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信息繭房裡的蠶,看不到五顏六色的春天

2021-01-09 中國質量萬裡行

本文來源:半佛仙人

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習慣性的反覆接受自己喜歡的信息,無視掉自己不喜歡的信息,最後把自己關在一個被相同信息纏繞起來的小房間裡自嗨的現象。

這個現象不算少見。

在智能推薦變得越來越聰明的今天,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背後,是否存在著看不見的手。

網際網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信息繭房留下的痕跡,人們換位思考的欲望正在減弱,大家越來越固守於自己的「圈子」,只要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能夠得到認可,就堅定地認為自己沒有需要改進的問題,默認那些和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人都是腦子不正常的奇葩。

就好像老爸老媽總是被相似的公眾號灌輸一腦子奇怪的知識,然後緊張兮兮地發來一連串的養生大秘訣,告訴你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對。你想反駁,他們覺得你不如他們關注的專家專業。

這時代大家見了面,先擺一下立場,立場差距太大,直接就不把對面當成人了,開口就是「呵呵,就這?就這?寧可真是把爺逗笑了。」

網絡世界在一次次的衝突中變得割裂。

普通人在小圈子裡泡著也就算了,就連很多行業從業者也經常被款在自己的認知舒適區走不出去。

對信息繭房的批判有很多,但很多人只能直覺的感受到信息繭房的害處,並沒有意識到信息繭房殺死的是什麼樣珍貴的能力。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這個時代被用濫的藉口,因為當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看起來是要求同存異,事實上是完全放棄了聽取不同的聲音。

換一個角度思考不是為了成為一個沒有立場的人,而是為了讓你更接近真實的世界,能夠更全面的做出判斷。

2

傾聽不同視角的聲音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道是隔行如隔山,不同行業的信息都很難得到有效的溝通,更別說是一些身份地位相差太大的情況。

就算你想聽,也得有忙到靠咖啡吊命的專業人士肯花時間跟你聊才行。

這年頭大家都這麼忙,壓力都這麼大,不現實一點都過不下去了。

每一個能和不同立場的專業人士溝通交流的機會都是很寶貴的。

但是還好,這是個網際網路的時代,總有一些渠道能幫我們獲得這樣的機會。

就在上周,微信上線了最新一期「微信圓桌」欄目,邀請企業家、學界代表和微信生態代表一起探討數位化時代發展的一些看法。

這個過程相當直觀的展現了不同人在面對相同信息時迥異的思考模式,從三個角度詮釋了「為什麼我們不能把自己關進信息繭房」這個問題。

第一個角度,就是即使是相同的一個事件,不同的切入點會導出不同的結果。

這一期「微信圓桌」討論的話題是「數位化時代的企業組織變革」。

這個話題並不尖銳,事實上如果我們去看一些專業期刊,會感覺這個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

但是在幾個人交流的過程中,不同的立場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

從工具提供者的角度,企業微信產品部總經理盧青偉更傾向於強調toB業務相較於toC的滯後,認為數位化的下一個階段,是把現在已經深度融入用戶的數字業務提供給企業方,讓企業方能夠利用數位化來提高自己的效率。

而企業端的看法則不盡相同,賽諾菲中國區副總裁諾林和沃爾沃汽車亞太區企業傳播副總裁趙琴則會更在意利用數位化帶來的,直接觸達消費者的變化。

原本在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有很多層的隔閡,分銷商,經銷商,代理商,一層一層的分級,到達市場之後,企業原本的目的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偏移,而企業也很難聽到用戶的聲音。

數位化改革後,用戶和企業之間的聯繫變成了點對點,企業能夠直接觸及用戶的需求,進行及時的變革,這就是企業方所認為最棒的影響。

而代表學界的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的所長楊東寧教授則想的更遠,從他的視角看來,未來的世界不僅是如企業所說的BtoC的,企業可以直達消費者,甚至會是CtoM(Consumer to Manufacturer)的,消費者可以直連製造,自己定義乃至設計。

這些站在行業Top位置上的人才,必定是具備全局思維眼光的,但他們還是更多從自己的立場來思考問題,而看起來相似的立場,最後卻會導出不一樣的結論,這就是第一個角度:

沒有人能夠把握全局,所以必須要多方面採集信息。

3

第二個角度,是相同的結論可以從不同的視點得到驗證。

作為管理者肯定不會只去抬槓和battle,站在行業上遊,這些決策者自然也會達成一些共識。

比如,所有人都認為數位化發展的環境下,更應該以用戶為中心,建立更有溫度的企業體制。

但是大家的出發點還是不太一樣,做醫藥的諾林更傾向於喚醒用戶的自覺性,自己作為一個推手,幫助用戶提高健康意識。

企業微信的盧青偉認為,要點在配合用戶的使用習慣,提高信息的精度和趣味性,而非用大量的內容淹沒用戶,把建議變成騷擾。

結論是這個結論,但是從多個角度證明過的結論要比自己拍腦門想出來的結論更具可信度。

當我們說到數位化時代的時候,有人會歡呼,有人會憂慮,大家知道數位化的時代對企業是機遇也是危機,但機遇到底在哪裡,危機到底在何處,不同人眼中這個機遇的程度怎麼樣,依然是一個又一個模糊的問題。

有一些中小企業通過迅速的轉型成功超越了競爭對手,利用數位化的機會,將原本鬆散的產業上下遊連結起來,更深入的觸及客戶和供應鏈。

那到底是競爭對手慢了算機遇,還是搶下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市場比較機遇?

你成功了一次,不一定意味著你的觀點是對的,在電梯裡伏地挺身還是蹲起都能上樓,不收集足夠的上樓案例,就會沉浸在自己的路徑裡,然後因意識不到環境改變而在再次試圖重複的時候跌跟頭。

這就是第二個角度:

沒有人能做出確定正確的判斷,所以要不斷地分析更多人判斷的方法。

4

第三個角度,則是通過吸收更多視角的觀點,來打破自己的直覺常識。

在這些專業人士碰撞的過程中,我們會驚訝的發現,他們的很多認知對普通人來說是反常識的。

站在普通人的視角裡,世界是被這些管理者、大企業、天才推著前進的,經常會出現「沒有賈伯斯就不會有智能機」這樣的句式,但這就是客觀事實嗎?

微信圓桌中的幾個站在管理者角度的專家卻得出了和普通人完全相反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不是自己想變化,是用戶變了,他們不得不做出改變。

普通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是這樣的:如果不是智能機發展,我就沒有智能機用了,如果不是外賣發展,我就沒有辦法點到外賣,如果不是網購業務發展,我就沒法在家穿女裝了。

這就是常識,根本不需要論證的常識。

而在企業的視角裡這竟然是完全相反的,並不是企業提供了什麼用戶才能用到什麼,而是用戶有某一方面的強烈需求,你不去配合根本就不行。

當用戶都拿起手機來支付的時候,你不推出自己的APP,就會落伍,當用戶開始習慣網購的時候,你沒有網店,你就是落伍,當用戶更相信微信而不是簡訊的時候,你用簡訊通知用戶注意健康,就是落伍。

企業認為自己一直在追著用戶需求跑,而用戶認為自己一直在跟著企業走。

不放到檯面上來聽聽,這種反常識的結論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

還有數位化對「人」的影響。

在大眾的常識裡面,普遍認為數位化帶來的是對人的異化,當每個人都被貼上了標籤,人的屬性就變得極度稀薄。

當企業用各種數據和名詞來定義不同的人群時,每個人都會在心裡疑惑,我在企業心裡真的還是一個人嗎?

感覺自己就像《城市之光》裡的卓別林一樣,變成了的社會機械上的一個齒輪。

但站在企業端,我們卻發現,企業在數位化後反而更加注重人的個性化,因為數位化事實上減弱了「體系」對人的規範,企業內部會變得更加顆粒化,扁平化,組織可以上下通暢,減少中介化的現象。

在數位化的加成下,原本龐大的企業機器,轉變成了催化性的組織,這個組織可以很小,但是卻能夠調動龐大的資源進行工作。

而這種組織中,人的個性化,個人能力,反而需要更加突出,齒輪型的人根本沒有立身之地。

這就是第三個角度:

用更大幅度的跨越性視角,來顛覆自己單方面得出的常識。

5

在王陽明的心學裡講,「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一個人的世界就是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你不知道的世界就等於是不存在的。

這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對不對先不討論,把自己看到的世界當成全世界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實體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工具提供者和使用者,企業的管理者和執行者,提供服務的供應者和最後使用這些成果的普羅大眾。

只要視角變化,很多問題都會變化。

每個人的眼中看到的都是自己認知的世界,但只有站的更高,看得更多,才能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同角度的人湊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世界。

藏在信息繭房裡,就會失去對全局的整體判斷,在個人,會影響到自己的職業發展和長期投資規劃,在企業,更會引起連鎖的商業誤判,影響到千千萬萬人的生活。

我們必須從信息繭房裡走出來,學會傾聽。

行業並沒有絕對正確的解答,所以更應該多看不同視角的答案,因為行業就是由這些出發點不同但走到同一個舞臺的人組成的,每一個人的獨特思想都是一個變數。

過去我們無法觸及到管理者的思考領域,而網際網路讓管理者走到臺前來,抹平了地位差距帶來的信息迷霧,讓普通人也能直觀的看到這些管理者思考碰撞的過程。

能夠讓普通人看到企業家們站在企業角度對時代變化的判斷,是一次難得的知識增量,這得益於網際網路時代日趨扁平的世界,也得益於微信提供了「微信圓桌」這樣一個平臺。

---

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裝

知乎:半佛仙人

相關焦點

  • 蠶寶寶結繭了
    那天早上,我突然發現我的一條寶貝蠶身子亮晶晶的
  • 蠶結繭後怎麼處理?
    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蠶結繭後怎麼處理吧!蠶是鱗翅目蠶蛾科的昆蟲,為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華南地區及臺灣俗稱之蠶寶寶或娘仔,生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會結繭,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蠶結繭後怎麼處理吧
  • 蠶的一生之結繭篇
    作者:重慶蠶科院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國人的祖先就發現並馴化了蠶,幾千年來,蠶業成為中國古代農業中僅次於穀物種植的重要生產項目,因為絲綢貿易開拓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蠶寶寶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呢?本期蠶業科普,帶您去看看蠶兒吐絲結繭。
  • 雲之家:高考作文中「信息繭房」概念對於移動辦公的意義
    當然,學霸的你可能立馬就從中聯繫到了一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信息繭房」,那麼,何為「信息繭房」?   從字面意思來看 ,比喻的是信息被蟲繭一般封鎖住。「信息繭房」,是指傳播體系中的個性化推薦的普及所導致的信息封閉的後果。
  • 一個蠶繭裡,有一千米長的絲
    圖片:三蝶紀從卵到繭絲方盡剛從卵殼裡鑽出來的蠶寶寶是黑乎乎的,像一隻小螞蟻,這個階段叫蟻蠶。蟻蠶啃食桑葉漸漸長大,體色慢慢從黑褐變為青白色。昆蟲的外骨骼堅硬,幼蟲必須蛻去舊錶皮,新的身體才能發育長得更大。
  • 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
    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時間:2016-06-16 12:43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 很多寶寶問我們看到的蠶繭一般都是白色的,但有的蠶吐絲卻是五顏六色,這是怎麼回事?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網際網路為公眾提供了「資訊汪洋」,但人們接觸信息並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性地吸收。通俗來說,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應」之下,公眾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般的「繭房」中。個性化搜索一定會帶來「信息繭房」嗎?
  • 師說| 楊斌:繭房與開放
    「繭房」抓住了當下人們的某種共同焦慮,類似的例子還有「內卷」。「繭房」反映著像蠶繭一樣的自我生活桎梏。這個概念在信息推送算法受到社會高度警覺的今天,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一個焦點。近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撰文《繭房與開放》,現將全文刊出以饗讀者。
  • 太空蠶寶寶吐絲結繭了
    據《法制晚報》報導 記者了解到,這次太空飛行任務與航天員一起進駐天宮的有幾位特殊的乘客,它們是六隻可愛的「蠶寶寶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3]如果公司建立了信息繭房,就不可能興隆,因為其自己的決定不會受到內部的充分的挑戰。如果政治組織的成員——或國家領導人——生活在繭房裡,他們就不可能考慮周全,因為他們自己的先入之見將逐漸根深蒂固。……對於私人和公共機構而言,繭房可以變成可怕的夢魘。[4]儘管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是在協商民主的語境下,但是,信息繭房的影響未必只局限於這一領域。
  • 信息繭房的系統論述(大白話8.29)
    所以像微波、紅外線、紫外線,我們的肉眼都看不到。但看不到,不意味著不存在。再比如說,經典力學構建了一個在宏觀低速狀態下的絕對時空概念,是我們常識所能理解的狀態。但到了相對論裡,在宏觀高速狀態下,時空的概念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隨著運動速度越快,時間速率還會發生變化。包括質量越大的物體,會對周圍空間產生扭曲,甚至還會讓光發生扭曲。
  • 蠶寶寶吐絲結繭的徵兆、過程及注意事項
    蠶寶寶經過4次蛻皮後,蠶寶寶要開始吐絲結繭了。這個過程很神奇~~1、徵兆:蠶寶寶會變得安靜,不再吃桑葉,身體開始變得發亮,大便比平時的大很多時,頭不停地擺動,頭部的肌肉隨著擺動來回伸縮,大家要開始注意咯,蠶寶寶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開始結繭了。
  • 蠶寶寶「拒絕」結繭急煞蠶農
    本報泰安6月13日訊 養蠶養了15年,頭一次遇到春蠶不結繭,這對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李家峪村村民來說,無疑是場災難。徂徠鎮蠶繭站孫站長介紹,該鎮最近大約有600張春蠶出現了這種情況,他表示是大氣中的廢氣汙染引起的。而村民大都認為是蠶種的問題。
  • 「雙語彙」Information Cocoon/信息繭房
    造成這一極化(polarization)現象的原因不一而足,而新興技術、媒體、政治推波助瀾下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效應無疑是其中之一。關於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最為人熟知的來源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團隊成員卡斯·森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烏託邦》(Infotopia)一書。
  • 桐鄉「蠶寶寶」海外吐絲結繭
    推動蠶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桐鄉「蠶寶寶」海外吐絲結繭 發布日期:2020-04-24 09:00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 如皋磨頭:蠶寶寶即將抽絲結繭 開窗通風后竟發黑死亡?
    辛苦了二十多天,眼瞅著就要抽絲結繭了,可沒想到,不少蠶寶寶竟然出現發黑,死亡等現象,這可把他急的夠嗆。張來祥說,西邊鄰居的小作坊是製作家具的,已經存在了兩年,原先不搞噴漆,影響還小一點。可是最近,鄰居新弄了噴漆房,只要噴漆的機器一開動,不要說嬌嫩的蠶寶寶了,人聞著都吃不消。
  • 蠶寶寶吐出「黃金繭」,原是攜帶了「彩色基因」
    曹女士家的蠶寶寶吐出「黃金繭」楚天都市報4月22日訊(記者滿達)養了半個多月的蠶寶寶,竟然吐出金黃色的絲。4月22日,家住武昌區的曹女士看到兒子養的蠶寶寶結成的8個「黃金繭」,嘖嘖稱奇:「蠶寶寶明明吃的都一樣,為啥吐出的繭顏色卻不一樣?」
  • 天宮二號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圖)
    央視新聞:【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前兩天還在景海鵬指尖起舞的蠶寶寶,現在已經開始抽絲結繭了!你知道嗎?這六隻蠶寶寶,也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從4000隻蠶寶寶裡脫穎而出的。它們的「太空屋」長什麼樣?據說還有「食堂」和「衛生間」?
  • 天宮日記: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前兩天還在景海鵬指尖翩翩起舞的蠶寶寶,已經開始抽絲結繭了。在航天員的精心呵護下,包裹在蠶絲裡的蠶寶寶就像甜睡的嬰兒一樣,享受這一段神奇的太空之旅。這六條蠶寶寶是科學家培育改良的品種「秋豐白玉」。
  • 天神組合最近咋樣了:6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已經攜手在太空旅行了一周,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也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生活了一周。而此次跟他們一起進駐天宮的還有六隻可愛的「蠶寶寶」。「太空養蠶」是這次飛行任務中一個有趣的實驗,「蠶寶寶」如何在失重環境下生存?吐出的蠶絲又會有什麼不同?一起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