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寶寶是如何穿上五彩衣的?你能把蠶繭上的絲拉出來嗎?5月31日19點整,在《少年日報》小記者們的見證下,上海市中小學「科普校園行」科學家巡講活動邀請上海昆蟲博物館科普部黃健波主任來到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為大家網絡直播了「抽絲剝繭」的全過程。
蠶卵:淡黃變紫黑
剛生出來的蠶卵是淡黃色的,用放大鏡看起來扁扁的有點橢圓,用尺量一量,長約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溫下會逐漸變成紫黑色。
蠶寶寶:「黑瘦小」變「白胖紙」
剛從蠶卵裡爬出的蠶寶寶又黑又小。
第一次蛻皮後的蠶寶寶
經過第二次蛻皮,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明顯變淡了。
剛經歷了第三次蛻皮的蠶寶寶。
第四次蛻皮後,蠶寶寶的食量開始大增,並且逐漸膚白「貌美」。
再後來,它就開始結繭啦。蠶寶寶從出生到結繭大約需要40天。
黃健波老師告訴大家一隻蠶大概吐絲兩天兩夜就能結出一個繭,所吐的絲,最長可以達到1.5公裡。一個蠶繭就是一根蠶絲,你知道怎樣測量蠶絲的長度嗎?現場,黃老師用帶來的工具給大家演示了起來。
首先,輕輕剝開包裹在蠶繭外的散絲,把它們放進熱水裡浸泡,乾燥的蠶絲容易斷,所以要泡軟。然後,用竹籤把絲頭挑出來,將絲一圈一圈地繞在紙板或支架上,就可以知道絲有多長了。
黃健波
其實蠶寶寶也吃其他的植物,例如拓葉、榆葉、蒿苣葉等,只是特別愛吃桑葉。
小記者周苜蓿、孟怡辰
是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繭都是白色的呢?
黃健波
不是,蠶寶寶還可能吐出其他顏色的絲來。給蠶餵食有顏色的飼料,通過轉基因改變品系,就能得到彩色的蠶繭。
小記者尚小瑛、楊涵悅
蠶為什麼要做個繭把自己包起來呢?
黃健波
因為蛹不會動,沒反抗能力,如果沒把自己包住,會被鳥之類的東西吃掉,或者被雨淋死。把自己包住,是保護自己。
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彩色蠶寶寶的奧秘。其實,它們與普通蠶寶寶是一樣的,只是它們每天吃的不是桑葉,而是色素飼料, 這些飼料的主要成分是桑葉和色劑。這太有趣了,我在想,如果我們人類也每天吃色素食品的話,會不會跟彩色蠶寶寶一樣,變成一個個彩色的人呢?
小記者 何樂葦
在古代,彩色蠶絲通過染色獲得。在現代,為了減少染色過程的汙染,保護環境,專家們開始研究如何讓蠶寶寶產出彩色的蠶絲,目前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給桑葉噴灑上食用色素,蠶寶寶吃了這些帶色素的桑葉後,會結出帶色素的蠶蛹,這種辦法已經獲得成功,第二種是改良基因,通過提取彩色昆蟲的基因,跟普通蠶的基因結合,讓蠶產出彩色的蠶蛹。這種辦法還不太穩定,沒有大規模推廣。但我覺得第二種辦法更酷,就像讓蠶寶擁有了彩色魔力,養殖的工作人員也會更輕鬆。
小記者 李子希
講座中,黃老師還指出了一個關於蠶繭的誤區。我們常常用「破繭成蝶」比喻獲得新生,但事實上蠶寶寶最終變成的是蛾而非美麗的蝴蝶,所以叫「破繭成蛾」更符合科學喲!
小記者 徐嘉顥 沈昊宸
在飼養蠶寶寶時,我除了每天給他們餵桑葉,清理糞便以外,還會和它們一起玩遊戲,而它們最擅長的遊戲就是「攀崖」。當我把它們放在我的衣服上的時候,它們的身體會緊緊貼著衣服慢慢向上蠕動,即使成90度垂直,它們也絕對不會掉下來。原來我一直認為蠶寶寶身體下有吸盤才能讓它們攀附爬行。而通過黃老師的揭秘我才明白,原來蠶寶寶腹部小每個小足上都有著又尖又彎的小爪子,這才使它們能夠勾住我的衣服,一步一步往上爬。
小記者 趙軒禾
聽了今天的講座,我印象中平平常常的「養蠶」突然變得有趣起來,真想自己也養一些穿著五彩衣的蠶寶寶。
小記者 邵慧
參加活動前,我就一直有一個疑問「一個小小的蠶,怎麼會抽出那麼長的蠶絲?」黃老師現場為我們演示了「抽絲剝繭」的過程。我們近距離地觀察、聽黃老師講解,真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也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小記者 翟英傑
回家後,我把「蠶的演變」過程畫了下來,你們看懂了嗎?
小記者 黎唯雅
資料圖片由黃健波提供
文字整理 李曄
攝影 顧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