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吳明益新作《複眼人》:從環保話題說起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吳明益 1971年出生於臺北,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臺灣自然寫作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

  從臺北到宜蘭的高速公路,汽車在連綿的山區穿行,要經過一段長長的「雪山隧道」。

  當年開鑿這條隧道的時候,遭遇了嚴重的工程困難與很多人的反對。作家黃春明誓言說,一輩子不要走這個隧道,如果他死在了臺北,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從這個隧道運回宜蘭。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怕耽誤一場演講過了這條隧道。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嶺,去到東部海岸,觀賞那裡壯闊的海洋、高聳的群山,及臺灣最多樣的族群文化。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的關係,那裡曾是遙遠又難以抵達的美麗之地。

  吳明益新作《複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這部多次獲獎、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自己寫的是環保題材的小說,他說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

  8月底,在騰訊文化組織的臺灣文化考察行中,記者在穿越了「雪山隧道」,飽覽了遼闊的東部海岸線後,與吳明益相約在臺北的「紫藤廬」茶敘。我們的對話,便是從這段「雪山隧道」開始的。

  靈感:「雪山隧道」

  「雪山隧道」打通之前,臺北人到宜蘭,走的是北宜公路。翻山越嶺,九道十八拐,沿途不斷地轉換風景,遠遠地能看到海灣。這條公路曾經是男女約會的好地方。黃春明在宜蘭辦了一個雜誌,名字就叫《九彎十八拐》。

  「雪山隧道」開通之後,宜蘭的人文與自然生態發生了改變。

  「以前,臺北到宜蘭,感覺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帶著某種浪漫的想像。如今,只需經過一個隧道,與當年不斷地轉換風景,人們的情感和態度是不同的。所以,黃春明覺得,這個美好的東西被毀滅了。」

  提及「雪山隧道」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吳明益說這是他小說創作的靈感之一。「這個山含有大臺北地區的水脈,開了隧道之後水脈就流掉了,流掉之後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臺灣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整個西半部越來越低,颱風來的時候造成海水倒灌,之前是沒有那麼頻繁的。」

  吳明益稱,宜蘭的田地現在被割成一塊一塊地賣給了臺北人,蓋成了一棟棟的別墅,所以宜蘭現在有很多的「假農夫」,領著農民的保險費和務農津貼。臺灣一直在講要提升糧食的自給率,現在自給率只有10%左右,政府的目標是提升到30%。如果世界經濟發生動蕩的話,糧食是一個大問題。

  未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想種地已經買不起地了。吳明益給記者算起了經濟帳:一坪地在他任教的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旁邊,可能要7000到10000塊,可在二十年前時,3000多坪才5萬臺幣,農夫可以種得起。現在一坪地1萬塊,農夫買了3000萬的地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作為一個自然生態的觀察與寫作者,吳明益早早地在學校旁邊買了一塊土地,閒暇時耕種,完全不用農藥。「依靠自己種植吃菜的話會餓死,因為你都不下藥,你要對抗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更覺得這種體驗有意思。以前帶著相機到野外去,生物不是你的敵人很清楚,但如果你是農夫的話,很多生物是你的對手。」

  二十來歲時,有閒的吳明益帶著相機在野外,跑遍臺灣觀察各種蝴蝶,寫出了《蝶道》《迷蝶志》,還觀測溪流河岸的生態,寫出了《家離水邊這麼近》,成為臺灣自然寫作的代表作家。

  「比如蝴蝶要產卵在菜葉上?」想起他寫過《迷蝶志》,記者問道。

  「對。你會有新的糾結出來,你會找到一個新的相處之道,這是我更年輕時寫那些作品沒有辦法體會到的。喊口號很容易,深入進去之後會發現各種問題,面對時心態更複雜。」吳明益回答。

  靈感:「垃圾渦流」

  觸動吳明益寫作《複眼人》的另外一個事件是「垃圾渦流」。

  2005年,吳明益看到一則國際新聞,報導太平洋上有十個加州大的「垃圾渦流」在緩緩漂流,科學家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那時候還沒有谷歌地圖,沒有衛星照片,吳明益覺得難以置信,太不真實了,但這件事一直擱在了他的心底。

  在野外,在海邊,這些人類遺棄物聚集成島的形象,會時常湧現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漸漸地,吳明益想像這個島出現了一個少年,名叫阿特烈,《複眼人》小說有了雛形。後來,吳明益讀了一些人類學的作品,就想像讓南太平洋上的小島少年漂到臺灣來,讓兩個文化產生一些對話。於是,這些「垃圾渦流」組成的島,在漂流中撞擊了臺灣。

  小說創作時,臺灣還沒人關心「垃圾渦流」的問題,如今,媒體慢慢開始關注報導此事,一些年輕人也在參與「垃圾渦流」的國際計劃。在全世界,各國都在提出一些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

  現實中的「垃圾渦流」,由於被海浪不斷地瓦解,不會形成島嶼,而且在洋流研究上,是不會撞擊到臺灣的,吳明益是打算把「垃圾渦流」當做一個隱喻。「我覺得這在整個地球都是很荒謬、很古怪的事情。這很像臺灣島上發生的環境問題,這個島就這麼小,任何環境問題摧毀的絕對不是一個小地方,整個島都要受影響。」

  《複眼人》小說承載的東西,當然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環保問題,吳明益考慮更多的,是人類之間的相互依存,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十來年前,吳明益寫過一個短篇同名小說,裡面引用了現實中的故事——據說俄羅斯人曾經打算把月球毀掉,因為科學家認為把月球毀掉之後地球會發生偏移,俄羅斯的土地就會變得適合種植,至於其他國家的死活,就不管了。

  「未來真的有一個國家要這麼幹了,那些關於月亮的神話,中國的,印第安人的,就沒有了。我們小時候指著月亮的時候,媽媽都說,月亮晚上會跑過來割你的耳朵,如果你指甲沒有剪乾淨,晚上睡覺抓癢的話,隔天你會以為是真的,那時的心靈感受真是難以言喻,就好像大自然是活的一樣。」吳明益說,消失的不僅僅是月亮,而是整個文化體。

  靈感:「複眼人」

  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單眼組成的視覺器官,主要在昆蟲及甲殼類等節肢動物的身上出現。

  年幼時,吳明益喜歡到處觀看昆蟲,並向老師提出很多奇怪問題:為什麼我們不是複眼呢?那樣的話,視覺能力好,捕捉能力又強。擁有「複眼」,是吳明益童年時的浪漫夢想。如果一個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世界,那3000個複眼,就可以看到3000個世界?

  長大後的吳明益明白,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視覺演化系統,於是童年時的夢想,便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來承載。透過「複眼人」的眼睛,我們看見了成千上萬個世界,山的世界,海的世界,動物的世界,植物的世界……人類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再單一,不再局限。

  對於臺灣轟轟烈烈的各種環保運動,吳明益一直非常關心且有自己的思考。記者在街頭目睹了島內民眾正在上演的反核運動,吳明益稱,從人文的角度來看,被選為永久核廢料儲存場的地方,未來幾萬年等於死掉了,文化就消失了,核電會摧毀的是未來。另外,核電廠幾十年就會出一次問題,用人類演化的歷史來看,其實非常頻繁。人類演化幾萬年,幾十年就出一次事,這個比例是很高的。人類再演化一萬年,會出多少事?

  「文學有一種力量就在這個地方,世界上發生了很多殘酷的戰爭,沒有科學家阻止過戰爭,但文學家的作品有時候真的發揮了某種力量讓人家嚮往和平,讓讀者希望戰爭不要再來。」吳明益覺得,自己最終寫的其實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依附關係,即使不談環境問題,它還是依舊存在。

相關焦點

  • 吳明益:《複眼人》與臺灣的環保話題
    [導讀]吳明益新作《複眼人》,這部、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它是環保題材,他說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作家黃春明誓言說,一輩子不要走這個隧道,如果他死在了臺北,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從這個隧道運回宜蘭。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怕耽誤一場演講過了這條隧道。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嶺,去到東部海岸,觀賞那裡壯闊的海洋、高聳的群山,及臺灣最多樣的族群文化。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的關係,那裡曾是遙遠又難以抵達的美麗之地。吳明益新作《複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
  • 臺灣作家吳明益:一種小說寫給海洋
    但吳明益的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背景幾乎都背靠海洋,飄飄蕩蕩。大陸作家的魔幻現實主義的載體是苦難的大地,而吳明益的魔幻則常常經由海的媒介,傳遞他對於自然歷史和未來的認知。我不知道如何明確概括這種土地與海洋的區別,吳明益自己寫過:「軀體是靈魂的居室,也是死亡的居室,一個離開之後,另一個住進來,居室簌簌粉滅。我們必須流淚,保持作為一個生者的適當溼度和溫度。」
  • 吳明益:文學獎是華人世界裡面很荒謬的產物
    關於《複眼人》 我在寫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情感新京報:我在街頭看見很多反核活動,國光石化要在彰化建設一個化工廠,也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臺灣的環保運動搞得轟轟烈烈。吳明益:資本主義化就會對自然生態產生壓迫。當你有錢之後,發現這些東西失去太可惜了,在你沒有錢的時候不覺得可惜。
  • 「國籍」標臺灣的主辦方認錯後,臺作家不滿:與我立場不同
    【文/觀察者網李東堯】本月初,2018年布克國際文學獎初選名單公布,入圍的臺灣地區作家吳明益的「國籍」一欄竟被標註為「臺灣」。吳明益@資料圖3月12日,吳明益以作品《單車失竊記》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主辦單位當時在名單中將其國籍標註為「臺灣」。隨後吳明益在臉書上還發文分享自己「入選的喜悅」,甚至特別提到自己國籍被標註為「臺灣」這一細節,稱「我萬分榮幸名列其中,並且後面的國籍寫的是『TaiWan(臺灣)』」。
  • 英國外交部建議後 入圍布克獎臺作家國籍又被改成「臺灣」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先是「臺灣」,然後是「中國臺灣」,之後又變回了「臺灣」。最近,臺灣作家吳明益的「國籍」被一家英國的國際文學獎「改個沒完」。據臺灣「中央社」4月4日報導,入圍英國布克國際文學獎的臺灣作家吳明益的國籍在當天又被改回了「臺灣」。觀察者網此前報導稱,在吳明益最初入圍時,其國籍顯示的就是「臺灣」,但在上個月一度被改成「中國臺灣」。
  • 臺灣漫畫家高妍被作家村上春樹指定為新書繪製封面與插圖
    華夏經緯網3月2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作家村上春樹首度與臺灣創作者合作,即將在4月推出的《棄貓──關於父親,我說的其實是…》,由漫畫家高妍繪製封面及內頁插圖。過去這項工作多由已故插畫家安西水丸素操刀,這次擔當如此重任,高妍表示,「村上春樹是影響自己最深的作家,能為村上春樹的新作繪製封面,是從沒想過的事情,真的非常開心。」臺灣漫畫家高妍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繪製新作封面及書內插圖。
  • 臺灣作家感嘆:臺灣窮的只剩小吃業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2月6日報導,全球景氣不好,臺灣受創特別嚴重,經濟增長主要只靠內需撐場,不少人紛紛轉戰這塊市場。對此,臺灣財經作家狄驤感嘆,他近來聽到見到太多朋友,包括工程師、醫生等轉戰餐飲小吃業,「難道臺灣真窮到只剩下小吃業?其他行業都要滅絕了嗎?」
  • 19位作家書單:如只推薦一本書,你會選哪本?| 周末談
    推薦人:陳雪臺灣小說家著有《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戀愛課》等中國的作家,常常缺少第一項。這次閱讀才發現,《創業史》是難得的三者俱有的小說,和今天的現實對比,仍覺得有活力。再考慮到小說創作前後的社會現實,更生出許多疑問——因此更覺得重要了。
  • 臺灣微雕家發表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蛇吞象」
    1月26日,臺微雕家發表的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 『蛇吞象』」。 陳逢顯 攝 中新網1月26日電 (記者陳立宇)為迎接2013農曆「蛇年」的到來,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特雕刻新作一件,堪稱世界最小的「黃金蟒蛇」和展現俗語所說「蛇吞象」情景的精緻毫芒作品。
  • 作家哲夫:非常可怕的「環保疲勞綜合症」
    隨著環境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從我做起」也成了環境保護的熱門話題。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還是將環保二字停留在口號上,水、土壤、大氣的汙染,時刻困擾著基層民眾,環境汙染,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不和諧的重要音符。於是,一些先知先覺者,拿起手中的筆,以小說、散文、紀事等多種文學形式,對現實進行無情的批判和鞭策。
  • 作家孫若濱攜新作《企鵝會飛》在北京三聯書店與讀者見面
    2020年12月20號下午,在位於北京美術館東街附近的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作家孫若濱帶著他的新作《企鵝會飛》與廣大讀者朋友來了場溫馨別致的讀者見面會——在特邀的大提琴手現場演奏中,大家伴隨著柔美悠揚的音樂,像久未謀面的朋友般進行著冬日午後的清談。
  •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2010年07月02日 15:5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環保與共存是永不過時的話題
    假期讀了一本英國著名作家、探險家、記者西蒙·溫徹斯特寫的《太平洋的故事》,受益匪淺,不僅更加深入詳細地了解了神秘偉大的太平洋,也通過作者的描述,更加擔憂太平洋未來的環境,擔憂未來人類的發展與海洋同生共存的複雜矛盾。
  • 食色性也:臺灣作家李昂9月7日倫敦開講
    臺灣作家李昂李昂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攻讀戲劇碩士學位,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授課,是臺灣當代重要女性主義者暨文學作家。李昂被視為臺灣「新世代」代表作家。17歲發表處女作《花季》,涉及性意識性心理的禁區,從此其作品多以兩性關係為題材,深入探討婦女命運、人性的解放及其與社會文化道德的關係等問題。1983年中篇小說《殺夫》是一部突破性的作品,打破了中國小說的很多禁忌,引起文壇的轟動。《殺夫》探討人性的不可捉摸,「著眼於人獸之間、剃刀邊緣的掙扎」。其後,《暗夜》再度引起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