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別逗了,費曼先生》.
這本書是理察·費曼的一本自傳。理察·費曼是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是物理學界的巨星。
他到底有多牛?
13歲學完微積分,高中畢業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24歲就加入了人類第1顆原子彈研發項目「哈曼頓計劃」,49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1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而他提出的「費曼學習法」被世界公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學習的正是費曼學習法。
首先問大家幾個問題,你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我學習很努力,但是別人覺得簡單的東西,我自己就是學不會?
聽課的時候感覺自己掌握的挺好,但到了考試的時候或者做題的時候就懵了?
明明看了很多書,但好像什麼也沒有記住,全都忘了?
明明看了很多的精品文章想要為己所用,卻不經意間所記的東西全部消逝於時間悠然中?
……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司空見慣的狀態,也正是很多人焦慮的來源,
所謂:聽說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很簡單,就是這些知識,這些概念並沒有在我們大腦中留痕,我們並沒有透徹地理解它。
怎麼解決?
費曼學習法。
一、什麼是費曼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即,教會別人。
當你想掌握某個知識或概念的時候,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這個知識或概念講給別人聽,當別人懂了,你一定也懂的,或者當你能夠清楚地表達出來,你也一定掌握了。
你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
在一列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位中年大叔正陪著他的兒子去北京大學報導。他的兒子今年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北京大學,而他的女兒在去年就已經考上了清華大學。有人就好奇地問他,你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頂尖大學,是有什麼訣竅嗎?
中年大叔一臉憨笑地說,我自己也沒有什麼文化,什麼也不懂,只是想著既然花錢讓孩子去上學,那錢就不能白花了,所以每次孩子放學回來我們都會讓他把學到的東西給我們講一遍,讓我們也學學。
兩個孩子也樂此不疲,每天放學回家他們都會把課上學到的知識講給父母聽,由淺入深直到父母聽懂為止,一旦父母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自己講不清楚的地方,他們就會大量翻書,舉例,查資料,或者第二天去找老師請教,就這樣,日復一日,從不懈怠。
其實,兩個孩子的學習方法,就是費曼學習法。
二、費曼學習法為何如此厲害
1、學習金字塔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發現,可以把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種類型。被動學習分為聽講,閱讀,視聽,演示四種模式。主動學習分為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三種模式。而不同模式下的學習效果天差地別,其中聽講的學習效果最差,知識留存率僅為5%,教授給他人的學習效果最好,知識留存率達到90%。也就是說,學習知識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課堂聽講,那麼轉瞬就忘,不會有提升,而一旦把知識講給被人聽,並且別人聽懂了,那這個知識將會刻在大腦裡,改變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2、為什麼教授給他人如此有效
因為教授給他人的過程是走出知識盲維的過程。
什麼意思?
研究發現,我們大部分的學習都是處於無意識狀態,學完一個知識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摸到了知識的皮毛,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皮毛之下大量的有關東西不知道,因此不成系統,因此無法在大腦中留痕,因此學無所獲。
這些皮毛下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或者說,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些東西,就是知識盲維。
教授給他人的過程就是發現知識盲維,打破知識盲維,搭建知識體系,在大腦中刻下深刻痕跡的過程,也就是建立高質量的心理表徵。
舉個例子,最近有一部火遍大街小巷的電視劇《完美關係》,你也在追,你覺得,哇,太好看啦,太精彩啦,太~棒~啦!!
你的朋友正巧找你推薦一部好看的電視劇,你激動地破口而出:「《完美關係》呀,你一定要看,好看到爆炸!」
你朋友將信將疑地問你:「有多好看,講的是什麼?」
你:「講的是……那個……那個誰……額……反正特別好看,你去看就是了,不騙你」。冷汗~
發現沒有,以為自己看懂了這部電視劇,甚至感受到了無比刺激的體驗和新鮮感。可是,當我們需要講出來的時候,卻無從張口。為什麼?因為大腦中並沒有深刻留痕,於是,我們的意識在調取的時候,左右碰壁,碰了一鼻子灰。
這個時候其實是件好事,至少我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於是我們會反思,會去主動學習和總結,會去從這部電視劇的人物設計,故事節奏,言談舉止,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去總結我覺得它好的原因。於是,在下次推薦給別人的時候,我們一定可以侃侃而談,口沫橫飛,甚至幾十年都不會忘記這部電視劇。
再舉個例子,數學課上,老師在講一道難題,這道題是你之前花了半個小時也沒有做出來的題,你很沮喪。
數學老師一步一步帶著你們梳理解題過程,思路清晰,由淺入深,環環相扣。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麼簡單,我懂了。
下午你同桌回來了,他因為請假沒有聽到這道題的解答,找你請教。於是你信心滿懷,準備大顯身手。「這道題其實很簡單,首先把倒數求出來,然後再把……再把……咦…稍等…我想想……額…等下…我拿筆記給你看看吧…」冷汗~
發現沒有,理解別人的思維很簡單,而搭建自己的思維很難。
而在教授別人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都將被解決。
3、怎麼解決的呢?
第一,打開了保護開關
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為自己的講解內容自圓其說,因此我們會不斷梳理和補充自己的知識庫,從而保證這套說辭在邏輯上是沒問題的。
第二,打開了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開關
在教授給他人的過程中,為了讓對方充分理解,我們需要隨時地舉例子,做比擬,用知識來解釋,這個過程就會無形中強化了我們大腦的神經元連結,搭建更加系統的知識框架。
第三,打開主動學習的開關
教授給他人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也有很多東西不理解,為了更好地教授他人,為了這份責任,自己會毫不猶豫地主動去解決這個難題,這個時候學習狀態絕對是最好,目標性最強的時候。
第四,打開重要性開關
比如在給別人講某道題的時候,我們會充分思考,這道題中哪個知識點是解題的關鍵,務必要對方完全理解?哪些知識點只是輔助信息,不必完全理解,直接使用即可?
因此,對於同一個知識點,當你教會別人時,你自己對這個知識的掌握程度達到90%,而對方只達到5%。
三、怎麼使用費曼學習法
第一,獲取知識
這個不難理解,既然要教別人,當然先要確定要教什麼,可以是一道題,一個概念,也可以是一個觀點,一個方法,還可以是你想要學習的方方面面。
第二,把知識講出來
這一步是費曼學習法的關鍵,而且要用最通俗易懂、最簡化的方式講出來教會別人。費曼說:「如果我不把一個科學概念講得讓一個大學新生也能聽懂,就說明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你會發現這種通俗易懂簡化的過程,不是在降維,而是在升維。它逼著我們抓住知識的核心,把知識提高到新高度。這個過程是跳出舒適圈的過程,是重塑和強化知識體系的過程。
或許你會問,知識有了,我也知道要把它講出來,可是講給誰聽呢?
有三個對象:他人,自己,虛擬的他人。
講給他人不難理解,也是最常見的,就是把這個知識講給身邊的活生生的人,可以是同學,朋友,網友,家人等等。
講給自己也不難理解,就是自己把知識講給自己聽,從而檢查自己能否清晰地,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來。如果卡殼,或者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就需要立馬梳理和補充知識,直到自圓其說。
很難理解的是虛擬的他人。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吧,真實的例子。
我高中就讀的是市級第一重點中學,高一的時候我成績並不好,班上排名很靠後,特別是數學,簡直一塌糊塗,僅僅只能徘徊在及格線。高二的時候文理科分班,我去到了新的班級,那時情竇初開,在新的班級裡遇到了一個我很喜歡的女孩,正好坐在我的後排,那時很靦腆呀,明明心裡喜歡人家,卻從來不敢主動去搭一句話。
有一次課間休息,她突然用筆戳了戳我後背,我一驚,連忙轉過去,她指著試卷問我:「你會做這道題嗎,我想了半天還是想不明白?」
我眼睛一掃,數學,心裡想:「呵,數學,我肯定不會呀」。再仔細一看,是道數列大題,OMG,這道題我會,上次我花了兩個小時徹底搞清楚的一道題。我自己激動的呀,內心波濤洶湧,但還是故作鎮定,一步一步教會了她。
想想看,那可是我第一次和她交流啊,那種激動,那種亢奮,那種滿足感,那種溫柔的聲音,那種心情難以言表。
於是,我知道了她數學不是太好,因此我下定決心,我要學好數學,我數學要考班級第一,然後再來教她,天天教她。
此後,我每堂數學課都聽得極其認真,每次聽懂一個新的知識點,或者學會一道難題的標準解法,我都會在大腦裡想像一個畫面,這個畫面裡只有我和那個女孩,而我正在給她講這個知識點和解法。我會關注我講的每一句話、整個邏輯框架是否可以讓她徹底理解。如果遇到我自己也不清楚的地方,我會第一時間去補充和強化。我甚至會想像她會提出些什麼問題,而這些問題我該如何回答,回答不了的,我會第一時間查課本或者請教老師。
就這樣,我真的把數學成績考到班上最高,做了課代表。
至於我和女孩後續的故事,這裡就先省略十萬八千個字吧……
現在你明白了吧,虛擬的他人就是你想像出來的一個角色,而這個角色會和你對話,和你討論和辯論。
第三,反覆完善
這個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在我上面講的故事裡也有體現,就是在講的過程中,一旦發現邏輯不通,或者自己也不理解的地方,或者自己也解答不了的問題,要第一時間重新梳理思路,或者查閱資料,或者請教老師,把知識點補充全面,把邏輯結構錘鍊嚴謹。
以上就是費曼學習法的分享,你可以充分體會其中的核心,活學活用,用在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提議,不如就用費曼學習法學習費曼學習法吧。
四、總結
1、學習金字塔顯示,教授他人的方式是效果最好的學習方式
2、費曼學習法,就是教授他人的過程。
3、費曼學習法的步驟:獲取知識,把知識講出來,反覆完善。
4、教授的對象有三個:他人,自己,虛擬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