沒用,是讀得太少,不會讀呀
    讀書沒用,是讀得太少,不會讀呀 「讀書沒用,是讀得太少,不會讀呀」,這並不是我起的標題,而是讀書營中一位書友的真切感嘆 首先、每讀一篇文章,就要把它抄寫下來,並且還要邊抄邊默念; 其次、抄完後再大聲朗讀一遍; 最後、朗讀後將抄寫的文章投進火爐裡燒掉。
  • 用「費曼技巧」來教自己讀書
    近幾個月以來我把之前寫過的一百多篇文章大致瀏覽了一遍,竟發現其中沒有幾篇可以拿得出手,大部分文章寫得沒頭沒尾,許多關鍵想法未能完整表達出來,卻對不重要的信息著力描寫,自然算不上好文章。再到後來,我才後知後覺地知道有一種學習方法叫「費曼技巧」。這個技巧在知乎上被人狂熱地鼓吹為終極學習法,似乎有些神話過了頭,不過能夠把它用到極致就一定有收穫。其實所謂的「費曼技巧」,即是用最簡單的話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帶任何術語、黑話,讓上至八十歲老太婆下至八歲小孩都聽懂。
  • 給想要建立閱讀習慣的人的建議:「雜讀」、少量讀、讀經典
    都說「開卷有益」、「腹有詩書自氣華」,讀書的好處大家都明白。但對很多還沒建立起閱讀習慣的人來說,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書海茫茫,我要從哪本看起呢?」「想看書,可是一本書看了很久還停在第一章,怎麼破?」這些都是常見的困惑。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
  • 《別逗了,費曼先生》-科學老頑童的故事
    全書由四部分構成,講述了費曼從童年到研究生,之後從軍參加曼哈頓計劃,再後來回學校任教的故事。文風輕快幽默、引人發笑,展示了費曼的科學家精神和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洛杉磯時報》評論說:「任何讀這本書而不大笑出聲的人,心裡一定有毛病。」
  • 快讀等於未讀臺灣作家王文興不慌不忙的50年
    讀書也慢,一天只讀2000字;教書也慢,一個學期九節課,只講一篇5000來字的短篇小說。「讀不多就等於讀很多,因為你收穫很多。」王文興說。 (林靖傑/圖)王文興13歲開始讀書,走馬觀花看了十本左右。18歲時發現,「真正好東西讀一兩頁,滿意度跟讀一大部書沒兩樣。」此後五十多年,他每周讀書四五天,每天讀2000字左右,至今閱讀量沒超過50本小說。
  • 「夸克之父」去世:棄文從理拿諾獎,一生與費曼「相愛相殺」
    幸運的是,在耶魯大學讀書時,他遇到了一位改變他想法的物理學教授亨利·馬耿諾。馬耿諾老師在研究上並不突出,但授課和啟發學生上堪稱一流,蓋爾曼便是在馬耿諾的課堂上被勾起了對物理的好奇。待他接觸到了量子力學,感受到了物理學的美感後,他徹底沉淪在了物理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