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神奇的費曼先生》這部紀錄片,趕緊存起來,準備等放假了和上小學的侄女一起看。
真的由衷感慨:如果我讀書的時候,有人給我看了這個有多好!我的整個讀書生涯可能都會快樂多了。
關心孩子教育的大人有時會陷入對教育形式的討論,上公立還是國際學校?要不要補課?要不要上培訓班?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才不看形式,只會想:「 我為什麼要學這個鬼東西?」
理察.費曼,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幫助父母回答了這個棘手的問題:我為什麼覺得數學、物理、科學知識這些鬼東西很有趣,而且,我的生活也真的非常有意思。
費曼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物理學開創了一個全新領域,參與製造了美國原子彈,為 NASA 調查挑戰者號失事原因做出重要貢獻,可以說參與了他那個時代能參與的各種重大事件。
但是他又很不像一個傳統的科學家,按今天的標準看,他可以算是一個網紅,甚至到今天依然很紅!社交網絡上關於他的紀錄片、視頻片段點擊量都非常高。讓我們看看這個神奇的費曼先生,到底有哪些神奇之處:
費曼深諳這種樂趣,他有一個顯然對科學充滿偏見的的藝術家朋友,某天拿著一朵花說:
我是一個藝術家,可以看懂這花的美麗。但是你,作為一個科學家,把它研究透了,就索然無味了。
費曼說:我認為他的想法有點怪。
「這萌生了一個問題」,是的,費曼的一生都在對這些問題的好奇心中度過,他著名的費曼定律,就產生於對餐廳裡孩子手上轉的盤子的好奇。
對科學知識好奇的同時,他會對音樂好奇,熱愛打邦哥鼓▼
對繪畫好奇 ▼
他在打鼓和畫畫時,並不像一般人那樣把那些定義為「業餘愛好」,他的認真程度和對待物理無異,因為好奇就是好奇,根本沒有主次之分。儘管會被大學的同事嘀咕,他也從不質疑自己在音樂和繪畫上花的時間會不會太多了。
事實上他會去脫衣舞俱樂部一邊畫畫一邊解物理方程。
02
不讓任何亂七八糟的東西幹擾自己對生活和學習的樂趣。
費曼不讓任何東西幹擾他的學習樂趣,比如諾貝爾獎▼
比如外界對一個物理教授的刻板印象。
費曼在結束了原子彈研製之後,去加州理工大學教書,因為原來的教程全部都枯燥無味,所以費曼上課的時候從來不看課本,而是用最生動活潑的語言來授課,因為太有趣了所以學校把他的講座收集起來,出版了《費曼物理學講義》
有人表示,讀完這本書之後有2個感受
「臥槽數學原來還可以這麼算!」
「老闆我要辭職去當物理學家!」
像個段子手一樣講課 ▼
段子手風格貫徹在所有場合▼
費曼常常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甚至還寫了一本自傳書《你好,我是費曼先生》來詳述父親幼年對自己啟發性的啟蒙教育。
費曼聊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主要有兩點:
1.向他示範書本知識是如何和個人的思考聯繫起來的。
比如父親會和他一起讀大英百科全書,說到關於恐龍的知識,身高多少,頭有多寬。
他總是停下來說:讓我們看看那意味著什麼?
那意味著,如果它站在我們家前院……
他打開一份報紙,紐約時報,圖上可能印著一個將軍然後他就會說「看看,現在這些人」「這裡有一個人站著而其他人都在鞠躬」「那麼,這裡有區別嗎?為什麼他們都要向他鞠躬?」「只是因為他的名聲和他的地位,因為他的軍裝」「而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特別的事情」
費曼也將父親的影響傳遞了下去▼
以上就是費曼先生,你會為他的成就驚訝,也會被他逗樂,看的時候我腦子裡總是冒出Beyond的那句歌詞: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
他愛這個世界,但是用自己的方式。
無論我們幼年的讀書過程是快樂還是痛苦,我想現在都仍然有機會,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新撿起好奇心,開啟充滿樂趣又毫無限制的學習過程。
或者在孩子被考試、成績、排名困擾的時候,提醒他,不要迷失掉真正的樂趣。
當然,最鼓舞人心的還是看到費曼父親對他的影響,父母的孩子的影響,真的存在點滴之間,只要做點什麼,都可能生根發芽。
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費曼,還有下面幾本書可以讀:
《別鬧了,費曼先生》
《你幹嗎在乎別人怎麼想?》
《發現的樂趣》
《費曼手札》
《費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