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泰安6月13日訊 養蠶養了15年,頭一次遇到春蠶不結繭,這對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李家峪村村民來說,無疑是場災難。徂徠鎮蠶繭站孫站長介紹,該鎮最近大約有600張春蠶出現了這種情況,他表示是大氣中的廢氣汙染引起的。
而村民大都認為是蠶種的問題。據了解,到目前,李家峪村的經濟損失已在30萬元左右,徂徠鎮的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6月12日,記者接到讀者打來熱線,反映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李家峪村村民飼養的春蠶大都不結繭。記者隨即趕到了李家峪村,剛進入村裡就看到路邊、河溝、地頭上都是村民倒掉的春蠶。記者在打來熱線的蘭先生的帶領下來到他家,走進院內剛好碰到村民蘭某推著裝滿春蠶的小車準備倒掉(見右圖)。隨後,蘭先生領著記者看了他父親蘭聖水的養蠶室,本來該是春蠶結繭的時期,然而春蠶卻是滿地在爬。蘭聖水談到春蠶不結繭時滿臉愁容,他說:「不知道為什麼,我養蠶養了15年,頭一次遇到春蠶不結繭。辛辛苦苦養了一個多月的春蠶,本指望能賣些錢,這下全泡湯了。」當問起他家的損失時,他說:「我今年養了1.66張,按照往年的產量,能達到150斤左右,按以往每斤15元算,損失2000多元」。據了解,並不是蘭聖水家一家出現這樣的情況,李家峪全村養蠶的都是這樣。
對於出現這種情況,提供蠶種的蠶繭站難道就沒有採取什麼補救措施嗎?蘭聖水說:「蠶繭站來過後,拿了一些樣本去化驗,現在還沒有結果。他們提供的措施就是讓趕緊倒掉,以免影響夏蠶的飼養。」很多村民懷疑是蠶種的問題。蠶繭站的孫站長告訴記者,他們找了兩個山東農業大學的專家正在進行化驗,根據蠶的反應情況看,主要是大氣中的廢氣汙染引起的,刺激了蠶的頭部,致使無法吐絲結繭。孫站長介紹,徂徠鎮像這種情況大約有近600張春蠶不結繭。「既然是大氣汙染,那麼村民能否繼續飼養夏蠶?」孫站長回答:「不敢保證夏蠶沒有問題,這種情況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
但對於廢氣汙染,很多村民並不認可,李家峪村村民表示該村處於丘陵地,周圍沒有工廠,也沒有村民進行秸稈燃燒,廢氣從何而來?同時記者了解到,泰安市岱嶽區化馬灣鄉的許多養蠶農戶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線索提供者蘭先生獎勵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