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送上太空的6隻「秋豐白玉」蠶寶寶供圖/張龍
法制晚報訊正在太空遨遊的天宮二號上,搭載的6隻「秋豐白玉」蠶寶寶備受關注。
近日,《法制晚報》(公號ID:fzwb_52165216)記者從蠶的提供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獲悉,6隻蠶寶寶中有5隻已在太空吐絲結繭,完成了一個重要的實驗目的。待飛船返回地球後,科研團隊將觀察這些「太空蠶」吐絲的行為是否有變化,研究這些變化能否改進家蠶養殖技術。
據《法制晚報》記者了解,這6隻蠶寶寶是從4000隻蠶中篩選出來的。
進展5隻蠶已經吐絲返回後觀察變化
《法制晚報》記者了解到,農大植保學院的張龍教授是一位昆蟲學家,6隻蠶寶寶就是由他的團隊培養出來送上太空的。他介紹,此次太空實驗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觀察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是否能夠吐絲,以及吐絲行為是否與重力有關。
日前,央視播出了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養蠶的畫面,當時6隻蠶寶寶還未吐絲。張龍告訴記者,現在其中5隻蠶已經吐絲結繭,「生活得很好」。由於航天員任務較多,張龍還沒有收到蠶吐絲結繭後的情況報告。「我們會等蠶從太空回來後,看看它吐絲行為是否有變化,這些變化是否與重力有關。研究這些變化能否改進家蠶養殖技術。」
揭秘4000蠶裡挑6隻專門設計飼養盒
張龍介紹,在太空養蠶的設想是由香港中學生提出來的,他的研究團隊負責提供蠶。得知要把蠶寶寶送上太空,張龍的團隊做了很多準備。首先是從4批、9種共約4000隻蠶中篩選,最後挑出了6隻「秋豐白玉」品種的蠶。
他提到,「秋豐白玉」是我國自己培育的新蠶種,也是目前國內比較流行、具有代表性的品種。「該品種的蠶比較健壯,病害也比較容易控制,能夠經受住嚴苛環境。」張龍說,他們還為蠶的生存操作標準、控制病害、飼料配置等做了大量工作,「最大困難就是控制病害,不能把對人有害的病菌帶上太空。」
此外,蠶在太空的飼養條件要求也很高,「專門設計了一個有防震功能的飼養盒,保證在飛船發射、返回過程中,蠶不會受到嚴重衝擊。」張龍說,飼養盒的兩端有瓶蓋式設計可以開啟,航天員定期從這裡投餵人工配置的飼料,蠶可以自己取食,蠶的糞便也要從這個開口清理。
在失重環境下,即便有飼養盒這個「迷你太空艙」保護,蠶也會在裡面到處漂浮,容易「暈頭轉向」找不到食物。為此,研究團隊在飼養盒內壁上鋪了一種特殊的布,能夠固定住蠶寶寶。
背景受香港邀請參與負責實施並做顧問
張龍表示,由於此次蠶寶寶太空搭載試驗的設計構想是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設計比賽的獲獎作品之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給他發出邀請函,考慮到中國農業大學以及他在昆蟲學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就,故特邀其參與並指導本實驗中的家蠶生長發育特徵的研究,張龍被特邀作為蠶寶寶太空搭載試驗項目實施的科技顧問。
張龍教授團隊受委託展開適齡蠶的培育、飼養、篩選及配套新飼料的研製,克服重重困難,以高質量的水準完成了新品種「秋豐白玉」的培育,經過了反覆的嚴謹實驗,確認滿足蠶蟲太空實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