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百花文學獎作家陳九:用母語講述海外華人故事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2011年,得知小說《老史與海》在國內獲得第14屆百花文學獎的時候,陳九正坐在美國紐約市政府的辦公室裡,面對著大量的數據管理工作。這個消息讓他非常激動,但當時知道的時間有些晚,他已來不及回國參加頒獎禮。

  陳九原名陳志軍,1955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他1986年到美國攻讀國際事務碩士,1989年攻讀計算機資料庫設計和管理碩士,現任紐約市政府數據中心主任,業餘時間從事寫作,曾創辦北美華人作家協會並任職會長。1999年到2003年,他擔任海外華文作家筆會會長,曾擔任北美校友會會長。

  1986年,陳九帶著45美元隻身來到了美國俄亥俄州。

  初到美國,語言不通的陳九舉步維艱。「但是俄亥俄不相信眼淚,我沒有時間為自己處境難過,必須馬上堅強起來,努力找出路。」

  最困難的時候,他每周的夥食費只有7美元。「2美元雞腿,1美元土豆,1美元牛奶,1美元蘋果,1美元麵包,1美元雞蛋。為了生活,他開始尋找各種打短工的機會,在圖書館整理書籍,在餐館洗碗送餐,在建築工地油漆頂棚,在林場伐木……那段時光,他憑力氣與意志度過。

  很長一段時間,陳九的生活十分拮据。他不僅需要到處打工掙錢,居所也沒有暖氣。「當時房間有一個鐵爐子,估計比我爺爺歲數還大。我自己到後院砍樹,靠燒木頭取暖。」

  打短工的日子,從1986年開始持續了近10年。在工作和生活都安穩下來後,從小愛好寫作的陳九才又重拾筆墨。

  剛開始,他嘗試用英文寫作,卻總是感覺情緒表達不能盡興,10年來獨在異鄉的經歷和孤獨感受,又讓他十分渴望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當你真孤獨時,也許是本能使然,視野便一下打開了,心靈雷達的搜索範圍頃刻間擴展,很多過去被忽略的存在呼地湧入心懷,生動柔軟。」

  因此,陳九決定改用母語中文,創作海外華人的故事。「生活經驗多了,遇到的人和事多了,寫作和自信的來源就有了。」陳九說。

  《老史與海》由此誕生。那是在陳九打工的生涯中,讓他難以忘懷的一次出海經歷。他以這次經歷和感受為基礎,創作了這部後來獲得百花文學獎的小說。

  陳九認為,在中國的文學種類中,還缺乏海洋符號、藍色坐標。想要填補這個空白,是他決定寫一部海洋文化作品的主要原因,「或許這也是能獲得百花獎的原因之一。」陳九笑著說。

  業餘時間,陳九筆耕不輟。白天上班,晚上寫作,多年來雷打不動。繼《老史與海》之後,他陸續創作了小說集《紐約有個田翠蓮》《挫指柔》;散文集《紐約第三隻眼》《曼哈頓的中國大咖》《活著,就要熱氣騰騰》,以及詩集《漂泊有時很美》等。他的作品曾獲第14屆百花文學獎、第4屆《長江文藝》完美文學獎及首屆中山文學獎。

  在美國打拼了30年,陳九說自己主要靠的是信心和意志力,「幾乎沒有真正害怕過什麼事,我總是相信通過持續努力可以戰勝任何困難。」

  這種信心和意志力源於陳九在國內的部隊生涯。

  15歲,他就當了鐵道兵,到上大學之前,有整整5年時間。鐵道兵擔負著工程建設和保障任務:鐵路搶修、搶建、物資輸送……每完成一項任務,每戰勝一次艱苦的自然環境,都會讓他的意志力和信心又增加一分。

  也是在這段當兵的日子裡,陳九開始閱讀,學習表達。他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閱讀,閱讀筆記積累了近100本。這5年,是陳九認為出國前最珍貴的5年。「它讓我的生命打上了不一樣的底色。」

  部隊經歷也助益陳九的寫作生涯。陳九認為,寫作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敢於表達自己,要有「敢於豁出去」的精神,讓自己服務於文字。

  (來源:《新民晚報》)

  林 景

相關焦點

  • 華裔作家的困惑:應該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
    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這是今日中國作家必須面對的選擇嗎?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燃了世界對中國主題英語小說的巨大興趣,並使得多位以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家在海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比起絕大多數用中文寫作,再將作品交由譯者翻譯的作家們來說,少數英文原創作家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得到了海外市場更多的承認。
  • 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2人獲獎
    120年間,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於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當地時間2020年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LouiseGluck),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快訊: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在北京時間今日19時宣布,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是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爾貝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生於江西省贛州,現為法國公民;父親是位銀行職員,母親是演員。受母親的影響,高行健很早就顯露出對戲劇和寫作的興趣。
  •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文 | 劉俊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這一概念,實際包含了時、空兩方面的含義:時間(新世紀)是指自新世紀以來——也有二十年了;空間(海外)則涵蓋了除中國(包括臺港澳)以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可謂無遠弗屆。除了時、空意味,這一概念的另一個關鍵詞就是「華文文學」——用中文/漢語/華文書寫的文學。
  • 高行健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作家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不少國人的情意結得到紓解,終於圓夢。  莫言不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即使在文學獎的領域,早有了高行健。高行健當年獲獎,內地官方低調處理,原因是他的作品在國內向來沒有獲廣泛推崇,部分更曾被禁,他又自我流放法國,成為法籍華人,與早前獲得物理學獎的外籍華人一樣,不屬於中國公民,他的獲獎,不能標誌國內社會主流獲得諾獎象徵的西方社會價值觀推崇。  不少中國人,對於沒有主流作家躋身諾貝爾獎殿堂,有一種難解的情意結。
  • 用英語寫作的華人作家哈金:思念已經疲憊
    美國華人作家哈金用英語寫作二十餘年,作品囊括多個美國重量級文學獎項,但他在國內卻少為人知,惟有寥寥二部作品《等待》、《南京安魂曲》得以在中國大陸出版。       2002年,《等待》中文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但此後很長時間裡,《等待》再未出現。
  • 著名作家施叔青來蓉談諾獎得主石黑一雄:用英文寫作 確實很難寫好
    今日下午,北美華人作家協會的作家應四川省作協邀請做客成都,和四川的代表作家交流。著名作家,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榮譽顧問施叔青在交流會上談到,華文作家應該向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石黑一雄學習,因為華文作家受語言和題材的限制,目前在歐美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接下來帶著第三隻眼,在東西文化的碰撞下寫出更多的好作品。「我很喜歡四川,來成都已經第三次了。」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陳玉琳說,四川作家最大特點就是豪氣和真,「四川靈氣的山水造就了那麼多作家。
  • 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亞洲作家僅5位 這兩人拒領
    120年間,首位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 與此同時,觀察獲獎作家所使用的寫作語言,英、美兩國作家相加,使得英語成為「頭號」寫作語言。其中,英語寫作得主29位,是法語寫作得主人次的近2倍(15位);其他使用較多的寫作語言為: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及義大利語等。
  • 疫情下2020諾貝爾文學獎的終極預測:這三位作家有望獲獎
    疫情期間的見聞也更新著作家的「末日想像」,兩屆普立茲獎得主、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年如果他預料到今日人們爭奪衛生紙的情形,一定會把末日寫得更無聊些——此處他所指的是出版於2011年的小說《第一區》(Zone One),故事講述的是在世界末日後的美國,一種傳染性病毒將人類變成了殭屍。
  • 中國作家殘雪再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 村上春樹,也還在……
    其中,去年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和餘華並列第十二,今年,殘雪再次入榜前十。據梨視頻報導,殘雪稱,去年進入英國博彩公司賠率榜還覺得有點奇怪,今年就覺得沒那麼奇怪了,「因為這一年裡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的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正在逐步逐步地鋪開。」
  • 從諾貝爾文學獎反思「文學/身分/政治」迷思
    諾貝爾文學獎向來受華人世界重視,更是中國文學界長年鬱積的情結與心病;以往,每年各地華文報刊盡責報導該年得主之後,總不免又拋出那個老掉牙的問題:「中國作家什麼時候才會得諾貝爾文學獎?」如今夢既已圓,卻因為得主是個散居海外且已入籍法國的作家,更是在中國已被撤銷黨籍的所謂異議分子,而衝淡了原應是「普天同慶」的歡騰氣氛。
  • 旅美溫籍夫婦的溫州故事 最治癒的還是家鄉餛飩
    1月7日下午,題為《執手相攜 亦商亦文——溫籍旅美醫療保健大咖的文化情懷》的第37期世界溫州人鄉賢講壇在世界溫州人家園舉行,溫籍旅美華人王儉美和潘平微夫婦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精彩故事和經歷。那年,王儉美赴美陪伴攻讀博士研究生的妻子。對於王儉美來說,放棄國內原有的大學教師「鐵飯碗」的工作,在美國從零開始,其中的落差讓人難以想像。為了能有個落腳點,他找了一份餐館的工作,每天在廚房裡刷盤、洗菜、剝蝦、炒麵。兩三年後,不甘落後、追求卓越的王儉美抓住了機遇——當地一家華文媒體招聘記者。為了工作上的便利,他還用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買了一臺二手汽車跑業務。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這些熱門作家,你都知道哪些?
    2014年,艾拉入圍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短名單,次年又入選曼布克國際文學獎決選名單。拉美文學爆炸主將、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曾斷言:艾拉將是第一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根廷作家。小說講述是在五香街上發生在X女士身上一件或許有或許無的「姦情」,當地的人們不斷談論,不斷圍觀。小說中各種人物都對這一事件有自己的見解,並且達到比故事本身還重要的位置。殘雪獨特的敘述方式使得這一件本身很平常的故事有了極其獨特的審美意蘊。
  • 為什麼中國作家很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領域最高的獎項和榮譽,儘管從來沒有人站出來這樣說過,但是人們確實達成了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其實談到這個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中國人心中難免就有點義憤填膺,其緣由自然是因為此文學獎長久以來被歐美作家「壟斷」,而中國自近代以來誕生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家,卻愣是連一個作家都沒有評上。
  • 2020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
    ,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120年間,首位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由於諾貝爾文學獎只授給活著的作家,卡爾費爾德是其中一個例外。2位華人得主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
  •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
    海外網10月5日電 當地時間10月5日下午1點,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揭曉,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獲獎。今天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阿爾巴爾亞小說家伊斯梅爾·卡達萊、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中國作家閻連科也被英國ladbrokes網站預測為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熱門候選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
  • 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講述矽谷華人的十年沉浮
    《矽谷是個什麼谷》,虎皮媽著灕江出版社2019年8月  近日,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描寫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生活的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在北京發布,作者虎皮媽為讀者講述了新書的創作過程和矽谷生活,並分享了有關海外生活的經驗。
  • 中國作家殘雪衝擊諾貝爾文學獎,今晚即將揭曉
    最受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10日下午7點正式揭曉。隨著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拉開帷幕,一批中國作家的名字尤為引人關注。中國作家殘雪、餘華、賈平凹、北島等十餘人都是有望衝擊桂冠的熱門人選,其中湖南籍女作家殘雪更是力壓「萬年陪跑戶」村上春樹,成為獲獎的熱門人選。
  • 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過嗎?
    我說專注小說的小九,今天的話題是: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過嗎?第一次接觸挪威的森林是在高中,當時他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平靜,完全想不到小說居然還可以這樣寫,在這之前,平時見不到的,我也讀過不少作品,想到兒時看的兒童文學,再到後來的文學名著,甚至連鬼吹燈盜墓筆記這樣的流行小說也是來者不拒,但這些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內核主要的是講述一個故事。
  • 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熱門,中國作家呢?
    1985年幻想小說《使女的故事》的發表,令她一舉成名,獲提名普羅米修斯獎和星雲獎,以及英國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使女的故事》也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幻想小說之一。 有著逾五十年歷史的布克文學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參考,布克獎官網曾發布了一篇題為《奧爾加通往諾貝爾之路》的文章,文章列出了一份由布克獎走向諾貝爾獎的作家名單,其中包括印度裔英國作家V.S.奈保爾(V.S. Naipaul)、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南非作家庫切(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