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發現】「抽絲剝繭」走進「蠶」世界

2021-02-12 少年日報

蠶寶寶是如何穿上五彩衣的?你能把蠶繭上的絲拉出來嗎?5月31日19點整,在《少年日報》小記者們的見證下,上海市中小學「科普校園行」科學家巡講活動邀請上海昆蟲博物館科普部黃健波主任來到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為大家網絡直播了「抽絲剝繭」的全過程。

蠶卵:淡黃變紫黑

剛生出來的蠶卵是淡黃色的,用放大鏡看起來扁扁的有點橢圓,用尺量一量,長約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溫下會逐漸變成紫黑色。

蠶寶寶:「黑瘦小」變「白胖紙」

剛從蠶卵裡爬出的蠶寶寶又黑又小。

第一次蛻皮後的蠶寶寶

經過第二次蛻皮,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明顯變淡了。

剛經歷了第三次蛻皮的蠶寶寶。

第四次蛻皮後,蠶寶寶的食量開始大增,並且逐漸膚白「貌美」。

再後來,它就開始結繭啦。蠶寶寶從出生到結繭大約需要40天。

黃健波老師告訴大家一隻蠶大概吐絲兩天兩夜就能結出一個繭,所吐的絲,最長可以達到1.5公裡。一個蠶繭就是一根蠶絲,你知道怎樣測量蠶絲的長度嗎?現場,黃老師用帶來的工具給大家演示了起來。

首先,輕輕剝開包裹在蠶繭外的散絲,把它們放進熱水裡浸泡,乾燥的蠶絲容易斷,所以要泡軟。然後,用竹籤把絲頭挑出來,將絲一圈一圈地繞在紙板或支架上,就可以知道絲有多長了。

黃健波

其實蠶寶寶也吃其他的植物,例如拓葉、榆葉、蒿苣葉等,只是特別愛吃桑葉。

小記者周苜蓿、孟怡辰

是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繭都是白色的呢?

黃健波

不是,蠶寶寶還可能吐出其他顏色的絲來。給蠶餵食有顏色的飼料,通過轉基因改變品系,就能得到彩色的蠶繭。

小記者尚小瑛、楊涵悅

蠶為什麼要做個繭把自己包起來呢?

黃健波

因為蛹不會動,沒反抗能力,如果沒把自己包住,會被鳥之類的東西吃掉,或者被雨淋死。把自己包住,是保護自己。

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彩色蠶寶寶的奧秘。其實,它們與普通蠶寶寶是一樣的,只是它們每天吃的不是桑葉,而是色素飼料, 這些飼料的主要成分是桑葉和色劑。這太有趣了,我在想,如果我們人類也每天吃色素食品的話,會不會跟彩色蠶寶寶一樣,變成一個個彩色的人呢?

小記者 何樂葦

在古代,彩色蠶絲通過染色獲得。在現代,為了減少染色過程的汙染,保護環境,專家們開始研究如何讓蠶寶寶產出彩色的蠶絲,目前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給桑葉噴灑上食用色素,蠶寶寶吃了這些帶色素的桑葉後,會結出帶色素的蠶蛹,這種辦法已經獲得成功,第二種是改良基因,通過提取彩色昆蟲的基因,跟普通蠶的基因結合,讓蠶產出彩色的蠶蛹。這種辦法還不太穩定,沒有大規模推廣。但我覺得第二種辦法更酷,就像讓蠶寶擁有了彩色魔力,養殖的工作人員也會更輕鬆。

小記者 李子希

講座中,黃老師還指出了一個關於蠶繭的誤區。我們常常用「破繭成蝶」比喻獲得新生,但事實上蠶寶寶最終變成的是蛾而非美麗的蝴蝶,所以叫「破繭成蛾」更符合科學喲!

小記者 徐嘉顥 沈昊宸

在飼養蠶寶寶時,我除了每天給他們餵桑葉,清理糞便以外,還會和它們一起玩遊戲,而它們最擅長的遊戲就是「攀崖」。當我把它們放在我的衣服上的時候,它們的身體會緊緊貼著衣服慢慢向上蠕動,即使成90度垂直,它們也絕對不會掉下來。原來我一直認為蠶寶寶身體下有吸盤才能讓它們攀附爬行。而通過黃老師的揭秘我才明白,原來蠶寶寶腹部小每個小足上都有著又尖又彎的小爪子,這才使它們能夠勾住我的衣服,一步一步往上爬。

小記者 趙軒禾

聽了今天的講座,我印象中平平常常的「養蠶」突然變得有趣起來,真想自己也養一些穿著五彩衣的蠶寶寶。

小記者 邵慧

參加活動前,我就一直有一個疑問「一個小小的蠶,怎麼會抽出那麼長的蠶絲?」黃老師現場為我們演示了「抽絲剝繭」的過程。我們近距離地觀察、聽黃老師講解,真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也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小記者 翟英傑

回家後,我把「蠶的演變」過程畫了下來,你們看懂了嗎?

小記者 黎唯雅

  

資料圖片由黃健波提供

文字整理 李曄

攝影 顧力丹

相關焦點

  • 《天蟲禮物》帶你走進蠶的世界
    ……日前,江蘇大學陳克平教授出版科普讀物《天蟲禮物——走進蠶的世界》,以獨特的視角書寫中華民族在蠶業科學史上的勤勞智慧,展現繁華的天蟲世界。這也是陳克平繼2017年《逐夢天蟲》後,推出的又一本關於家蠶的科普讀物。一葉、一蠶、一繭、一帶、一路、一絲,跨越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美妙的回憶和遐想。
  • 帶你走進蜀山的「蠶村」,看看蠶寶寶們……
    帶你走進蜀山的「蠶村」,看看蠶寶寶們…… 2020-09-08 0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蠶與桑樹:一隻蟲的桑心歷史,東方文明的傳播先鋒,歷久彌新
    桑葉是蠶,天牛星,桑毛蟲的主要食物。最讓人喜歡的是蠶,因為蠶得到了桑葉的營養後就吐絲成繭,人們利用它織成精美的絲綢,獲取豐富的利潤。桑葉也是蠶唯一的食物。科學家曾經作過試驗:在一個試驗盤中放入青蒿,萵苣葉,桑葉及魚腥草吸引蠶寶寶,短暫的猶豫後,蠶寶寶選擇了桑葉。 這是因為蠶已經把桑葉的蛋白質味道刻在了它的基因裡。桑樹如果是自然成長,可以有上萬年的壽命。
  • 黑小蠶
    旋即發現,紙殼上,已經落了三隻蛹蛾了。紙殼裡的繭蛹,查看了下,好像都有種呼之欲出的架勢。 這可如何是好? 真是難題啊。 第二天,發現蛾子在交配。查了下,它們出來交配後,不吃不喝就會死去。 第三天,蛾子已經在產卵了。
  • 雌蠶與雄蠶的區別
    介紹一下雌蠶與雄蠶的區別,在新的一年,小編將其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我們的蠶寶寶能更為大家所熟,也希望蠶寶寶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能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一、外貌特徵一般情況下,雄蠶身體比雌蠶稍小,體重比雌蠶輕些,生長期比雌蠶略短,吃的桑葉量比雌蠶稍少。識別蠶寶寶雌雄,最可靠的特徵,是腹部第八、九節:雌蠶第八、九節腹面有四個透明小點;雄蠶第九節腹面中央,有一個透明小點。
  • 「美妙暑期」走進昆蟲世界 發現生命的奇妙
    如今,有一場關於小蟲子的展覽正在進行,觀看者可以走進昆蟲世界,近距離感受昆蟲生命力,發現生命的奇妙。近日,臨平一小102中隊領航假日小隊的同學們,來到錢投·錢唐農園「Reborn蟲生主題展」,通過夏.蟲盛、秋.蟲聲、冬.蟲身、春.蟲生,四大板塊空間,發現昆蟲成長的奇妙了解昆蟲世界懂得保護動物,尊重動物生命。
  • 世界上吐絲價值比較高的十種蠶!
    世界上吐絲價值比較高的十種蠶!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北部,主食為桑葉,也可用鵝菜補充。那世界上吐絲比較有價值的10種蠶都有哪些呢?虎蠶又稱虎斑蠶,斑馬蠶,老虎蠶虎蠶是寡食性昆蟲,幼蟲期喜食桑科植物,尤其是桑樹葉。一般為一化性,即1年僅孵化一次。經過約23-28天的人工飼養後,幼蟲結繭化蛹,再經過9-15後成蟲羽化破繭而出,成蟲(蠶蛾)交尾產卵後死去。所產之卵經過夏,秋,冬三季,於次年春季孵化。一個世代從蠶卵孵化起到死亡約為40天。
  • 蠶寶寶「拒絕」結繭急煞蠶農
    記者在打來熱線的蘭先生的帶領下來到他家,走進院內剛好碰到村民蘭某推著裝滿春蠶的小車準備倒掉(見右圖)。隨後,蘭先生領著記者看了他父親蘭聖水的養蠶室,本來該是春蠶結繭的時期,然而春蠶卻是滿地在爬。蘭聖水談到春蠶不結繭時滿臉愁容,他說:「不知道為什麼,我養蠶養了15年,頭一次遇到春蠶不結繭。辛辛苦苦養了一個多月的春蠶,本指望能賣些錢,這下全泡湯了。」
  • 蠶寶寶結繭了
    那天早上,我突然發現我的一條寶貝蠶身子亮晶晶的
  • 濰坊昌樂:呵護一月 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原標題:呵護一月,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中國有著悠久的絲綢文化,絲由蠶吐,說起蠶,大家都不陌生。幾千年的歷史,蠶從古代繁衍到了當下,它們吐絲結繭,用短暫的一生支撐著百姓的生活,那織成的一緞緞精緻的絲綢便是對它們生命最完美的詮釋。5月6日至6月10日,記者走進蠶農生活,和他們一起見證了蠶寶寶的成長。
  • 一個蠶繭裡,有一千米長的絲
    從野蠶到家蠶,這一重要的歷史進程最早發生於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可能也沒有想到,他們馴化的這種昆蟲,在之後會改變世界,為人類創造了無可替代的文明和歷史。民間傳說無法考證,不能作為事實根據,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從一些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蠶繭和絲織品,以及在殷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蠶」、「桑」、「絲」、「帛」等文字。從這些文物證據可以推測,中國人馴化蠶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 小滿節氣蠶寶寶「成年」 浙江桐鄉蠶農「望蠶訊」
    浙江嘉興桐鄉屠甸鎮是當地著名桑蠶產區,時值小滿,蠶農於建剛和妻子每天都在忙著給家裡的5萬隻蠶寶寶餵食,再過幾天,蠶寶寶就將結繭出絲。在嘉興桐鄉,蠶農在小滿節氣有「望蠶訊」的習俗,娘家會到女兒家串門,送來各種應季食物,一同祈盼今年蠶絲豐收。在嘉興桐鄉,蠶農在小滿節氣有「望蠶訊」的習俗。
  • 我家的蠶寶寶們吐絲啦
    作為今年夜市活動的重頭戲之一,由本報與絲綢城管委會聯合推出的「我和蠶寶寶一起成長」親子活動大賽也同時啟動。  當天的啟動儀式上,20多名小朋友來到現場領養蠶寶寶,這其中,既有剛進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有不少是此前就養過蠶寶寶、頗有經驗的大孩子。如今,一周的時間過去了,可愛的蠶寶寶們在各自的小主人家裡過得究竟怎麼樣?一起來看看孩子們記錄下的養蠶日記吧。
  • 巴斯德:他發現了一種病原體,救了蠶的生命,是著名微生物學家
    有一年,法國南部飼養蠶的地區流行了一場瘟症,大量的蠶在人們的無奈之中漸漸死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一般的養蠶專家找不到病源,對此災難束手無策。蠶病蔓延,使向來很發達的法國蠶絲一落千丈,瀕於破產。養蠶的人們心急如焚,聯名上書法國政府,要求派最高明的專家來治蠶病。
  • 散文:蠶寶寶
    這就是蠶籽。"按他教的方法,將蠶籽用棉絮包嚴,晝夜放進貼胸口袋,一周後每天掏出來看看,直到鑽出來兩毫米長、黑線一樣的小蠶,小心翼翼地用乾淨的毛筆粘到鋪了桑葉、紮上窟窿的紙盒裡。一兩堂課的功夫,小蠶便開始吃開桑葉了。當時,最頭疼的是桑葉。
  • 蠶的生長過程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既枯燥又具有挑戰性其難度仿若繭中抽絲然而他依然堅守初心用豐碩的研究成果回饋祖國他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一員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曾令森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1998年,曾令森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質與行星科學系學習,以美國內華達巖基為主要研究基地,應用野外實測和理論模擬相結合的方法,發現了變質巖部分熔融高度釹(Nd)同位素不平衡的現象,在系統研究後構建出符合地質情況、較簡潔的理論模型,解釋了變泥質巖部分熔融作用中銣—鍶(Rb-Sr)和釤—釹(Sm-Nd)同位素系統耦合行為,從而使這一猜想正式上升為基礎地學的一大理論。
  • 那些年我們一起養過的蠶寶寶,它們的死法絕對是大家心中永遠的噩夢!
    不知道現在還記不記得,在小學的某一堂課程,老師應該都有要求大家飼養蠶寶寶,將它們的成長紀錄下來的經驗吧?雖然說學校附近的文具店、雜貨店都可以買的到,其實蠶寶寶這種生物真的非常難養,尤其在那個好動的年紀,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照顧這些小動物呀~~~下面小編就來介紹幾個那些年我們一起養過的蠶寶寶的回憶吧!!
  • 蠶的一生,一路「開掛」的蠶吐完絲後真的死了嗎?
    彩色的蠶、彩色的繭又是怎麼回事?……莫茉帶著十萬個為什麼養了一期蠶之後才恍然大悟知曉答案,現在把酒話桑麻,為您解鎖蠶那奇妙有趣一路「開掛」的一生。蠶卵孵化,比芝麻粒還小的蠶卵自然或人工孵化,剛孵化出來的蟻蠶是又黑又瘦的。蟻蠶長到第一階段逐漸變成麻灰色的一齡蠶;之後每經過大約3-4天休一次眠脫一次皮長大一點,由一齡蠶長成二齡蠶、三齡蠶、四齡蠶、五齡蠶,再過6-8日成為可以結繭的熟蠶。
  • 蠶的一生之結繭篇
    作者:重慶蠶科院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國人的祖先就發現並馴化了蠶,幾千年來,蠶業成為中國古代農業中僅次於穀物種植的重要生產項目,因為絲綢貿易開拓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蠶寶寶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呢?本期蠶業科普,帶您去看看蠶兒吐絲結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