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語寫作的華人作家哈金:思念已經疲憊

2020-11-30 澎湃新聞
       美國華人作家哈金用英語寫作二十餘年,作品囊括多個美國重量級文學獎項,但他在國內卻少為人知,惟有寥寥二部作品《等待》、《南京安魂曲》得以在中國大陸出版。
       2002年,《等待》中文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但此後很長時間裡,《等待》再未出現。10多年後,《等待》中文版日前首次由磨鐵•鐵葫蘆再次出版。澎湃新聞對哈金進行了專訪。美國華人作家哈金
《等待》書封

       小說《等待》描寫了一段長達18年的三角戀情:「文化大革命」時期,軍醫孔林苦苦等待18年,終於能與結髮妻子淑玉離婚,但在與苦戀多年的情人吳曼娜結合時,他卻又失去了愛的激情,第二次婚姻沒有帶來想像中的幸福,似乎更像枷鎖,孔林再次進入新一輪的等待。

       哈金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他不喜在作品中刻意加入政治意象,在生活中對於政治也是敬而遠之,然而「中國人的宿命都歸於政治」,一如那個年代,《等待》的故事小心翼翼地發展著,最後翻轉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滑稽諷刺小說。在哈金看來,中國人一輩子都在等待更好的未來,卻在這個過程中浪費大部分的生命。

       哈金於上世紀50年代出生在遼寧,曾參軍服役5年。在獲得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後,1986年赴美留學攻讀博士學位。迫於生活壓力,開始用英文寫作。35歲以後才靠英語寫作來安身立命的哈金,竟然每本書和詩集都獲得出版,而且絕大多數都獲得美國文學界認可。

       在美國生活已有30年,雖然用英文寫作,但幾乎所有哈金的作品「根」都在中國,而哈金自己也在回國的希望中等待著,母親過世他也未能如願回來。哈金對祖國的思念已經疲憊,筆下訴說著中國的故事,自己卻與這個國家越來越遠了。

       澎湃新聞

:《等待》是你第一部翻譯到中國大陸的作品,《洛杉磯時報》書評甚至將你與巴爾扎克和狄更斯相提並論。在你個人看來是什麼打動了評委,讓《等待》問鼎美國文學界最高榮譽?

       哈金

:我想主要是寫得認真細緻,當然也有運氣的成分。

       澎湃新聞

:整個20世紀,中國社會都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碰撞和掙扎。孔林父母為他定下的第一任妻子劉淑玉無疑是傳統的,等待了18年才結合的第二任妻子吳曼娜是「新式現代」的,可以將《等待》理解為象徵那個年代中國命運的縮影嗎?

       哈金

:可以那樣讀,但我寫的時候只是隱約地感覺到那個層次,並沒有刻意突出那個象徵的意義。

       澎湃新聞

:孔林在與第二任妻子完婚後身心俱疲,在小說結尾他似乎又開始渴望回歸第一任妻。這樣的猶豫在你看來是出於他自身的懦弱,還是在時代車輪下犧牲品?或者即使在當下相對自由開放的社會中,人們依然活在各種各樣的「等待」裡?

       哈金

:那當然,因為除了社會方面的壓力,還有人的心理方面的慣性,而這方面是不受時間制約的。

       澎湃新聞

:《等待》有故事原型嗎?是什麼機緣讓你提筆創作這本小說?

       哈金

:1982年我去探望嶽父嶽母時聽到這個故事。我太太跟故事原型人物很熟, 有一天傍晚散步時,她指給我看那位軍醫——他離了婚卻跟新妻子合不來。

       澎湃新聞

:《等待》中,通過孔林和兩任妻子的感情經歷傳遞著那個時代的壓抑,你認為這種壓抑現在還在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存在著嗎?你離開中國後沒回來過,包括母親過世也沒能回來。

       哈金

:是的,生活中有些壓抑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些是根本沒有意義的,是不應該存在的。至於我個人的情況,從我母親去世後(2012年),我對中國的感情也有了變化。

       澎湃新聞

:《等待》、《戰爭垃圾》等你的作品的確滿足了廣大美國讀者的一種異邦想像。「打政治牌」也是許多攻擊你作品的人經常用的說辭,但你似乎對政治的態度是淡漠的,寫作中你是如何把握樸實寫作與政治獵奇之間的限界?

       哈金

:政治只是我的人物生活的有機部分,沒法跟他們的存在分開。實際上,中國人的宿命都歸於政治,現在也是這樣。我們能想像一部偉大的中國文學作品完全不涉及政治嗎?現在我描寫的那些政治環境好多都不在了,但讀者照樣讀這些故事,因為他們對故事裡的人生戲劇感興趣。

       澎湃新聞

:你的另一本小說《自由生活》脫離了中國背景,講述了在美中國移民的故事。一些此前對你作品讚賞有佳的美國評論家卻並不認同這部作品。外國讀者對於中國作家的寫作會有某種審美預期,他們是否依然更期待看到你筆下與中國相關的故事? 這會對你的寫作產生桎梏嗎?

       哈金

:我仍認為《自由生活》是我的最好的小說,美國和中國都有很多碩士和博士論文寫過這本書。 也有一位知名的美國導演要把它拍成電影,但在最後時刻我沒籤合同,因為不能介入,必須集中精力把《南京安魂曲》寫完。我不會因為別人說什麼就改變自己的方向。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改變讀者的審美趣味。

       澎湃新聞

:《自由生活》中的主角Wu Nan最後從美國回到了日夜牽掛的家鄉,但他對這個國家又產生了新的困惑和迷惘。書中提到一句話「得到天空的自由,卻失去大地的引力」,對你而言追求自由,是否也付出了某些高昂的代價?相對於中國,美國如今更像是你的「家鄉」了?

       哈金

:那話是我的一個人物引用別人的話,並不跟我自己有多大關係。我沒有家鄉,從小就跟著父母四處漂泊。我想思鄉其實只是我們對自己年華和生命流逝的一種惋惜。這是為什麼歌德說思鄉是最無聊、最病態的感情。

       澎湃新聞

:你一直在用英語寫作,用第二語言寫作與母語寫作有著怎樣的區別,你曾感慨英語寫作是「個人悲劇」。

       哈金

:英語是我的第二語言,雖然它是我謀生的手段。 我始終認為如果用漢語寫作, 我的成就會大些。我從來不鼓勵別人用第二語言寫作,其中的阻力和挫折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博爾赫斯的祖母是英國人,他本人又是在歐洲長大的,他常跟別人說自己渴望能用英語寫作但不敢。想想看吧,這是一條多麼艱難的路。

       澎湃新聞

:你所有的小說用詞都是簡潔幹練的,少見形容詞。幾乎所有的評論家在讚揚《等待》的時候,都會用到「simple」這樣的字眼。這是因為受限於英語,還是你的個人風格?

       哈金

:我是寫詩出身的,行文必須簡潔。當時我給自己定了個原則:在兩個同義詞之間一定選擇用小的詞。當然,《等待》之後的每本書的語言都是不一樣的。

       澎湃新聞

:看到你已經開始用中文寫詩了,以後你會嘗試用中文寫一本作品嗎?用母語寫作感覺如何?

       哈金

:臺灣的聯經出版社今年二月出了一本我用漢語寫的詩集 《另一個空間》。我正在寫下一本漢語詩集。將來許多詩我會用英語重寫。我在做一種兩個語言之間的工作。

       澎湃新聞

:13年前你就成為了波士頓大學「創意寫作項目」教授,非常了不起。有什麼建議能給到想成為作家、正在寫作領域努力的後輩們嗎?

       哈金

:第一不要急於成功;第二要相信一本書如果寫得好,總會出版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華裔作家的困惑:應該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
    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這是今日中國作家必須面對的選擇嗎?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燃了世界對中國主題英語小說的巨大興趣,並使得多位以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家在海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比起絕大多數用中文寫作,再將作品交由譯者翻譯的作家們來說,少數英文原創作家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得到了海外市場更多的承認。
  • 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出版,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有哪些合理想像?
    哈金與以往李白傳寫作者不同的地方,除了他是用英語寫成之外,最明顯的特點,我以為是他詩人兼小說家的雙重身份哈金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總結過這種雙重身份給寫作帶來的優勢——詩歌寫作可以讓他更加注重語言的優美,小說寫作可以讓他更注重作品的戲劇性。 哈金所著《通天之路:李白傳》(湯秋妍譯)是趙雪芹老師策劃的選題。趙老師曾先後策劃和責編了王小波《思維的樂趣》(王小波生前唯一出版面世的雜文集)、高爾泰《尋找家園》和《哈金新詩選》(哈金第一本用漢語寫作的詩歌精選集)等書。
  • 哈金:中國底片和美國景深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1977年底大學恢復招生,他考入黑龍江大學英語系,攻讀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之後又考取了山東大學外文系,1984年獲得了英語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赴美留學,在1992年以博士論文《現代主義詩人奧登、艾略特、龐德和葉芝》而獲得了美國布蘭戴斯大學的博士學位,後來任教于波士頓大學,教授寫作課。
  • 哈金最新長篇《通天之路:李白傳》首部關於李白的英文傳記
    2015年「世界詩歌日」前夕,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六枚郵票——用六種語言印著六首名詩,李白的《靜夜思》被作為中文詩歌的代表印在了其中一枚上。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李白詩作就被譯介給西方讀者。然而,近200年來,英語世界至今並無一部完整的李白傳記。英文中李白的譯詩多的是,但為什麼連一本他的傳記都沒有呢?美籍華人作家哈金了解發現,緣由與版權有關。
  • 著名作家施叔青來蓉談諾獎得主石黑一雄:用英文寫作 確實很難寫好
    今日下午,北美華人作家協會的作家應四川省作協邀請做客成都,和四川的代表作家交流。著名作家,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榮譽顧問施叔青在交流會上談到,華文作家應該向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石黑一雄學習,因為華文作家受語言和題材的限制,目前在歐美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接下來帶著第三隻眼,在東西文化的碰撞下寫出更多的好作品。「我很喜歡四川,來成都已經第三次了。」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陳玉琳說,四川作家最大特點就是豪氣和真,「四川靈氣的山水造就了那麼多作家。
  • 放浪的天才 凡人的悲喜——英語世界中的李白
    近日出版的《通天之路:李白傳》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其中的李白詩作全部由哈金自己譯成英文。當初,神殿出版社約稿編輯的要求是「不要學術著作,要大眾喜歡讀。」但是哈金自己的定位是「既能在學術上站得住,也適於一般讀者。」他在博覽借鑑前人李白傳記和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注入了特殊的精氣神,寫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白。湯秋妍女士的譯文流利暢達,讀來親切自然。
  • 中蘇作家比較:都難改「講政治」的思維方式
    他和索忍尼辛一樣流亡美國,不同的是,他進入大學寫作執教,開始用英語寫作,他是作為一位美籍俄裔詩人獲得諾獎的。與索忍尼辛「為人類而藝術」的野心不同,布羅茨基的寫作處於「小於一」狀態。「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生活在世界上一個最不公正的國家裡……」從一個人、一個小男孩開始,而非從全人類、全世界開始。
  • 《通天之路:李白傳》:英語世界第一部關於李白的傳記
    2015年「世界詩歌日」前夕,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六枚郵票——用六種語言印著六首名詩,李白的《靜夜思》被作為中文詩歌的代表印在其中一枚上。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李白詩作就被譯介給西方讀者。但近200年來,英語世界至今並無一部完整的李白傳記。英文中李白的譯詩多的是,但為什麼連一本他的傳記都沒有呢?美籍華人作家哈金了解發現,緣由與版權有關。
  • 毛利人作家依希馬埃拉:比起在英語世界出名,我更重視本國
    後來就像很多國家一樣,比如土著民族作家、黑人作家、加勒比作家、有色人種作家、少數民族作家開始寫作自己的文學來挑戰殖民體制。這就是我所處的位置,我是一個後殖民作家。澎湃新聞:你經常把英語和毛利語進行對比,你能具體說說嗎?
  • 諾貝爾文學獎:曾追授瑞典作家 英語寫作更易獲獎?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瑞典文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5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2016年的獲獎者是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資料圖片:諾貝爾獎獎章。
  • 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2人獲獎
    120年間,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路易絲.格魯克(Louise Glück),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
  • 快訊: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在北京時間今日19時宣布,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是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爾貝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生於江西省贛州,現為法國公民;父親是位銀行職員,母親是演員。受母親的影響,高行健很早就顯露出對戲劇和寫作的興趣。
  • 「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中國經濟網舊金山5月18日訊 為進一步促進東西方跨文化交流,專家學者作家海內外交流,2015年5月11日,在舊金山市立總圖書館舉辦了「跨越太平洋——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來自海內外包括中國北京、天津、上海、武漢、西安、吉林、廈門、廣州與韓國等地的專家學者,與北美華人作家等逾百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盛舉。5月16日、18日在洛杉磯及溫哥華三地舉辦系列活動。
  • 旅美百花文學獎作家陳九:用母語講述海外華人故事
    他1986年到美國攻讀國際事務碩士,1989年攻讀計算機資料庫設計和管理碩士,現任紐約市政府數據中心主任,業餘時間從事寫作,曾創辦北美華人作家協會並任職會長。1999年到2003年,他擔任海外華文作家筆會會長,曾擔任北美校友會會長。  1986年,陳九帶著45美元隻身來到了美國俄亥俄州。  初到美國,語言不通的陳九舉步維艱。
  • 讓孩子英語寫作突飛猛進!Spectrum寫作練習冊,美國孩子都用它!
    Spectrum系列是很多美國孩子都在用的資料書,之前已經把拼寫、sight words、自然拼讀、閱讀理解,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套寫作練習冊!文末可領取。這套寫作書是從Gk到G8,總共九本書,幫孩子一步一步學會寫作,讓孩子知道寫作技巧!
  • 【專訪】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我早已沒有故鄉 故鄉只在我的寫作裡
    張大春想像的好的小說,他沒提沈從文,他提高陽(高陽,歷史小說作家,代表作有《胡雪巖》《慈禧全傳》等),高陽是他真正的老師。他後來走向基本上也是這樣的,回到用中國傳統素材,用筆記小說的寫法,都是一種傳奇故事。坦白講這裡面沒有真正思考的層面,因為中國書場本來就是娛樂的產物,是大眾娛樂早期的市民階級的玩樂,所以它絕對不可能是「問題小說」。因此總體來說,我認為張大春矛盾重重。
  • 高行健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作家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不少國人的情意結得到紓解,終於圓夢。  莫言不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即使在文學獎的領域,早有了高行健。高行健當年獲獎,內地官方低調處理,原因是他的作品在國內向來沒有獲廣泛推崇,部分更曾被禁,他又自我流放法國,成為法籍華人,與早前獲得物理學獎的外籍華人一樣,不屬於中國公民,他的獲獎,不能標誌國內社會主流獲得諾獎象徵的西方社會價值觀推崇。  不少中國人,對於沒有主流作家躋身諾貝爾獎殿堂,有一種難解的情意結。
  • 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亞洲作家僅5位 這兩人拒領
    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截至到2019年,共有116人獲得該獎,包括101位男性作家和15位女性作家。其中112次由一人獲得,4次由二人分享;期間有7年因故停發;有8年延遲一年頒發。 120年間,首位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
  • 【專訪】馬華作家張貴興:故鄉過於迅速地成長,土地沒有靈魂,人也...
    在南洋土生土長,這正是我們的優勢,同樣,一個在中國的作家書寫南洋也吃力不討好。在我居住的婆羅洲,種族文化信仰宗教人種非常多樣化,這個地方曾經是汶萊領土,後來成為英國殖民地,後來又獨立。在婆羅洲曾經出現過兩個華人建立的王國,一個是蘭芳共和國,一個是戴燕王國,蘭芳共和國名氣比較大,曾想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但清朝拒絕,得不到祖國的撐腰,這兩個國家都被荷蘭人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