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蠶繭裡,有一千米長的絲

2020-09-10 物種日曆

人類自從出現在地球上,就開始了對其他物種的探索,而「馴化」更是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一大步。時至今日,人類已經馴化了牛、馬、羊、雞、鴨、鵝等牲畜和家禽,但是,只有一種昆蟲被完全馴化了,那就是家蠶。


唯一完全被人類馴化的昆蟲

家蠶(Bombyx mori)又叫桑蠶,簡稱蠶,是鱗翅目蠶蛾科的一種蛾子。家蠶的祖先來自野蠶(Bombyx mandarina)。不同於潔白的家蠶,野蠶的顏色是灰濛濛的,更重要的是,相比於野蠶,家蠶已經完全失去了飛行的能力,翅膀退化成得短短的,這些特徵更有利於人們對其進行大規模飼養和繁殖。從野蠶到家蠶,這一重要的歷史進程最早發生於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可能也沒有想到,他們馴化的這種昆蟲,在之後會改變世界,為人類創造了無可替代的文明和歷史。

灰了吧唧的野蠶。圖片:三蝶紀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黃帝的元妃嫘(léi)祖發明和傳播了養蠶技術,史稱嫘祖始蠶。民間傳說無法考證,不能作為事實根據,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從一些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蠶繭和絲織品,以及在殷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蠶」、「桑」、「絲」、「帛」等文字。從這些文物證據可以推測,中國人馴化蠶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在《詩經·國風·七月》中已經有關於養蠶的詩句:「蠶月條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遠揚,猗彼女桑」,裡面的蠶月指的是三月,開始養蠶的季節。條桑的意思是修剪桑樹。意思是在開始養蠶的三月,拿斧子砍去桑樹生長過於旺盛的枝條,這樣才能讓桑樹長得更好。詩句裡透露出,養蠶和種桑樹在當時都已經成為了勞動人民的產業。

養蠶。圖片:三蝶紀


從卵到繭絲方盡

剛從卵殼裡鑽出來的蠶寶寶是黑乎乎的,像一隻小螞蟻,這個階段叫蟻蠶。蟻蠶啃食桑葉漸漸長大,體色慢慢從黑褐變為青白色。昆蟲的外骨骼堅硬,幼蟲必須蛻去舊錶皮,新的身體才能發育長得更大。從卵孵化出來的幼蟲是一齡蠶,每次蛻皮就增加一齡,幼蟲一般在蛻皮2~4次以後開始化蛹,化蛹前它們會吐絲做繭,將自己包裹起來。

幼小的蟻蠶。圖片:三蝶紀


如果蠶繭不被人類利用,化蛹的蠶會在一定時期後鑽出蠶繭羽化成蛾。蠶蛾的口器退化了,無法進食,唯一的使命就是與異性產卵,留下後代。

家蠶馴化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依據不同的特徵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依據蛻皮的次數,蛻皮三次後化蛹結繭變為成蟲的是三眠蠶品種,蛻皮四次後化蛹結繭變為成蟲的是四眠蠶品種,五次則是五眠蠶品種(幼蟲蛻皮前會不吃不喝不動,這個階段在養蠶業裡叫作「眠」)。在蠶業生產中普遍飼養的蠶種都是四眠蠶。不同品種的蠶繭大小、蠶絲粗細、延伸度、色澤都有差異。此外,蠶的品種還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之分,一年繁殖一代的是一化性蠶,繁殖兩代的是二化性蠶,一年繁殖三代及以上的是多化性蠶,其中一化性的品種最多,多化性的品種最少。

蠶蛾。圖片:三蝶紀


還有一些蠶是限性蠶品種,這類品種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在幼蟲、卵或繭就能清楚地辨別出雌雄,提高生產雜交種的效率。譬如依據幼蟲辨別:有斑紋的是雌的,沒有斑紋的是雄的;依據繭色辨別:結黃繭的是雌的,結白繭的是雄的。

蠶的一生會遭遇各種生存挑戰,諸如來自細菌、病毒、寄生蟲的威脅,由於集約化的養殖方式,蠶一旦得病很容易互相傳染。此外,餵蠶用的桑葉如果有農藥殘留,也會危及蠶的生命。從蠶卵到絲綢,糅合了大量的汗水、技術與僥倖。


連接過去與未來

從蠶繭中抽出蠶絲的工藝叫作繅絲。蠶絲纖維最主要的成分是絲素蛋白,外面包裹著一層絲膠蛋白,絲膠蛋白水溶性好,蠶化蛹結繭後,將蠶繭放入沸水中煮,就可以去除絲膠蛋白,在蠶繭中抽取蠶絲,一個蠶繭可以抽出長達800~1200米的蠶絲。最初的繅絲都是通過人工完成的,後來隨著養蠶業的發展,這些過程都大大簡化,由機器完成,高效快速。

蠶繭。圖片:三蝶紀


蠶絲最廣泛的應用方式,當然是絲綢紡織品。桑蠶馴化起源於中國,絲綢紡織技術最早也始於中國。絲綢光潔、輕薄、柔軟、韌性高又透氣,絲綢織品工藝複雜,曾是帝王專屬,隨著絲綢業的發展才慢慢走進民間。公元前138~126年間,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絲織品傳入中西亞,之後再陸續傳入其他國家。「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促進了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加泰隆尼亞地圖集(Catalan Atlas)展現的絲綢之路。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除了絲綢衣物、蠶絲被等日常用途之外,蠶絲在醫學上也被廣泛應用,手術用的縫合線人造皮膚、人工神經、人工血管、人工骨骼等等都可以用蠶絲製成,與其他材料相比,蠶絲機械強度高,生物相容性高,也更容易降解。還有一些研究團隊在測試用蠶絲蛋白3D列印人體組織和器官,如果這些技術能廣泛應用,將成為眾多需要移植組織和器官患者的福音。這種幾千年前就被人類馴化的小小昆蟲,不僅改變了過去的歷史,還將連接未來。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相關焦點

  • 蠶結繭後怎麼處理?
    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蠶結繭後怎麼處理吧!蠶是鱗翅目蠶蛾科的昆蟲,為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華南地區及臺灣俗稱之蠶寶寶或娘仔,生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會結繭,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蠶結繭後怎麼處理吧
  • 蠶寶寶結繭了
    我餵好桑葉,其它蠶寶寶都吃了起來,而那條寶貝蠶卻一動不動。我把它抓到另一個盒子裡,把桑葉放到它嘴邊,可它還是不吃。過了一會兒,那條寶貝蠶卻爬到了盒子的一個角落。「哦,要結繭了。」我興奮地喊起來。我馬上拿出一小捆稻草,把那條寶貝蠶放到稻草中間。過了10多分鐘,我發現那條寶貝蠶已在稻草中間用4根又粗又長的絲線固定好了位置。它又陸續從嘴裡吐出潔白如玉的絲線,一圈一圈地繞。
  • 蠶的一生,一路「開掛」的蠶吐完絲後真的死了嗎?
    蟻蠶長到第一階段逐漸變成麻灰色的一齡蠶;之後每經過大約3-4天休一次眠脫一次皮長大一點,由一齡蠶長成二齡蠶、三齡蠶、四齡蠶、五齡蠶,再過6-8日成為可以結繭的熟蠶。養蠶有很多小講究,如蠶小時候餵桑葉得切碎喂,不能帶露水,曬熱的桑葉摘回來放到常溫才喂,桑葉林周圍不能用農藥,蠶房也要用石灰消毒,避免接觸滅蚊劑、香水、樟腦等不良氣體,進出要換鞋子……結繭,蠶越長越大越能吃,經歷4次脫皮,當蠶長得圓滾滾白白胖胖半透明,可以看到積攢了一肚子的白絲,且「沒食慾」時,就是要結繭了
  • 蠶寶寶吐絲結繭的徵兆、過程及注意事項
    蠶寶寶經過4次蛻皮後,蠶寶寶要開始吐絲結繭了。這個過程很神奇~~1、徵兆:蠶寶寶會變得安靜,不再吃桑葉,身體開始變得發亮,大便比平時的大很多時,頭不停地擺動,頭部的肌肉隨著擺動來回伸縮,大家要開始注意咯,蠶寶寶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開始結繭了。
  • 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
    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時間:2016-06-16 12:43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 很多寶寶問我們看到的蠶繭一般都是白色的,但有的蠶吐絲卻是五顏六色,這是怎麼回事?
  • 濰坊昌樂:呵護一月 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原標題:呵護一月,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中國有著悠久的絲綢文化,絲由蠶吐,說起蠶,大家都不陌生。幾千年的歷史,蠶從古代繁衍到了當下,它們吐絲結繭,用短暫的一生支撐著百姓的生活,那織成的一緞緞精緻的絲綢便是對它們生命最完美的詮釋。5月6日至6月10日,記者走進蠶農生活,和他們一起見證了蠶寶寶的成長。
  • 蠶寶寶吐出「黃金繭」,原是攜帶了「彩色基因」
    曹女士家的蠶寶寶吐出「黃金繭」楚天都市報4月22日訊(記者滿達)養了半個多月的蠶寶寶,竟然吐出金黃色的絲。4月22日,家住武昌區的曹女士看到兒子養的蠶寶寶結成的8個「黃金繭」,嘖嘖稱奇:「蠶寶寶明明吃的都一樣,為啥吐出的繭顏色卻不一樣?」
  • 蠶的一生之結繭篇
    作者:重慶蠶科院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國人的祖先就發現並馴化了蠶,幾千年來,蠶業成為中國古代農業中僅次於穀物種植的重要生產項目,因為絲綢貿易開拓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蠶寶寶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呢?本期蠶業科普,帶您去看看蠶兒吐絲結繭。
  • 帶你走進蜀山的「蠶村」,看看蠶寶寶們……
    >在蜀山區西部小廟鎮,有一處被當地人稱為「蠶村」的地方,鼎盛時期這裡家家都有桑樹林、點擊視頻看看「蠶村」↓↓↓5月中旬,小滿剛過,小廟鎮餘崗村的養蠶人汪宏芝已在自家的桑樹林裡忙活起來她要為即將誕生的蠶寶寶準備食物。
  • 太空蠶寶寶吐絲結繭了
    據《法制晚報》報導 記者了解到,這次太空飛行任務與航天員一起進駐天宮的有幾位特殊的乘客
  • 蠶寶寶會什麼要吐絲呢?
    這個時候,蠶吐絲結繭的行為,將自身包圍在緻密的繭殼當中,既可以躲避天敵保護自己,又可以放心地在蠶繭裡變成蠶蛹,並讓蠶蛹體內的器官轉變成蠶蛾的形態,最終羽化成蠶蛾。一隻老熟幼蟲的身體內,有兩列細胞組成的絲腺體,它要比身體長5倍,並且與貯藏絲液的袋狀囊相通。頭上的擠壓器與周圍的肌肉連接著,蠶兒吐絲時,頭上的肌肉不停地伸縮,將絲腺體中的絲液抽壓出來,絲液與空氣接觸後,便形成細長的絲。   蠶吐絲的過程,可謂千辛萬苦。
  • 蠶的生長過程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
  • 【睡前故事】蠶為什麼吐絲呢?
    讀我們也推薦父母和孩子一起對著文字讀一讀,共享入睡前溫暖的親子時光。博士爺爺您好,我今天想問您一個問題,蠶為什麼會吐絲呢?希望博士爺爺回答。博士爺爺:小朋友,你知道蠶寶寶嗎?蠶寶寶又叫家蠶,是一種被人們養在屋裡的,能夠吐出柔軟、光滑、潔白蠶絲的昆蟲幼蟲。
  • 蠶寶寶「拒絕」結繭急煞蠶農
    本報泰安6月13日訊 養蠶養了15年,頭一次遇到春蠶不結繭,這對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李家峪村村民來說,無疑是場災難。徂徠鎮蠶繭站孫站長介紹,該鎮最近大約有600張春蠶出現了這種情況,他表示是大氣中的廢氣汙染引起的。而村民大都認為是蠶種的問題。
  • 上聯: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才子巧對下聯流傳千古
    蘇軾是北宋有名的大才子,當時有很多人都遊學在他門下,比如說張耒、晁補之、秦觀和黃庭堅,他們也因此被人稱為「蘇門四學士」。尤其是黃庭堅,在生前就已經可以和蘇軾齊名,並稱「蘇黃」。黃庭堅小時候聰慧且勤奮,他家中有很多藏書,而他讀幾遍就可以記住,甚至當他的舅舅李常隨時考他時,他都能流暢回答,李常對此感到驚奇,認為他是千裡之才,對他更加看中,想要悉心培養,就時常出題考驗他,黃庭堅對此也是欣然接受。
  • 天宮二號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圖)
    央視新聞:【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前兩天還在景海鵬指尖起舞的蠶寶寶,現在已經開始抽絲結繭了!你知道嗎?這六隻蠶寶寶,也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從4000隻蠶寶寶裡脫穎而出的。它們的「太空屋」長什麼樣?據說還有「食堂」和「衛生間」?
  • 雌蠶與雄蠶的區別
    一、外貌特徵一般情況下,雄蠶身體比雌蠶稍小,體重比雌蠶輕些,生長期比雌蠶略短,吃的桑葉量比雌蠶稍少。識別蠶寶寶雌雄,最可靠的特徵,是腹部第八、九節:雌蠶第八、九節腹面有四個透明小點;雄蠶第九節腹面中央,有一個透明小點。
  • 【小記·發現】「抽絲剝繭」走進「蠶」世界
    剛從蠶卵裡爬出的蠶寶寶又黑又小。再後來,它就開始結繭啦。蠶寶寶從出生到結繭大約需要40天。黃健波老師告訴大家一隻蠶大概吐絲兩天兩夜就能結出一個繭,所吐的絲,最長可以達到1.5公裡。一個蠶繭就是一根蠶絲,你知道怎樣測量蠶絲的長度嗎?
  • 直播預告丨桐鄉科學老師帶你看蠶寶寶吐絲結繭
    2018-05-21 13:5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沈志成 張藝萌桐鄉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開始養蠶織絲的地區之一,擁有4700多年的蠶桑文化。 漫畫大師豐子愷在作品《憶兒時》中,提到的三件不能忘卻的事情中第一件就是養蠶。
  • 天宮日記: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來源:央視新聞  央視網消息:在這次太空飛行任務中,與航天員一起進駐天宮的還有幾位特殊的乘客,它們是六隻可愛的「蠶寶寶」。「太空養蠶」是這次飛行任務中一個有趣的實驗,「蠶寶寶」如何在失重環境下生存?吐出的蠶絲又會有什麼不同?通過昨天從太空回傳的影像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