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吐盡一生絲,莫教容易裁羅綺。」
那麼蠶為什麼要吐絲結繭?
蠶之所以要吐絲,源頭上,是因為在幼蟲階段,吃下了大量桑葉。桑葉本身含有各種胺基酸。蠶體內的胺基酸過多,所以,蠶吐絲,是自我解毒的一種方式。
如果說排解胺基酸是蠶為了避免來自內部的毒害,那麼把絲吐成一個圈將自己包圍則是為了避免來自外部的毒害。
蠶作為一個完全變態(不同生命階段有不同的形態,不要想歪哦)動物,在變態的關鍵階段都非常脆弱。這個時候,蠶吐絲結繭的行為,將自身包圍在緻密的繭殼當中,既可以躲避天敵保護自己,又可以放心地在蠶繭裡變成蠶蛹,並讓蠶蛹體內的器官轉變成蠶蛾的形態,最終羽化成蠶蛾。
蠶能吐絲,根本有賴於體內的「絲腺體」。絲腺體的構造,完全不亞於現在任何高科技的精密儀器。
絲腺體連接著頭部下面叫做擠壓器的吐絲泡,
蠶吐絲的過程,可謂千辛萬苦。
蠶吐絲結繭時,頭時而抬高,時而垂下,
蠶兒每結好一枚繭,需要轉換250一500次位置,
補充:蠶的食糧——桑葉當中,含有水、蛋白質、糖類、脂肪等成分。蠶吃進桑葉以後,經過消化分解,吸收桑葉中的蛋白質和糖類,造成絹絲蛋白質,絹絲蛋白質再形成絹絲液,絹絲液經過蠶的吐絲和凝固作用,就成了絲繭。所以蠶絲既不同於麻纖維,也不同於毛纖維,而是一種生物蛋白質。
總之,吐絲能夠排毒,結繭能夠保護蠶蛹,吐絲結繭是蠶適應環境獲得生存的本能。一頭蠶要花費將近3天的時間,連續吐出1000多米的長絲,才能結成一個蠶繭。而一張2斤的蠶絲被,需要至少1200個左右的雙宮繭才能製成。所以蠶絲被真的是可愛的蠶寶寶對人類毫無保留的奉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