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燦榮:臺灣年輕人要走出「信息繭房」,抓住大陸機會

2021-01-08 澎湃新聞

近日,第八屆海峽青年節暨2020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在福州開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嘉賓參與活動。他在現場用視頻連線的對話形式,跟海峽兩岸的年輕人談論在國際局勢下兩岸青年正在面對的困惑與思考、責任和擔當。

8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重要嘉賓參加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作為長期研究中美關係和中國對外政策的知名學者,金燦榮因其觀點新銳受到許多人追捧,活躍於各大思想市場。

活動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金燦榮,就兩岸關係談談自己的觀察和看法。

統一對臺灣才是最佳選擇

澎湃新聞:

有臺灣學者評論說,你此前看兩岸問題很溫和,近年來有所改變,你的態度為何有改變呢?

金燦榮:

我覺得自己並沒有變,對兩岸關係從來保持一致觀點,希望兩岸能用比較和平的方式完成祖國統一。當前兩岸關係的客觀環境形勢確實嚴峻了,那麼我的判斷也自然嚴峻了,我只是對客觀環境評述而已。

澎湃新聞:

當前兩岸關係的確面臨挑戰,臺灣民進黨當局近年來一直在力圖從政治、文化和經濟層面「去中國化」,你對此怎麼看?

金燦榮:

多年來,民進黨在政治和文化心理上的「去中國化」,目前已成為阻礙兩岸發展與和平統一最大障礙。

澎湃新聞:

民進黨執政後,一直想從經濟和產業上同樣「去中國化」,你認為會成功嗎?

金燦榮:

經濟和產業上相對複雜。民進黨執政後,力圖擺脫臺灣從經濟和產業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最關鍵的是,如今在大陸辦廠和開公司的各種成本也上升了,原有部分在大陸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臺資企業在進行轉移。儘管臺灣在經濟和產業上擺脫對大陸的依賴並不容易,效果也不明顯,但目前已看出了跡象。

澎湃新聞: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經濟與產業分工協作可作為海峽兩岸溝通的重要紐帶,你對此怎麼看?

金燦榮:

大陸的學術界有段時間特別流行經濟決定論,認為經濟不可能被政治中斷,如今看來這個觀點有點樂觀,如果政治關係惡化到一定程度經濟會受到影響。短期之內,我們似乎很難看到臺灣在經濟上「去中國化」取得什麼成效,但架不住時間帶來的變量。

澎湃新聞:

近年來,臺灣各方面也都面臨挑戰,你認為臺灣如何才能走出困局?

金燦榮:

憑藉臺灣自身已經沒有能力走出困局的,只有兩岸和平統一,讓臺灣順利搭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便車,才是最佳選擇。

澎湃新聞:

如今政治環境和疫情讓兩岸交流幾乎進入停滯狀態,這個難題如何破解?

金燦榮:

過去幾年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已嚴重受損,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結束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5月20日就職演說時提出要修「憲」,這很危險。無論如何,兩岸關係在前幾年下滑基礎上進一步下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更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利影響,按常理兩岸應該合作,但民進黨當局不僅不合作,還第一時間切斷與大陸的航班來往,包括疫情後期對歐美國家開放得最快,對大陸居民赴臺卻採用特別嚴苛的歧視性對待。我害怕這樣的事情做多了,兩岸人心變遠了,近年來,我觀察到大陸民眾的耐心正在消失。

兩岸青年如何勇於突破困局?

澎湃新聞:

大陸對臺灣的態度和做法是否也相應發生變化呢?

金燦榮:

大陸針對臺灣的總體原則沒任何改變,希望「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大方針也沒變,態度比以前堅決,做法更有針對性。給臺灣年輕人提供更多政策優惠和成長舞臺,以此維繫兩岸民間交流的正常局面。

澎湃新聞: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青年人交流也決定了兩岸的未來,你認為兩岸青年人如何突破困局呢?

金燦榮:

兩岸交流的主要困局還是政治環境限制了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民進黨當局設置了很多障礙,把兩岸青年交流政治化,這是現在主要的問題,包括很多正常的民間交流進行政治化,如何突破呢?我認為還是用民間力量和兩岸青年人的突破,或者兩岸地方政府和民間社團多發揮作用。

澎湃新聞:

在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存在部分差異的情況下,你認為兩岸青年如何有效溝通呢?

金燦榮:

兩岸青年各有優長,大家要學會彼此學習,相互補充,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全球化時代很關鍵。全球化意味著機遇多,但競爭壓力也很大,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抓住機遇,當前全球化所面臨的困境也擺在了眼前,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兩岸青年只要有心,通過民間團體和個人努力,正常交流還是能保持。

澎湃新聞:

如果給臺灣年輕人一些建議,你會建議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和人生道路?

金燦榮:

臺灣部分年輕人實際上對中國大陸理解很有限,而對世界大勢的理解也極其有限。我建議優秀的臺灣年輕人,首先走出臺灣的「信息繭房」。根據我的觀察,臺灣部分年輕人自以為很理解世界,實際上視野狹窄,唯有跳出「信息繭房」,才能真正了解和認識世界。其次要認識到中國大陸發展對臺灣總體來講是機遇,臺灣年輕人要想辦法提升自己,才能抓住機遇,因為機遇通常只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師說| 楊斌:繭房與開放
    「繭房」抓住了當下人們的某種共同焦慮,類似的例子還有「內卷」。「繭房」反映著像蠶繭一樣的自我生活桎梏。這個概念在信息推送算法受到社會高度警覺的今天,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一個焦點。近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撰文《繭房與開放》,現將全文刊出以饗讀者。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網際網路為公眾提供了「資訊汪洋」,但人們接觸信息並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性地吸收。通俗來說,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應」之下,公眾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般的「繭房」中。個性化搜索一定會帶來「信息繭房」嗎?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從新媒體傳播來看,人們的視野與其獲取信息的路徑以及相關的信息過濾機制相關,社交網絡、平臺、算法等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固化人們的信息獲取路徑、強化人們的選擇性心理,信息繭房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要破解信息繭房,同樣需要依靠算法與平臺的優化、信息供給側的改進以及個體媒介素養提升等多方面的路徑。
  • b站的價值觀繭房
    字節似乎正在失去年輕人。信息來源:Z世代大學生圖鑑,Mob研究院之前字節飽受詬病的一點是,通過推薦算法構築信息繭房,導致用戶越來越狹隘、割裂,可能會侵蝕社會共識、威脅社會民主,甚至催生極端主義。然而這些所謂的繭房我們似乎並沒有在抖音和今日頭條看到,相反,我們在B站上看到了。B站其實是一個戾氣很重的平臺。
  • 活在信息繭房裡的蠶,看不到五顏六色的春天
    本文來源:半佛仙人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習慣性的反覆接受自己喜歡的信息,無視掉自己不喜歡的信息,最後把自己關在一個被相同信息纏繞起來的小房間裡自嗨的現象。這個現象不算少見。在智能推薦變得越來越聰明的今天,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背後,是否存在著看不見的手。
  • 信息繭房的系統論述(大白話8.29)
    從我們個人具體來說,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看到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34;結果。這使得我們任何人,都不可避免會處於一個信息繭房裡。只不過,我們不同的人,所處的信息繭房是不一樣的。這裡以美國為例。所以,我們在看待信息繭房這個問題時,很多人問我,怎麼避免陷入信息繭房。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怎麼避免陷入一些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信息繭房。亦或者,我們在陷入信息繭房的時候,要很清楚自己可能處於一個信息繭房裡,但你又很清楚這樣一個信息繭房是符合你自身根本利益的,那麼實際上你才有可能成為那個最堅定維護自身利益的人。還是以川普為例子。
  • 「雙語彙」Information Cocoon/信息繭房
    造成這一極化(polarization)現象的原因不一而足,而新興技術、媒體、政治推波助瀾下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效應無疑是其中之一。關於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最為人熟知的來源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團隊成員卡斯·森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烏託邦》(Infotopia)一書。
  • 喻國明 方可人:算法型內容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摘要: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 雲之家:高考作文中「信息繭房」概念對於移動辦公的意義
    當然,學霸的你可能立馬就從中聯繫到了一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信息繭房」,那麼,何為「信息繭房」?   從字面意思來看 ,比喻的是信息被蟲繭一般封鎖住。「信息繭房」,是指傳播體系中的個性化推薦的普及所導致的信息封閉的後果。
  • 臺灣年輕人:炸掉臺灣核電站,毀掉大陸沿海城市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民進黨當局的臺獨行徑,不斷觸碰大陸底線,導致了解放軍空軍常態化繞臺,使得臺灣普通民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打個雷都以為是大陸打過來了!,有的年輕人甚至覺得臺軍戰力,在全球都是能排上名的,遠高於大陸軍力!
  • 專訪作家朱天心:大陸年輕人難免對臺灣文學懷有美好想像
    《三十三年夢》於2015年在臺灣出版後,今年7月首次在大陸出版。朱天心在這部散文集中重現了三十三度遊京都的細節,用楊照寫在序言裡的話來講:「天心記憶力驚人,能將三十多年來的眾多細節全都存藏著。在書中,她甚至幫我記住了我自己都忘了的事。」
  • 臺灣大學生:大陸的發展機會讓人熱血沸騰
    利用暑期赴滬實習,尋找新的發展機會臺灣大學生「逐夢上海」「很想來大陸看看新發展,也看看傳統文化教育和臺灣有什麼不同」,「大陸有近14億人口,想想這裡的發展機會就熱血沸騰。很高興有機會實習、參訪,認識上海」。7月15日,20名臺灣大學生來到上海,開始在2家新經濟企業展開為期1個月的暑期實習,說到未來,他們大都興奮地表示,正考慮在大陸就業和謀劃發展。
  • 五糧液副總經理:想把大陸的白酒賣到臺灣去
    「為了適應這個新的形勢,我們也做了一些產品結構的調整,新開發了42度、39度、35度系列的五糧液產品,想利用投洽會的機會正式跟社會亮相。」彭智輔坦言,當前新興的「80後」、「90後」群體,主動消費烈性白酒的人越來越少。歸納起來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酒被貼上「不太健康、不太文明」的標籤,這和傳統的營銷模式和白酒文化的研究傳播有關。
  • 量子信息研究專家:抓住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機會
    原標題:「抓住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的機會」(逐夢英才)   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上世紀90年代末,量子信息學科在中國有爭議,甚至有人說是偽科學。但在潘建偉看來,量子信息科技革命是一個重要機遇,即可以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蹤者、模仿者邁向未來信息技術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我們要抓住這次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發達國家的機會。」潘建偉說,從1997年起潘建偉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和國內前輩一起探討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發展,並組建了研究團隊。
  • 最近,關於「臺灣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
    臺灣要靠提升軍備「以武拒統」,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是南轅北轍。一年多來,在民進黨狹隘的對抗思維下,兩岸關係越來越「冷」。歲末年初,「兩岸軍事話題」成為熱點新聞。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兩場記者會宣揚「大陸軍事威脅論」,首份所謂「國防報告書」,更是擺出要以多兵重器嚇阻大陸的架勢。
  • 高層強硬表態:解放軍收復臺灣時間就在近幾年內!
    美國當選總統川普雖然還未正式上任,但已成功地讓中美關係風生水起了,其中,臺灣問題尤其突出,經過川普一番有效相當的推波助瀾,據說大陸方面因此有了新的判斷,即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相當渺茫。大概是建立在這一判斷的基礎上,高層或權威人士出面屢屢放話,說近幾年內大陸就要武力收復臺灣,就要最終解決臺灣問題了。綜合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的消息,先後有三個方面的人士對外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一是原南京軍區司令員、退役中將王洪光的表態。他在一次會議上公開斷言,"我的判斷是2020年前軍事衝突是肯定的,2020年前後要爆發臺海戰爭,很可能一舉奪取臺灣。"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五):西進大陸 一飛沖天
    臺灣人登陸的模式,已從早年以中壯年為主,通常是帶著資金前進大陸「經商」,如今已變成年輕人西進找工作,臺灣青年西進「就業」已成為新常態。   造成臺灣青人西進就業的原因,不外乎臺灣低薪與缺少就業機會;如果你自認為自己還是個人才,勇敢西進工作,幾年下來終非池中物。
  • 蔡英文:大陸不要誤判 以為臺灣人會對壓力屈服
    蔡英文4日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  蔡英文表示,不論哪一任政府,都不可能做出違反臺灣民意的事,她向大陸喊話,希望大陸不要誤解、誤判整個情勢,以為用壓力可以讓臺灣人民屈服。  以下為《華爾街日報》專訪全文:  華爾街日報:您在四個多月前的就職演說中承諾尊重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既有歷史事實與政治基礎。然而,北京方面將此稱之為不完整的答案,並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方面開始對臺灣施壓。是您的政府錯誤解讀大陸?或是北京誤解您?
  • 臺灣「外省人」趙樹信:戲劇性的大陸創業經歷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無錫訊 家住臺灣桃園的趙樹信,因父親祖籍在東北而產生了來大陸發展的念頭,2010年,他在江蘇無錫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飲店,正式開啟了大陸創業之旅並且大獲成功。他希望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幫助那些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成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