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屆海峽青年節暨2020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在福州開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嘉賓參與活動。他在現場用視頻連線的對話形式,跟海峽兩岸的年輕人談論在國際局勢下兩岸青年正在面對的困惑與思考、責任和擔當。
8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重要嘉賓參加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作為長期研究中美關係和中國對外政策的知名學者,金燦榮因其觀點新銳受到許多人追捧,活躍於各大思想市場。
活動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金燦榮,就兩岸關係談談自己的觀察和看法。
統一對臺灣才是最佳選擇澎湃新聞:有臺灣學者評論說,你此前看兩岸問題很溫和,近年來有所改變,你的態度為何有改變呢?
金燦榮:我覺得自己並沒有變,對兩岸關係從來保持一致觀點,希望兩岸能用比較和平的方式完成祖國統一。當前兩岸關係的客觀環境形勢確實嚴峻了,那麼我的判斷也自然嚴峻了,我只是對客觀環境評述而已。
澎湃新聞:當前兩岸關係的確面臨挑戰,臺灣民進黨當局近年來一直在力圖從政治、文化和經濟層面「去中國化」,你對此怎麼看?
金燦榮:多年來,民進黨在政治和文化心理上的「去中國化」,目前已成為阻礙兩岸發展與和平統一最大障礙。
澎湃新聞:民進黨執政後,一直想從經濟和產業上同樣「去中國化」,你認為會成功嗎?
金燦榮:經濟和產業上相對複雜。民進黨執政後,力圖擺脫臺灣從經濟和產業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最關鍵的是,如今在大陸辦廠和開公司的各種成本也上升了,原有部分在大陸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臺資企業在進行轉移。儘管臺灣在經濟和產業上擺脫對大陸的依賴並不容易,效果也不明顯,但目前已看出了跡象。
澎湃新聞: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經濟與產業分工協作可作為海峽兩岸溝通的重要紐帶,你對此怎麼看?
金燦榮:大陸的學術界有段時間特別流行經濟決定論,認為經濟不可能被政治中斷,如今看來這個觀點有點樂觀,如果政治關係惡化到一定程度經濟會受到影響。短期之內,我們似乎很難看到臺灣在經濟上「去中國化」取得什麼成效,但架不住時間帶來的變量。
澎湃新聞:近年來,臺灣各方面也都面臨挑戰,你認為臺灣如何才能走出困局?
金燦榮:憑藉臺灣自身已經沒有能力走出困局的,只有兩岸和平統一,讓臺灣順利搭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便車,才是最佳選擇。
澎湃新聞:如今政治環境和疫情讓兩岸交流幾乎進入停滯狀態,這個難題如何破解?
金燦榮:過去幾年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已嚴重受損,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結束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5月20日就職演說時提出要修「憲」,這很危險。無論如何,兩岸關係在前幾年下滑基礎上進一步下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更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利影響,按常理兩岸應該合作,但民進黨當局不僅不合作,還第一時間切斷與大陸的航班來往,包括疫情後期對歐美國家開放得最快,對大陸居民赴臺卻採用特別嚴苛的歧視性對待。我害怕這樣的事情做多了,兩岸人心變遠了,近年來,我觀察到大陸民眾的耐心正在消失。
兩岸青年如何勇於突破困局?大陸對臺灣的態度和做法是否也相應發生變化呢?
金燦榮:大陸針對臺灣的總體原則沒任何改變,希望「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大方針也沒變,態度比以前堅決,做法更有針對性。給臺灣年輕人提供更多政策優惠和成長舞臺,以此維繫兩岸民間交流的正常局面。
澎湃新聞:兩岸關係錯綜複雜,青年人交流也決定了兩岸的未來,你認為兩岸青年人如何突破困局呢?
金燦榮:兩岸交流的主要困局還是政治環境限制了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民進黨當局設置了很多障礙,把兩岸青年交流政治化,這是現在主要的問題,包括很多正常的民間交流進行政治化,如何突破呢?我認為還是用民間力量和兩岸青年人的突破,或者兩岸地方政府和民間社團多發揮作用。
澎湃新聞:在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存在部分差異的情況下,你認為兩岸青年如何有效溝通呢?
金燦榮:兩岸青年各有優長,大家要學會彼此學習,相互補充,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全球化時代很關鍵。全球化意味著機遇多,但競爭壓力也很大,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抓住機遇,當前全球化所面臨的困境也擺在了眼前,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兩岸青年只要有心,通過民間團體和個人努力,正常交流還是能保持。
澎湃新聞:如果給臺灣年輕人一些建議,你會建議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和人生道路?
金燦榮:臺灣部分年輕人實際上對中國大陸理解很有限,而對世界大勢的理解也極其有限。我建議優秀的臺灣年輕人,首先走出臺灣的「信息繭房」。根據我的觀察,臺灣部分年輕人自以為很理解世界,實際上視野狹窄,唯有跳出「信息繭房」,才能真正了解和認識世界。其次要認識到中國大陸發展對臺灣總體來講是機遇,臺灣年輕人要想辦法提升自己,才能抓住機遇,因為機遇通常只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