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廳|香港:讓異質文化融入開放社會

2021-01-20 澎湃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

「隨著全球化進程推進,學生的流動性日益加強,與之俱來的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多元化。理想狀態裡,文化多樣性會對學生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事實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也會帶來態度、習慣、宗教、教育方式、社會偏好等方面的衝突,這進一步會導致校園和諧氣氛的分裂,甚至是學生生活質量的下降——這些,都為學生的相處和校方的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或許,你就是個學生會領袖,此刻正面臨上述大學校園異質文化的交融問題。你想不想和來自不同國家、但對此有著相似興趣的同學們來一次近距離的交流和探討?我們要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機會。」

以上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國際本科生交流會議Global Cultural Engagement Convention(簡稱GCEC)的活動簡介。今年是這一活動舉辦的第二年,作為由港科大校方資助、學生會全權承辦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會議,兩屆GCEC都邀請了世界各地高校的本科生,通過討論與實踐,直面當下國際化校園內的文化衝突,並提出解決對策。

GCEC正體現出港科大乃至香港社會對異質文化所採取的包容態度,以及面對文化碰撞時進行的不懈嘗試。筆者恰好以學生身份前往參會,切身體會到這些包容和努力。

香港科技大學的有益嘗試

香港是個移民社會,現有超過55萬人持有外國護照,來自廣東等地的內地華人佔據人口總量的大部分。數量龐大的外來人口,將香港塑造成了集金融、服務、航運功能於一身的國際大都市,也給香港的城市治理帶來了許多文化衝突挑戰。而在當下的香港高校中,校方和學生也正在為「解決與外來文化的交融碰撞」的問題進行一系列嘗試。

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與所有成熟的高校相仿,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Student Union,簡稱SU)在學校成立後的一兩年內,就由學生自發興辦起來。然而,也正如大多數高校當前現狀,主旨在於為全體學生服務的SU,初期主要面向香港本地同學,所負責的活動多以粵語開展,活動模式、內容也更符合香港文化,為本地同學所喜聞樂見。

近些年來,港科大的學生背景日益複雜多元。現階段,該校每年錄取的本科新生約有2000人,其中國際學生、內地學生佔了四分之一。留學生的數量和比重在不斷增加,但這些「外來者」,很多時候卻感到被排斥在SU舉辦的校園活動之外。由此,一批來自內地和外國的同學們,在獲得校方資助後,自發設立了兩大學生組織:面向在港科大讀書的中國內地學生的香港科技大學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Mainland Students and Scholars Society,簡稱MSSS),和面向在港科大留學的國外學生的國際學生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ociation,簡稱ISA)。

和大陸高校只設立一個統領性質的學生會不同,SU、MSSS和ISA這三個學生組織是相互獨立的並列關係。平日SU主要負責處理全校範圍的行政類工作(如統籌社團工作、維護學生權益等),MSSS和ISA作為兩個依據生源地劃分的學生組織,主要圍繞自己的學生交流圈開展工作:MSSS通常舉辦一些重點吸引大陸同學參加的活動,而ISA則著重組織面向國際學生的活動。三個學生組織的領袖通常分別由香港本地生、內地生和國際學生擔任。

三個學生會「三足鼎立」,看似將香港本地生、內地生和外國留學生分隔,阻斷彼此交流;但實際上,三個組織的互動非常頻繁。

首先,在人員構成方面,與大陸高校的學生會相似,SU的成員涵蓋了所有進入港科大就讀的學生;而對MSSS和ISA而言,儘管二者都有一些「先天」面向,但群體限定並不嚴格。比如,國際學生和香港本地學生可通過繳納一定活動費用,加入MSSS舉辦的活動;不少來自內地和香港本地的同學也願意繳納會員費,加入ISA體驗交流。學生基於自身意願在不同組織之間流動的現象非常頻繁。

其次,三個學生組織在日常工作上的互動也不少。比方說,MSSS在舉辦活動時,會請ISA和SU幫忙轉發郵件、預定場地,以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與知名度。此外,MSSS和ISA自身也會舉辦一些促進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活動,例如,ISA曾舉辦過邀請各個國家和地區同學參加的「民族特色食物分享會」,MSSS也向非中國內地的同學提供許多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MSSS的本科部,曾經特別組織內地學生同香港的本地同學一起,進行名為「食字路口」的校外交流活動。

不同學生組織之間的緊密聯繫是學生自發行為,也得益於港科大校方的大力支持。長期以來,學校的兩個部門辦公室——全球學生項目辦公室(Global Students Programs Office,簡稱GSPO)和學生事務辦公室(Student Affairs Office,簡稱SAO)——直鼓勵SU、MSSS和ISA三個學生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讓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玩到一起」。

GCEC就是在校方全力贊助下召開的、由SU、MSSS和ISA三大學生組織聯合舉辦的國際本科生交流會,涵蓋了三方面議題:其一,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形勢下,直面在當下的國際化校園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生活交流方面的現狀和問題;其二,針對日趨頻繁的國際人口流動,討論「第三文化兒童」(Third Culture Kid,指早年被父母送至另一個文化中成長的孩子)的身份認同、社交模式乃至社會福利保障;其三,與會者結合已有的經驗知識,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高校教育在促進多元文化交融方面,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作為身處國際化校園中的學生一員,我們又能做出何種努力?這一面向「國際化校園中異質文化的相互交融」問題的大型交流會議召開,正體現了香港科技大學校方和學生會的開放態度和前沿位置。

復旦大學的探索

近些年來,隨著內地高校逐漸與國際接軌,國際化校園的多元文化問題,也逐漸擺到內地師生面前。以復旦大學為例,1949年之後,它是最早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大學之一,現階段每年外國留學生約7000人,佔學生總數近四分之一,在大陸綜合性大學中排名第一。處理好文化融入問題,對保障外國學生的生活質量、拓展本地學生的開放視域,都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復旦校方在留學生的接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而在學生組織方面,同港科大相仿,復旦也設有專門致力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部門——隸屬於復旦大學學生會的海外交流部。每學期,海外交流部都會舉辦一到兩個大型活動,還會負責開展語言夥伴(language partner)項目,讓復旦的中國同學和留學生結成一對一的語言夥伴,彼此建立良好的友誼。而在萬聖節、聖誕節等特殊的西方節日,還會組織聚會等活動,吸引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參加。除了海外交流部,一些留學生人數較多的國家或地區,也成立了自己的留學生學生會,由留學生自身擔任會長,負責留學生事務等,如面向歐美國家留學生的歐美學生會(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Association,簡稱EASA)。

然而,上述嘗試卻不足以讓外國留學生充分融入復旦的校園文化中。這是由於,同港科大校園內SU、ISA和MSSS之間相互獨立不同,海外交流部隸屬復旦學生會,學生會面向的主要群體仍是中國內地學生。據了解,當下海外交流部有工作人員60人左右,其中80%~90%是中國學生;其成員招募也主要通過學生會的統一渠道(現場宣講、發送郵件、分發海報等)進行,很多外國留學生甚至不知有海外交流部存在。

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學生會,雖處於復旦大學學生會的體制之外,但由於其極其嚴格的人員限制(通常只有來自該地區的留學生可以加入其中)和幾乎為零的活動宣傳,在中國學生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十分有限,一般中國學生往往無法了解到該類學生組織的存在,更不會參加到相應的活動中去。

這就導致,在復旦就讀的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自娛自樂」。儘管一些大型活動(如海內外文化交流日、留學生才藝大賽)時,海外交流部會聯繫留學生學生會的負責人進行相應宣傳,但事後,這兩類學生組織基本上還是各忙各的,不會有頻繁而深入的往來:留學生學生會專注於組織留學生間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例如泡吧、城市旅遊等),而海外交流部則更多傾向於讓中國學生了解外國情況、結識外國友人,較少考慮讓外國學生融入中國學生的生活中。

事實上,復旦大學海外交流部舉辦的中外交流活動,並非質量不高、參與度不夠、反響不好。問題是,在那之後,參與過活動的外國學生仍是復旦校園的「局外人」、「觀察者」,少有人能真正進入校園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中——需要防止的是,這種「不能」,日後逐漸演變為「不想」與「不屑」。

兩所國際化高校的啟示

當下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洶湧襲來,大量境外人員的湧入一方面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文化塑造提供了大量人才資源;另一方面,來自異質文化的衝撞也為城市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香港科技大學同上海復旦大學在面對異質文化問題上的差別,一定程度上像是其所在城市的縮影。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其一,無論全球化進程如何迅猛,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短時間內都不會自行消失。復旦大學海外交流部的前任部長,曾坦誠「(外國同學在復旦校園內的融入情況)很一般……因為中外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生活方式實在差距太大了」。事實上,短期內建立一個所有人都能毫無障礙地融入本地文化的社會,並不現實,也不會帶來巨大的實際效益。

港科大三大學生會模式的設立,也正是基於這種考量。「學生們都喜歡同和自己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交際,這是很正常的」,SU的前任外務副會長說:「但是SU、MSSS和ISA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在享受自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能夠彼此交流、了解、包融,這是官方機構辦不到的,也正是學生會的意義所在。」

其二,ISA的前任會長曾言,讓國際學生融入港科大校園的種種努力,也是在塑造各地學生對港科大校園乃至香港的歸屬感。有了這種歸屬感與認同感,同學們在日後的學習工作中,才更能保有高度的熱情和動力——這和許多跨國公司對企業文化的大力塑造,本質上異曲同工。

拓展到城市管理層面,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大量高質量人才流入,是城市建設的重點之一;而讓這些已流入的境外人才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歸屬感,有能力、有意願去認同本地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為城市的建設貢獻力量,才是城市長期發展的動力所在。

「香港是一個極其多元開放的社會。當有著開放視野的港科大學子走向社會之時,面對日益國際化的工作環境,他們在校園內豐富的交流經歷將會大有助益。另一方面,對外國留學生來說,三大學生會的設立,實際是讓這些外國學生既有自己的社交團體,又歸屬於港科大整個社群——這種在尊重特殊文化背景基礎上的歸屬感建立,對港科大乃至香港城市的日後發展意義非凡」,SU前任外務副會長最後強調,因為「一個國際化程度成熟的社會,不應讓任何外地人感到被排斥和疏遠」。

促進開放社會中對異質文化的不斷包融,是全球化形勢下國際都市發展的大勢所趨。近百年來,紐約以其對多元文化的強大包融保持著旺盛的吸引力;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在近些年的城市品牌塑造中,也將Copenhagen與Open聯結在一起,突顯這一古老城市愈發開放的嶄新面貌;今年春季上映的、堪稱倫敦形象宣傳片的電影《帕丁頓熊》,也打出了「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that means anyone can fit in」的宣傳語,來塑造倫敦在全球化背景下兼容並包的新形象。

上海在對外開放之初,將重點放在吸引大量外國人才進入上面。據「六普」資料顯示,上海已成為全國境外人員最集聚的地區之一,2010年常駐上海的境外人員有20.83萬人,僅次於廣東省。如何讓這二十萬來自異質文化的「歪果仁」在上海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feel at home and welcome」,促進他們對上海社會的融入與認同,是日益開放的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理想狀態應當是,外國人和本地人擁有各自的交際圈,但這些交際圈不因身份不同而被特殊強調,也不過分隔離與疏遠,正如港科大校園內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所做的那樣,在享受自身群體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對異質文化保有一份歡迎、好奇、理解與包容。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香港理大職業治療師:讓「孤島」融入社會
    新華社香港1月3日電 題:香港理大職業治療師:讓「孤島」融入社會新華社記者朱宇軒2014年12月,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6.5級地震發生4個月後,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職業治療臨床導師鄧健聰第一次來到震後災區。震中龍頭山下列著排排救災帳篷,不少受傷的災民還在恢復期,有的雙手無法靈活伸開,有的還不能正常行走。
  • 《秋菊打官司》轉型期異質文化的構想式衝突
    在對鄉土社會本體持續而多面的探詢中,轉型期城市異質文化的匯流與入侵引導出隱匿在原始根系的深層心理結構,帶來了接壤處明顯或潛在的生態互窺與衝擊劇變。而張藝謀導演在世紀末先後拍攝的兩部鄉土題材電影《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在共同的時代場域中具有微妙的語境延續。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由北及南,穿越半個中國;從古至今,橫跨歷史長河;傳統中華文化與香港都市文明碰撞、交融、輝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我們將來會攜手合作,一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 香港| 二月文化藝術展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香港電臺聯合主辦、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電臺聯合籌劃的「光影流聲──香港公共廣播九十年」展覽,透過重塑錄音室與經典節目如《獅子山下》、《城市論壇》等場景,以及展出香港電臺收藏的珍貴文物、照片和影音片段,展示香港電臺和香港廣播業的發展路程,與觀眾回顧這條聲影長河每個光輝時刻。
  • 異質融合的文化構建
    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對於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化是其立足世界的本質性的符號和特徵。因此,當21世紀這個「經濟和信息一體化時代」到來,整個世界的時空距離急劇縮短,國際交往和人際交往頻繁密切,代表根性的文化既是交往的工具,也是交往的內容。信息通暢了,文化的差別是不是消失了?膚色的不同是不是消弭了?
  • 西風不相識︱折中與重構:歐洲與異質移民的妥協
    移民人口多,不一定產生的社會問題也多。在佔了歐洲一成人口的移民中,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異質」移民。原因很簡單,雖然歐盟內部的跨國人口流動堪與我國農民工現象媲美,但除了「波蘭水管工」、吉普賽人問題外,基本沒有引起太大社會問題。而來自北美、澳洲等「歐洲後裔」地區的人口,融入歐洲社會也沒有太大困難。
  • 《香港志》面世 一本香港的「百科全書」
    《總述大事記》是整部《香港志》的開篇,內容分為5個單元,記錄7000年間從自然到社會、歷史到現狀的6000多件大事。該冊近日開始在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轄下書店公開發售,香港地方志中心網站的電子書也可供巿民免費閱讀。  《香港志》全書共計66卷,全面記錄上至遠古時期、下至香港回歸20周年的香港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
  • 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香港出路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自去年以來,香港經濟衰退跡象不斷顯現,今年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大幅收縮8.9%,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單季跌幅。香港經濟未來走向何方備受各界關注。24日,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接受採訪時強調,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香港出路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香港全日制碩士:香港大學碩士申請正式開放
    港大經管學院碩士課程的申請現已正式開放!第一輪申請截止日期為:2020年10月19日 中午12:00香港大學經濟及管理學院自成立以來致力培育新一代的商業精英,積極推動創造前沿商科知識,今年更是與時俱進,推出全新碩士課程:金融學(金融科技)。
  • 市政廳|香港地鐵建設運營,如何與城市發展共贏
    香港的經驗       世界各地軌道交通建設普遍面臨建設資金短缺和運營虧損兩大難題。香港實行「以地養鐵」,軌道項目PPP模式結合物業發展,讓香港地鐵成為世界少有能盈利的軌道交通機構。       對於港鐵的成功,內地大多關注土地收益如何跟軌道建設資金掛鈎。
  •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考察大灣區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綜述: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考察大灣區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新社珠海9月10日電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團一行約50人,於本月7日至9日先後到廣東省廣州、佛山、中山、珠海4個市展開為期3天的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大灣區城市經濟建設,及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情況,旨在進一步從地區層面推動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新華社記者 劉方強攝新華社合肥1月24日電(記者劉方強、汪海月)1月23日下午,香港特區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安徽合肥開幕。展覽主題為「飛躍四十載 同發展·共繁榮」,回顧香港過去四十年在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貢獻和受益,並展望香港未來如何發揮所長,服務國家。「過去四十年,香港一直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分享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香港特區駐滬辦主任鄧仲敏說,「展望未來,香港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香港公開大學開辦實用專業,為社會發展輸送人才(一)
    中國教育在線訊香港公開大學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創辦,是香港九所公立大學之一。作為一所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及應用型大學,香港公開大學一直致力發展緊貼社會需求的實用專業。通過課程來拓寬學生對相關領域的學術視野,教授他們必備的知識、理論及研究方法,從而訓練其判斷和分析能力,啟發他們思考生命、社會、文化及價值觀等課題。另外,學院也於2014年成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的「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為本港第一及唯一一所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術機構。
  • 讓數學融入我國文化傳統
    編者按 科學與人文是整個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關聯。但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發生了分離和對立,由此給經濟與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本身的全面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也影響到科學與人文本身的繁榮與發展。
  • 「香港玩具傳奇」展覽開幕 記錄香港玩具歷史軌跡
    原標題:「香港玩具傳奇」展覽開幕 記錄香港玩具歷史軌跡   中新社香港3月1日電 (記者 楊喆)「香港玩具傳奇」展覽1日晚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開幕典禮,展覽將通過跨越多個年代的玩具,追溯香港近百年有關玩具的歷史軌跡。
  • 聽港生講述內地求學故事:香港青少年應更多到內地感受這邊的社會文化
    【環球時報記者 張雪婷】9月2日,全國高校正式開學,內地高校迎來1.6萬餘名香港新老學生入學、返校。在近日香港緊張的局勢下,不少來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內心都有一些壓力。《環球時報》記者聯繫了幾名在內地上學的香港大學生,聽他們講述如何融入內地校園生活,如何深入了解內地並丟掉曾經的偏見。
  • 水文化融入「大環境」 凸顯浸潤型育人功能
    ,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品質和優秀的職業精神。將水文化精神融入學校制度環境建設,固化引導師生的言行將水文化融入學院的管理制度和典禮儀式,形成「規則典儀」教材,將水文化融入新職工入職誓詞和新生入學誓詞:「以水修德、善思善行善言善信;以水承業、忠誠乾淨有擔當……」典禮儀式在發揮教育功能作用的時候,起到了固化、規範、約束、引導、激勵作用;學院章程明確規定學院職能之一為「文化傳承創新」;並將水文化的精髓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素質培養目標
  • 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在多樣性文化不斷碰撞和交融中發展的,形成多源匯聚的過程和多元一體的結構。.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之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
  • 挪威奧斯陸市政廳,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地,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上一期說到挪威奧斯陸的雪景,今天來聊聊挪威奧斯陸的市政廳,我覺得這是到奧斯陸旅行應該去看看的地方。1 奧斯陸市政廳的特別之處眾所周知,諾貝爾遺囑設立了五個獎項,分別是化學、物理、醫學、文學和和平獎,前四個都在瑞典授予,唯獨和平獎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評選頒發的,原因是當年挪威還被瑞典統治著,所以留下了這個習慣吧。圖片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地——奧斯陸市政廳。所以比起其他的市政廳,這算是奧斯陸市政廳的特別之處了。
  • 香港理工大學阮曾媛琪教授:大學的使命就是怎樣為社會服務
    中國網教育頻道11月10日訊(記者 曾瑞鑫)第三屆大學社會責任高峰論壇於十一月四日在北京大學國際交流中心開幕。該高峰論壇由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理大)與北京大學(北大)聯合主辦,是「大學社會責任網絡」的重點項目,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過百位學者出席,就「大學社會責任文化構建」這個重要議題交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