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推進,學生的流動性日益加強,與之俱來的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多元化。理想狀態裡,文化多樣性會對學生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事實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也會帶來態度、習慣、宗教、教育方式、社會偏好等方面的衝突,這進一步會導致校園和諧氣氛的分裂,甚至是學生生活質量的下降——這些,都為學生的相處和校方的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或許,你就是個學生會領袖,此刻正面臨上述大學校園異質文化的交融問題。你想不想和來自不同國家、但對此有著相似興趣的同學們來一次近距離的交流和探討?我們要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機會。」
以上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國際本科生交流會議Global Cultural Engagement Convention(簡稱GCEC)的活動簡介。今年是這一活動舉辦的第二年,作為由港科大校方資助、學生會全權承辦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會議,兩屆GCEC都邀請了世界各地高校的本科生,通過討論與實踐,直面當下國際化校園內的文化衝突,並提出解決對策。
GCEC正體現出港科大乃至香港社會對異質文化所採取的包容態度,以及面對文化碰撞時進行的不懈嘗試。筆者恰好以學生身份前往參會,切身體會到這些包容和努力。
香港科技大學的有益嘗試香港是個移民社會,現有超過55萬人持有外國護照,來自廣東等地的內地華人佔據人口總量的大部分。數量龐大的外來人口,將香港塑造成了集金融、服務、航運功能於一身的國際大都市,也給香港的城市治理帶來了許多文化衝突挑戰。而在當下的香港高校中,校方和學生也正在為「解決與外來文化的交融碰撞」的問題進行一系列嘗試。
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與所有成熟的高校相仿,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Student Union,簡稱SU)在學校成立後的一兩年內,就由學生自發興辦起來。然而,也正如大多數高校當前現狀,主旨在於為全體學生服務的SU,初期主要面向香港本地同學,所負責的活動多以粵語開展,活動模式、內容也更符合香港文化,為本地同學所喜聞樂見。
近些年來,港科大的學生背景日益複雜多元。現階段,該校每年錄取的本科新生約有2000人,其中國際學生、內地學生佔了四分之一。留學生的數量和比重在不斷增加,但這些「外來者」,很多時候卻感到被排斥在SU舉辦的校園活動之外。由此,一批來自內地和外國的同學們,在獲得校方資助後,自發設立了兩大學生組織:面向在港科大讀書的中國內地學生的香港科技大學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Mainland Students and Scholars Society,簡稱MSSS),和面向在港科大留學的國外學生的國際學生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ociation,簡稱ISA)。
和大陸高校只設立一個統領性質的學生會不同,SU、MSSS和ISA這三個學生組織是相互獨立的並列關係。平日SU主要負責處理全校範圍的行政類工作(如統籌社團工作、維護學生權益等),MSSS和ISA作為兩個依據生源地劃分的學生組織,主要圍繞自己的學生交流圈開展工作:MSSS通常舉辦一些重點吸引大陸同學參加的活動,而ISA則著重組織面向國際學生的活動。三個學生組織的領袖通常分別由香港本地生、內地生和國際學生擔任。
三個學生會「三足鼎立」,看似將香港本地生、內地生和外國留學生分隔,阻斷彼此交流;但實際上,三個組織的互動非常頻繁。
首先,在人員構成方面,與大陸高校的學生會相似,SU的成員涵蓋了所有進入港科大就讀的學生;而對MSSS和ISA而言,儘管二者都有一些「先天」面向,但群體限定並不嚴格。比如,國際學生和香港本地學生可通過繳納一定活動費用,加入MSSS舉辦的活動;不少來自內地和香港本地的同學也願意繳納會員費,加入ISA體驗交流。學生基於自身意願在不同組織之間流動的現象非常頻繁。
其次,三個學生組織在日常工作上的互動也不少。比方說,MSSS在舉辦活動時,會請ISA和SU幫忙轉發郵件、預定場地,以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與知名度。此外,MSSS和ISA自身也會舉辦一些促進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活動,例如,ISA曾舉辦過邀請各個國家和地區同學參加的「民族特色食物分享會」,MSSS也向非中國內地的同學提供許多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MSSS的本科部,曾經特別組織內地學生同香港的本地同學一起,進行名為「食字路口」的校外交流活動。
不同學生組織之間的緊密聯繫是學生自發行為,也得益於港科大校方的大力支持。長期以來,學校的兩個部門辦公室——全球學生項目辦公室(Global Students Programs Office,簡稱GSPO)和學生事務辦公室(Student Affairs Office,簡稱SAO)——直鼓勵SU、MSSS和ISA三個學生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讓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玩到一起」。
GCEC就是在校方全力贊助下召開的、由SU、MSSS和ISA三大學生組織聯合舉辦的國際本科生交流會,涵蓋了三方面議題:其一,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形勢下,直面在當下的國際化校園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生活交流方面的現狀和問題;其二,針對日趨頻繁的國際人口流動,討論「第三文化兒童」(Third Culture Kid,指早年被父母送至另一個文化中成長的孩子)的身份認同、社交模式乃至社會福利保障;其三,與會者結合已有的經驗知識,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高校教育在促進多元文化交融方面,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作為身處國際化校園中的學生一員,我們又能做出何種努力?這一面向「國際化校園中異質文化的相互交融」問題的大型交流會議召開,正體現了香港科技大學校方和學生會的開放態度和前沿位置。
復旦大學的探索近些年來,隨著內地高校逐漸與國際接軌,國際化校園的多元文化問題,也逐漸擺到內地師生面前。以復旦大學為例,1949年之後,它是最早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大學之一,現階段每年外國留學生約7000人,佔學生總數近四分之一,在大陸綜合性大學中排名第一。處理好文化融入問題,對保障外國學生的生活質量、拓展本地學生的開放視域,都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復旦校方在留學生的接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而在學生組織方面,同港科大相仿,復旦也設有專門致力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部門——隸屬於復旦大學學生會的海外交流部。每學期,海外交流部都會舉辦一到兩個大型活動,還會負責開展語言夥伴(language partner)項目,讓復旦的中國同學和留學生結成一對一的語言夥伴,彼此建立良好的友誼。而在萬聖節、聖誕節等特殊的西方節日,還會組織聚會等活動,吸引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參加。除了海外交流部,一些留學生人數較多的國家或地區,也成立了自己的留學生學生會,由留學生自身擔任會長,負責留學生事務等,如面向歐美國家留學生的歐美學生會(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Association,簡稱EASA)。
然而,上述嘗試卻不足以讓外國留學生充分融入復旦的校園文化中。這是由於,同港科大校園內SU、ISA和MSSS之間相互獨立不同,海外交流部隸屬復旦學生會,學生會面向的主要群體仍是中國內地學生。據了解,當下海外交流部有工作人員60人左右,其中80%~90%是中國學生;其成員招募也主要通過學生會的統一渠道(現場宣講、發送郵件、分發海報等)進行,很多外國留學生甚至不知有海外交流部存在。
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學生會,雖處於復旦大學學生會的體制之外,但由於其極其嚴格的人員限制(通常只有來自該地區的留學生可以加入其中)和幾乎為零的活動宣傳,在中國學生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十分有限,一般中國學生往往無法了解到該類學生組織的存在,更不會參加到相應的活動中去。
這就導致,在復旦就讀的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自娛自樂」。儘管一些大型活動(如海內外文化交流日、留學生才藝大賽)時,海外交流部會聯繫留學生學生會的負責人進行相應宣傳,但事後,這兩類學生組織基本上還是各忙各的,不會有頻繁而深入的往來:留學生學生會專注於組織留學生間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例如泡吧、城市旅遊等),而海外交流部則更多傾向於讓中國學生了解外國情況、結識外國友人,較少考慮讓外國學生融入中國學生的生活中。
事實上,復旦大學海外交流部舉辦的中外交流活動,並非質量不高、參與度不夠、反響不好。問題是,在那之後,參與過活動的外國學生仍是復旦校園的「局外人」、「觀察者」,少有人能真正進入校園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中——需要防止的是,這種「不能」,日後逐漸演變為「不想」與「不屑」。
兩所國際化高校的啟示當下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洶湧襲來,大量境外人員的湧入一方面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文化塑造提供了大量人才資源;另一方面,來自異質文化的衝撞也為城市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香港科技大學同上海復旦大學在面對異質文化問題上的差別,一定程度上像是其所在城市的縮影。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其一,無論全球化進程如何迅猛,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短時間內都不會自行消失。復旦大學海外交流部的前任部長,曾坦誠「(外國同學在復旦校園內的融入情況)很一般……因為中外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生活方式實在差距太大了」。事實上,短期內建立一個所有人都能毫無障礙地融入本地文化的社會,並不現實,也不會帶來巨大的實際效益。
港科大三大學生會模式的設立,也正是基於這種考量。「學生們都喜歡同和自己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交際,這是很正常的」,SU的前任外務副會長說:「但是SU、MSSS和ISA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在享受自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能夠彼此交流、了解、包融,這是官方機構辦不到的,也正是學生會的意義所在。」
其二,ISA的前任會長曾言,讓國際學生融入港科大校園的種種努力,也是在塑造各地學生對港科大校園乃至香港的歸屬感。有了這種歸屬感與認同感,同學們在日後的學習工作中,才更能保有高度的熱情和動力——這和許多跨國公司對企業文化的大力塑造,本質上異曲同工。
拓展到城市管理層面,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大量高質量人才流入,是城市建設的重點之一;而讓這些已流入的境外人才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歸屬感,有能力、有意願去認同本地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為城市的建設貢獻力量,才是城市長期發展的動力所在。
「香港是一個極其多元開放的社會。當有著開放視野的港科大學子走向社會之時,面對日益國際化的工作環境,他們在校園內豐富的交流經歷將會大有助益。另一方面,對外國留學生來說,三大學生會的設立,實際是讓這些外國學生既有自己的社交團體,又歸屬於港科大整個社群——這種在尊重特殊文化背景基礎上的歸屬感建立,對港科大乃至香港城市的日後發展意義非凡」,SU前任外務副會長最後強調,因為「一個國際化程度成熟的社會,不應讓任何外地人感到被排斥和疏遠」。
促進開放社會中對異質文化的不斷包融,是全球化形勢下國際都市發展的大勢所趨。近百年來,紐約以其對多元文化的強大包融保持著旺盛的吸引力;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在近些年的城市品牌塑造中,也將Copenhagen與Open聯結在一起,突顯這一古老城市愈發開放的嶄新面貌;今年春季上映的、堪稱倫敦形象宣傳片的電影《帕丁頓熊》,也打出了「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that means anyone can fit in」的宣傳語,來塑造倫敦在全球化背景下兼容並包的新形象。
上海在對外開放之初,將重點放在吸引大量外國人才進入上面。據「六普」資料顯示,上海已成為全國境外人員最集聚的地區之一,2010年常駐上海的境外人員有20.83萬人,僅次於廣東省。如何讓這二十萬來自異質文化的「歪果仁」在上海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feel at home and welcome」,促進他們對上海社會的融入與認同,是日益開放的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理想狀態應當是,外國人和本地人擁有各自的交際圈,但這些交際圈不因身份不同而被特殊強調,也不過分隔離與疏遠,正如港科大校園內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所做的那樣,在享受自身群體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對異質文化保有一份歡迎、好奇、理解與包容。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