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益:文學獎是華人世界裡面很荒謬的產物

2020-11-24 騰訊網

《複眼人》 作者:吳明益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3年3月

關於自然寫作

我是從文學出發的自然寫作者

新京報:你之前的作品以自然書寫為主,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寫作」?

吳明益:在臺灣一般用自然書寫,或者自然寫作這樣的翻譯,大陸一般喜歡用「生態文學」這樣的詞,用詞上不一樣而已。臺灣發展的時間較長,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如果對比的話,大陸大概是在2000年之後出現這種類型的寫作,而臺灣三四十年來一直有一些發展,類型也比較多,但人數不多。原因在於,它是一個比較有門檻的寫作方式,要有一些知識性的內容。

新京報:臺灣的自然寫作,除了你,我還知道劉克襄。

吳明益:說起來很多,但這些人你不一定聽過,比如廖鴻基,是寫海洋的;臺灣的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是寫海洋的;還有一些女作家,比如凌拂,是寫植物的。如果要列,這個名單很長。

新京報:你是怎樣開始自然寫作的?

吳明益: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從事這樣的寫作。我第一本書寫的是小說,1997年出版的。從上世紀80年代,臺灣的生態旅遊比較頻繁地出現,但生態旅遊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你的市場上要有大眾可以看得懂的自然圖鑑。比如你要看蝴蝶,一定要有一個蝴蝶圖鑑,你要賞鳥,就要有鳥的圖鑑。這需要出版界的配合。你可以看到,大概90年代之後這個東西建立起來,寫的也多了。

新京報:你的寫作感覺文學性比較強一些。

吳明益:因為我是從文學出發的。如果看全世界生態文學的發展,你可以看到兩大類作家,一類作家本來是文學作家,但他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比如美國作家梭羅;還有另外一類,原來就是科學家,但他們文筆很好,他們可以寫一些大眾可以看得懂的東西,像法布爾。而臺灣在1980年之後,大部分都是從文學家跨過去,很少從科學家跨過來,這兩年從科學界跨過來的變多了。這和教育的分流很有關係。

關於《複眼人》

我在寫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情感

新京報:我在街頭看見很多反核活動,國光石化要在彰化建設一個化工廠,也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臺灣的環保運動搞得轟轟烈烈。

吳明益:資本主義化就會對自然生態產生壓迫。當你有錢之後,發現這些東西失去太可惜了,在你沒有錢的時候不覺得可惜。臺灣已經經歷了一段有錢的階段,雖然現在經濟狀況不是很好,不過我們經歷過一段有錢的階段,現在大家回頭看生活品質的問題。

新京報:《複眼人》出版之後,有沒有引起關於臺灣生態的討論?

吳明益:這本書在臺灣迴響很大,但我不太看讀者的討論,那會影響你寫書的信念。這些討論,大致上是談寫作手法以及裡面的生態意識。因為裡面有很多小事件,可能外地的讀者不知道我在寫什麼,但臺灣本地人知道,他們會指出來這是哪一個縣,寫的是哪一個環境運動的案子,他們看得出來,但小說不一定要這樣。

我的目的是,有一天這個小說其他國家的人看到,到底這個事情發生在什麼地方就不重要了。小說必須要獨立成為一個世界才行,不能依靠真實的世界活著。

新京報:《複眼人》的主題和隱喻,是否可以說得具體一點?

吳明益:有人說是環保小說,國外有人說是科幻小說。美國有一位記者很有意思,他說這是氣候變遷的小說。對一個寫作的人,這些都是無妨的。

《複眼人》裡面有很純粹的文學意味。把那些環境問題都略過不看,我認為好的讀者是可以感受到的,我寫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情感,即使不談環境問題,它還是存在的。所以,我不能為自己的一部小說說什麼,主要看讀者怎麼解讀它。一部小說讀者有辦法解讀出更多層的意義,對我來說,對作者來說,就是更大的成功。

新京報:在我看來它就是環保題材的小說。

吳明益:在臺灣,90年代自然寫作就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地人類中心主義,好像人類有能力去保護環境,其實沒有。人類怎麼有能力保護環境呢?你看到整個世界的趨勢,你想要讓北極的冰層融慢一點都不行。自然環境變化就是無意志地不斷在進行,你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常常有一些人會說,是自然界保護我們,包括《複眼人》這本小說,會很想去談這種自然無意志的概念。

關於華語文學

創作隨時代各有消長

新京報:關於寫作手法的討論,主要是什麼樣的內容?

吳明益:我們這個年紀的臺灣作家,九成以上都是從文學獎出來的。文學獎是華人世界裡面很荒謬的產物,你仔細想一下,全世界有哪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學獎是一篇小說在比賽,一篇散文在比賽?而臺灣的年輕作家全部以這個體系出現,好處是獎金蠻高的,你會在年輕的時候覺得文學這個東西是一個反饋。你如果學會了一種得獎的方法,可以得十個獎勵,都用同一個手法。其次,你只要取悅了評審,這一群評審又是同一群人,你可能有十個獎。你只要取悅這一群人就好。

所以,在90年代之後,一方面是出版界的不景氣,另外一方面,像我們這一輩的作家,幾乎沒有一個可以跟之前的作家銷售量相比。作品(銷售)變得困難,艱難了,因為只寫給教授看了。

新京報:我感覺,臺灣的中、老一輩作家在大陸接受度是比較高的,年輕一點的作者接受度要低一些。

吳明益:大陸的文學發展,「文革」時段是空白期,80年代之後是一個爆發期,因為經歷過「文革」的那一批作家,寫出了非常動人的人性小說。而臺灣,在五六十年代是一個爆發期,尤其是在六十年代引進了西方的文學作品,第一批留學的文學精英回來了,他們馬上把臺灣的小說翻新了。那個階段,臺灣的作品是優於大陸的,大陸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產出。新一代的讀者,讀到六十年代臺灣作品已經如此前衛的時候,當然有一種崇拜之情,反應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我們這一輩作者和中國大陸的作者,我是1971年出生的,我們大概是同一個背景下成長。中國大陸也經歷了經濟起飛的過程,我們接收到世界文學的速度,說不定是接近一致的。當一致的時候,中國大陸有很大的人口優勢,這是一定存在的。相比較之下,我不認為此刻臺灣我們這一輩的作者,優秀於中國大陸的作者。

我認為小說家的成熟在四十多歲很關鍵,我們要寫一個作品打動人,已經不是要打動本地人而已,最好可以打動全世界的人,讓他們知道本地的文化情景。像李安這幾年就很成功,張藝謀這幾年很受傷。你曾經打動過,為什麼這些東西不見了呢?陳凱歌最明顯,他的作品是每況愈下,但他曾經打動過,曾經有力量過,為什麼?搞不清楚,搞清楚你的作品才可能維持持續的成功。有的人一輩子就在追求這樣的東西,對一個創作者而言很難把握,每一部新作品出來我們都沒有把握。

關於寫作課

能成為作家是萬分之一的機率

新京報:你在東華大學教授寫作課(東華大學在臺灣第一個開設寫作碩士班),是怎麼教寫作的?

吳明益:你如果要問我的話,我會說寫作不能教,可以引導。老師的閱讀經驗,肯定比年輕人豐富,我們也還在寫,他們剛剛起步要寫,這兩件事可以一起做。

我有時候上課去跟學生講,我在寫什麼樣的一本小說。他最後真的看到這本書出來,這種感覺也蠻特別的。另外,分析各種作品的可能性,學生們要不斷地寫,寫作永遠只有一個辦法。

新京報:碩士寫作班要招多少人?

吳明益:以前是在英美系底下有十個人左右,現在改成在華文系則收五個人。

新京報:他們畢業之後呢,有什麼樣的出路?

吳明益:這畢竟不是一個實用性的課系,我常常給學生說,能夠成為作家是萬分之一的機率。你不要想變成作家,而你可以成為不錯的讀者。有讀者,才有作家,如果我們都是庸俗讀者的話,到最後你沒有辦法支持一個好的作家。

這和傳統戲曲也很像,沒有人聽得懂崑曲的時候,它死亡的時間就到了。觀眾很重要。

新京報:如果一年只培養五個觀眾是不是太少了?

吳明益:這樣會有輻射性的作用。他有朋友,我們都希望他成為真正的作家,但不容易。

新京報:臺灣有從碩士寫作班出來的作家嗎?

吳明益:很多。但不能說是我們造就他們的,而是他們本來很多人就有這個天分,比如年輕一輩的甘耀明、何致和,甚至舞鶴也曾經到東華的英美系創作所,但舞鶴沒有拿學位就走了,畢竟他去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了。

不妨這樣想,因為寫作這一件事需要時間,他們念這個所的時候順道給了自己兩三年空白的時間,每天接觸都是文學,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可以寫作。如果這兩三年內,觸發了一本好書創作的契機就不錯了。

C05-C06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鄧玲玲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吳明益新作《複眼人》:從環保話題說起
    吳明益稱,宜蘭的田地現在被割成一塊一塊地賣給了臺北人,蓋成了一棟棟的別墅,所以宜蘭現在有很多的「假農夫」,領著農民的保險費和務農津貼。臺灣一直在講要提升糧食的自給率,現在自給率只有10%左右,政府的目標是提升到30%。如果世界經濟發生動蕩的話,糧食是一個大問題。  未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想種地已經買不起地了。
  • 吳明益:《複眼人》與臺灣的環保話題
    [導讀]吳明益新作《複眼人》,這部、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它是環保題材,他說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吳明益新作《複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這部多次獲獎、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自己寫的是環保題材的小說,他說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
  • 臺灣作家吳明益:一種小說寫給海洋
    雄黃花魚黃昏時以鰾發聲,那是一種愛的呼喊,而在世界最荒涼的海的角落。」他曾這樣寫道。從前年起,我就一直很想寫一些有關臺灣作家吳明益的小說評論。我非常喜歡他,這種喜歡,因為不是經人推介或是遵循文學史的譜系覓得,反而顯得珍貴。可時間一久,許多閱讀後的即時感悟都忘卻了,只留下一些思索,也是他當時給我最深的印象。
  • 快訊: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在北京時間今日19時宣布,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是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爾貝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生於江西省贛州,現為法國公民;父親是位銀行職員,母親是演員。受母親的影響,高行健很早就顯露出對戲劇和寫作的興趣。
  • 從諾貝爾文學獎反思「文學/身分/政治」迷思
    諾貝爾文學獎向來受華人世界重視,更是中國文學界長年鬱積的情結與心病;以往,每年各地華文報刊盡責報導該年得主之後,總不免又拋出那個老掉牙的問題:「中國作家什麼時候才會得諾貝爾文學獎?」如今夢既已圓,卻因為得主是個散居海外且已入籍法國的作家,更是在中國已被撤銷黨籍的所謂異議分子,而衝淡了原應是「普天同慶」的歡騰氣氛。
  • 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2人獲獎
    120年間,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116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瑞典文學院首次授予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諾貝爾文學獎,由於健康原因,蘇利·普呂多姆本人未能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盛大、隆重的授獎儀式。而是由法國駐瑞典公使代領。
  • 旅美百花文學獎作家陳九:用母語講述海外華人故事
    2011年,得知小說《老史與海》在國內獲得第14屆百花文學獎的時候,陳九正坐在美國紐約市政府的辦公室裡,面對著大量的數據管理工作。這個消息讓他非常激動,但當時知道的時間有些晚,他已來不及回國參加頒獎禮。  陳九原名陳志軍,1955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
  • 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哪一個含金量比較高?看莫言就明白了
    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哪一個含金量比較高?看莫言就明白了長期以來,我國本土作家都是有諾貝爾文學獎情節的。據說,原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躍然曾表示有中國籍作家「賄賂」他,目的只有一個就要諾貝爾文學獎,獎金都可以不要。
  • 1月4號中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籍華人出生了!
    1940年1月4日,中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籍華人高行健出生。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語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
    環球網消息,2020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發布,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2020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
    2020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120年間,首位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由於諾貝爾文學獎只授給活著的作家,卡爾費爾德是其中一個例外。2位華人得主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
  • 在當今世界,我們應該通過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窗口深入了解全人類
    這很正常,文學這個東西不像自然科學有一個絕對的公認標準,文學與文化有關,目前的世界還很難有一個絕對的普世的文化標準,等到將來共產主義社會應該才會有吧。雖然這樣,她也是最有世界影響力的接近具有普世認同的文學獎項。
  • 你知道有多少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嗎?
    而與赫施巴赫及約翰·波蘭伊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2000年,因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著作,高行健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莫言,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今天為您盤點11位至今已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光纖通訊之父」)莫言(1955年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作家,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今天為您盤點11位至今已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高行健(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 法籍華裔作家,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奪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成中國第一人
    多年來跟蹤研究諾貝爾文學獎並出版相關著作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旅瑞華人作家萬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瑞典文學院很久以來就關注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漢學家馬悅然被選為文學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學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專家來準確解讀中國。
  • 高行健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作家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不少國人的情意結得到紓解,終於圓夢。  莫言不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即使在文學獎的領域,早有了高行健。高行健當年獲獎,內地官方低調處理,原因是他的作品在國內向來沒有獲廣泛推崇,部分更曾被禁,他又自我流放法國,成為法籍華人,與早前獲得物理學獎的外籍華人一樣,不屬於中國公民,他的獲獎,不能標誌國內社會主流獲得諾獎象徵的西方社會價值觀推崇。  不少中國人,對於沒有主流作家躋身諾貝爾獎殿堂,有一種難解的情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