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父親逼迫棄文從理,竟輕取諾獎與費曼、楊振寧爭高下

2021-01-16 SME科技故事


楊振寧雖是一位享譽物理界的科學家,在中國卻總是受到質疑。

於是,一些文章為了讓普羅大眾更加理解楊先生的地位高遠,便將同為物理大牛的霍金和蓋爾曼當成了最佳的參照物



霍金自不用說,家喻戶曉的科學明星,他是許多人眼中權威的物理學家典範。


而蓋爾曼,則常常先被冠以「擁有五個大腦的男人」、「兩條腿的圖書館」、「夸克之父」、「力鬥費曼」的名號,再說他對楊振寧何等畢恭畢敬。

最多提到的是,楊振寧80歲生日,他還專門不遠萬裡飛來中國為其賀壽。


默裡·蓋爾曼


蓋爾曼本人要知道這些文章對他的描述,真是不知道該是開心還是難過。

那些誇獎的名頭倒可以一個不差照單全收,但他與楊振寧的友誼卻是被誤解了個透徹。


兩人的友誼在20世紀便已經建立起來,蓋爾曼80歲生日時,楊振寧也曾飛赴美國為其賀壽。

他可絕不是網文典故裡,為楊振寧做陪襯的小角色。



蓋爾曼出生在科學的春天,成長於物理學飛速發展的時代:


他由「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帶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曾與愛因斯坦在同一屋簷下工作;在費米領導的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授課;與風趣的費曼針鋒相對,成為戰友和「敵人」;時而譏諷起波爾的丹麥話;時而調侃海森堡的古怪之處。


他本身也和這些讓人豔羨的物理學家一樣厲害,憑藉對粒子物理學的貢獻摘得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蓋爾曼獲獎現場


 他從那個量子力學鼎盛的時代走至今日,他身上仍能看見那個時期的輝煌。


____________


默裡·蓋爾-曼*出生在紐約,並且有著一個比他大9歲的哥哥。

哥哥對這位新降生的弟弟非常喜愛,蓋爾曼才三歲時,他就帶著他拓展興趣。


蓋爾曼的廣泛興趣完全得益於他的哥哥:他們一起觀察鳥類還有各種小動物、讀歷史、參觀博物館、學習各種語言。


*註:MurrayGell-Mann,他的姓名中間有連字符,這個連字符其實是默裡的父親發明的。據說是因為他作為一個猶太移民,想在紐約出人頭地,所以老爺子就給自己的名字中間添加了一個連字符。


能找到最年輕的蓋爾曼


此時蓋爾曼的能力已經展現了出來,他對很多知識的吸收能力實在驚人。

他被同齡的孩子們稱作「兩條腿的圖書館」,學習成績更是異常優異。


因為對學校單調乏味的生活感到厭煩,於是他不斷跳級,才15歲便考入了耶魯大學。



他本打算選擇考古或是語言作為專業,不過父親卻極力反對。

父親認為考古或是語言都是不能養活自己的專業,希望他成為一個工程師。


不過尷尬的是,蓋爾曼在一次能力測試中,被認定為「適合任何專業,除了工程專業」

「賊心不死」的父親只能退而求其次,讓他選擇了與之相近的物理專業。


事實上他的父親非常喜歡物理學,特別是對愛因斯坦極為崇拜,經常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學習廣義相對論,儘管他從來沒有真的弄懂過。



蓋爾曼一開始接觸了物理時,就認定物理學是非常乏味的。

幸運的是,在耶魯大學讀書時,他遇到了一位改變他想法的物理學教授亨利·馬耿諾。


馬耿諾老師在研究上並不突出,但授課和啟發學生上堪稱一流,蓋爾曼便是在馬耿諾的課堂上被勾起了對物理的好奇。

待他接觸到了量子力學,感受到了物理學的美感後,他徹底沉淪在了物理世界裡。


耶魯老校區庭院


由於天資聰慧,蓋爾曼的學業壓力幾乎為零。

多餘的時間裡,他參加許多學術討論會,了解了物理學家的工作,這讓他逐漸興起對科學發起挑戰的欲望。


他的博士論文便是研究難度極高的大統一理論*,並且憑此獲得了博士學位。


*註:希望能藉由一個單一理論來解釋數種不同的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物理現象。



因為學生時期的優異成果,他被奧本海默推薦進了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與父親的偶像愛因斯坦在同一屋簷下工作。


翌年,他又成為了費米所領導的芝加哥大學核研究院的講師,隨後受聘於加州理工學院,任物理學副教授,一年後晉升正教授。


就是在這短時間內,20來歲的年輕科學家蓋爾曼,因為他的粒子物理學研究,成為粒子物理學界的重要人物。


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


人們對於微觀世界的認識是不斷地在變化的,從分子到原子,還有著更小的離子、電子。


但這遠遠不是終點,更加細微的粒子如輕子、質子、中子、介子電子等等,我們總能觀測到更小的粒子。


而 隨著基本粒子不斷被發現,人們希望對他們做一番整理找到規律性,效仿當年門捷列夫的工作,為基本粒子找到一個「周期表」


八重態的組成部分用綠色表示


蓋爾曼所做的工作,正是為這些粒子們,找到它們的歸屬。

他先是提出了奇異數的概念,為不同的粒子賦予了不同的奇異數,以此分類粒子。


隨後他在奇異數的基礎上,提出了八重法,八重法是指將八個粒子聯合一起形成一個穩定的狀態,以此也可推演至十重法。


依照他所提出的思路,他預言了許多粒子的存在,其中也包括了無法被觀測到的夸克粒子,他也因此被稱為「夸克之父」、「20世紀的門捷列夫」


可以說,蓋爾曼的工作讓粒子物理學邁進了全新的領域。


夸克基礎模型


由於蓋爾曼對粒子物理學的貢獻,他摘下了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以外還有許多獎勵榮譽:


1959年、1966年、1967年和1968年先後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的丹尼·海涅曼獎;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頒發的E.U.勞倫斯(Lawrence)物理學獎;

費城富蘭克林學院的富蘭克林獎章以及美國科學院的J.J卡蒂(Carty)獎章;

他還被許多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



蓋爾曼在物理學上成果豐碩,但他也從未放下在歷史、語言、自然科學上的興趣愛好。

他到老都在四處奔跑,研究鳥類,他對物理學以外的學科研究常常讓人驚嘆。


也因為這樣,他被認為是加州理工學院裡最聰明的人。

當然,另一個人完全不認同這句話,那就是蓋爾曼的宿敵——費曼


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


對於費曼有這麼一句話形容他:費曼總以為自己是外星人,但其實他是地球人,馮.諾依曼總是偽裝的像個地球人,但其實大家都知道他是外星人。


費曼總喜歡誇耀自己聰明,這幾乎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儘管他確實聰明。

與之相同,蓋爾曼也從不否認自己的聰明,也許同性相斥,兩位自認聰明的人無意間成了「宿敵」。


蓋爾曼與費曼


費曼與蓋爾曼的交鋒總是非常激烈,即使在公共場合也毫不掩飾。

有一次,霍金來到加州理工學院作學術訪問,他正在聽蓋爾曼的講座。


這時費曼也來了,蓋爾曼便開始用單調乏味的語氣讀起了筆記。

十分鐘後費曼起身離去,讓霍金大吃一驚的是,全場似乎氣氛一松,蓋爾曼也開始用生動的語氣說起他的研究。


事後霍金才知道,蓋爾曼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鋒才故意示弱。



不過,恐怕費曼也是知趣而退,給足了霍金面子。

他們兩參與的研討會向來以殘酷著稱,蓋爾曼從不放過他人提出的一點錯誤,喋喋不休地向你發問。


若是話題無聊到讓他連錯誤都懶得提,那麼他就會一臉無聊地在一旁看報紙。

而費曼會更直接,他一樣不喜歡錯誤或草率的想法,先是當場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直接離去。


為此兩人同時出席的會議,可不會平靜如霍金參加的講座一般。



除了觀點爭鋒,兩人為了展示自己才是全加州理工學院最聰明的人總是不留餘力。

費曼的愛車上畫滿了費曼圖,車牌上寫上「量子」的單詞,生怕別人認不出這是費曼,當然蓋爾曼也差不多,他的車牌上寫著「夸克」。


在費曼的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出版後,蓋爾曼對書中描寫他的部分非常不滿,逼著費曼改到他滿意為止。

而在蓋爾曼《夸克與美洲豹》一書中介紹費曼圖的那段話,就不知道費曼是不是也插了一手了。



兩人也在一起做過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他們有著一位共同的美國畫家朋友。

有一次,這位畫家正巧生日,他們兩家人突發奇想想要送他一隻孔雀。


於是費曼夫婦負責吸引畫家的注意力,蓋爾曼悄悄將孔雀放進了畫家的臥室。

待畫家回到臥室時,著實嚇了一跳,那可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禮物!



很容易感覺到,兩人雖為「宿敵」關係,但其實更像兩個羈絆極深的密友。

費曼總是會往蓋爾曼家中打電話,向蓋爾曼的太太詢問蓋爾曼的日程。


若是得知蓋爾曼在花園裡幹活,那費曼就能樂一整天。

但要是聽聞蓋爾曼在做研究,那要不了多久費曼就會出現在蓋爾曼家中。



兩人為了爭論兩人到底誰更聰明一直是「明爭暗鬥」。

直到1988年費曼撒手人寰,這才終止了戰爭,但蓋爾曼也沒想到,費曼還是留了一手,離世也不忘將他一軍。


這是在2010年,紀念蓋爾曼80周年的國際會議上,費爾曼的學生喬治·茨威格回顧過往,提到了一個秘密:

原來費曼曾於1977年提名蓋爾曼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當時在場的蓋爾曼頓時被震驚了。



外人看來,費曼的提名是兩人莫逆的交情必然結果。

但蓋爾曼與費曼的關係卻也是複雜的,兩人相互競爭,也相互幫助。


恰如蓋爾曼的研究,將複雜粒子關係,用一個清晰易懂的方式分門別類。

也許在簡單與複雜之間找到的平衡,確是自然規律中重要的一環。


*參考資料

杜正國. 蓋爾曼和夸克模型[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6,(04):27-28. 

程民治. 蓋爾曼——博學多才特立獨行的物理學家[J]. 物理與工程,2005,(03):53-55+64. 

王增年. 靈山觀鳥——諾貝爾獎得主蓋爾曼先生科學考察野生鳥紀事[J]. 中國花卉園藝,2002,(20):42-43. 



_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為何如此評價費曼:如果他在中國,要麼坐牢,要麼是神經病
    費曼是誰?是楊振寧的好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但楊振寧卻這麼評價他:如果費曼在中國,要麼坐牢,要麼是神經病。諾貝爾獎得主漢斯·貝特曾說過天才有兩種:一種是普通天才,他完成了偉大的工作,但人們覺得那個工作別人也能完成,只要足夠努力就行了;另一種是特殊天才,他做的工作別人都不能做,而且完全無法想像。貝特認為費曼就是後面這種特殊天才。楊振寧之所以會評價費曼在中國,要麼坐牢,要麼是神經病,也是出於這一點。
  • 楊振寧:若費曼出生在中國,可能會變成瘋子
    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主,我們對他已經非常熟悉了,而理察·費曼就相對陌生了,理察·費曼在物理學界,被公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 理察·費曼的成功,離不開兒時父親給他的數學啟蒙方式
    理察·費曼是赫赫有名的諾獎科學家,他之所以這麼優秀,離不開他父親對他的引導和培養,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父親給他的數學啟蒙方式。1.教他什麼是序列、秩序數學的聯繫當理察·費曼還坐在嬰孩椅上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一堆小瓷片疊壘成多米諾骨牌的樣子,再讓他全推倒。然後,他又和父親將小瓷片以「兩白一藍、兩白一藍」的規律重新堆起來。
  • 費曼和他的父親
    費曼發展了得到廣泛應用的亞原子粒子行為的圖像化數學表述,費曼圖。費曼在世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1999年,在英國學術期刊《物理世界》舉辦的130位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參與的票選活動中,費曼躋身十大有史以來最偉大物理學家之列在我出生前,我父親對母親說,「要是個男孩,那他就要成為科學家。」
  • 楊振寧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什麼領域有哪些成就?
    除了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們,還有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批創立者們,比如:費米(這位仁兄其實兩頭佔,量子力學也有他的份)、希格斯、溫伯格、費曼、蓋爾曼,當然還有楊振寧,他在其中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而且起到了很決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在這個梯隊應該還有一些細分學科的創立者,比如:玻爾茲曼等人。
  • 父親節特輯|物理學家費曼:父親的教育激勵了我的一生
    他的自傳更被稱為是一封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這樣一個如此有趣的科學老頑童,最早受到的啟發竟然來源於他的爸爸,一位普通的制服商人。1918 年,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出生於美國紐約皇后區小鎮的一個俄羅斯移民猶太裔家庭。在費曼出生之前,老費曼就對妻子說:「他要成為科學家。」於是,當小費曼還坐在嬰孩椅上的時候,老費曼就開始教他序列了。
  • 楊振寧被罵「滾出中國」:中國人,你真的不了解楊振寧
    那楊振寧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到底如何,1997年,日本《かがくしゃ》將楊振寧列為第11位。 因為同樣是東方人,日本人有意抬高了楊的地位,特別強調「楊—米爾斯方程」的歷史意義。 「楊—米爾斯方程」雖然偉大,但也要經過幾個科學大佬打補丁才能正常使用,說楊振寧完全超越溫伯格和費曼有點過分。
  • 頂級物理學家的另一面:老頑童費曼和他的生死之愛
    在1967年諾獎得主漢斯·貝特眼中,費曼像一個魔術師,因為普通人完全無法想像他所做的事情。他既是能從一朵花、一杯葡萄酒中讀出整個宇宙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理科生中的撩妹高手。但耀眼的光環擋不住隱藏的頑童本性,據說他曾經為了證明尿液不是因為地心引力作用而排出體外,竟一邊倒立一邊尿尿給同學看。而他在科學上的較真,還意外幫他追到了心目中的女神——阿琳·格林鮑姆。
  • 楊振寧獲終身成就獎,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他的偉大!
    楊振寧是求是科技基金會歷史上第二位獲得「求是終身成就獎」的科學家,此前僅有基金會元老顧問周光召被授予該獎。「做為基金會的創始顧問之一,楊振寧先生不光在科學領域不斷突破,做出不朽的貢獻,他的人格魅力,家國情懷也令人高山仰止,在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自立自強的徵程中,楊振寧先生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的學術成就、精神和風範深深影響了幾代中華學人。」求是科技基金會的官網寫道。
  • 最頂尖的天才又走了一個,楊振寧惋惜
    1949年,費米和楊振寧考慮了介子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核子及其反粒子組成的模型。1950年代初,很多「奇異」的粒子被發現,先是在宇宙線中,後來也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新加速器Cosmotron中,它們也歸為重子和介子。面對這些新粒子,諾獎得主拉比感嘆:「是誰訂購的?」另一位諾獎得主蘭姆在諾獎演講中說:「我聽說有一種說法,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以前能獲諾獎,現在應該罰款一萬美金。」
  • 楊振寧:我父親在臨終前還是不能原諒我加入美國國籍
    楊振寧說:「我當時在普林斯頓的時候,已經有了要回國的想法。但是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一個命令,說是中國血統的人,在美國得了博士學位,理工科的不要讓他們回國。所以,很多人被擋住了。」內心深處對於家國的眷戀,以及身處異鄉的複雜情感,一直牽動著楊振寧。
  • 楊振寧那麼厲害,美國為什麼不讓他去研究核武器?
    1994年,美國最大科學獎-鮑爾獎這樣評價當時的獲獎者楊振寧和他的成就: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從描述電磁作用力的麥克斯韋理論和描述萬有引力的愛因斯坦而楊振寧在原子彈時代正值壯年,而且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也不小,與曼哈頓計劃的參與者如費米、波爾、費曼、吳健雄、奧本海默等也都有不少的學術交流,甚至有一些還是好朋友,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為什麼當年美國沒有讓他去研究核武器呢? 我想,這是許多人都十分疑惑的一個問題。
  • 諾獎得主費曼:比愛因斯坦更離經叛道的天才科學家
    其實,他和愛因斯坦一樣,很遲才開口說話,他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天才,而把自己對科學的聰明才智歸功於父親的啟蒙。費曼的父親是個賣制服的商人,和物理學八竿子打不著,但費曼從父親處學到了如何學習。他再問父親,為什麼?父親的答案影響他一生往後看待宇宙萬物的態度:「那是個神秘的現象,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普遍的原理是,運動中的東西會繼續運動,靜止的東西會繼續靜止。科學家們叫這做慣性,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有慣性。這只是一個稱呼。」
  • 改中國籍被指「撈金」,看過楊振寧的成就後,我們都欠他一個道歉
    一、動蕩中的成長歲月楊振寧於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與祖國是同一天生日。他的父親楊武之是清華大學的數學系教授,母親是一位傳統的中國女性,因此,楊振寧小時候的家庭狀況還不算太差,父親和母親也十分重視他的教育。
  • 「夸克之父」去世:棄文從理拿諾獎,一生與費曼「相愛相殺」
    他本打算選擇考古或是語言作為專業,不過父親卻極力反對。父親認為考古或是語言都是不能養活自己的專業,希望他成為一個工程師。不過尷尬的是,蓋爾曼在一次能力測試中,被認定為「適合任何專業,除了工程專業」。不死心的父親只能退而求其次,讓他選擇了與之相近的物理專業。事實上他的父親非常喜歡物理學,特別是對愛因斯坦極為崇拜,經常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學習廣義相對論,儘管他從來沒有真的弄懂過。蓋爾曼一開始接觸物理時,就認定物理學是非常乏味的。幸運的是,在耶魯大學讀書時,他遇到了一位改變他想法的物理學教授亨利·馬耿諾。
  • 楊振寧獲得諾獎後,更改國籍回歸祖國,他的兒女都回來了嗎?
    長子楊光諾第一個孩子的出生,無疑是最讓楊振寧欣喜若狂的,按照傳統孩子出生後,遠在他鄉的楊振寧第一時間寫信給國內的父親楊武之,告訴自己的父親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楊武之看到這封信之後也非常開心,還特意的給這個孩子起名為光諾,至此楊光諾這個名字就誕生了。
  • 楊振寧有多厲害?他原本可以再得一次諾獎,奈何搭檔過於低調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諾獎的一個原則:一個領域,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諾獎!就像愛因斯坦,曾因為光電效應獲得一次諾獎,但這並不是他最厲害的發現,他的廣義相對論也沒有獲得諾獎。而我或許是因為父親的影響,懂得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們的價值,讚美數學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慮,1993年,楊振寧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而楊振寧的數學為什麼會這麼厲害呢?
  • 用「宮鬥」解讀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是把科學庸俗化
    一年前,楊振寧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演講過程中,沉浮多年的「對撞機」爭論再次被年輕學子搬上桌面。楊振寧對此的回答是「Party is over」,他不僅再次重申自己反對建對撞機,還耿直地建議這位提問的學生不要再研究高能物理了。
  • 費曼誕辰100周年紀念:傳奇而又平淡、深邃而又簡直的物理學家
    實事求是、率直真誠費曼不喜歡故弄玄虛、不矯揉造作、不自以為是,虛懷若谷,對待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說話處事率直真誠的風格,使他特別能打動千千萬萬人、尤其是眾多年輕人的心靈,吸引了無數年輕人鍾愛科學、跨入科學界。因對量子電動力學的傑出貢獻,費曼於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楊振寧:不僅是物理界的巨擘,看他的日常,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
    他的工作是尋找宇宙中的小行星,並發現眾多的小行星,位居全球業餘小行星搜索者中第二,同時也是一名化學家,為國家作出了不少的貢獻。女兒楊又禮,1961年出生。她的工作是醫生。儘管楊振寧的子女沒有他們父親那麼出名,成就也沒有那麼大,但他們仍然為之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楊振寧和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