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房」抓住了當下人們的某種共同焦慮,類似的例子還有「內卷」。「繭房」反映著像蠶繭一樣的自我生活桎梏。這個概念在信息推送算法受到社會高度警覺的今天,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一個焦點。
近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撰文《繭房與開放》,現將全文刊出以饗讀者。
繭房與開放
楊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繭房」二字,抓住了當下人們的某種共同焦慮,甚至這兩個中文字本身,就有著比英文概念(cocoon)更有穿透力的強傳播性,類似的例子還有「內卷」——比起英文的involution一詞殺傷力要強得多。「繭房」這一提法,來自於2006年凱斯·桑斯坦提出的「信息繭房」——是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已有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認知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但他當時恐怕沒有預料到這個概念會在信息推送算法受到社會高度警覺的今天,會成為人們討論的一個焦點。
但如果要跳出信息繭房,更一般性地思考「繭房」與「卷」所引發的當下「焦慮」與「糾結」,可以說,「卷」字代表著在可分的蛋糕不再變大的情況下,人們以更加精細的消耗戰來競爭排序上的領先,其中透著相互傾軋的殘酷,透著對某種零和博弈的本質絕望,透著對於發展停滯、徒勞無功的恐懼。而「繭房」則反映著像蠶繭一樣的自我生活桎梏,反映著與完整的世界割裂隔絕;繭房中的人會變得更自以為是,人與人之間的孤立與對立會滾雪球般地愈演愈烈。人心之怕,怕沒了值得期待的未來,也怕沒了能夠理解自己的他人,都算得上人生「實苦」。繭房恐懼,也不算是無妄。一方面,世界上的信息越來越多到爆,另一方面,人們卻仍只擁有有限的注意力。二者的落差,越來會越大。即使算法不見得加劇信息餵養並導致繭房這種情況下,人的認知、選擇的各種行為可能都會陷入某種有限性、自縛性。且以響亮醒目的繭房來命名之、探討之。專業繭房。社會分工的精細,乃是追求效率迫使,學校教育也呈現出越來越專門的分科化。專業的訓練既可能帶來專業眼光與技能,也容易產生視野局限。本身,專業人士用以解決問題的工具箱本身也有著「用進廢退」的自強化、正反饋特徵——一個工具本來只是工具,但只是因為掌握在手、用得更多,因而從想法和做法上都變得入套其中、更難「跳脫」其外。對手裡拿著一把錘子的專家而言,他看到的所有問題成了釘子。討論公共衛生與健康問題,你會看到醫學院教授與社會學者、公共管理人才與疫苗研究專家、大數據分析師與健康經濟學家相互之間「雞同鴨講」、各說各話。人們從看不懂、看不慣,就逐步演化為看不到、不願看。貌似熟悉的陌生人,講著同一種語言卻是無法彼此溝通。「團結」繭房。扎堆相惜,抱團取暖,人們在看似團結的團體一致中享受著放鬆,更享受著彼此認同而帶來的強大感、正確感。越「消費」團結之利而越增強團結的人們,不能忍受對團結的星點批評,更不要說兀自逃離;團結一致的暗示,也讓身處團結中的人自我審查,濾掉那些「不利於團結的一閃念」。強大而被醜惡化的外敵,會加劇團結繭房的效力。繭房的團結氛圍中,相互點讚,相互美言。如果說,有一種美顏相機,讓自己「看」到更好看;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有一種「美言話筒」、「美言耳機」,讓自己「聽」到更好聽、更愛聽?在許多家長群中,我們班最棒,我們學校最厲害,我們老師最漂亮,就是這種新功能的一種展現。忠於團結立場,打擊異類主張。浩浩蕩蕩,唯「咱們」最強。「大人」繭房。長大成人,就要有個大人的樣子。正襟危坐,正兒八經,義正詞嚴,才是大人的樣子,大人在忙正事兒也!兒戲?絕對不能兒戲。遊戲?人生怎能遊戲。大人不能丟臉,丟臉就丟了人。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大人不敢、不能、不願以及不會犯錯,也就不敢、不能、不願並不會探索,遑論創新。大人繭房的一種典型表現,就是「大人物繭房」,也可以叫領導繭房——當了領導,長了架子,就失去了說「我不懂」的權利。而最能促進創新的適宜環境,是幼稚園中的沒大沒小、沒對沒錯、沒皮沒臉,那種兒戲遊戲的無忌狀態;試想一下,如果生下來的孩子就要戴著成人的面具,TA還能學步學語、在跌撞與笨拙中獲得必須的成長嗎?!「肉糜」繭房。古有晉惠帝的「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今有「如果他們看手機上網課會帶來近視,為什麼不投屏到大平板上?」階層所造成的深刻不公,正如桑德爾新作《優績的暴政》所述,常被假裝存在的機會公平或象徵性存在的平等賽道所遮掩,一句「憑本事吃飯,沒本事滾蛋」讓工作中的失敗者進而連基本的人格尊嚴都難以保全。裂解的國家、社會,亟需更具共同體意識和共同體能力的新道德體系。這是個世界性的挑戰,而發展中的中國可以提供自身實踐的探索和經驗。
大學的機制設計,有著避免作繭的費心考慮,其核心要義就是——無問西東,多元開放,恣肆徜徉,讓你作繭也難。《要領》中漢尼斯校長說在大學裡,一個人是最容易體會到為人謙遜的必要,大學也是最有機會打破繭房甚至建立某種「繭房抗體」的階段。但,得要把機制搞對。大學的培養方案和成長路徑,是否有足夠的拉伸(stretch)讓學生走出舒適區經歷挫折打磨而蛻變?信息與主張是否能夠減少灌輸與餵養,而增加學習者主動獲取多向求索的分量?大學的師生群體,是否應在文化、學緣、性別、階層的來源上更加多樣,讓「異類共處」的過程就發揮破繭的功效?大學中的科系如何加強融合互通,師生如何在生活物理空間和學習互動半徑上增加專業與專長上的豐富性?大學如何讓師生都能抱有「初學者心態」,建構「幼稚園狀態」,以好奇和熱愛來求真知創新知?大學如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圍牆外更廣泛的社會群落、階層,與弱勢、邊緣、普通勞動者真實互動,建立更包容的同理心、仁愛心?大學如此,其他亦然。多元開放是謙遜的來源,是創新的必需,是繭房的解藥。然而多元開放,並非自然而然,需要有意為之,篤力為之。繭房讓人想到的是作繭自縛的負面影響,而很少讓人聯想到化繭成蝶的樂觀寓意。然而,與直覺並不一致的是,繭房中的感覺其實並不是痛苦,而可能是安逸滿足。繭房是不自知的,它的封閉、逃避還可能會衍生出很多自我說服的邏輯,捍衛自我延續。繭房以自衛、自嗨和短時的確定性犧牲掉長期的可能性、豐富與升華,以此刻的自恃走向了未來的自絕。打破繭房,要靠開放。唯有心靈的開放、認知的開放、邊界與格局的開放,才涵養著做新時代世界公民的可能。
教授簡介
楊斌
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組織行為與領導力、商業倫理、非市場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
楊斌於1987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學位、管理學博士學位。開發並主講清華大學精品課《領導與團隊》、《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講授《管理思維》、《思維、決斷與領導力》、《文化、倫理與領導》、《危機管理》、《管理學概論》等MBA/EMBA課程,多次獲頒教學獎勵。作為團隊成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北京市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
楊斌教授現任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