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轉型期異質文化的構想式衝突

2020-12-06 小琦子美食

——以《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為例

由於中國社會基層的鄉土屬性,關於鄉村與城市的二元建構命題源遠流長又歷久彌新。在對鄉土社會本體持續而多面的探詢中,轉型期城市異質文化的匯流與入侵引導出隱匿在原始根系的深層心理結構,帶來了接壤處明顯或潛在的生態互窺與衝擊劇變。而張藝謀導演在世紀末先後拍攝的兩部鄉土題材電影《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在共同的時代場域中具有微妙的語境延續。

文化的直接推動力和根本作用點都在於歸屬於集體面貌下的個人,個體單位通過某種適合於具體歷史的生產方式的原則形成社會組織機制。鄉村和城市代表的傳統與現代交鋒,其本質即為農耕與工業的兩種生產關係的互斥,表現在經濟法則衍生出的組織秩序差異,影響和塑造的不同集體心理品格的糾紛,具有相當悠久的深遠性和固定性。當政治模型以疾風迅雷的方式對二者進行革新和重塑時,作為物質承受實體的生活世界無法同步演進,因此產生了區別於主流話語的表述裂隙,難以一時彌合。

《秋菊打官司》與《一個都不能少》皆對這種仍處於混沌狀態的裂隙有所指認,並設法以一種非呼告的方式予以展現。兩部影片都採用了類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隱藏攝影機對生活本身的介入,關閉強制性視域,顯示出創作者客觀、察驗的傾向和態度。他們放棄了做角色的提詞者或代言人,而是讓身處巨大漩渦內部的角色憑藉自身力量判斷、周旋、糾纏其中。觀看者需破除生活原貌賦予影片的自然性障蔽,尋找到故事核心方能明朗。影片的整體由絕大部分非職業演員構成,鏡頭全景式地展現集市和街道上迎面來往的各色人群,或用手持的偷拍角度跟隨某張具體面目默默前行。趨近新聞速寫的畫面對真實的社會圖景作出片斷化的勾勒,帶有生活粗糙的顆粒感與衝擊力。尤其在《秋菊打官司》中,攝影機與主要人物保持遠距離關係,本應凸顯出的人物完全融入固有族群,茫不可辨。模糊的人物形象導致符號化的生成,人物被放置在集體發聲帶中的一個未知點,存在的意義即為構成。這也是第五代電影擔任民族歷史宣發使命的一種常用手段。

在敘事布局上,這兩部電影皆圍繞一個簡單明確的事件展開,情節緊張性弱。眾多長鏡頭構築起一個近於凝滯的慢節奏空間,映射出膠著狀態下的鄉村環境。兩部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當代農村生存的潰敗現狀。赤貧拮据的生活處境、保守落後的心理意識、封閉邊緣的局域位置,與現代城市建設產生徹底的分裂感。這種分裂的根本原因在於發展前沿對末尾的棄捨與拋割,在生產關係的長久斷絕中對母體共一的遺忘。秋菊和魏敏芝都具有鄉村「古執」的性格特點,帶有近乎頑固的執著。這是創作者對原始民情的放大化描寫,也可擴展為鄉村本體對外界不自覺的抵抗態度。在秋菊和魏敏芝鍥而不捨的追尋中,鄉村與城市、人情與法理、曖昧與明晰以一種荒誕和離異的姿態一次次地對立衝突著。

在《秋菊打官司》中,作為中心的矛盾即是鄉土社會「人情」建構與現代城市「法理」體系的對抗。「村長」這一人物形象代表著傳統宗法社會的權威構型,他的身份是人倫性質的,不同於法律規定的組織者,而是因牢固地域與人情關係得到敬重的領導者。城市中各級官員、律師和法官的角色則誕生於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後期,依賴具有嚴密和隔膜性的法理存在。影片在這兩種話語體系之間遊走,不時陷入失向的迷惑。

秋菊狀告村長王善堂踢傷其丈夫下體的行為是對鄉村倫理維繫的一種突破與反抗。但究其本質,秋菊的不平在於對「道歉」這一人情因素的堅持,從屬於軟性道德框架。其情感訴求為倫理形態而審判程序是法治形態,秋菊永遠得不到滿意的「說法」,必然如入歧途。在基層政府受地緣控制無法下達實效後,她轉向了更高級別機關的逐層求援。但當事態愈演愈烈時,連丈夫也開始反對她的上訪,因為「以後有什麼事還得指望村長呢」,「這樣鬧下去讓村裡人怎麼看我們」。鄉土社會的原始束縛使秋菊陷入兩難的困局。果真,秋菊難產時村長施以援手,秋菊則私下裡做了人情的抵消,打算放棄控告。但法理不能為人情所通融。村長因診斷結果入獄,仍生活在鄉村規制之下的秋菊難以在具體的日常中得到法理的庇佑,她的未來必將險阻。秋菊的嘗試並非對現代機制的先覺性追隨,而是在思想固轍的推動下為潰敗的鄉村生態向外尋求城市補方的盲探。所謂「說法」,其實就是一種生存方式。最後秋菊滯留在熒幕上的震驚,成為真正的生存方式正在破碎的標誌,對過去與現存秩序抱著前所未有的困惑態度。

相較於《秋菊打官司》的複雜闡釋,《一個都不能少》則更多地展現了鄉村教育體制的淪喪現狀影射的發展不平衡,以及固守與變通的思維方式的衝撞。魏敏芝為了掙得五十塊錢,保證在老師外出期間讓班上的學生一個都不流失。工地搬磚、步行進城、火車站尋人以及電視臺門口的等待都典型體現了直白淺易的邏輯遭遇社會實際的失敗。結局看似光明實則內涵深隱,駛離鄉村的小汽車留下了一條灰塵滾滾的土路,盡頭是一群蒙著土色的孩子。當塵煙平息,一切似乎未曾來過。一時的噱頭無法建構起根本的保障。

雖然兩部影片做到了用針砭時弊的方式處理社會性題材,但不可否認的是,創作者對鄉村和城市的兩種生態建構,其根基是想像式的。鄉村的古樸頑執過於極致,被抽象成為當代人虛構的原始神話。與此對立的城市新景,其公正廉明、架設明確的行政和司法機構以及具有強烈職責和道德意識的新聞媒體領導人,都源於一種對未來理想世界的烏託邦假設。因此,本文語境中的鄉村與城市衝突是理念化和構想式的,不能完全與現實同質。

即使如此,兩部影片依舊提供了時代場域中兩種社會結構交換與迭變的可能。在異質文化接壤的空間之內,無論是面向未來的構想性設問還是針對當下的置景式解析,都為轉型期漫長的集體心理變遷埋下了註腳。

相關焦點

  • 強世功:告別國家法一元論——秋菊的困惑與大國法治道路
    一 在1995年發表的《秋菊的困惑和三槓爺的悲劇》這篇法律社會學經典論文中,蘇力在法學界率先採用了法律多元主義的理論,展現了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移植的西方法和傳統習慣法的衝突。(2) 如果按照蘇力一貫秉持的「新制度經濟學」的理性人假定,我們甚至可以把秋菊也理解為理性人,秋菊所秉持的觀念和價值,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利益最大化的計算。 事實上,在蘇力開闢的學術傳統上,趙曉力進一步對《秋菊打官司》進行了重構。
  • 市政廳|香港:讓異質文化融入開放社會
    「隨著全球化進程推進,學生的流動性日益加強,與之俱來的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多元化。理想狀態裡,文化多樣性會對學生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事實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也會帶來態度、習慣、宗教、教育方式、社會偏好等方面的衝突,這進一步會導致校園和諧氣氛的分裂,甚至是學生生活質量的下降——這些,都為學生的相處和校方的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 轉型期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策略
    資料圖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轉型期。加強轉型期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是推動我國經濟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外延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環境資源破壞型到環境資源友好型的轉變,進而實現經濟、環境、資源、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與現實選擇。
  • 異質融合的文化構建
    擱置文明衝突論,舉起文明融合論,在承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諾亞方舟上,各種文明需要建立一個溝通、欣賞和相處的規則,確保人類命運之舟的平衡和安穩。 中國籍作家莫言獲得全球性文學大獎諾貝爾文學獎,似乎證明了中國當代文化在「沉寂」、「被異化」和「陌生化」了半個世紀後,已經「趕上」和「抓住」了世界文化發展的節奏。有人說,這是文化認同的折射。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馮驥才說,自己一直關心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在寫過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的那幾部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就想寫這部《單筒望遠鏡》,這是一個文化反思的系列。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在最早的中西衝突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悲劇式的問題,有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主義,也有文化的衝突。
  • 明清之際,畫家們是如何面對異質文化因素對他們的影響的?
    弘仁作品 圖片來自網絡解讀明清之際畫家們在面對西洋銅版畫與歐洲景觀圖的異質文化時,如何應對這一思潮?弘仁作品 圖片來自網絡考察如此一類的問題,我們應當還原原初的明清之際繪畫生產語境、文化逆流的思潮與具體的繪畫文本去探討這些問題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的代表性石器(1-12,高緯度地區的小型工具;13-18,中低緯度地區的大型切割工具)(楊石霞供圖) 得益於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
  • 《瘋狂的外星人》:荒誕主義的背後,揭示文化之間的衝突
    二、劇本名稱與情節設定相結合:劇本名稱與電影的人物、情節設定相吻合,每一場景無不在詮釋「瘋狂」二字,究其根本,人生就是一場「瘋狂」的「旅行」;看透本質,才能更好地生存①「瘋狂」的文化衝突:片中,無論是外星人、c國人,還是中國人;無論是富有階級,還是底層人民,都在給我們詮釋著一種文化衝突。
  • 文化與政治衝突中的柏林形象
    集體與個人的衝突及對人群的恐懼都在他的《柏林紀事》中得到了刻骨的銘記。     不過,在專制主義、軍國主義不斷得以強化的同時,柏林在文化和藝術上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士兵王」的母親索菲婭·夏洛苔王后在其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她把萊布尼茨請到柏林,大力資助柏林藝術科學院和柏林科學研究院等學術機構。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而國家的統一併非當然之事,國家內部的衝突與分裂往往也不僅是少數別有用心之人興風作浪的結果。如何理解那些在制度上、行動中失敗或成功的海外族群政治案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特別邀請了上海政法學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組研究員鄭非為我們撰文講述「海外族群衝突」。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與會專家學者從當下中國面臨的價值衝突困境出發,分析了當前中國社會的價值衝突根源及其表現形式,並就價值衝突背景下的社會秩序建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衝突與價值衝突 衝突是一個動態過程範疇,有「不一致」或「不融洽」等意。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由此可認為,行為經濟學絕不是區別於主流經濟學的分支流派,而是主流經濟學的順承發展,它對異質行為的開創性研究,對當前經濟理論的創新與實踐具有深刻的觸動與啟示。
  • 西風不相識︱折中與重構:歐洲與異質移民的妥協
    相反,近年歐洲重大社會問題背後,往往都有異質移民的蹤影,從禁戴罩袍事件、「難民恐襲案」、「恐伊症」,到極右勢力的興起,不一而足。如果說異質移民已成為撕裂歐洲社會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不會有太多人反對。但哪些人口屬於「異質」,就頗值得商榷了。首先,本來並沒有「異質」人口這個概念。英國的多元模式假設,移民的文化是斑駁多姿的文化的一種,完全可以和主流文化和諧共存。
  • 智新研究院:PERC、異質結、Topcon突破關鍵分析
    目前,市場上較為常見的高效電池技術包括PERC、異質結和Topcon等。在2019中國國際光伏技術論壇(CITPV)上,蘇民新能源首席技術官CTO張忠衛博士對於上述技術路線給出了比較客觀的評價。他指出,PERC電池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佔據著主要市場份額。異質結在原理、技術成熟度、效率潛力、應用可靠性等方面比PERC、TOPCon更有優勢,但主要設備與現有產線不兼容。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中華文化傳承是國人生生不息的「中國夢」近代以來,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整個中國社會也越來越現代化,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七零八落。特別在當代整個的教育體系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佔份額極少,更多的時間是被諸如英語之類的學科佔據,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的危險。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其實,敦煌大族是開風氣之先的一群人,他們身處各種異質文化之中,他們最先接觸到從西傳來的各種異質文化,他們最先完成了異質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升華,當這些擁有異質文化的人們進入中原之時,他們又將早已融合在體內的蠻夷戎狄風氣引入中原,而這些所謂的異質文化、蠻夷戎狄之風,恰恰是新鮮空氣,恰恰是打破平靜湖面的層層漣漪。
  • 2012國際局勢:不滿、衝突、摩擦成關鍵詞
    關鍵詞:衝突  問:2011年是極不平靜的一年,西亞北非、朝鮮半島等多個地區熱點問題持續升溫,國際安全局勢錯綜複雜。您認為2012年國際安全局勢會有怎樣的發展?  沈丁立:地區形勢呈穩定與不確定交織。在西亞北非,利比亞經歷了劇震將進入重建。突尼西亞、葉門在穩定中。
  • 巧用這些異質材料,你的花材作品也是「王者」段位!
    網紅花禮的「王炸」秘笈每年花藝圈總會出現不同的「套路」變著花樣兒玩花藝,兔子玩偶花束、氣球開業花籃、蔬菜花束……縱觀這些「網紅花禮」,不難發現它們都使用了同一種統稱為「異質材料」的輔助品。提到異質材料,很多人可能還會有很多疑問,簡單來說,設計一件花禮,包裝紙、緞帶……這些非鮮切花類的物品都可以歸類為異質材料。近幾年不論是花藝賽事還是各種宴會布置,使異質材料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成為這些場合裡必不可少的修飾品。那花店在日常零售中使用哪些異質材料,才能成為店裡的「王炸花禮」呢?
  • 作品被抄襲打官司維權值不值? 新著作權法將實施
    作品被抄襲打官司維權值不值? 新著作權法將實施 新華網 | 2020-11-12 08:14:02 作品被抄襲打官司維權值不值?幾秒鐘的短視頻受著作權保護嗎?……創作者的這些顧慮,新修改的著作權法作出了明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