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益:《複眼人》與臺灣的環保話題

2020-11-24 騰訊網

[導讀]吳明益新作《複眼人》,這部、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它是環保題材,他說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

吳明益,圖片源自網絡

從臺北到宜蘭的高速公路,汽車在連綿的山區穿行,要經過一段長長的「雪山隧道」。

當年開鑿這條隧道的時候,遭遇了嚴重的工程困難與很多人的反對。作家黃春明誓言說,一輩子不要走這個隧道,如果他死在了臺北,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從這個隧道運回宜蘭。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怕耽誤一場演講過了這條隧道。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嶺,去到東部海岸,觀賞那裡壯闊的海洋、高聳的群山,及臺灣最多樣的族群文化。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的關係,那裡曾是遙遠又難以抵達的美麗之地。

吳明益新作《複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這部多次獲獎、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自己寫的是環保題材的小說,他說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

8月底,在騰訊文化組織的臺灣文化考察行中,記者在穿越了「雪山隧道」,飽覽了遼闊的東部海岸線後,與吳明益相約在臺北的「紫藤廬」茶敘。我們的對話,便是從這段「雪山隧道」開始的。

靈感:「雪山隧道」

「雪山隧道」打通之前,臺北人到宜蘭,走的是北宜公路。翻山越嶺,九道十八拐,沿途不斷地轉換風景,遠遠地能看到海灣。這條公路曾經是男女約會的好地方。黃春明在宜蘭辦了一個雜誌,名字就叫《九彎十八拐》。

「雪山隧道」開通之後,宜蘭的人文與自然生態發生了改變。

「以前,臺北到宜蘭,感覺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帶著某種浪漫的想像。如今,只需經過一個隧道,與當年不斷地轉換風景,人們的情感和態度是不同的。所以,黃春明覺得,這個美好的東西被毀滅了。」

提及「雪山隧道」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吳明益說這是他小說創作的靈感之一。「這個山含有大臺北地區的水脈,開了隧道之後水脈就流掉了,流掉之後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臺灣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整個西半部越來越低,颱風來的時候造成海水倒灌,之前是沒有那麼頻繁的。」

吳明益稱,宜蘭的田地現在被割成一塊一塊地賣給了臺北人,蓋成了一棟棟的別墅,所以宜蘭現在有很多的「假農夫」,領著農民的保險費和務農津貼。臺灣一直在講要提升糧食的自給率,現在自給率只有10%左右,政府的目標是提升到30%。如果世界經濟發生動蕩的話,糧食是一個大問題。

未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想種地已經買不起地了。吳明益給記者算起了經濟帳:一坪地在他任教的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旁邊,可能要7000到10000塊,可在二十年前時,3000多坪才5萬臺幣,農夫可以種得起。現在一坪地1萬塊,農夫買了3000萬的地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作為一個自然生態的觀察與寫作者,吳明益早早地在學校旁邊買了一塊土地,閒暇時耕種,完全不用農藥。「依靠自己種植吃菜的話會餓死,因為你都不下藥,你要對抗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更覺得這種體驗有意思。以前帶著相機到野外去,生物不是你的敵人很清楚,但如果你是農夫的話,很多生物是你的對手。」

二十來歲時,有閒的吳明益帶著相機在野外,跑遍臺灣觀察各種蝴蝶,寫出了《蝶道》《迷蝶志》,還觀測溪流河岸的生態,寫出了《家離水邊這麼近》,成為臺灣自然寫作的代表作家。

「比如蝴蝶要產卵在菜葉上?」想起他寫過《迷蝶志》,記者問道。

「對。你會有新的糾結出來,你會找到一個新的相處之道,這是我更年輕時寫那些作品沒有辦法體會到的。喊口號很容易,深入進去之後會發現各種問題,面對時心態更複雜。」吳明益回答。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吳明益新作《複眼人》:從環保話題說起
    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嶺,去到東部海岸,觀賞那裡壯闊的海洋、高聳的群山,及臺灣最多樣的族群文化。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的關係,那裡曾是遙遠又難以抵達的美麗之地。  吳明益新作《複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這部多次獲獎、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
  • 吳明益:文學獎是華人世界裡面很荒謬的產物
    而臺灣在1980年之後,大部分都是從文學家跨過去,很少從科學家跨過來,這兩年從科學界跨過來的變多了。這和教育的分流很有關係。關於《複眼人》 我在寫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情感新京報:我在街頭看見很多反核活動,國光石化要在彰化建設一個化工廠,也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臺灣的環保運動搞得轟轟烈烈。吳明益:資本主義化就會對自然生態產生壓迫。
  • 臺灣作家吳明益:一種小說寫給海洋
    但吳明益的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背景幾乎都背靠海洋,飄飄蕩蕩。大陸作家的魔幻現實主義的載體是苦難的大地,而吳明益的魔幻則常常經由海的媒介,傳遞他對於自然歷史和未來的認知。我不知道如何明確概括這種土地與海洋的區別,吳明益自己寫過:「軀體是靈魂的居室,也是死亡的居室,一個離開之後,另一個住進來,居室簌簌粉滅。我們必須流淚,保持作為一個生者的適當溼度和溫度。」
  • 「國籍」標臺灣的主辦方認錯後,臺作家不滿:與我立場不同
    【文/觀察者網李東堯】本月初,2018年布克國際文學獎初選名單公布,入圍的臺灣地區作家吳明益的「國籍」一欄竟被標註為「臺灣」。吳明益@資料圖3月12日,吳明益以作品《單車失竊記》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主辦單位當時在名單中將其國籍標註為「臺灣」。隨後吳明益在臉書上還發文分享自己「入選的喜悅」,甚至特別提到自己國籍被標註為「臺灣」這一細節,稱「我萬分榮幸名列其中,並且後面的國籍寫的是『TaiWan(臺灣)』」。
  • 英國外交部建議後 入圍布克獎臺作家國籍又被改成「臺灣」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先是「臺灣」,然後是「中國臺灣」,之後又變回了「臺灣」。最近,臺灣作家吳明益的「國籍」被一家英國的國際文學獎「改個沒完」。據臺灣「中央社」4月4日報導,入圍英國布克國際文學獎的臺灣作家吳明益的國籍在當天又被改回了「臺灣」。觀察者網此前報導稱,在吳明益最初入圍時,其國籍顯示的就是「臺灣」,但在上個月一度被改成「中國臺灣」。
  • 話題:臺灣製造業產值「七連負」
    話題:臺灣製造業產值「七連負」   臺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最新統計分析指出,今年第三季度臺灣製造業產值為3.2萬億元新臺幣,較上年同期減少4.56%,為連續7個季度負成長。
  • 去臺灣旅遊,千萬不能和臺灣人聊哪些話題?需要注意些什麼?
    這些年去臺灣旅遊的人不在少數,臺灣是我們國家的寶島,也是我們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有著美麗的日月潭、美麗的阿里山姑娘,我們去臺灣旅遊,難免會和臺灣人有所接觸,因為一些原因,臺灣還沒能回到祖國的懷抱,但臺灣永遠都是祖國的孩子,臺灣人也是我們親愛的同胞,在和臺灣人聊天時,要注意不要聊到一些讓雙方感到不愉快的話題
  • 2021年考研英語預測-環保話題
    2021年考研英語預測-環保話題Directions:A.參考範文(中文版):不言而喻,上述圖片旨在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環境保護。第一張照片,海水已經乾涸,沙灘上出現了一條魚的圖像和「求救」信號。在第二張圖片中,綠色汽車的尾部有一個塞子,車身上有一棵綠色的樹。
  • 聚焦環保熱點話題推進綠色企業建設
    本報訊 未來企業應如何應對環保新標準、新政策?企業危廢如何處理?排汙許可證如何申領……10月25日下午,2019年環保管家中山論壇(第一屆)在金鑽酒店舉行,多名專家圍繞環保熱點話題進行了主題演講。論壇共吸引來自廣東省和中山市的行業協會、知名企業等550餘位代表和嘉賓到場,針對論壇主題與專家展開對話。
  • 臺灣大自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考察遼寧北票市
    臺灣大自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考察遼寧北票市 2016年05月10日 13:53: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10日北票訊
  • 我說,這位臺灣「環保署長」,你也好意思吃魚翅?
    臺灣名嘴溫紳9日晚在臉書上發文,稱與蔡當局「環保署長」李應元以及政商界友人共赴魚翅宴,引發環境保護團體 (簡稱環團)的批評。李應元對此坦承,席間確實也吃了魚翅,他也曾一度猶豫,未來會好好自我警惕。  溫紳發文後幾小時,魚翅宴事件已經在環團間發酵,其臉書也被環團截圖,事後溫紳已經刪文。
  • 遼寧朝陽市與臺灣大自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遼寧朝陽市與臺灣大自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2016年07月12日 15: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7月12日朝陽訊 7月
  • 美國環保署局長惠勒在成本審查後放棄訪問臺灣計劃
    11月25日,據彭博社消息,美國環保署署長惠勒(Andrew Wheeler)取消了下個月對臺灣的訪問計劃。在川普政府即將卸任之際,有人對此次訪問的成本表示擔憂,惠勒的訪問有可能引發對中國的憤怒。美國環保署發言人詹姆斯·休伊特周二在電子郵件中表示:「由於美國國內緊迫的國內事務,惠勒對臺灣的訪問已經被推遲。」美國《紐約時報》對,美國環保署署長惠勒臺灣旅行計劃的成本問題進行報導後,美國環保署將要求其監察長對惠勒臺灣旅行計劃細節的披露進行調查。
  • 話題:HMM與韓國船級社聯合研發環保智能船舶技術
    話題:HMM與韓國船級社聯合研發環保智能船舶技術   11月26日,韓國海運公司HMM(前現代商船)與韓國船級社(KR)籤署了旨在共同研發環保及智能船舶技術的合作意向協議(MOU)。
  • 臺灣科技大學推出環保節能「魚菜共生系統」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臺科大引進「魚菜共生系統」,將草魚、鯉魚等魚類排洩物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養分,讓校園頂樓變成菜園,環保又節能。    臺灣科技大學在政府大學計劃支持下,開設「魚菜共生系統與環保生態」及「魚菜共生系統與環境實務」課程,透過動手實作,了解「魚菜共生系統」操作及體驗環保種菜樂趣,兩門課吸引上百位不同系所的學生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