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從出現在地球上,就開始了對其他物種的探索,而「馴化」更是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一大步。時至今日,人類已經馴化了牛、馬、羊、雞、鴨、鵝等牲畜和家禽,但是,只有一種昆蟲被完全馴化了,那就是家蠶。
家蠶(Bombyx mori)又叫桑蠶,簡稱蠶,是鱗翅目蠶蛾科的一種蛾子。家蠶的祖先來自野蠶(Bombyx mandarina)。不同於潔白的家蠶,野蠶的顏色是灰濛濛的,更重要的是,相比於野蠶,家蠶已經完全失去了飛行的能力,翅膀退化成得短短的,這些特徵更有利於人們對其進行大規模飼養和繁殖。從野蠶到家蠶,這一重要的歷史進程最早發生於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可能也沒有想到,他們馴化的這種昆蟲,在之後會改變世界,為人類創造了無可替代的文明和歷史。
灰了吧唧的野蠶。圖片:三蝶紀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黃帝的元妃嫘(léi)祖發明和傳播了養蠶技術,史稱嫘祖始蠶。民間傳說無法考證,不能作為事實根據,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從一些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蠶繭和絲織品,以及在殷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蠶」、「桑」、「絲」、「帛」等文字。從這些文物證據可以推測,中國人馴化蠶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在《詩經·國風·七月》中已經有關於養蠶的詩句:「蠶月條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遠揚,猗彼女桑」,裡面的蠶月指的是三月,開始養蠶的季節。條桑的意思是修剪桑樹。意思是在開始養蠶的三月,拿斧子砍去桑樹生長過於旺盛的枝條,這樣才能讓桑樹長得更好。詩句裡透露出,養蠶和種桑樹在當時都已經成為了勞動人民的產業。
養蠶。圖片:三蝶紀
剛從卵殼裡鑽出來的蠶寶寶是黑乎乎的,像一隻小螞蟻,這個階段叫蟻蠶。蟻蠶啃食桑葉漸漸長大,體色慢慢從黑褐變為青白色。昆蟲的外骨骼堅硬,幼蟲必須蛻去舊錶皮,新的身體才能發育長得更大。從卵孵化出來的幼蟲是一齡蠶,每次蛻皮就增加一齡,幼蟲一般在蛻皮2~4次以後開始化蛹,化蛹前它們會吐絲做繭,將自己包裹起來。
幼小的蟻蠶。圖片:三蝶紀
如果蠶繭不被人類利用,化蛹的蠶會在一定時期後鑽出蠶繭羽化成蛾。蠶蛾的口器退化了,無法進食,唯一的使命就是與異性產卵,留下後代。
家蠶馴化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依據不同的特徵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依據蛻皮的次數,蛻皮三次後化蛹結繭變為成蟲的是三眠蠶品種,蛻皮四次後化蛹結繭變為成蟲的是四眠蠶品種,五次則是五眠蠶品種(幼蟲蛻皮前會不吃不喝不動,這個階段在養蠶業裡叫作「眠」)。在蠶業生產中普遍飼養的蠶種都是四眠蠶。不同品種的蠶繭大小、蠶絲粗細、延伸度、色澤都有差異。此外,蠶的品種還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之分,一年繁殖一代的是一化性蠶,繁殖兩代的是二化性蠶,一年繁殖三代及以上的是多化性蠶,其中一化性的品種最多,多化性的品種最少。
蠶蛾。圖片:三蝶紀
還有一些蠶是限性蠶品種,這類品種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在幼蟲、卵或繭就能清楚地辨別出雌雄,提高生產雜交種的效率。譬如依據幼蟲辨別:有斑紋的是雌的,沒有斑紋的是雄的;依據繭色辨別:結黃繭的是雌的,結白繭的是雄的。
蠶的一生會遭遇各種生存挑戰,諸如來自細菌、病毒、寄生蟲的威脅,由於集約化的養殖方式,蠶一旦得病很容易互相傳染。此外,餵蠶用的桑葉如果有農藥殘留,也會危及蠶的生命。從蠶卵到絲綢,糅合了大量的汗水、技術與僥倖。
從蠶繭中抽出蠶絲的工藝叫作繅絲。蠶絲纖維最主要的成分是絲素蛋白,外面包裹著一層絲膠蛋白,絲膠蛋白水溶性好,蠶化蛹結繭後,將蠶繭放入沸水中煮,就可以去除絲膠蛋白,在蠶繭中抽取蠶絲,一個蠶繭可以抽出長達800~1200米的蠶絲。最初的繅絲都是通過人工完成的,後來隨著養蠶業的發展,這些過程都大大簡化,由機器完成,高效快速。
蠶繭。圖片:三蝶紀
蠶絲最廣泛的應用方式,當然是絲綢紡織品。桑蠶馴化起源於中國,絲綢紡織技術最早也始於中國。絲綢光潔、輕薄、柔軟、韌性高又透氣,絲綢織品工藝複雜,曾是帝王專屬,隨著絲綢業的發展才慢慢走進民間。公元前138~126年間,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絲織品傳入中西亞,之後再陸續傳入其他國家。「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促進了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加泰隆尼亞地圖集(Catalan Atlas)展現的絲綢之路。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除了絲綢衣物、蠶絲被等日常用途之外,蠶絲在醫學上也被廣泛應用,手術用的縫合線、人造皮膚、人工神經、人工血管、人工骨骼等等都可以用蠶絲製成,與其他材料相比,蠶絲機械強度高,生物相容性高,也更容易降解。還有一些研究團隊在測試用蠶絲蛋白3D列印人體組織和器官,如果這些技術能廣泛應用,將成為眾多需要移植組織和器官患者的福音。這種幾千年前就被人類馴化的小小昆蟲,不僅改變了過去的歷史,還將連接未來。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